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HK$
98.6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編輯推薦:
◆ 别具特色的写作方式。通过仅仅24天,写完维多利亚女王跨越82年的人生,在历史人物传记中很有特色。无论是君主制、殖民扩张等政治问题,还是女性生育负担等社会问题,观点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其间穿插着英式冷幽默,亦庄亦谐,引人入胜。
◆ 历史严谨性。从日记、书信等原始资料入手,详细可靠。作者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尤其注重辨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采取中立的态度,对希望了解英国历史和君主制的读者来说,很有参考价值。
◆ 文学趣味性。整体上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画面感,运用悬念和伏笔,情节跌宕起伏。亦不乏细腻的心理描写,让历史人物充满人情味。作为历史人物传记,带给读者如小说一般的阅读体验。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24个章节,用关键的24天巧妙地勾勒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出生、加冕、婚礼、第YI个孩子的出生、丧夫、登基六十周年钻禧庆典,与此同时,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对应着辉格党政府的垮台、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克里米亚战争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人生日历上,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这位让英国空前繁荣兴盛的君主,以及她所处的时代。
◆ 以维多利亚女王的日记、书信等原始资料为依据,从微小的细节入手,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壮阔的社会图景。更有南丁格尔、门德尔松、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人的身影,作为那个时代的目击者,他们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向我们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人物群像。
◆ 既是大英帝国的君主,也是任性的女儿,称职的妻子,沉默的寡妇维多利亚女王如何在年少时急切地挣脱母亲的束缚?如何面对九次生育带来的沉重负担?如何在经历丧夫之痛后找回更加笃定的自己?这位女性君主数十年的统治,以一种不易觉察的方式,改变了其他女性的境遇。
關於作者:
露西沃斯利(Lucy Worsley),
英国历史学家、作家、策展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毕业于牛津大学,主修历史专业;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博士。她先后就职于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 Heritage,负责管理巨石阵、英国铁桥等四百多处历史名胜)和英国历史皇家宫殿(Historic Royal Palaces,负责管理伦敦塔、汉普顿宫、肯辛顿宫等六处王室宫殿)。她还担任BBC历史节目主持人,著有数本畅销书,如《家里的简奥斯丁:一部传记》(Jane Austen at Home: A Biography)、《英国式谋杀的艺术》(The Art of the English Murder)等。目前生活在英国伦敦。
目錄 :
引言
第一部 任性的女儿
1 双重婚礼:邱宫,1818年7月11日
2 诞生:肯辛顿宫,1918年5月24日
3 湿脚理论:西德茅斯,1820年1月23日
4 我会好好做人:肯辛顿宫,1830年3月11日
5 消失的三周:拉姆斯盖特,1835年10月
6 阿尔伯特:肯辛顿宫,1836年5月18日
7 登基:肯辛顿宫,1837年6月20日
8 加冕:白金汉宫,1838年6月28日
9 弗洛拉小姐的卧房:白金汉宫,1839年6月27日
第二部 称职的妻子
10 求婚:温莎城堡,1839年10月10日-15日
11 婚礼:三座宫殿,1840年2月10日
12 噢,夫人,是个公主:白金汉宫,1840年11月21日
13 温莎的圣诞节:1850年12月25日
14 怀特岛上的王公:1854年8月21日-8月24日
15 南丁格尔小姐在巴尔莫勒尔堡:1856年9月21日
16 与内莉共度的一晚:1861年9月6日
17 蓝房间:温莎城堡,1861年12月14日
第三部 温莎的孀妇
18 下水道毒气:桑德林汉姆宫,1871年12月13日
19 与迪斯雷利共进午餐:休恩登庄园,1877年12月15日
20 约翰布朗的腿:1884年3月6日
21 宝贝嫁人:奥斯本宫,1885年7月23日
22 蛮师狂热:卓越女王酒店,法国里维埃拉,1897年4月4日
23 鼎盛:伦敦,1897年6月22日
24 临终:奥斯本,1901年1月22日
注释
致谢
內容試閱 :
引言
我少年时谱写了一首钢琴曲,取名《献给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的紫色天鹅绒》,这是一首沉郁悲怆的丧礼进行曲。和许多孩子一样,我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这位女王不知为何好像一辈子都在服丧。在维多利亚的众多画像中,最令人感动难忘的是她面如土豆、永远身着黑色服饰的矮小老妪形象。
最近几年,流行文化屡屡试图颠覆这一丧服形象,比如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The Young Victoria)[ 2009年上映的历史剧情片,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主演。译者注,下同。],以及电视剧《维多利亚》(Victoria)[ 英国独立电视台(ITV)于20162019年播出的系列历史剧,主演珍娜科尔曼(Jenna Coleman)、汤姆休斯(Tom Hughes)。]。无论是大荧幕还是小荧屏,无不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热爱跳舞的年轻公主她没那么拘泥礼数,她充满热情。于是乎,我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维多利亚女王形象,且难以看清两者间的关系。她是如何从翩翩公主变成土豆的呢?
这是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不过,在这本书中,我还想向读者展现维多利亚女王的第三种形象。这位表情凝重、服饰暗淡、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其实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女王,她为君主制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尽管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女性高居王位疑虑重重,维多利亚还是赢得了她的子民的尊敬。
维多利亚时代的民众对女性当权的疑虑,也许相较于都铎王朝对伊丽莎白一世或斯图亚特王朝对安妮女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认为,维多利亚创造出了一种或许让我们觉得偏女性化的统治方式,巧妙地绕过了这种疑虑。她的统治靠的是直觉而非谋略,是情感而非才智。事实表明,对君主制来说,这就是最理想的统治方式。君主虽失去冷硬的实权,却能通过姿态和仪式,保留其影响。实践证明,她的女性特质恰恰是君主制所需。
可是,维多利亚个人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我认为,代价沉重。维多利亚不仅仅是女王,她还是女儿、妻子、孀妇,在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她都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内心,对其进行种种令人不安的扭曲,以顺应社会对女性的诸多要求。譬如,她对女性选举权的想法嗤之以鼻。然而,如若将关注点落在她的行动,而非她的言词,你就会发现,她其实在违背女性的种种行为准则。
对于维多利亚的孀居岁月,我尤有兴趣。她的早年生活创伤累累、戏剧连连,所以过去的传记作者的兴趣,往往集中在这一阶段,探讨年轻女王的书籍颇丰。1然而,尤其是在最近,历史学家们的兴趣开始向另一个方向摆动。和他们一样,我也认为,老年的维多利亚才是她最好的自己。2她直到进入老年,才摆脱她丈夫霸道个性的影响,成为乖僻专横却又相当令人敬佩的自己。
你喜欢你写的人物吗?这是传记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对于维多利亚,我无法用一两句话简单回答。她有令人憎恶的一面。她的子女会告诉你,她作为母亲有多么糟糕。她有反复无常、专断独裁、自私自利的时候。但是,她的成长经历阴暗无比,只是偶尔沐浴到闪烁着爱的光明,念及这些,只有铁石心肠,才不会对她动恻隐之心。
维多利亚身上还有许多令人钦佩之处。她从不虚荣。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既定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虽然其工作向她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可她身上仍带着一种轻快感,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能迅速征服你的活力。我认为,总体而言,她的人生是十分艰难的。这种艰难并非体现在物质方面,而是体现在巨大的财富和名气对个人造成的压力上。她需要具备极其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所以,我喜欢她吗?答案是,喜欢。一开始可能有些许迟疑,但最终我会响亮地说出这个答案。
另外,我想透过24面不同的窗户去看待她的一生,去讲述她的故事。这个想法诞生于2012年,当时,我和亚历山德拉金(Alexandra Kim)共同担任维多利亚女王出生地,即位于伦敦的肯辛顿宫(Kensington Palace)的策展人。金向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提交了借用一把遮阳伞的申请。1897年6月22日,维多利亚登基60周年钻禧庆典(Diamond Jubilee)上,当她乘坐马车,从前来祝贺的人群面前驶过时,手中所持的就是它。这把黑色蕾丝面料的伞是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之父,来自伍尔弗汉普顿(Wolverhampton)的议员查尔斯佩勒姆维利耶斯(Charles Pelham Villiers)送给维多利亚的礼物。庆典举办时,他已95岁高龄。他是在维多利亚16岁时进入议会的,两年后的1837年,维多利亚才登基。到钻禧庆典时,能记住绚烂多彩的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前是什么样子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策划了一场展览,试图再现也许是维多利亚以及她的帝国最强盛的那一天,那把遮阳伞就是其中一件展品。除了与之类似的私密物品,参展的还有规模更宏大的物品,诸如根据她在马车上的所见,而建造的维多利亚晚期伦敦的模型。此外,那场展览的主题还包括当天街头数百万民众的所见所闻、他们的庆祝方式,以及他们批评的内容。当维多利亚的殖民军队穿过伦敦的一条条街道时,看着络绎不绝的队伍,看着他们百依百顺的模样,一些民众会想到在开拓如此广阔的帝国疆土过程中出现的巧取豪夺,并开始质疑英国这样做的权利。
那场展览还让我不禁开始思考,维多利亚的统治为君主制留下了哪些依旧鲜活的遗产。为展览开幕的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她看着维多利亚女王钻禧庆典队列行进的影片,感慨地说:她高祖母的马车是由八匹马驱动的,这是一项真正的马术壮举,就算今天也难以匹敌。当然,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她也有乘坐马车、行驶于类似的队列中的经验。这提醒了我,如今君主制的许多传统和仪式都是维多利亚发明的。
我决定采用这种以细节再现某一天的方法,还有一个原因维多利亚情况独特,让我能这么做。她一生中记录了大量日记,多达数百万字,有时一晚就记了三四千字。在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ies)、皇家档案馆(Royal Archives)和在线出版公司ProQuest共同的数字化努力下,这些资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获取,包括女王留存于世的大量日记中的每一个字。
不过,这些日记的帮助有限。所以我也选取了她父母人生中的重要日子、她出生的那一天,还有她孩子出生以及她太忙没时间记日记的日子。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甚至连这些日记也可能具有欺骗性。(或者说,这些日记的欺骗性尤为突出?)在维多利亚时代,每个记日记的女人都谨慎小心,因为秘密一经泄露,便会令她们有所损失、蒙上羞耻。维多利亚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心知肚明它们总有一天会公之于众。一朝为王,全无隐私。维多利亚16岁时,她的母亲就告诫过她:你受到的监视,将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都要严密。你自己也很清楚这点。3
因此,维多利亚的日记为读者设下了圈套,即便是发生激烈争吵的一天,在她笔下也可能化为和和气气、平淡无奇。抑或,以往编辑过她的日记的人,将他们那个时代看来无关紧要的细节删除,从而误导了我们。例如,我们都知道,维多利亚最小的女儿比阿特丽斯公主(Beatrice)誊抄了她母亲的日记,然后将多数原件烧毁。她在誊抄的过程中删除了某些名字和事件。所以,我们还必须弄清这些日记着墨不多的地方。历史学家保拉巴特利(Paula Bartley)指出,维多利亚的长子伯蒂(Bertie)毁掉了弗洛拉黑斯廷斯(Flora Hastings)[ 维多利亚的母亲肯特公爵夫人的侍女,第9章将着重讲述这一事件。]事件期间所有的往来信件,写给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的所有与王室相关的信件,以及蛮师(The Munshi)[ 波斯词,指欧洲人雇佣的秘书或语言老师。]和她母亲之间所有的往来信件。4所以,弗洛拉黑斯廷斯、本杰明迪斯雷利,以及她年轻的印度男仆阿卜杜勒卡里姆(Abdul Karim,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蛮师)等人物,本书都将着重讨论。
维多利亚女王在晚年时,摘取了一些日记,将其出版,她用简单朴素的文笔,极其有力地描述了自己的爱和悲伤。尽管这些文字意义重大,她的臣民对她的了解还是停留在其标志性形象上,这一形象先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构建,而后随着19世纪的流逝,通过那些无处不在、极易辨别的照片得以塑造。本书试图通过文字构想她的形象,这样做并非为了猎奇,而是因为她统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存在,而非她的作为。这些照片时至今日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正是因为它与主流文化相悖。她为什么不笑?她为什么一脸不悦?今天的我们看到一位女性世界领导人如此悲伤,也许会深感不可思议。不过,200年前,见到女性领导人本身就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维多利亚与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或者杜利普辛格(Duleep Singh)王公等人见面的日子,因为这些人对维多利亚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哪个君主的统治,像维多利亚那样,塑造了我们现今生活的世界。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统治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当今的英国人都还是维多利亚的子民,因为英国仍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因为许多英国人还饶有兴趣地关注着王室成员的出生、死亡和婚姻。我们还在处理着日不落帝国的诞生和消解带来的影响。我们观看维多利亚时代兴起的足球比赛;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一样,乘火车从伦敦前往伯明翰;我们仍旧(虽然为数不多)将维多利亚时代发明的邮票贴在信封上,然后将其投进印有VR字样的邮筒中。5维多利亚时代让我们拥有了公共厕所、地铁、护士、香烟、一年一度的海边度假。我们仍享受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美食,比如咖喱(维多利亚女王最爱的菜肴之一)、巧克力复活节彩蛋、Oxo品牌、Rose牌青柠浓缩果汁(Roses Lime Juice Cordial)、雀牌吉士粉(Birds Custard)、吉百利牌可可(Cadburys Cocoa)和金狮糖浆(Lyles Golden Syrup)。6
那么,阿尔伯特呢?过去的史学家往往不惜以贬损维多利亚来赞颂他,我认为部分原因在于,他所具备的品质,恰恰是史学家通常具有,并因而欣赏的素质。他恪守秩序、冷静自持、讲求逻辑,重理性而非感性。毋庸置疑,他的智商惊人。可如果你相信情商是领导力的重要构成因素,那么你就会意识到,维多利亚在许多方面比他更胜一筹,如此你便对她的统治形成了新的认知。斯坦利温特劳布(Stanley Weintraub)在一本卓越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记中指出,对于她的统治,人们最难以忘怀的是她在失去阿尔伯特后,独自度过的悲伤而漫长的下午。7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脚印变得更加清晰。让我和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是,维多利亚最终寻回了鲜活的自我。19世纪60年代早期,她曾告诉一位访客:亲王在世时,他替我思考,现在我必须自行思考。8
透过她如何度过其生命中24天的每一个小时,我将近距离、面对面地审视她;借此,我希望她的形象能浮现在你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此一来,对于这位英国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女性,其内在的诸般矛盾,你便能自作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