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編輯推薦: |
何为儒家 何为儒学
深入浅出梳理儒学经典
大家解读典故、学说
一本书读通中国儒学
全彩图文 裸背装帧 阅读体验更为舒适
|
內容簡介: |
儒学能够成为指导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的学说,不仅在于它的理论形态与帝制体系相互的契合,更在于它的思想倾向和精神追求,符合士阶层的文化心态和人文理想。因而,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是士人修身治国的理论基础,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和价值取向。
本书采取专题问答的形式展现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重点放在儒学的历史发展及世人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上,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学的重要概念、人物、典籍、事件,了解儒学的历史渊源、奠基形成、内涵特征、发展演变。
|
關於作者: |
张甲子 文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著有《中古文论的致思方式》《图说儒家文化》,参编《初级国学读本》《初中国学读本》等。
|
目錄:
|
『儒』字小考1
何为『儒家』?4
何为『儒学』?8
祖述尧舜11
宪章文武15
吾梦周公18
天命与天德22
《周礼》与社会建制26
季札观乐29
宗师仲尼33
仁与立身之本36
智与个人修为39
信与人际交往42
孔子世家45
儒分为八48
陋巷之乐51
子贡救鲁54
子张之儒57
西河学派60
曾子之孝64
思孟学派68
孟子论义71
荀子论礼法74
『天人合一』的《周易》77
『兴观群怨』的《诗经》80
恭俭庄敬之礼教83
广博易良之乐教86
六艺之学89
从『六经』到《十三经》93
焚书坑儒的罪与罚96
为政以德100
尚贤使能103
『汉家儒宗』叔孙通106
伏生传《尚书》109
辕固生刺猪112
孔宅壁中书11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18
『阐道醇儒』董仲舒121
《春秋》以决狱124
盐铁会议127
霸王道杂之130
石渠阁会议133
刘歆争立《左传》136
西道孔子139
王莽的乌托邦143
谶纬的泛滥146
白虎观会议150
孔子的神化154
王充『疾虚妄』158
党锢之祸162
郑玄会通今古文166
王肃与《孔子家语》169
名教与自然172
南学与北学175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178
从『五经定本』到《五经正义》181
韩愈的『道统』论184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论187
儒佛之争190
隋唐士族194
半部《论语》治天下197
范仲淹创义庄201
太极之学204
邵雍与张载207
二程与洛学211
三苏与蜀学215
朱熹与闽学218
《大学》与士人培养222
《中庸》与人生哲思226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230
鹅湖之会心与理之争233
陈亮与叶适236
书院与科举239
九儒十丐242
朱元璋删《孟子》246
『明之学祖』方孝孺249
王阳明:知行合一252
『异端』儒学256
东林党人259
顾炎武天下兴亡264
黄宗羲民贵君轻268
颜李学派272
汉宋之争276
『学界山斗』阮元279
《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282
中学为体286
康有为与『孔教会』290
谭嗣同的新仁学293
章太炎:最后的经学大师296
天下为公儒家的理想之境300
小康之世儒家的社会之实302
富国安邦儒家的治国之略305
世事洞明儒家的处事之法309
君子慎独儒家的修身之道312
打倒孔家店315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320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绘画323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服饰326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329
新儒家的复兴334
|
內容試閱:
|
儒学能够成为指导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的学说,不仅在于它的理论形态与帝制体系相互的契合,更在于它的思想倾向和精神追求,符合士阶层的文化心态和人文理想。因而,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是士人修身治国的理论基础,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和价值取向。
一是人本意识。与西方相比,中国更早地进入了人文阶段。西方文学与宗教是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等文化形态开始的,宗教因素不仅支配,而且影响了此后的艺术发展。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神话,但在西周时期,就逐渐抛弃了神治,走向了人治。《国语楚语下》记载,楚大夫观射夫言绝地天通,是在颛顼时期。颛顼之史不可详考,然中国很早就进入了神权、王权合一的历史时期,即帝王代为群巫之长,收拢祭祀之权,从而将巫师之沟通天帝转化为王,兼有祭天和统率的身份。
到了西周,随着德政意识的强化,政治文化逐渐疏远了对天的膜拜,转而加强对人德行的重视。我们知道,成书最早的《周易》《尚书》也不过在西周初期,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典籍形成之初,中国传统文化便摆脱了远古宗教意识,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伦关系的建构上,将解决人自身的问题,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是王道思想。儒学思想的优点是人本意识浓厚,缺点是这种人本的关怀,乃建立在怀古情绪之上。孔子一直对周朝制度的衰亡和解体带有无限的伤感,因此,他以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使命。《诗经》《春秋》《仪礼》恰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政治变局中,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便不由自主的把孔子对周制的怀念注入进去,使大家觉得天下大乱,是因为违背了周制。
那么,周制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文王、周公,他们又继承的是尧舜等。这样,先秦乃至秦汉儒生勾勒出三代治世的图景,并将这些图景作为一种理想,希望现实中的君臣以三代圣君贤臣为榜样,用仁义、礼乐治国,逐渐演化出了王道政治思想。王道思想将小康、大同作为社会理想,将圣君、贤臣作为治国模式,讲究内圣外王的政治人格,试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途径,培养出一个个健全的人,而后参与到家国政治体系中,通过均富、安民、礼乐教化等,建立起一个上下合同而有序的社会形态。
三是德治观念。儒学中贯穿了深沉的德政意识,这里所说的德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的成长、修身完全以德行为基础,所以要通过诚意、正心来修身;国家必须依靠德政来运转,而圣君贤臣模式,也正是以德为评价标准建立起来的。就这样,儒学把德放在整个社会体系的核心地位了。
孔子为后代儒生所景仰,正在于他是第一个全面肯定道德在社会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的人。商周时期,常常有贵族、国人、野人的区分,表面看是居住地的差异,实际上是地位阶层之间的区分。但在孔子眼中,君子和小人的差别不在地位,在于道德和格局: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天下,德泽万民;小人以个人为中心,行求私利,恩不及亲。孔子对德的强调和重视,不仅影响到此后的士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评价标准,而且也通过儒学的传承,深入到了整个儒学的学说体系之中,使如何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品德的锤炼,成为了传统中国思想的最重要命题。
由于儒学是积累而成的,并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完成的,这既导致了它的丰富性,又决定了它的复杂性。经书中有些资料,记述的是商周时期的情形,有的言论,反映的则是秦汉时期的见识。并且,此后的注释和阐释又各取所需,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看法。不同时代的人增加了不同的内容,因而,无论在文字表述上,还是在思想体系上,常存在一些互相抵触的现象,需要大家在阅读和研究的时候加以注意。
特别是先秦经书的流传,基本上是口耳相传,这种传播的特点是速度快,缺点在于容易增删或修改,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很多后代的词汇,或者是后代的理解。因而,从思想的角度研究,我们既要注意这些细节,但又不能为这些细节所羁绊而裹足不前。毕竟任何历史的存在都是相对而言的,对其的记述都不是绝对同步的。我们研究儒家文化,要更多关注其演进的大势,方能明白其根本之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