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八路军史
》
售價:HK$
107.8
《
美味简史
》
售價:HK$
52.8
《
书信里的中国(全三册,家国情怀+亲情无价+君子之交)
》
售價:HK$
131.3
《
带团队
》
售價:HK$
74.8
《
女王冠:三位女性的权力与生存之战
》
售價:HK$
107.8
《
唤醒孩子的学习力3: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
售價:HK$
71.5
《
变富:如何有效积累足够的财富
》
售價:HK$
86.9
《
大宋西军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重磅:美国大学指定阅读读物。《哈泼斯》杂志主编力作!哈佛、斯坦福教授推荐!
畅销:畅销百万;易读耐读,深受美国经济学界、工商业届、科技、政商人士的喜爱;同类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经典:与《光荣与梦想》同样伟大,为其开创历史写作新范例;以生动活泼的风格写就的一部美国社会史;当时人写当时事,打破对美国片面化了解,从整体上把握美国精神和气质的形成历史。
|
內容簡介: |
弗雷德里克艾伦是社会历史写作的先驱之一。通过对新闻,时尚,习俗的生动描述,绘制和解释了半个世纪来改变美国生活节奏和形式的某些变化。
《大变革时代》是作者*雄心勃勃的书,它定义了美国历史上的变革时刻。作者赞美一个为美国人民带来福祉的新的经济体系,并对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发生的事情提供了一种隐含的,有启发性的视角。
本书分三个主要部分,*部分描绘了旧秩序下富豪对国家政治的干预,联邦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商业利益,而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随之加大;第二部分的变革的动力描述了进入20世纪以来逐渐改变国家传统的各种力量:大规模生产,大萧条和大政府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在此背景下,作者展示了经济体制如何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改革;结论部分,新美国是对战后美国文化的一种有希望的评估,艾伦分析了许多普遍的具有关键性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弗雷德里克艾伦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曾从事教职工作。曾担任《大西洋月刊》编辑、《世纪杂志》主编以及《哈泼斯杂志》主编。
|
目錄:
|
第一部 旧秩序
第1章 新世纪的开端 3
第2章 宏伟与局促 31
第3章 轨道的另一面 55
第4章 真正的资本主义 73
第5章 袖手旁观的政府 91
第二部 变革的动力
第6章 美国良心的反叛 105
第7章 大规模生产的动态逻辑 119
第8章 汽车革命 133
第9章 旧秩序的小阳春 145
第10章 大萧条 161
第11章 勉为其难的世界强国 175
第12章 黑人的灵歌 195
第13章 更快,更快 205
第14章 人更多,寿更长 217
第三部 新美国
第15章 全美标准 227
第16章 新型公司 253
第17章 时代精神 277
第18章 我们得到了什么? 303
|
內容試閱:
|
总序
毫无疑问,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是研究美国20世纪前半叶历史中读者最众且文笔独好的不多的几个史学家之一。就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而言,这绝对是莫大的成就:与得到众多读者的畅快阅读相比,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令作者心怀感动呢?这大概也正是美国众多大学愿意将其著作列为学生指定阅读读物的原因吧。
艾伦一生著述颇多,但其最重要、影响最深远者,莫过于读者在这儿看到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他用翔实的资料、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国家从传统步入现代、从偏居美洲一隅上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之世界强国的全过程。对中国而言,大约可以从中借鉴良多。
作为本系列的第一部《大繁荣时代》,可以称之为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简史。史虽简,但影响却无比深远。当1919年美国《时尚》杂志预言今后的流行趋势可能是裙子越来越短之后,我们显然看到了个性解放、民主兴起、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以及妇女权益伸张的影子。事实上,这段美国全面繁荣的历史进程可以为我们今天回首审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提供某些借鉴。同样是对原有封闭藩篱的打破,同样是社会思想多元化和创新精神的展现,同样是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或许,这会令每个历史参与者感到惶惑甚至不安,仿若原本平静的水面被掷入一粒石子,涟漪蔚然,动荡却有趣;或如日暮炊烟的小山村铺进了第一条柏油路,探视村外已是每个人内心按捺不住的骚动。
所以,每个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猛然发现,原来那些现在已经成为生活必然的组成部分,早已在那时种下了种子,并萌发出小芽:比如,令老年人深恶痛绝的闪婚;比如,令国民趋之若鹜的国外旅行;比如,青年人的早恋、中年人的婚外情;比如,让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抱怨的交通拥堵;再比如,泳装选美、高尔夫、网球、拳击谁能设想,所有这一切竟然都在八九十年前的美国轮番上演过呢?
而本系列的第二部《大撕裂时代》,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时代。不知道是否算是巧合,那个时代竟然像梦一般在21世纪的今天开始重演。在那个当头一棒的年代,道琼斯指数暴跌达90%;曾经牛气冲天的大企业的股票纷纷缩水;数以万计的人们顷刻间财富蒸发、穷困潦倒;超过5000万人从此失去工作;数以十万计的企业纷纷破产我们不知道今天的人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某些借鉴?现时代的知名人物,像格林斯潘、恩道尔已经在预言:我们将面临一次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甚至远胜于20世纪20年代那次绝望的萧条。对此,我们只能盼望,希望下次的危机不会似过去那样。
本系列的第三部《大变革时代》,则跨越历史,给出了美国通过20世纪前半叶的发展和转型,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的全景。我们完全可以说,假如19世纪,令全球中心从东方转向西方(主要是欧洲),那么,20世纪前半叶则实现了世界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老欧洲已经日暮寒秋,逐渐地退出了主导全球的舞台,而美国则如新星,冉冉升起。除去主导思想的改变,我们应该更容易看到全球经济实力的消长。经过50年的发展,美国经济从万花筒般的大繁荣时代,经历大衰退时代的痛苦转折,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上升,社会格局也逐渐趋于稳定。在这50年间,美国人均收入从不足500美元,增加到1600美元;汽车拥有量从13000多辆暴增至4400万辆;地铁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渐完成。在社会层面,民众权利得到基本保证,社会保险已经广泛普及,童工已经被禁止,黑人和妇女也从法律角度得到了公民的全部权利,为底层利益呼吁的社会主义运动也给保守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是思想、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为美国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对此,艾伦认为,美国大发现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机遇,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在这里,我不能对全书做出更好的描述,亲自阅读肯定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虽然作者的部分观点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假如我们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从历史的演进中,找到一些对自己、对本国可以借鉴、可以警示的东西,则本书也就达到了它的历史使命。
秦传安
推荐序
20多年来,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的著作一直属于美国大学指定阅读书中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些书对老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恩惠。说是挑战,是因为它们激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历史上的很多阶段,为什么找不出更多在教学上有类似价值的书;说是恩惠,是因为它们使得近代史的教学变得更加令人愉快。
很多学生上大学的时候已经被他们先前的历史课搞得兴味索然,对所谓的纯历史不免有些怀疑,这种纯历史常常带有纯古物研究的味道。在最好的状态下,他们已经开始对自己时代的问题感兴趣战争与和平问题,财富的分配与使用问题,种族关系问题,等等。他们对那些明显切身相关的事情很好奇那些跟习俗与道德、性与婚姻、事业与休闲有关的事情。他们在自己的功课中所寻找的东西是关联感。不管他们学什么,他们都希望提供生活的线索。他们的兴趣,有时候是如此实用,如此急迫,以至于实在太容易满足于似是而非的答案。这种兴趣常常被一种珍稀之物所冲淡,这就是托尔斯坦凡勃伦所说的无用的好奇心,是为了兴趣本身而追根究底、而认识了解所带来的乐趣。
不过,还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人类事务真正的好奇心,缓和了他们对古物研究的不耐烦,对这些学生来说,艾伦先生的书有着几乎是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它们具体而生动,跟过去有着坚实的联系感。我相信,在这方面,《大变革时代》在通俗性和有益性上将会胜过《万物之灵》《大繁荣时代》和《大撕裂时代》,因为,它的年代范围更宽阔,它阐释现代美国生活基本趋势的劲头更加雄心勃勃。
从年代学上说,《大变革时代》始于世纪之交;但从心理学上说,它是从我们民族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开始的,这些方面,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注意到,而且必定会牵涉到。同样重要的是,学生们将会认识到国家预算的规模及意义的变化,认识到从大宅邸时代到大消费时代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认识到现代大规模生产、大众传媒和广告的重要性,正如他们从柯立芝政府或珍珠港袭击中学到的那样。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获得一种透视感,并唤醒了他们心中的疑问:过去50年的大发展,究竟是以何种方式造就了他们自己的问题。然而,对于《大变革时代》在我们的历史课程中的使用,我所寄予的希望比这还要多。我希望,这部作品引人入胜的品质,它的直接,它的有趣,将会诱使很多学生从现代时期开始本书已经把现代时期处理成了一种更强有力的对更遥远的地点和时间的终极关联性的感知进一步向后追溯,并走出教室,走出粉笔灰,走向更广泛的兴趣:对人的研究。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
作者序
本书试图勾画20世纪前50年美国所发生的某些重大变革。
任何人,只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就会有一幅巨大的画布摆放在他的面前,有许许多多的图景可以画上去。你可以仿照老式历史教科书的样子,集中描绘美国的政治嬗变,从麦金莱到杜鲁门。你可以凸显美国1900年在外交事务上的立场与半个世纪之后我们颇为吃力地扮演的那种笨重角色之间的差异。你可以集中描绘美国的艺术、音乐、文学或文化,或者索性把这些全都囊括其中;或着眼于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所取得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或聚焦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你可以专注于清教主义的式微,家庭纽带的松懈,父母权威的衰减,离婚率的上升,女性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所获得的解放。你可以主要处理美国人关于人性和神性的思想所发生的变化,组织化宗教在声望上的长期衰落,战争和关于战争的谣言导致我们生活其中的那种忧惧交加的心境,以及在一个充满令人绝望的不确定性的世界上对内心安宁的热切探寻。
要不然的话,你也可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美国人生活的品格和质量由于某种原因所发生的改变,你可能会把这一原因称为我们经济制度的民主化,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向民主目的所作的调整;集中于工业和商业活动令人难以置信的扩张,结合一连串五花八门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力量,是如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标准,随之而改变的,还有普通美国人的思考方式,以及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身份。
我选择这后一种主题作为本书的核心主题,因为,在我看来,它是重中之重。毕竟,这是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故事。而且,我的这一选择还有另一个理由:我相信,我试图描写的这些变革,迄今为止尚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理解。
国外没有理解这些变革,这一点已经被再三证明。比方说,当维辛斯基、葛罗米柯或马里克严厉指责美国,说到华尔街门下走狗时,他们所指责的其实是1900年的美国(虽说有点言过其实),而不是今天的美国。如果说,他们所说的那些话在欧洲很多非共产主义者当中留下了一些印象的话,那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很多欧洲人所接受的关于美国的观念早就过时了,还因为他们(以及其他欧洲人)都知道商业和商人在美国的重要性,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今天跟一两代人之前并无二致,而且行为也跟欧洲的商业和商人并无不同。普通欧洲人内心挥之不去的对美国的想象,令人悲哀地与今天真实的美国风马牛不相及。
而且,不仅如此,美国商业制度及美国人生活中所发生的变革甚至也不被国内大多数人所理解。我们自己的观念往往也严重过时,尤其是当我们参与争论的时候。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决定代表自由企业说几句话,你突然意识到,他心目中自由企业的形象,看上去更像是旧时的乡村小店,而不是他实际上管理的那个分散各地、互相协调的庞大机构。劳工领袖为了鼓励先锋并袭扰来自背后的敌人,决定公开向管理层和股东发难,指责他们贪图利润,唤醒那些身陷困境的工人,他还从抽屉里扯出了一张陈旧不堪的蜡纸,那多半是1920年左右刻写的。我们所有人,当我们听到诸如美国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短语时,我们心目中浮现出来的,很可能是我们儿时成长于其中的那个美国的某些方面。我们的岁数越大,我们内心的这幅精神图景也就越发阴差阳错,不知今夕是何年。因此,勾画一下自这些幻象形成以来所发生的某些变革,或许是有益的吧。
我打算讲的这个故事,其中有一些深重的阴影。有些阴影今天依然黑暗。这故事显然不是一个抵达天堂的故事。我们甚至不能肯定,我们是否已经学会了如何避免经济灾难,更别说是军事灾难了。然而大体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至少能从回忆中得到一丝满足,回想起有些人一直留恋的美好往昔其实并不那么美好;回想起我们生活在一个进步的时代尽管有悲观主义者的悲叹哀鸣;回想起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尽管国际的天空上乌云翻滚,风雨欲来。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
1952年2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