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这才是真实的诸葛亮!
★著名历史学家陈文德实用历史代表作品。
★以《三国志》《诸葛氏集》《资治通鉴》等记载为依据,综合各种文献资料,生动展现诸葛亮真实而完整的传奇一生,运用策略规划的现代视角,深度剖析诸葛亮的经营和管理智慧。
★随书附赠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出师表》碑刻拓本。
|
內容簡介: |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的传奇性人物之一,集智、勇、忠、诚等美德于一身。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刻意渲染下,他不但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智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兵法家,而且还能够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然而,现实中的诸葛亮,却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收场。
那么,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诸葛亮的一生究竟是输还是赢?
本书作者以正史记载为依据,结合其他各种资料,通过详细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系统性地整理出关于诸葛亮的历史事实,不仅全面展现诸葛亮传奇的一生,更让读者从中真正了解诸葛亮的理想、智慧、谋略、风格之所在。同时,作者以策略规划的现代视角,在叙述诸葛亮行为经历的同时,深度剖析蕴含其中的经营和管理智慧。本书既是一本真实有据的历史著作,又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人物传记。
|
關於作者: |
陈文德(1946-2010)
台北市人,著名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战国两百年寡头争霸》《大秦七百年王道盛衰》《北宋帝国危机生存》《孙子兵法经营学》《曹操争霸史》《陶朱公传奇》《刘邦大传》《诸葛亮传》等。
|
目錄:
|
序 幕 浊流乱流清流
崩溃中的王朝
外戚宦官轮番夺权屠杀
知识分子的悲剧:党锢之禁
悲剧过后,知识分子的新意识形态
第一篇 孔明出山
第一章 乱世童年
官逼民反,农民起义
动荡社会,流浪孤儿
第二章 晴耕雨读《梁父吟》
乱世英雄争出头
华北首席霸主:袁绍
诗人军事强人:曹操
从理想迈向现实
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
不为人知的年轻策略家
千古翻案《梁父吟》
卧龙、凤雏、水镜先生三人组
务实本性:结交名士,不在名望
第三章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
池中潜龙:年轻时代的刘备
上尉跃升上将
身在曹营,心在汉室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投奔袁绍,两强之间难为弱
龙困浅滩,髀肉之叹
三顾茅庐,隆中献策
小公司变大企业的精确规划
第四章 鱼水之交
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
异姓金兰,千古佳话
刘备的班底
组织游户,扩充军力
襄阳城内暗潮汹涌
第二篇 联吴制曹
第五章 临危受命
曹操大军压境,刘表病情恶化
刘备紧急撤军,十万难民相随
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怒声退敌
临危受命,折冲外交
第六章 孙刘联盟
三国战神世家:孙氏政权
孙策:中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虎父无犬子,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VS孙权
对抗投降和谈
周瑜:超级战争策划天才
孙刘联军,摆开迎战阵线
赤壁战场布下天罗地网
第七章 火攻破曹操
火攻奇袭,以寡敌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黄盖火烧连环船
诸葛亮浑水摸鱼争实利
五百里战略大撤退
囊括荆州南半部
第八章 荆州争霸战
表面君子,暗中较劲
对抗和谈美人计
共同看上益州这块肥肉
周瑜病逝,鲁肃接棒
鲁肃借江陵,孙刘再度联合
卧龙凤雏共进益州
第三篇 天府之国
第九章 进军益州
蜀地的神话传说时代
中原文化介入蜀国
沃野千里的李冰都江堰
益州刘氏政权和汉中张鲁军团
张松、法正阴谋让益州
刘璋引狼入室
庞统规划,黄忠出击
假戏不真做,刘备背盟
孙夫人回娘家,赵云截江护幼主
刘备背盟约,益州反目成仇
第十章 诸葛亮入蜀
从幕僚到主帅
粗中有细,张飞收服严颜
雒城血战,庞统罹难
刘备发动政治攻势,刘璋放弃抵抗
放弃胜利者姿态,奠定统治者恩威
宽容协调,建立共识
内政初定,外患连连
第十一章 平定汉中
关中和蜀中的缓冲区
猛张飞巧计占先机
双方倾巢而出,汉中战云密布
反败为胜,法正计算夏侯渊
张郃临危受命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曹操感叹,汉中如鸡肋
难跨荆益,王朝新成
第十二章 诸葛亮治蜀
刘备自立汉中王
提拔魏延,重用黄忠
乱世讲宽容,弛世用重典
制定法令,严格执行
行法和教化合一
用人唯质,不被资历所限
第四篇 白帝托孤
第十三章 关羽失荆州
兵家必争之地:荆州
鲁肃的借荆州战略
关羽留守荆州
荆州战略,各怀鬼胎
单刀赴会,暂保和平
鹰派对鹰派,孙刘关系吃紧
北伐襄阳
跨连荆豫,控扼南北:襄阳
水淹樊城,曹仁誓死守城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吕蒙
轻忽大势,英雄饮恨
失荆州,力士难挽狂澜
第十四章 刘备东征
曹操遽逝,大局突变
曹丕篡位,汉祚告终
刘备称帝,蜀汉建国
张飞遇害,孙权求和
临危受命,儒将挂帅
向魏称臣,全力抗蜀
以柔克刚,不攻锐师
第十五章 受托辅政
陆逊反击,刘备溃败
大局为重,陆逊撤军
诸葛亮对战败责任之检讨
推诚相见,君臣不互疑
曹孙闹翻,三分鼎立完成
白帝托孤,君臣盛轨
第五篇 政治良才
第十六章 外交:联吴制曹
坚守原则,奠定外交政策
重修盟好,稳定东战线关系
张温傲慢,秦宓相难
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费祎、陈震不辱使命
第十七章 政治:务农和法治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养民:水利、盐铁、蜀锦
富国安民,足食足兵
以身作则,倡导节约
教法合一,严而不苛
第十八章用人:举贤任能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权术性情意气
集思广益,循名责实
迁善黜恶,退去贪懦
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
兵者凶器,不可不慎
第六篇 五月渡泸
第十九章 南人叛变
历史经验的教训
诸葛亮南抚夷越的策略
常房事件失策,引发全面动乱
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决心南征
第二十章 攻心为上
不毛之地,疫疠之乡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叛军分裂,雍闿、高定相继死难
急中生智,李恢建奇功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野史上的七擒七纵传说
第二十一章 七擒孟获之谜
《平蛮指掌图》
小说中的南征军团是明星队
一擒一纵:锦屏山之役
二擒二纵:泸水之役
三擒三纵:孟优事件
四擒四纵:西洱河之役
五擒五纵:秃龙洞之役
六擒六纵:火女王之役
七擒七纵:盘蛇谷战役
七擒七纵说的漏洞
第二十二章 夷汉粗安的边疆策略
即其渠帅而用之
削弱大姓,扶助羸弱
尊重地方习俗,慎选行政长官
发展经济,加强南中和蜀中的联系
重组社会结构,消除动乱根源
第七篇 北伐中原
第二十三章 出师表
曹丕去世,孟达起义
李严劝加九锡,诸葛亮断然拒绝
蜀、魏军力之比较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第二十四章 挥泪斩马谡
东、西战线的规划
孟达惊慌失算,错失大好机会
长打和短打之分
攻陷凉州,收服姜伯约
张郃西征,马谡失街亭
乱世重法治,挥泪斩马谡
第二十五章 暗度陈仓
检讨错误,重新出发
东战线大战,陆逊破曹休
《后出师表》真伪之谜
郝昭坚守,陈仓难攻
第二十六章 木牛流马
三度出击,近取固本
赵云去世及诸葛亮复丞相职
孙权称帝,蜀吴关系重新调整
瓦解魏军攻势,奠定基础国防
木牛流马,辅助运粮
第八篇 鞠躬尽瘁
第二十七章 宿敌对阵
主力全出的第四次北伐
曹真病危,司马懿上阵
司马懿以静制动的新战术
退兵策略,引诱速战
追退军,张郃阵亡
李平假传圣旨
第二十八章 秋风五丈原
五度北伐,全力以赴
进军五丈原
孙权虚晃一招
诸葛激将,司马忍辱
殒巨星,汉丞相归天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第二十九章 诸葛亮的接班人
蒋琬
费祎
董允
杨仪
姜维
王平
马忠
邓芝
张嶷
张翼
第三十章 蜀汉的最后奋战
后诸葛亮时期的三国态势
三国政权发生变化
姜维北伐
姜维再出祁山
钟会全盘策划,司马昭攻击蜀汉
蜀汉亡于阿斗
蜀汉的最后奋战
第三十一章 诸葛亮一生总评
附 篇 诸葛奇才
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
诸葛亮兵法及其作品
附录一 诸葛亮年谱
附录二 诸葛亮之一族
附录三 魏、司马世系表
附录四 蜀汉世系表
附录五 吴世系表
|
內容試閱:
|
导 言:探究历史的事实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位知名度最高、形象最好的传奇性人物。
智、勇、忠、诚等美德集于一身,中外古今似乎再也找不到这样令人激赏的政治人物,甚至连他的服饰及外形羽扇纶巾,都成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包装。
尤其在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的经典著作《三国演义》的刻意渲染下,诸葛亮不但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兵法家,而且还是位能够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
更让人羡慕的是他的风流倜傥、潇洒机智、文武全才,任何厉害的对手,不论是中国历史上的天才军事家曹操或周瑜,在他跟前都如同小丑一般,被戏弄得直跳脚,好像天地间一切变化早就在其掌握中似的。只是不管罗贯中如何替诸葛亮吹嘘,《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仍然六出祁山、屡战不胜,最后在秋风五丈原,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收场。
诸葛亮的一生到底是输还是赢?为什么以他过人的智慧及努力,仍无法达成其毕生愿望?为什么这么一位不算顶成功的政治人物,两千年后的今天,四川百姓们仍怀念着他的治蜀政绩?为什么名垂千古的文人骚客杜甫、李白、李商隐等均对他推崇备至,连以精忠报国闻名的天才将领岳飞,都以手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来表达对他的无限尊崇?在小说家神话的背后,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他的理想、他的智慧、他的谋略、他的风格,到底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仿效的,便是本书最感兴趣的问题了。
诸葛亮的魅力何在?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出生在琅玡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阳都县通称为诸县,该县住有很多的葛姓人氏,势力极大,为别于其他郡县的葛家,乃逐渐形成了复姓的诸葛家族。
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京城警备司令),以清廉、勇敢著称,因而得罪了不少权贵。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便已不那么显赫了,诸葛亮的父亲较沉默寡言,曾做过泰山郡郡丞,死得很早,所以也没什么业绩。反而是他的叔父诸葛玄,擅于交际,文才又佳,和当时地方首长袁术、刘表均有交往,政界关系不错。
诸葛亮有兄弟二人并两位姐姐,由于父母早故,家乡又遭到黄巾党人之乱,叔父诸葛玄便带着他的家族,迁居到荆州牧刘表所统辖的襄阳城,并且定居在附近的南阳山区。长兄诸葛瑾年纪较大,为承续父业,便被送到京城洛阳的太学求学,后来他受到东吴权臣鲁肃的邀请,成为江东领袖孙权的宾客,出仕东吴,很得孙权的信任。
不久,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靠着叔父留下来的微薄财产,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以等待仕官的机会。
不过基于叔父生前的关系,诸葛家仍和襄阳当地的世家有着相当密切的往来。二十岁的时候,诸葛亮娶与荆州牧刘表有亲戚关系的世家黄承彦之女为妻,而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则嫁给了当地豪族子弟庞山民,日后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也是出于此门。
坊间常以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诸葛亮的文弱书生形象,也用以表示其斗智不斗力的优点,其实这和真实的诸葛亮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诸葛亮是标准的山东大汉,身高为古尺的八尺余,即现在的一米七八到一米八○,体形雄壮魁伟,年轻时更经常自己做农事,平时喜好自己动手,创造各种工具。晚年的他曾发明损益连弩木牛流马,设计八阵图,可见他绝对不是动脑、动口、不动手的纯思想家。
比较像手无缚鸡之力的,应属和诸葛亮一样以智慧传世的西汉初期著名策略家张良,《史记》上便描述他状貌如妇人,聪慧、风趣而重感情,是个标准的文弱书生。
不过张良的胆子却奇大,年轻时为了报韩国亡国之耻,他倾尽家财,征得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却能在重重追捕下,机智地逃脱,显现这位文弱书生其实也是相当执着而勇于行动的性情中 人。
同属企划高手的诸葛亮则完全不同,他个性严肃,长于思考,但行动谨慎,自我要求较高,因此交友不多。在东汉末年文人重视相互标榜的风气下,当地的读书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高。正史《三国志》上便记载,诸葛亮常自比为春秋战国的名将管仲和乐毅,但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和他交往颇深的荆襄名士司马徽、徐庶和崔州平,相信诸葛亮的确有与众不同的才华。
从正史上的资料来看,诸葛亮绝非机智善变型的,性格虽然还算开朗,略带幽默,其实本性相当严肃而无趣;讨论事情时,虽显得能言善辩,表达能力很好,私底下则沉默寡言。不过他思虑缜密,行动谨慎,观察力颇佳,尤其擅长搜集情报,又很能够组织及分析,勤于准备工作及设想应变策略,推理能力颇强,是位标准的企划人才。
宁做三流公司的企划部主任
年轻时代的诸葛亮,在思路上便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三国志》记载他好为《梁父吟》。《梁父吟》是讽刺齐国贤相晏子,为了政权的稳定,设计陷害齐国三位勇士的故事,属于为历史事件翻案的诗集,由此可见,诸葛亮不囿于俗见及传统,勇于进行逻辑思辨,以探讨事件的真相。
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诸葛亮是位对自己的能力相当有自信的年轻人。在纯逻辑的思辨下,他认为选老板比选公司更为重要,因此他宁可选择一家三流的小企业,只要求自己的能力可以有完全的成长和发挥。当然,所谓的发挥,除了不受压制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胜任该项工作。在仔细衡量之后,诸葛亮选择了当时事业上正岌岌可危的刘备,作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终身老板。
当时的刘备正被曹操逼得走投无路,勉强逃到荆州接受刘表的保护。刘表名义上虽和刘备建立同盟阵营,但实际上只是让刘备在新野地区组训佣兵,以作为曹操军队攻打荆州时的第一道防线而已。
虽然军事情况异常紧急,但历经长期挫折的刘备,仍然颇有自信地为自己的事业寻找能够作中长期规划的策略专家。经由荆襄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刘备判断这位不重视虚名,却对自己的谋略颇为自信的年轻策士,正是公司目前最需要的人才。因此,他接受徐庶的建议,以大老板的身份,亲率两名最高业务主管关羽和张飞,冒着寒冬风雪,拜访隆中草庐中的诸葛亮。
为了测试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让刘备扑空。但刘备仍不死心,三度微服上隆中拜访。诸葛亮感动之余,乃亲自在家中接待,并答应献出一生的忠诚和努力。这便是稗官野史中有名的千古佳话三顾茅庐请孔明。从日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陈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语句,相信这段三请孔明的故事,应属史实。
当年刘备四十八岁,出道二十一年,已拥有全国性知名度,并当过徐州牧及豫州牧(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是刚完成学业的新人,但刘备仍非常虚心地聆听诸葛亮的规划处女作《隆中策》。
《隆中策》是这两位初见面的君臣,近乎白日梦地探讨危机中公司的中长期规划。当天,诸葛亮和刘备一定进行了相当冗长、细腻的逐项讨论,并彻底交换彼此的意见。现存的《隆中策》仅是后人整理的简单资料,但从其中我们已可看出这位日后表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年轻策士,其实拥有相当高的企图心。他对情报的搜集和天下大势的分析完整而高明,以周详而合理的企划头脑,提出了一套将小公司提升为大企业的具体计划及实施步骤,难怪刘备感到如鱼得水了。
综观诸葛亮下山后的努力和作为,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展现着不同的风格及策略。
第一阶段是军师角色。从新野组训军团,历经当阳之役、赤壁大战,到入侵益州、拥有汉中为止,这些战役的主角都是刘备,诸葛亮仅做辅佐性工作,也就是企划部经理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政治家角色。从刘备自封汉中王,到白帝城托孤为止,这期间刘备主外,诸葛亮主内,负责制度的建立、后勤工作的支援,扮演的是专业总经理的角色。
第三阶段是远征总司令角色。从五月渡泸的南征战役开始,历经北伐中原,到五丈原上病逝营中为止,诸葛亮成了负责业务开发的总经理,反而将管理及规划工作,交给了能干的副总经理们。
《三国演义》的作者,描写了诸葛亮最精彩的桥段:雾中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火烧箕谷八阵图困陆逊死诸葛走生仲达在这些情节中,诸葛亮几乎成了旷古绝今,神出鬼没的超能力战争天才。但依正史《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记载,诸葛亮真正表现得最好的反而是第二阶段,至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实际上并不算高明。
《诸葛亮传》最后的总评,陈寿写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依史料看来,陈寿的评论,自然比罗贯中小说式的渲染更接近真实世界的诸葛亮。
穿梭外交、拟定策略的年轻军师
从曹操的南征大军侵入荆州,到赤壁之战为止,是刘备事业最大的危机和转折点。这期间,诸葛亮发挥了谋略和外交上的才华,给了刘备不少的帮助。《三国演义》中过分渲染他的军事天才,把火烧博望坡和赤壁大战的火烧连环船都归为他的功劳,借东风更是无稽的神话故事。其实,年轻又缺乏实战经验的诸葛亮,是不可能被放在军事第一线上的,他真正的贡献应属后勤的策划工作。
当阳长坂战役后,刘备军全盘崩溃。万分危急中,经由鲁肃引见,诸葛亮奉命赴江东去说服孙权,让他出兵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他不但要说服孙权,更要设法影响东吴的文武权臣,可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任务。
但擅于搜集情报,并作综合整理和判断的诸葛亮,却很成功地展开了他的穿梭外交。借由鲁肃的帮助,诸葛亮的表现相当杰出,他的资料准确,分析周详,软硬兼施,忽而奉承,忽而激将,终于协助孙权顶住了国内主和派的压力,使其出兵与曹操在赤壁进行决战,进而也使刘备的事业获得了关键性的转机。有关赤壁之战,拙作远流版《曹操争霸经营史人之卷》中,有相当详细的记载和分析。
在赤壁之战中,真正冒险拼命的是曹操指挥的南征军团、荆州降军和周瑜指挥的东吴水陆军。曹军方面战死和在撤退中溃散的人数高达十余万,而周瑜本身在后续的江陵战役中身受重伤,这也是造成他日后遽然去世的主要原因,曹、孙集团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真正的受益者却是刘备。虽然曹仁雄踞荆州府城襄阳,周瑜也掌握了长江军事重镇江陵,但西南的半个荆州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却被刘备乘机攻占,成了刘备日后最重要的创业基地。诸葛亮《隆中策》第一步骤的纸上计划,意外地获得了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虽然在这期间,诸葛亮并未主控刘备的创业行动,但刘备的事业发展,仍相当准确地依循着诸葛亮的原定规划。《隆中策》的第二步是指向西方的益州。不久,机会又来了。
据有益州的刘璋,由于长期受到北方汉中地区张鲁道教军团的侵扰,基于蜀中权臣张松和法正的建议,主动邀请刘备的军队入境。
刘备让诸葛亮协助关羽和张飞镇守荆州,自己带着黄忠军团西入益州,随军的总参谋长则由早年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担任。从这次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最器重于诸葛亮的,并不是第一线上的军事谋略,而是后勤支援及政治上的管理和经营,有如萧何对刘邦的帮助一 样。
没多久,进入益州的刘备客军便和刘璋闹翻,黄忠军团固然勇猛善战,但到底势单力薄,难以对抗蜀中大军。刘备只得下令关羽镇守荆州,张飞军团和赵云军团由沂江分两路攻入益州,以会合黄忠军团共同攻打成都。
策划张、赵两军行动的总参谋长由诸葛亮担任,这也是诸葛亮第一次独当一面亲自主导的军事行动。由于两位老将张飞、赵云全力配合,这次的攻势相当成功。
不久,庞统在围攻成都的战争中不幸殉职,整个征蜀行动的总策划,便改由诸葛亮独自负责。
由于刘备军团声势浩大,又有法正等蜀中权臣做内应,刘璋见大势已去,便向刘备投降了。《隆中策》最重要的第二步规划,也是最困难的扩展工作,竟然又顺利地达成了。
占领益州后不久,刘备带领黄忠军团和赵云军团,击杀了曹操派来经营汉中的夏侯渊,更以持久战策略,让亲自远道来援助的曹操无功而返。刘备以濒临破产的小公司,在邀请诸葛亮下山协助的八年内,竟奇迹般地成为全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了(公元二○七年到二一五年)。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大意如下的记载:
刘备平定成都后,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在左将军(刘备的正式官职)官府处理公事。刘备经常带领军队在外征战,由诸葛亮在成都负责政事的经营,没多久,整个益州便已是足食足兵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经营及规划的才能,对刘备而言才是最大的助力呢!
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
依照陈寿的评论,诸葛亮一生中做得最成功的,应算是第二阶段扮演政治家角色所做的工作。
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荆州三郡名义上是向孙权借的),诸葛亮自然是全力以赴地经营了。《资治通鉴》中有大意如下的记载:
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中,法令非常严峻,益州原有的特权世家和官僚都受不了,颇有怨言。
权贵的代表人物,也是刘备入蜀的功臣法正,便劝诸葛亮道:往昔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时,废除秦国繁苛的法令,约法三章,秦民非常感激其宽容的德政。如今将军受刘将军之托,统辖益州,初有其国,尚未抚恤其民,便施以严刑峻法,反客为主,这种态度不是太过分了吗?希望你能放松刑罚,弛缓禁令,以符合蜀民的期望。
诸葛亮回答道: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因严苛政令及制度遭到人民的怨恨,处处起义叛变,天下因之土崩瓦解。刘璋软弱又固执,蜀中政治功能无从发挥,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官僚世家趁机把持特权,君臣之道不彰,社会伦理丧失。其实,对这些持有特权的官僚,以高位示宠,过分依从,反而会使他们不尊重名位,疏忽应有的责任。以恩惠巴结他们,日后恩惠少了,他们便会埋怨,反过来刁难政府法令的推行。蜀中目前最大的毛病便在这里,所以我才威之以法,让法令能发挥其效能,使人民获得真正的保护,限制官僚及世家们的权势,使他们更珍惜自己的地位。如此,为君、为臣、为民的各守其本分,上下有节制,才能使所有的人感受到政府的恩德。
这番话可以说是对权力运用的本质做了最透彻的剖析。秦国的问题是法令严苛,不合时代和环境的需要,致使公权力不被认同,社会秩序及价值观念混乱。治理这种国家,最重要的是争取共识,让公权力能得到更多的承认,所以刘邦会以宽大的政策,来包容不同的意见。
但益州的情况则不同:刘璋荒废政事,公权力不被尊重,执法的官僚玩忽职守,造成特权横行,法令不彰。这也是诸葛亮必须以严刑峻法来整顿特权,重视公权力威信的主要原因。
严格来讲,秦末的局势才称得上是乱世,刘璋治理下的蜀中应称为弛世。乱世是公权力不被认同,彼此各执立场,争执不休,这时候自然是必须设法以较宽容的政策来争取共识。弛世是公权力不被尊重,明知有法而违法,官僚怠忽,民众投机,须以严苛的重典加以整顿。因此,公权力正确的运用原则,应该是弛世用重典,乱世重宽 容。
其实,公权力的不被承认及不被尊重,经常是并存的,重要的是为政者要懂得哪方面必须用宽容,哪方面又必须用重典。以这方面的能力来讲,诸葛亮的确要比法正高明得多了。
白帝托孤,建立君臣至公之盛轨
曹操进封魏王后,刘备也自封为汉中王。等到曹丕篡汉时,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建立蜀汉,即帝位,以继汉之正统。章武(刘备年号)二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兵攻打东吴,却在秭归战役中,为吴将陆逊所败,忧愤而死(章武三年四月)。临终前,刘备特别将诸葛亮由蜀中召到白帝城行馆,嘱咐后事: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了大惊,泪流满面,下跪表示:臣敢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至死而后已。
刘备接着才召见嗣子刘禅,并指示道:你要和宰相(指诸葛亮)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尊重宰相如同父亲一样。
不少史学家认为,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托孤时,前面讲的那段话,多少是政治上的激将法,先把话讲白了,反而让诸葛亮不敢夺权,而承诺忠心辅佐刘禅。表面看来,这种说法颇有些道理,但只要稍微深入了解当时蜀国的情势,和刘备及诸葛亮一向的个性,便可明白,做以上猜测的人,多少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偏见。
刘备临终前,和诸葛亮已有十六年的交情,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人,他心里应该很清楚了。何况当时蜀国境内的文武大员,所信服的人仍是刘备,如果没有刘备的授权,诸葛亮想趁机夺权,也不一定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刘备对这种事根本不用太担心。反而他在托孤时的那番话是当着同为辅佐大臣的李严和刘备集团的仅存老将赵云之面说出的,如果诸葛亮来个假戏真做,不正又给他个法理上的夺权借口了吗?
相反地,刘备对自己的儿子,也有着很深的了解,刘禅是块什么料,刘备应知之甚详。我们相信他给诸葛亮那段夺权的指示,多少是在为自己所创基业的前途着想,让诸葛亮有足够的法理依据,在必要时可以使出非常手段以应变。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总评中表示: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以陈寿依当时传闻所作的判断,刘备担心的,不是诸葛亮是否会夺权,而是刘禅治理这个先天不良,后天失调的国家,是否能够胜任的问题。日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亦写道: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这段话诚然也是肺腑之言。这对相差将近二十岁的君臣,的确也是中国史上难得一见的最佳拍档。刘备如鱼得水的感慨,相信也是衷心的赞赏,而非表面的客套话。
但是诸葛亮真正独当一面,承揽整个蜀公司的经营决策事宜,而拥有一般总经理的实权,却是在刘备这位强势董事长去世以后的事。
远征军总司令的处女秀:南平夷乱
刘备去世后,十七岁的皇太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更正式授予诸葛亮益州牧之职,使他成为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三国志》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年轻且能力和经验都不足的刘禅,反而成了挂名董事长,这年,诸葛亮四十三岁。
掌握实权以后,诸葛亮仍把施政重点暂时放在内政上:努力提拔人才,为蜀国建立优秀的官僚体系;奖励农业及蚕丝、绢布等的生产,提高蜀国民生经济及战备物资实力。
外交上,他仍依循当年《隆中策》的规划方针,联结东吴共同对抗曹魏。刘备在秭归战败后,也深知自己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便主动和东吴进行和谈。诸葛亮掌政后,更派遣杰出的外交家邓芝,到吴国缔结和约,建立永久同盟。终诸葛亮之世,蜀、吴之间虽常忽冷忽热,但总不再发生军事冲突,让诸葛亮有足够的力量,去着手执行《隆中策》的最后目标击败曹魏,恢复汉室。
但另一项军事威胁,来自益州南部诸郡。刘备去世后不久,南部诸郡趁机叛乱,诸葛亮以国丧期间不便出兵为由,暂时不予处理。
建兴三年,东吴方面的关系已趋稳定,诸葛亮命令马超、赵云等主力军团,严防北方魏军的侵扰,并决定攘外必先安内,自己统率大军南下,准备平定益州南方的叛乱。
很多文武大员强烈反对诸葛亮亲征,因南方地势险恶,危机太多,不如派一将领前往。但诸葛亮坚持南方叛乱事件政治因素重于军事因素,除非自己前往并做有效的安排,否则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南征以前,诸葛亮曾询问他一向非常器重的总参谋部的年轻主任参谋官马谡,让他谈谈这次南方军事行动的主要策略。马谡说:攻心为上。诸葛亮深表赞许,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此次军事行动的观点,是政治重于军事,以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和他日后在北伐时所采取的完美主义和慎战原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渡过四川南部的长江,进入现在的云南地区,五月渡过泸水,直接攻入叛军的大本营。
为了恪守政治作战的最高原则,诸葛亮一反他治蜀的严刑峻法,采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宽容政策。
他在击败并捕获叛军中心人物孟获后,特别带他参观蜀军阵容及实力,并立刻恢复其自由,以重新进行争战。这种把战事透明化,并将原本残酷的战争行为转化为高度斗智及斗力的竞赛,不但使敌方的仇恨降低,也使敌人由于害怕所引发的斗志彻底消除。诸葛亮高度的政治作战艺术在此表露无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