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核心提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重在阐释司法解释条文的主旨。
实务争点:归纳审判实践中的不同观点,适用司法解释解决审判实务的难题。
理解适用:以制定司法解释具体条款的目的为视角,基于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作精神解读,以便全面、正确理解与适用司法解释。
案例指导:选取*人民法院发布的公报案例、指导案例、典型案例及*人民法院所裁判的案例等,突出案例指导的权*性。
规范指引:链接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确保适用法律的正确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道路交通事故的司法解释为主线,全面阐述该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内容和实务中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依据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经典案例,紧贴时代脉搏。每一专题五个部分:核心提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观点纷争对于该疑难问题实务中不同的看法及观点阐述;理解适用对疑难问题所适用的司法解释的条款作精深解读;案例指导列举与该司法解释条文相关的典型案例,简明介绍案情及裁判,实证司法解释条文的适用;规范指引链接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
關於作者: |
常亚楠,女,河南南阳市人,西南政法大学会计学学士,法国埃克斯马塞大学欧盟商法法律硕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硕士,在读民法博士研究生。就职于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曾在《法律适用》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在读民法博士研究生。
|
目錄:
|
道路交通事故猛于虎(代前言)001
第一部分 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诉讼程序001
专题一:赔偿权利人和赔偿义务人的司法认定003
专题二:合同违约责任与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的竞合018
专题三: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037
专题四:无名死者死亡赔偿金请求权主体的司法认定049
专题五: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060
专题六:机动车在道路以外通行所造成的损害参照该解释073
专题七:《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解释》的时间效力081
第二部分 道路交通损害赔偿主体责任的司法认定087
专题一:出租、出借等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过错的司法认定089
专题二:分期付款保留所有权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03
专题三:擅自驾驶他人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11
专题四:挂靠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23
专题五:连环买卖机动车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31
专题六:套牌车情形下机动车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40
专题七:多次转让拼装或报废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48
专题八:驾驶培训活动发生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56
专题九:试驾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66
专题十:机动车缺陷导致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76
专题十一:多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194
第三部分 道路瑕疵引发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209
专题一:道路管理维护缺陷导致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211
专题二:道路堆放物、倾倒物引发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230
专题三:道路建造、设计缺陷导致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司法认定241
第四部分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范围的司法认定255
专题一: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司法界定257
专题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数额的量化确定266
专题三: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认定287
专题四:道路交通事故财产损失范围的司法认定311
第五部分 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司法处理323
专题一:交强险、商业险和侵权责任人赔偿次序的司法认定325
专题二:交强险第三人范围的司法认定340
专题三:违法驾车情形下交强险保险公司的责任承担及追偿权355
专题四:未投保交强险责任承担的司法处理367
专题五:违法拒保、拖延承保、违法解除交强险合同的责任承担377
专题六:多车相撞后交强险保险公司责任承担的司法处理391
专题七:多个被侵权人对交强险限额的分配规则401
专题八:未履行告知义务时交强险保险公司责任承担的司法处理408
专题九:交强险人身伤亡保险金请求权的转让禁止422
|
內容試閱:
|
总 序
在现代社会为数众多的社会调整机制中,法律属于较为精致、有效的一种。但法律是一个抽象化、概念化的行为规则体系。任何法律皆有漏洞,系今日判例学说共认之事实。[1]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F.K.V. Savigny)指出,法律自制定公布之时起,即逐渐与时代脱节。[2]因此,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无论如何审慎周详,字斟句酌,也难免在文义和语境上产生疑义;无论如何总结社会矛盾的方方面面,在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面前,也难免出现疏漏不周,挂一漏万;无论如何精雕细凿,科学圆满,也无法克服法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的冲突倾向。因此,自法律诞生之日起,即诞生了与之形影相随的法律解释。
按照我国法律解释的基本框架,可将法律解释的内容区分为法律条文本身和法律具体运用两大类,前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称为立法解释),后者由有关司法和行政机关分工解释。显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当属于后者。尽管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但由于法律过于原则和抽象以及法律漏洞的存在,不仅给法官适用法律造成了困难,而且为法官留下了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在法律存在着漏洞的情况下,司法解释具有填补漏洞的作用。实际上,由于法律规则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而作出的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人们对规则的含义常常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而每一个法官在将抽象的规则运用于具体案件的时候,都要对法律规则的内涵及适用的范围根据自身的理解作出判断,而此种判断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法律的解释。更何况成文法本身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因此,法律解释对任何法律的适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司法过程中,更需要对法律规范作出明确的解释,从而正确地适用法律和公正地裁判案件。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司法解释颇具中国特色,不仅实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没有,即使是实行成文法的大陆法系也没有。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一般没有司法解释一词,法律解释就是司法解释的代名词,二者含义一样。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司法就是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司法机关就是法院,司法解释(即法律解释)指的就是法院或法官对法律的解释。尤其是在普通法系国家,法官制作的判例不仅可以对成文法进行解释,而且还可以创制法律规则,对于法律的解释也只有法官才有这样的权力。在大陆法系国家,尽管曾经一度否认过法官对法律的解释,但二战后德国最高法院复审制度的确立,最终使法官的司法解释权得到了巩固。而我国建立的司法解释体制是二元一级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司法解释体制,在此体制之下,司法解释被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前者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后者则指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因此,司法解释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时可以引用作为裁判依据的规范文件,也是保障我国法律正确适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解释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高人民法院历来非常重视司法解释工作,早在1997年就制定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若干规定》,2007年3月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废止了以前的规定。依据该规定:司法解释立项、审核、协调等工作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一负责。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司法解释的形式分为解释、规定、批复和决定四种。对在审判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某一法律或者对某一类案件、某一类问题如何应用法律制定的司法解释,采用解释的形式;根据立法精神对审判工作中需要制定的规范、意见等司法解释,采用规定的形式;对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就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请示制定的司法解释,采用批复的形式;修改或者废止司法解释,采用决定的形式。这些司法解释特别是前两类司法解释的目的主要不是解决某一个具体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而旨在通过系统、全面地解释一类法律而为审判实践提供更多的可供适用的规则,或者完全不是针对某一法律进行解释,而是创设对某一类案件的裁判所应当适用的规则,使各级法院尽可能做到有章可循,这就使我国司法解释具有十分突出的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点。[3]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发布的系列司法解释,均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布征求意见稿,倾听民声,广泛纳谏,确保了司法解释保障人民法院严格执法、公正裁判、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功能。为了使司法实务界和广大普通读者正确理解和适用司法解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由中国法制出版社策划,由丛书总主编组织编写了《民商事司法解释精释精解丛书》,该套丛书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第一,体例独特。每本书原则上以某一(类别)司法解释为主线,全面阐述该司法解释的内容和实务中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依据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每一专题均分为五个部分:
核心提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重在阐释司法解释条文的主旨;
实务争点归纳审判实践中的不同观点,总结理解适用司法解释解决审判实务的难题;
理解适用以制定司法解释具体条款的目的为视角,站位于丰富的审判实践之上作精深解读,以便全面、正确理解适用司法解释;
案例指导选取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公报案例、指导案例、典型案例及最高人民法院所裁判的案例等,突出案例指导的权威性;
规范指引链接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确保适用法律的正确性。
第二,内容丰富。丛书包含了民商法主要的司法解释,对司法解释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易于读者准确理解和适用。丛书以单行法的司法解释为主,分为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公司法、商品房买卖合同、买卖合同、道路交通事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共7个分册。
第三,案例权威。这套丛书案例的选取,原则上选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真实性的案例,均注明了来源,取其精华部分,避免了案例资料的大量堆砌。案例的权威性,为社会大众的遵法和人民法院的司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参照价值。把抽象的规则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学习民商法的方法就是案例研习法,即依据法律论断具体案件当事人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发现可适用于案例事实的法律,一方面须本诸案例事实去探寻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须将法律规范具体化于案例事实。[4]正所谓,法律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案例则是法律适用的结果,是看得见的法典,摸得着的规则。
第四,解读权威。由于我国司法解释具有抽象性、规范性、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因而常常与立法相类似。因此,即使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对个案的审理提供了一定的指引之后,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也需要对较为抽象的司法解释进行再解释,以具体适用到个案之中。[5]为了使广大读者全面正确理解适用司法解释,丛书由全国著名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全国首批审判业务专家和诸多资深法官组成的作者团队,在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商法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博采众长,并结合审判实践对司法解释进行解读,以期突出权威性和指导性。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本套丛书的作者既为法律之人,又为经验之人;既具有高深的理论水平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又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因此,该套丛书既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既能为法学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又能为司法实践裁判提供参考依据。
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何志
2019年6月
[1]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2] 转引自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3]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4]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自序。
[5] 王利明:《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