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編輯推薦:
要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必先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借着这个区别,我们可以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所在;借着这个联系,我们可以寻找沟通它们的可能性。
內容簡介:
江晓原科学读本共六册,精选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科学元典,呈现了一组关于科学的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的照片,揭 示科学之前世今生。本丛书包括《科学建构:从几何模型到物理世界》《科学发现:揪住自然的尾巴尖》《科学验证:那些天空及世间的证明》《科学哲学:有一种追问没有尽头》《科学人文:新的科学理念》《科学反思:两种文化》,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的源头何在科学等于正确吗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吗科学是*的吗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还能平起平坐等系列问题,使读者能够直接阅读元典,亲近大师,站在伟人的高度来关注和理解科学。近距离观察科学的原点,更容易看清科学的初心,更容易看清科学精神的本质,更容易把握科学成长的基本规律。
近些年,国内外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界的人士没有少谈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和人文不仅没有在事实上相亲相爱,反而在观念上渐行渐远。《科学反思:两种文化》一书精选了其中一些代表性文章,帮助读者理解两种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分裂的,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弥合的。
關於作者:
江晓原,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第1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已出版《科学外史》《天学真原》《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等著作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以及大量书评、影评、文化评论等,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撰写个人专栏。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其播发全球通稿
目錄 :
导言|江晓原
1 科学大战:对一宗失败婚姻的反思|多萝茜内尔金
17 关于科学和反科学的十个命题 |理查德莱文斯
37 索卡尔的恶作剧|斯蒂文温伯格
59 《科学大战》引论|安德鲁罗斯
83 物理学家试探泡沫学术,两种文化论争热闹空前|刘华杰 呼延华
95 重审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137 人类自在的天性 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些思考|刘 兵
153 鸡与鸭与李约瑟 对于李约瑟问题的语境分析|田 松
159 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 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柯文慧
167 古代历法:科学为伪科学服务吗|江晓原
171 科学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刘 兵
177 科学与艺术的共济进化|刘华杰
內容試閱 :
科学与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与什么是科学精神都是非常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下面是当 代学者对科学的较为可取的特征描述:
A. 与现有科学理论的相容性:现有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一个成功 的科学学说,不能和这个体系发生过多的冲突。
B. 理论的自洽性:一个学说在理论上不能自相矛盾。
C. 理论的可证伪性: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如果某种学说无论怎么考察,都不可能被证伪,那就没有资格成为科学学说。
D. 实验的可重复性:科学要求其实验结果必须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
E. 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理论:科学只能在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前进,不存在永远正确的学说。在此基础上,对于科学精神比较完整的理解也可以包括:
理性精神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诉诸超自然力。
实证精神所有理论都必须经得起可重复的实验观测检验。
平等和宽容精神这是进行有效的学术争论时所必需的。
所有那些不准别人发表和保留不同意见的做法,都直接违背科学精神。
不能将科学精神简单归结为实事求是或精益求精,尽管在科学精神中确实可以包含这两点,但实事求是或精益求精仅是常识。
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科学家个体都必然具有科学精神。
现代科学的源头在何处
答案非常简单:在古希腊。
如果我们从今天世界科学的现状出发回溯,我们将不得不承认,古希腊的科学与今天的科学最接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两段名言: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兴起和罗马的衰落,古代便完结了。中世纪的终结是和君士坦丁堡的衰落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新时代是以返回到希腊人而开始的。否定的否定!
这两段话至今仍是正确的。考察科学史可以看出,现代科学甚至在形式上都还保留着浓厚的古希腊色彩,而今天整个科学发现模式在古希腊天文学中已经表现得极为完备。
欧洲天文学至迟自希巴恰斯以下,每一个宇宙体系都力求能够解释以往所有的实测天象,又能通过数学演绎预言未来天象,并且能够经得起实测检验。事实上,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乃至牛顿的体系,全都是根据上述原则构造出来的。而且,这一原则依旧指导着今天的天文学。今天的天文学,其基本方法仍是通过实测建立模型在古希腊是几何的,牛顿以后则是物理的;也不限于宇宙模型,例如还有恒星演化模型等然后用这模型演绎出未来天象,再以实测检验之。合则暂时认为模型成功,不合则修改模型,如此重复不已,直至成功。
在现代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兴起之前,模型都是几何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勒密、哥白尼、第谷乃至创立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都无不同。后来则主要是物理模型,但总的思路仍无不同,直至今日还是如此。法国著名天文学家丹容在他的名著《球面天文学和天体力学引论》中对此说得非常透彻:自古希腊的希巴恰斯以来两千多年,天文学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改变。 而这个方法,就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这个天文学的模式也正是今天几乎所有精密科学共同的模式。
有人曾提出另一个疑问:既然现代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那如何解释直到伽利略时代之前,西方的科学发展却非常缓慢,至少没有以急剧增长或指数增长的形式发生?或者更通俗地说,古希腊之后为何没有接着出现近现代科学,反而经 历了漫长的中世纪?
这个问题涉及近来国内科学史界一个争论的热点。有些学者认为,近现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并无多少共同之处,理由就是古希腊之后并没有马上出现现代科学。然而,中国有一句成语枯木逢春当一株在漫长的寒冬看上去已经近乎枯槁的树木,逢春而渐生新绿,盛夏而枝繁叶茂,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它还是原
来那棵树。事物的发展演变需要外界的条件,中世纪欧洲遭逢巨变,古希腊科学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条件,好比枯树在寒冬时不现新绿,需要等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是它枯木逢春之时。
科学不等于正确
在我们今天的日常话语中,科学经常被假定为正确的同义语,而这种假定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比如,对于托勒密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理由是托勒密天文学说中的内容是不正确的他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我们知道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然而这个看起来毫无疑义的答案,其实是不对的,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有着足够的科学资格。
因为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梯,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都可能成为不够正确或不正确的。我们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不妨仍以托勒密的天文学说为例稍作说明:
在托勒密及其以后一千多年的时代里,人们要求天文学家提供任意时刻的日、月和五大行星位置数据,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可以提供这样的位置数据,其数值能够符合当时的天文仪器所能达到的观测精度,它在当时就被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观测精度提高了,托勒密的值就不那么正确了,取而代之的是第谷提 供的值,再往后是牛顿的值、拉普拉斯的值等,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之中这就是天文学。在其他许多科学门类中(比如物理学),同样的过程也一直在继续之中这就是科学。
有人认为,所有今天已经知道是不正确的东西,都应该被排除在科学之外,但这种想法在逻辑上是荒谬的因为这将导致科学完全失去自身的历史。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是永恒的,今天被认为正确的模型,随时都可能被新的、更正确的模型所取代,就如托勒密模型被哥白尼模型所取代、哥白尼模型被开普勒模型所取代一样。如果一种模型一旦被取代,就要从科学殿堂中被踢出去,那科学就将永远只能存在于此时一瞬,它就将完全失去自身的历史。而我们都知道,科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希腊算起),它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科学中必然包括许多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正确的内容,这些内容好比学生作业中做错的习题,题虽做错了,却不能说那不是作业的一部分;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虽被放弃了,同样不能说那不是科学的一部分。
唯科学主义和哲学反思
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科学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由于这种辉煌,科学也因此被不少人视为绝对真理,甚至是终极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乃至唯一正确的知识;他们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甚至 相信它的模式可以延伸到一切人类文化之中;他们还相信,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唯科学主义观点。
正当科学家对科学信心十足,而公众对科学顶礼膜拜之时,哲学家的思考却是相当超前的。哈耶克早就对科学的过度权威忧心忡忡了,他认为科学自身充满着傲慢与偏见。他那本《科学的 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The Counter Revolution of Science, Studies on the Abuse of Reason),初版于 1952 年。从书名上就可 以清楚感觉到他的立场和情绪。书名中的革命应该是一个正
面的词,哈耶克的意思是,科学(理性)被滥用了,被用来反革命了。哈耶克指出,有两种思想的对立:一种是有利于创新的,或者说是革命的;另一种则是僵硬独断的,或者说是不利于革命的。
哈耶克的矛头并不是指向科学或科学家,而是指向那些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哈耶克认为这些人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也就是说,几乎都不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照他的意思,一个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者,很可能不是一个科学家。他所说的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一部分是指工程师(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部分是指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追随者。有趣的是,哈耶克将工程师和商人对立起来,他认为工程师虽然在工程方面有丰富的知识,但是经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考虑人的因素和意外的因素;而商人通常在这一点上比工程师做得好。
哈耶克笔下的这种对立,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立。而且在他看来,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就是唯科学主义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计划经济思想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它幻想可以将人类的全部智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的智慧,这个超级智慧知道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知道历 史发展的规律,可以为全人类指出发展前进的康庄大道,而实际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从怎么都行看科学哲学
科学既已被视为人类所掌握的前所未有的利器,可以用来研究一切事物,那么它本身可不可以被研究?哲学中原有一支被称为科学哲学(类似的命名还有历史哲学艺术哲学,等等)。科学哲学家中有不少原是自然科学出身,是喝着自然科学的乳汁长大的,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对科学有着依恋情绪。起先他们的研究大体集中于说明科学如何发展,或者说探讨科学成长的规律,比如归纳主义、科学革命(库恩、科恩)、证伪主义(波普尔)、研究范式(库恩)、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等等。对于他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理论,许多科学家只是表示了轻蔑就是只想把这些讨厌的求婚者(极力想和科学套近乎的人)早些打发走(劳丹语)。因为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些科学哲学理论不过是一些废话而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价值,当然更不会对科学发展有任何帮助。
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求婚者屡遭冷遇,似乎因爱生恨,转而采取新的策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策略至少有如下几种:
1. 从哲学上消解科学的权威。这至迟在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确定的科学方法,怎么都行)中已经有了端倪。认为科学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别的学说(甚至包括星占学)也应该有资格、有位置生存。
这里顺便稍讨论一下费耶阿本德的学说。就总体言之,他并不企图否认科学是好的,而是强调别的东西也可以是好的。他的学说消解了科学的无上权威,但是并不会消解科学的价值。费耶阿本德不是科学的敌人他甚至也不是科学的批评者,他只是科学的某些敌人的辩护者而已。
2. 关起门来自己玩。科学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其规范早已建立得差不多了(至少在国际上是如此),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在大学里也找得到教职。科学家们承不承认、重不重视已经无所谓了。既然独身生活也过得去,何必再苦苦求婚何况还可以与别的学科恋爱结婚呢。
3. 更进一步,挑战科学的权威。这就直接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