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1.知识点密集,快速掌握历史关键信息:快速重温你学过没学过的人类简史:本书是杰里米布莱克多年通识课的精华史纲,主线清晰,文字简练,干货满满,为读者系统构造人类历史脉络。
2.西点军校学生必读的历史通识课: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杰里米布莱克以战争史为主要方向俯瞰和反思人类10万年历史,赋予我们一个观看人类史演进的全新视角。
3.16开全彩精装,180多幅大图,带来视觉享受
|
內容簡介: |
英国著名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将带你进行一场旋风之旅,快速回顾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毫无保留地向你讲述一个引人入胜故事:人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自己?作者从史学研究*进展中汲取灵感,以环境、城市、科学、政治和日常生活为阐述重点,赋予我们一个观看人类史演进的全新视角。从历*杰出的大人物,到残酷战争与种族灭绝,本书以精彩丰富的文字和数百幅插图,讲述了人类从史前10万以来不可思议的演变历程。
|
關於作者: |
杰里米布莱克(Jeremy Black),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军事与外交史专家,曾在西点军校、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和斯蒂尔曼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是剑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后在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布莱克是2018年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邓普顿研究员,曾于2008年获得美国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他曾出版100多本著作,近著有《英国现代史:从1945到英国脱欧》《冷战》和《大英帝国》等。
|
目錄:
|
大事年表
第一章:史前人类
第二章:古代世界
第三章:古典文明
第四章:中世纪
第五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第六章:革命浪潮和民族主义
第七章:战争笼罩下的世界
第八章:现代世界
结语
|
內容試閱:
|
变化和延续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它们相互交织,一如岁序更替、寒来暑往、世代更迭般经久不息。除了自古以来适应环境的事实之外,人类的所作所为,以及鉴古、崇古的文化和心理习惯都反映出其对环境具有持续的适应能力。人类生活的运作模式、社会力量和结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从中都有所体现。
人类需要这种强大的适应力,因为若不借助科技,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他们无法凭借自身能力飞翔,也无法在水下生活,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区域都被水覆盖着。尽管人类可以驾船出海,靠捕鱼和雨水维生,但却难以长期生活在水上。地球上的部分水域常年冰封,一旦冬季来临,结冰范围扩大,人类对此无能为力。在北冰洋水域,这种情况尤为凸显。
地球上有不少地方要么极寒、要么极热,要么干旱、要么多山,环境恶劣,不宜居住。南极洲面积广袤、天寒地冻,在近代科学考察站建立之前,杳无人迹。直到1912年,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抵达,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而在1909年,美国极地探险家罗伯特皮里则是首个成功到达北极的人。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动物也寥寥无几,捕食者难成规模。以非洲撒哈拉为首的沙漠地区,不论降雨还是土壤都十分贫乏,难以维持大量生命。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大沙漠,比如亚洲的戈壁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澳大利亚腹地的吉布森沙漠和辛普森沙漠,以及美国西南部的一些沙漠等。欧洲大陆是个例外,境内一个沙漠都没有。不过,确实有人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在沙漠中生活。尽管洛杉矶这个大城市是借助欧文斯山谷的水源发展起来的,但该市所涉及的人口相对较少,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用水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大规模改变环境的能力非常有限,除了灌溉供水和砍伐树木以外,别无他法。直到19世纪后期,人类发明出了具有更大威力的炸药,在阿尔卑斯山开山破石、铺设隧道,这也是人为改变环境的第一个例子。像巴拿马运河那样的伟大工程表明,哪怕进入了现代,人类依然缺乏相应的组织能力。该运河于19世纪80年代动工,最初的建造者是法国人,但直到1914年它才被美国人完工,无数工人在修建过程中因染上疟疾和黄热病而死去。直到现在,人类对气候及天气变化的规律依然一知半解,更别提改变它们了。
就个体来说,人类长期以来面临自己作为社会生物组织所带来的挑战。人类必须群居,才可以繁衍并保护后代,因为人类婴儿处于长期的脆弱期。同狮子这类较为强大的动物竞争,保护同伴免受其害,需要团队协作。农业、战争,以及后续的发展,都需要更高程度的团队协作。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人类群体自然而然会同其他人类群体展开竞争,那种认为人类原本喜爱和平,因生活所迫才好战的观点已被多数人否定。这种观点与其说证据确凿,不如说它是来自《圣经》中伊甸园的遐想以及20世纪6070年代的乌托邦思想。相应的,这种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塑造了一些规范,这些规范指导着人类的设想和行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取悦诸神(或上帝)?如何对待邪神和敌人?这些规范常出现在宗教教义和社会习俗中,帮助人们认识环境,特别是帮助他们判断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在社会中生存。基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从未有定论,不同的解读引申出五花八门的政治观点和做法,这些观点和做法反而让这些问题更有意义。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谈史前历史(这个名词本身就十分现代)。很快,人类便不再限于去适应环境了,他们开始尝试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身以及其赖之生存的作物和牲畜的需求,这一过程又因人类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而驱动。如何改造环境取决于人类的意识形态,由于信息存储和传输系统的发展(比如文字),这一过程更是加速进行。早期人类族群的迁移活动,比如为追捕猎物进行长途跋涉或季节性迁徙,正是他们渴望获取资源和空间的最好证明。不过,人类不仅改变环境,他们自身也因周遭的环境而改变。比如,生活在日照不足地区的人逐渐演化出浅色皮肤的基因,以帮助人体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人体所需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紫外线的刺激,浅白肤色更易于吸收微弱的紫外线,促进其合成。]。因此,在距今大约70008000年前,生活在欧洲大陆的人的肤色逐渐变浅,这一变化最早发生在北欧。
人类并非唯一能适应环境并进行演化的物种,但其在沟通、组织等社会技能上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适应环境方面较其他物种表现得尤为出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人类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开始,历史便进入了现代。尽管鸟类活动范围较大,而且能迅速结队行动,但人类却掌握了支配它们的能力。人类是杂食动物,他们不再像大多数食肉动物或者食草动物那样,受限于单一的食物来源,因而领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物种。从史前部落到现代大都市,人类不断扩张,但人类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在历史上却一直被低估了。
本书将讨论人类相关物种的能力及其最终结局,如果能引发你思考不仅思考本书中的内容,还能针对自身经历和身边世界进行思考那便达到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如果您不同意本书观点,请先思考一下原因,然后再阐述您的观点,以便促进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