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編輯推薦: |
1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余世存推荐,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者萧放教授推荐。
2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从气候变化到农事活动,从传统习俗到饮食养生,从源流演变到传统习俗,从故事传说到诗词文化,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风趣,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读者轻松阅读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
內容簡介: |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本书根据岁时节令变化,选取十六个传统节日,分别介绍源流演变、传统习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等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传统节日知识的国民读本。
|
關於作者: |
邱丙军,山东人,北京理工大学汉语老师,曾在泰国、印度尼西亚任教。长期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及中国文化,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热衷博大精深又独具风味的传统民俗,立志通过风趣、通俗的语言传播中华文明之精华,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好之者乐之者。
陈玉新,河北人,文学学士,畅销书作家,国学网站编辑,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精粹研究以及国学文化普及。自中文专业毕业后专职从事国学研究和写作,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唐宋诗词等都有深入研究。
|
內容試閱:
|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为适应农业生产等的需要,当地的人们通过对太阳、月亮、天气、物候等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地区的自然历法,指导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
我国的节气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中二至二分的概念已经见于《尚书尧典》;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篇中也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名称;到秦汉年间,遂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目,《淮南子天文篇》一书就有了和现在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由此,经过历朝历代的演绎补充,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更加丰富。
2016 年11 月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使这一影响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特编写了本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分别介绍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等内容。
由于二十四节气基本上是根据黄河流域的物候建立起来的,而且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因此有时可能较难全面兼顾,还望广大读者体谅。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即便朝代更迭,却依旧得以延续。其所记录的是古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承载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其所蕴含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农业社会,农作物的播种、培育、生长、成熟,都依赖阳光、雨水等气候条件。靠天吃饭的人们,对物候、天象的变化自然就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在不断的总结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四时八节的时令系统,汉代以后,四时八节又进一步细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岁时变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岁时节日,大多依傍着自然节气,比如清明节和冬至节等。不过传统节日的形成还与宗教崇拜、神话传奇、迷信禁忌、人物纪念等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有关。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出现,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成型,唐宋元明清时期继承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神。传统节日作为载体,寄托着关于民族情感最温情的呵护与敬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身份的人们,在庆祝相同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实现了关于民族情感、人文情怀的殊途同归。但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在中国升温。我国的传统节日面临着有些尴尬的局面: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正趋向苍白、关于传统节日的细节正在淡去,甚至有些传统节日沦落为放假的代名词。尽管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却被人们日益淡忘,有识之士甚至发出抢救传统节日的呼声。
纪念传统节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以及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由此,我们编写了本书,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增强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回归传统节日,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五彩缤纷,包含了各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限于篇幅,我们仅选取了十六个有代表性和文化社会意义的传统节日,分别介绍节日名称、源流演变、传统习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等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传统节日在各地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有不同,本书较难全面兼顾,还请广大读者体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