新書推薦: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超越历史循环论,聚焦中国历史上14个百年王朝,切片式分析这些朝代建国70年前后的重大历史节点,创造性提出王朝70年的天花板或喇叭口概念,别开生面图解王朝兴盛衰亡之历史轨迹,并对打破历史周期律做了独到的思考。
★在确保基本史料引用准确的基础上,广泛引用百家观点,对中国社科院卜宪群编《中国通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哈佛中国史》、台湾学者姚大中《姚著中国史》、芬纳《统治史》等大部头著作均有较深涉猎。正是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历史复杂性的冷峻思考、对中国古代政治兴衰和传统文化积弊的慎思与明辨才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
★在玑珠妙语和另辟蹊径中感悟历史的沧桑与魅力。孔子的笼子从1.0版到4.0版,强而无韧的秦王朝,隐士之多与少,武则天那无字碑该补何字?妇人之仁与明主之仁,皇帝被后儒越宠越坏了,史上的贸易战等等,遍地金瓯,蕴藉风流。
★与一般历史通俗读物相比,《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特色鲜明,它提出了新概念,采用了新的观察、分析方法,提供了新视角、新知识。
我们一般都习惯说读史明智,本书开宗明义倡导读史明势。全书引言《读史明势》和结语《历代兴衰的天时地利人和》相互呼应一个核心观点:非读
|
內容簡介: |
《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聚焦中国14个长寿王朝,对其建国70年前后这一历史节点作切片式分析,别开生面图解王朝兴盛衰亡之历史轨迹。作者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样本,证实70年是王朝的天花板,抑或是喇叭口。大部分王朝都过不了这道天花板,少部分通过天花板的王朝则一般会延续很长时间,但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转身和改革是中国历史永恒的话题,历久弥新。
作者对历史复杂性的冷峻思考、对中国古代政治兴衰和传统文化积弊的慎思与明辨才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使我们在玑珠妙语和另辟蹊径中感悟历史的沧桑与魅力。孔子的笼子从1.0版到4.0版,强而无韧的秦王朝,隐士之多与少,武则天那无字碑该补何字?妇人之仁与明主之仁,皇帝被后儒越宠越坏了,史上的贸易战等等,遍地金瓯,蕴藉风流。
|
關於作者: |
冯敏飞,福建泰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现居厦门。已出版长篇小说《鼠品》《红豆项链》《兵部尚书佚事》《京城之恋柳永回忆录》,中篇小说集《孔子浪漫史》,散文集《人性自然历史》。作者十多年来潜心于史,着重关注中国王朝的创世、盛世、危世与末世历史四季,已出版历史文化随笔系列《中国盛世》《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国12个王朝的最后10年》《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
|
目錄:
|
序:历史的天花板,抑或喇叭口(马勇)
引言:读史明势
第一章西周:王道微缺
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在《梵高传》一书中评论: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妇女和她的婴儿。你可以看她的孩子,但却不可以掀起她的内衣去看她是否沾满血污。王朝出生之状,要么是被遮掩的假相,要么是不忍直视的真相,这些不看也可以想象。我们还是着重看他们是否及时洗礼,华丽转身,不再制造新的血污。
开国风光:儒家最推崇的盛世
昭王南征兵败身亡
穆天子登基
穆天子伐犬戎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1.0版
第二章东周:浴火中的文明轴心时代
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各诸侯国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各个国家不断改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以应付多轮战争对国家资源和能力提出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当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周衰文弊,诸子争鸣思以其学易天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浴火中诞生的文明轴心时代。
植物人王朝:周王失控,诸侯纷争
春秋三小霸
郑庄公:胆大包天射天子 齐僖公:妹妹、儿女们更出名 楚武王:第一个自立为王 和氏璧见证历史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2.0版
第三章西汉:内多欲而外饰以仁义
董仲舒特别卖力地推行天人感应的实践活动。高祖庙及其陵寝偏殿相继发生火灾,董仲舒还抱病起草一份奏章《灾异之记》,进一步阐释说:朝政有失,上天会降灾谴责帝王;如不自省,会出怪异现象警告;如果还不悔改,上天会改变授命。这显然是借火灾说上天已经对汉武帝不满。武帝震怒,董仲舒吓坏了!这好比想把老虎关进笼子,结果自己差点被老虎吃掉!
开国风光:厚积薄发开创新纪元
自己人成了烫手山芋
丧家狗们扬眉吐气
明显的货币经济时代
久有凌云志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3.0版
第四章东汉:光芒被西汉和北宋盖住了
河内太守曹褒救灾举措得当,中规中矩,然而事后却有人说他救灾不力,被免职。无独有偶。《孔子家语》卷二:子路在蒲地做县令,率民众修渠防灾,给民工每人发一箪饭一瓢水。孔子闻讯,立即派子贡去劝阻,责备说:你既然知道民众在挨饿,为何不向国君报告,请他来发放救济呢?你这样私自救济,就彰显国君没有美德了,还不快停止,会获罪的!用现代话来说,你子路、曹褒抢领导的镜头了。孔子真有远见啊!
开国风光:没有存在感的盛世
最注重教化的朝代
以一敌国的孤胆英雄封侯
不乘胜追击就要被斩
官员救灾与国君救灾之争
盛世之终
千古之叹:娃娃皇帝为何层出不穷
第五章东晋:流亡政府惊魂未定
南迁的晋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流亡政府,由一些在北方幸而没有被杀,又幸而逃到江南的士大夫组成,统治一个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世界。稍久之后,流亡政府变为殖民政府,土著人士在政府中没有地位,且受到轻视。土著人士也用轻视来回报,称呼流亡客人为伧人,意思是没有教养的俗汉。主客互相仇恨,引起不断的摩擦,甚至流血
流亡政府:曲水流觞与新亭对泣
宫外无可用之官
宫内无可用接班人
娱乐至死
千古之叹:隐士之多与少
第六章北魏:血腥中的理性
五胡政权除了割据纷争、不同程度上汉化之外,还要争中国之正统。汉(前赵)开国皇帝匈奴人刘渊就公然说: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自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他们居然也会文斗了!会利用天命靡常的儒家理论,跟他们的前辈判若两人。孝文帝拓跋宏明确北魏继承的是晋,并问大臣:你们希望朕远追商、周呢,还是想让朕连汉、晋都不如?他们不认为自己只代表某一族,而直接以中华正统自居。
开国风光:与中原零距离
子贵母死
皇帝为被诬者担保
不许借外婆名义吃鸡
冯太后保驾护航
千古之叹:反思汉化与胡化
第七章唐:僭于上而治于下
孔子去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因为南子作风问题名声欠佳,子路有意见,孔子只得跺着脚发誓自己是清白的。《论语》记载,孔子曾骂卫灵公无道。可是《孔子家语》又载,鲁哀公问晚年孔子:当今天下,你看哪位国君最贤?孔子回答:最贤的我没见过,比较贤的应该算卫灵公吧!哀公大吃一惊:听说灵公夫妇淫乱不堪,还比较好?孔子说: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这就是说不以私生活否定政绩。由此可见,孔子有挺开明的一面,并没有将女人视为祸水。
开国风光:永远的回忆
乾元殿改建明堂
杀人先堵住其口
自加尊号圣母神皇
李家人站出来说不
诗人劝阻战争
终圆女皇梦
千古之叹:武则天那无字碑该补何字?
第八章北宋:文人的乐园
一向很不谦虚的乾隆说他只佩服三个皇帝:一是他的祖父康熙,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就是宋仁宗赵祯。王素劝赵祯不要亲近女色,赵祯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我很中意。王素坚持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怕陛下为女色所惑。赵祯只好下令: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300贯,马上送离宫。王素慌忙说:不必如此匆忙!既然已经进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为妥。赵祯笑道:朕虽为帝王,与平民一样重情。我怕久了,会不忍心送走。
开国风光:现代人最向往的时代
四方来贺之辩
皇帝还是想成仙
科举取士与柳永《鹤冲天》
比米还重要的盐
文曲星闪耀时
君子党小人党之争
千古之叹:妇人之仁与明主之仁
第九章辽:忍不住赞赏的游牧民族政权
923年,耶律阿保机围攻沙陀失败,撤退之时又遭寒流袭击,平地积起很高的雪,粮草更加匮乏,逃出战场的人马大都饿死冻死在途中。后唐庄宗李存勖亲自率大军追击,追到幽州,竟然发现契丹军每一处营地都井然有序,根本看不到半点败逃的残迹,不由对身边人大发感慨:蕃人法令如是,岂中国所及!契丹正处在一边遵守草原游牧国家的传统、一边适当引入中华的国家形式、摸索草原和中华相结合的国家形式和理想方式的最高潮阶段。
开国风光:一国两制的卓越践行者
讨伐女真战利品丰盛
党项变亲家
对宋赢得扳头之战
南北相峙
千古之叹: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第十章金:从至贱者到小尧舜
北宋和金经过艰难谈判,终于达成联合灭辽的海上盟约。灭辽之后金军撤兵,童贯、蔡攸率员步入燕山府交接,大失所望,因为燕京的财物、官员和百姓全被金人卷走,只剩一座空城。金人声称这是宋帝的旨意:只要土地,不要臣民。这话太让人寒心了!冷静想想,悠悠数千年,只要土地,不要臣民的岂止宋帝?那些游牧民族往往倒是相反只要臣民,不要土地。
开国风光:夷狄中至贱者的逆袭
寻根,寻根
何以为小尧舜?
女真文化复兴运动失败
千古之叹:两宋对外挑战何以一再失败
第十一章南宋:理学的阴霾浮现,浮现
朱熹在服饰方面相当保守,批评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甚至认为今上领衫与靴皆胡服,直接批评宋高宗赵构,主张而今衣服未得复古,且要辨得华夷。1938年版《福建通志》有一个细节:朱子主薄同安及守漳时,见妇女街中露面往来,示令出门须花巾兜面。民遵公训,名曰公兜。朱熹居然还要让中国女人出门蒙面!
王业偏安:接连四代太上皇
阻止理学的阴霾
生态环境保护早就有了
盐场的反叛
得不偿失的毁约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4.0版
第十二章元:旧制度改革与大革命赛跑
同北魏孝文帝激进的汉化改革不同,虽然汉族儒臣一直致力于把忽必烈塑造成传统的中国皇帝,可忽必烈的统治政策充满了折中主义色彩,在有条件地吸收汉文明的同时,又顽强地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多数传统,即所谓的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其结果是,激进的汉人认定他的汉化程度远远不够,保守的蒙古人却认为他已走得太远。忽必烈的继承者们基本延续了他的这种摇摆政策。
开国风光:第一个统一中国的马上民族
皇帝因改革无望而堕落
两项最大开支用于民生该多好
天灾与造反
病急乱投医
千古之叹:皇帝被后儒越宠越坏了
第十三章明:北虏南倭交相侵
据说,还在朱祁镇学说话的时候,父亲朱瞻基曾将他抱到膝上,问:他日为天子,能令天下太平乎?
小朱祁镇应声答道:能。
朱瞻基又问:有干国之纪者,敢亲总六师往征其罪乎?
小朱祁镇回答说:敢。
这则记载,对于朱祁镇后来的命运来说,真是一种讽刺。朱祁镇倒确实是敢亲率六师御驾亲征,但最后带来的不是成功,反而使自己成了俘虏。
开国风光:建构儒教国家
三杨开泰
工匠用脚说话
第三条家规也破了
蔑视强胡,皇帝亲征被俘
千古之叹:史上的贸易战
不能贸易只能抢 不想贸易只想贡 不敢贸易只敢礼
第十四章清:不堪承受全球化之重
民谚曰十年的鸡头赛砒霜,就是说鸡越老,鸡头的毒性越大。我们有些传统文化就像老鸡头,越老毒性越大。老鸡头不会长智慧,不会新陈代谢,只会积储毒素。先秦儒家有些毒素但不大,到汉儒增大些,宋儒更大。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慨然指出: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哈佛中国史》说:这些坚守一般儒家基本教义之积极人士反对任何制度的改变,包括工业化在内。
开国风光:盛世的隐忧
皇帝推广自己培育的新稻种
禁毁小说淫词
反贪终于动些真格
清官未必识时务
海禁仍摇摆不定
千古之叹:狗脚松与老鸡头
健忘的貂皮帝国 拒绝成长 比酱缸更糟
结语历代兴衰的天时地利人和
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已经能远航来到中国。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给中国带来极大震撼。葛兆光说这标志着中国人才真正开始看到了世界,在思想上出现了天崩地裂的预兆。越来越多读书人开始省悟,如明末瞿式谷认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四夷说是不成立的,而应当树立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平等交往的观念。明末清初著名反清志士朱舜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
|
內容試閱:
|
历史的天花板,抑或喇叭口
2015年底,我曾为冯敏飞先生大作《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作序,题为《走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循环》,这部著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中国版,或者说是中国例证、中国范式。今年年初,冯兄又寄来一部新著《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样书,并邀我再给写几句。敏飞的勤奋令人敬佩,鉴于此前已知道他的史学立场和价值取向,因而欣然答应,只是忙于俗务,一拖再拖,差点耽误了出版良机,实在抱歉!
中国的历史传统格外久远,各种方式的历史言说是中国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谈历史总是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与现实相映照相类似的往事。在中国人眼里,历史并不总是创新创造,历史的相似性、因果关联,让很多人感到历史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春秋在古代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曾是史书的统称。相传鲁国《春秋》由孔子修订而流传后世,冯兄也将自己的接续力作命名为《历史的季节》。
冯敏飞先生说,李淳风《推背图》之类的历史预言他是不信的,但以为李淳风所言欲知将来,当观已往则具有永恒的历史意味。与《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不同,《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聚焦中国14个长寿王朝,对这些朝代建国70年前后这一历史节点作切片式分析,别开生面图解这些王朝兴盛衰亡之历史轨迹。
作者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样本,证实70年是王朝的天花板,抑或是喇叭口。大部分王朝都过不了这道天花板,少部分通过天花板的王朝则一般会延续很长时间。这类王朝将天花板打通成了喇叭口,因而打开了王朝的上升空间。
中国古代王朝建立70年之际,硬币两面的图景截然不同。以西汉为例,汉初奉行无为而治国策,开创了文景之治,但潜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对汉朝很少给予溢美之词的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记载:至今上(汉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而董仲舒对此历史节点有另一种表达: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司马迁、董仲舒为同时代的思想者,面对同一社会竟然得出如此不一样的观感,这到底哪面是真,哪面是假?对此,作者没有给予非此即彼的回答,而是借用千年之后的宋代名臣范仲淹一席话展开讨论。范仲淹说: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侵月削,现在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和董仲舒一样,都强调王朝即使处于兴盛期喇叭口之外也要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自产生以来似乎一直与风险相伴,总是在抵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出版了《风险社会》一书,他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提出新的未来图景,因此他对于风险社会的出现并不悲观,而是认为这些新的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然而邓小平晚年对中国未来发展境遇所做的另一个判断却鲜为人知,很少提及。1993年9月,邓小平与其弟邓垦的谈话中不无忧虑地说: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此前他一直坚持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在一年前的南巡讲话中还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认识与贝克的风险社会核心理念异曲同工,二者出笼时间也相差无几。它等于是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部张力一直都存在,现代社会涌现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直面社会问题进行改革乃是常理。换言之,喇叭口之外仍然会有许多新的问题,蕴藏着诸多风险。
当前中国社会非常复杂,传统的前现代的东西、现代性的东西、后现代的东西加上全球化的因素,构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纠缠体系。发展起来之后问题是多还是少难以简单回答,但我们都目睹了中国社会因物质交换、信息交换的几何级数增长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摩擦递增的景象和趋势。内外环境越是复杂,我们近代以来经历痛苦沉沦和万般牺牲而探索得来的改革开放的大旗越要高举。
历史是一面镜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冯敏飞先生对每个长寿王朝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思考,例如史上的贸易战,具有特别的意味。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颟顸和怯懦让我们后人痛心疾首,特别是在闭关锁国这一焦点问题上。其实,开放本身也是一种改革,当然也是常理。
早在16世纪的明代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就进入中国与士大夫和老百姓交流。那时的中国与西方并没有发生激烈冲突,双方都能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对待对方,西洋的知识通过他们介绍进来,如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知识体系。至于西方,当然也通过传教士获取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我们读稍后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儒家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一场政权更迭将这一切断送殆尽。满洲入主中原后,一些至今还不太明了的原因导致清帝国朝野各界对世界的认识远不如明末。作者在剖析中国人全球视野演化时,恰当引入明末清初朱舜水的观点: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令人记忆尤深!
在中西交流不畅的那段时间,人类历史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传统王朝一个个倒台,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共和国、工业革命、全球殖民、海上霸权历史的发展突然加速,在中国还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被迫仓促卷入全球化进程。
历史总在不断重复,当然每一次重复并不意味着前事后事完全一致。今天的中美贸易失衡与18世纪中英贸易失衡具有极大的差异,但缘起、演变似乎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今天的中美贸易失衡是因为中国市场巨大但购买力不足,中国的初级产品品质优良,价格低廉,信誉可靠,几乎垄断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这种情形几乎与18世纪中英贸易困境如出一辙。那时的中国主要出口茶叶、丝绸、瓷器、大黄等初级产品,物美价廉,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对英国以及英商经营的其他市场来说格外重要。相应地,中国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极大地阻碍了市场发育,四民中的士与商人对英国的主打产品有需求但量太少,农工两个阶级收入低,消费力弱,甚至基本不消费工业品,因而中英贸易失衡愈演愈烈。至18世纪晚期,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否则贸易无法继续进行。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国走向世界、与工业革命同步共振的最佳时机。那时的中国资本充裕,富甲天下,而且中国有尚未开发的巨大市场,不论是接纳英国的工业品,还是开始中国自己的工业化进程,马戛尔尼使华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节点,而且这时的乾隆皇帝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至上权威的最高主政者。然而,马戛尔尼没能打开中国的大门,却在与中国朝野零距离接触后,真切了解到了中国的真相,洞悉了中国的软肋,这为后来的中英冲突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关于马戛尔尼使团失败的原因,中外史家有非常细致的研究,主要归结为文明的冲突,以为英国人不愿接受屈辱的三跪九叩礼节。这个因素当然重要。那时的中国统治者满脑子确实存在着想象的朝贡体制,甚至试图将英国纳入这个体制之中。
其实,假如我们仔细阅读马戛尔尼来华史料,还可以发现中方之所以对英国使节前恭后倨,除了文化差异之外,可能还与四年前发生在巴黎的骚乱后来被命名为法国大革命有关,甚至是直接原因。
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当马戛尔尼从避暑山庄返回北京后,曾有一位私人朋友来访,这位朋友对中国朝廷的情况非常熟悉,也了解在广州经商的困难逐渐增加。他说,中国人对于外国使节仅视为在国家重大节日送礼而来,节日过后即刻归国。中国很少有与他国缔结条约的观念。法国的动乱促使中国官方加紧提防。假如特使携带礼物在法国国内未发生暴乱以前来,遭遇到的困难要比现在少得多。英国人现在所受的压迫,将来总有解除的一天。中国政府对于任何一种新的事物最初总是抱着强烈反对态度,生怕自己上当吃亏。但等它对这个事物的新鲜感逐渐冲谈,习以为常之后,它未始不可以重新考虑加以采纳。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乾隆朝防患于未然的谨慎在此后半个世纪也被证明并无大误。巴黎骚乱不仅让法国开始持续动荡的百年史国王被杀,秩序紊乱,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共和国、帝国轮番登场,直至第三共和国方才平静下来。那时的中国不能理解法国的动荡、世界的动荡是一个新时代到来的先声,不知道这些动荡就是世界秩序的重新调整。中国为了自身的政治安全选择了置身事外,这让后来的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
中国的回避并没有解决中英贸易失衡问题,也没有回应英国资本家对中国市场的关切与期待。一方面,工业革命释放的纺织品产能依然无法进入中国,赢得中国人的欢迎;另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入,欧洲经济更加活跃,人民生活品质日益提升,对中国产的茶叶等需求量加大,中国对英出口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贸易失衡更为严重。特别是随着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取消,贸易失衡渐渐地让罪恶的鸦片贸易所解决。
鸦片迅速让贸易失衡逆转,中英几度交涉无效,遂诉诸于战争。这场战争,中国名之曰鸦片战争,英国则命名为通商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而结束,中国的市场因此被打开,五口通商改变了先前广州一口通商的格局。对于中国人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先贤们也一直教诲中国人知耻而后勇,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时的中国如果能发奋图强,自主改革,或者像林则徐、魏源讲的那样师夷长技以制夷睁眼看世界就好了。但是清廷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危机已经过去了,一切可以恢复正常。因此,从1842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错过了十八年发展机遇,没能主动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帝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向西方学习工业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清帝国确实逆转了后乾隆时代长达百年的下滑趋势,中国的工业化获得了长足进展。洋务新政畸形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貌似快速增长其实非常脆弱。1894年,只是一个局部的可控的战争,清朝竟然败了,而且败在中国人素来瞧不上的日本人手里。这让后来的中国人心里最难平衡。
千百年来,日本是中国文明的优等生,从遣唐使直至近代,日本都是纯粹的学生,只是比老师更善于学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根据林则徐《四洲志》编纂了《海国图志》,这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必要行动。然而,这部凝聚林则徐、魏源等人智慧的巨著,竟然在中国没有多少阅读者。假如那时的中国人仔细研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并按照魏源的提示实际操作,那么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绝对不是那样的格局。
而更让后人郁闷的是,中国人不看《海国图志》就算了,但传到东瀛却引起日本人的极大兴趣。日本人从这部书以及中英交涉全过程中悟出一个新的思路,渐渐明白西方人东来的目的,也明白如何去与西人打交道。中国的失败成为日本的经验,魏源为中国人写的这部著作成就了日本的后来。
如果一定要说中日两国现代化道路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日本是全心全意学习西方,脱亚入欧转型向西,彻底地学;中国是经过鸦片战争打击之后,开放一点国门,象征性地学。因为中国是被打败之后学,所以就带有这样一种复仇心态,强调师夷长技就是为了制夷。这是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时最大的差别。这在1860年之后慢慢凸显:中国是一定要守住的状态,日本则是一定要走出去的状态。甲午战争证明,表面的、一时的强大并不说明问题,改革与开放力度过小,国家能力提升过慢,与列强的差距并没有实质性缩小的时候照样会挨打。
冯敏飞先生一直很谦虚,也很勤奋。他说他对自己非历史科班出身心底始终有挥之不去的虚怯,常自嘲无知无畏,努力以勤补拙,多下些笨功夫。我总是鼓励他:你是以作家身份去写史,人家不会用史学家的标准要求你!他早年出版了几部小说,我读过他的历史小说《孔子浪漫史》,本来还想专门写篇文章,可惜一直抽不出时间。近十来年他潜心于史,着重关注中国王朝的创世、盛世、危世、末世历史四季,先后出版了历史随笔《中国盛世》《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危世图存》,渐渐系列化。
从史学发展一般情形来看,大众历史写作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的主流,晦涩深奥的历史写作相对说来比较少。大众历史的写作要注意篇章布局,注意结构,注意叙事,注意营造内在紧张,注意起承转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愉悦,产生自然的阅读兴趣。冯敏飞先生新书《历史的季节:读史当明势》在确保基本史料引用准确的基础上,广泛引用百家观点,对中国社科院卜宪群编《中国通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哈佛中国史》、台湾学者姚大中《姚著中国史》、芬纳《统治史》等大部头著作均有较深涉猎。正是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历史复杂性的冷峻思考、对中国古代政治兴衰和传统文化积弊的慎思与明辨才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下面撷取两例:
其一,读史如观荷,只问是否华丽转身。作者巧妙引用欧文斯通《梵高传》内容作譬喻: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妇女和她的婴儿,你可以看她的孩子,但却不可以掀起她的内衣去看她是否沾满血污。王朝出生之状,要么是被遮掩的假相,要么是不忍直视的真相,这些不看也可以想象。我们还是着重看它们是否及时洗礼,华丽转身,不再制造新的血污。转身和改革是中国历史永恒的话题,历久弥新。
其二,读史明势比读史明智更重要。袁世凯能登上总统之位说明他并不是简单的草莽英雄,看他的字读他的书很容易了解到,他虽不是学富五车,不过至少知道读史明智,知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但从后来的政治实践来看,袁世凯显然只是明智而不明势。其最后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不太明了历史大势和世界潮流。
中国自来有文史不分的传统,冯敏飞先生这部书在遵循基本历史事实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文学的优势,叙事晓畅,充满情感,给人以阅读的愉悦。
通鉴是为了资治,这是中国学人久远的传统。冯敏飞先生也没有背弃这个传统,他在这部书中除了讲述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他对历史的思考。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有传之久远的期待,一世二世以至于万世,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王朝最后倒在天花板下?他们为什么没有将天花板变为喇叭口,为王朝打开另一个上升空间,而是一个接一个倒下,成为天花板理论的证据呢?此外,国家上升到喇叭口之外又如何保持强韧的发展势头,走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周期律呢?这是我读冯著久久无法释怀的深层原因。
是为序。
马勇2019年7月9日星期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