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HK$
333.8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葛剑雄、王子今等20多位专家主审推荐; 赠送便携式放大镜,历史名家、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签名书签; 历史知识和历史地图工具书; 用地图读懂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地图合集; 历代疆域版图和疆域变迁解读 知名史学家朝代评述; 中外史海对照; 历代都城地图和帝王世袭表; 解开历史之谜,探寻历史遗迹; 8000多条古今地名; 90多万字历史知识解读; 2000多张文物、书画和遗迹图片; 900多位历史人物; 1000多条历史专业名词; 3000多条中外历史大事件对照年表;
|
內容簡介: |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将中国文化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做深入浅出的可视化表达,对专业性的历史地图、图表进行大众化和可阅读化设计,以文字解说、地图、示意图、图表、文物和古画图片等形式呈现。 一套用地图解读历史的可阅读性工具书。内容上以各朝代为脉络,涉及中国历史进程解读、朝代图说、朝代版图、古今地名对照、历代都城解读;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历史之谜、寻找今天的历史等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等辅助板块;形式上将中国文化在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上做深入浅出的可视化表达,对专业性的历史地图、图表进行大众化和可阅读化设计,以文字解说、地图、示意图、图表、文物和古画图片等形式呈现。
|
關於作者: |
中国地图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最大的中央级专业地图出版社,是编制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的唯一权威机构,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尊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历史、地理、交通、旅游类地图,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品牌产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中国地图出版社已出版地图、书刊8000多种,发行量超过了30亿册(幅),编制出版了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
李兰芳,女,山东菏泽人。2006-2018年,先后就读于安徽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从王子今教授学习秦汉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秦汉史、出土文献、博物学研究。现任职于首都博物馆。曾在《人民日报》《中国农史》《简帛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篇,著历史通俗读物《图说中国历史》一书,参与编校《居延新简释校》《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飞軨广路:中国古代交通史论集》等书。
|
目錄:
|
"东方的石器时代 2
原始人类的进化 4
话说版图 5
原始社会遗址图 6
古今地名对照 8
半坡遗址聚落 8
中外史海对照 9
史海钩沉 12
人类的进化由类人猿到人 12
山顶洞人 12
三皇五帝 13
河姆渡遗址 14
原始农业 15
涿鹿之战 16
彩陶文化 17
中华第一龙 18
彩陶文化 18
图腾崇拜 18
贾湖骨笛 19
冶铜业的出现 19
禅让制的无奈 20
大禹治水 20
大禹会盟 21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21
延伸阅读 22
历史之谜: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之谜 22
寻找历史:龙的传人 24
夏商西周(约前2070前771年) 27
一脉相承,屡创辉煌夏商西周的千年历程 28
夏商西周王系表 30
话说版图 32
夏商西周时期版图 34
城市图说 36
中外史海对照 36
史海钩沉 38
少康中兴 38
商汤灭夏 38
人面钺 39
盘庚迁殷 39
武王伐纣 40
周初大分封 41
遥远的燕国 42
西周宗法制 42
西周礼制 43
周公东征 43
南征楚国 44
国人暴动 44
西周的灭亡 44
青铜文化 45
司母戊鼎 46
毛公鼎 46
商人 47
商代的人殉 47
甲骨文 48
井田制 50
玉柄铁剑 51
《诗经》 51
延伸阅读 52
历史之谜:三星堆与古蜀国 52
寻找历史:遥远的美丽西周婚礼 54
春秋(前770前476年) 57
风云变幻五百年 58
春秋时期周王世系表 60
话说版图 61
春秋时期版图 62
古今地名对照 64
城市图说 64
中外史海对照 64
史海钩沉 66
春秋五霸 66
长勺之战 66
泓水之战 67
晋文公复国 68
问鼎中原 68
城濮之战 69
弭兵之会 70
柏举之战 70
鄢陵之战 71
申包胥哭楚借兵 71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71
田氏代齐 72
画野分民乱井田 72
芍陂 72
老子 73
孔子 74
《孙子兵法》 76
机械之圣鲁班 77
莲鹤方壶 77
铁质工具的使用 77
延伸阅读 78
历史之谜:伍子胥有没有掘墓鞭尸 78
寻找历史:最真挚的友谊从管鲍之交说起 80
战国(前475前221年) 83
兵戎相见二百年 84
战国时期周王世系表 88
话说版图 89
战国时期版图 90
古今地名对照 92
城市图说 92
中外史海对照 92
史海钩沉 94
魏国变法 94
商鞅变法 94
桂陵之战 95
马陵之战 96
合纵连横 97
胡服骑射 98
沙丘宫之变 98
长平之战 99
窃符救赵 99
战国长城 100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101
战国时期的农业 101
形形色色的货币 102
百家争鸣 102
屈原 103
郑国渠 105
曾侯乙墓编钟 105
都江堰 106
黑漆朱绘卧鹿 107
司南 107
延伸阅读 108
历史之谜:鬼谷子 108
寻找历史:最早的足球蹴鞠 110
秦(前221前207年) 113
大秦帝国 114
秦帝系表 116
话说版图 117
秦时期版图 118
古今地名对照 120
秦王城 120
中外史海对照 120
史海钩沉 122
秦灭六国,封建王朝建立 122
秦始皇身世之谜 123
三公九卿制 123
郡县制的确立 124
兵符 124
秦长城 125
秦始皇封禅泰山 125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 126
焚书坑儒 126
秦末农民起义 127
巨鹿之战 128
楚汉战争 129
统一货币 130
统一文字 130
小篆体十二字方砖 131
灵渠 131
始皇廿六年诏方升 131
揭开阿房宫的神秘面纱 132
云梦睡虎地秦简 133
秦始皇陵 134
秦陵铜车马 135
延伸阅读 136
历史之谜:秦始皇陵之谜 136
寻找历史:一衣带水的情谊从徐福东渡说起 138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141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 144
西汉帝系表 146
话说版图 147
西汉时期版图 148
古今地名对照 150
城市图说 150
中外史海对照 150
史海钩沉 152
楚汉之争 152
白登之围 152
郡国并行制 153
七国之乱 153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154
匈奴西迁及南迁形势 155
张骞通西域 155
汉长城 156
昭君出塞 157
王莽篡汉 158
关中水利 158
铁农具的推广 159
商业的繁荣 159
纺织业的进步 159
丝绸之路 160
马王堆帛画地图 162
长信宫灯 162
金缕玉衣 163
黄肠题凑 163
瓦当 163
延伸阅读 164
历史之谜:南越王赵佗 164
寻找历史:北方有佳人 166
东汉(25220年) 169
不一样的汉朝 170
东汉帝系表 172
话说版图 173
东汉时期版图 174
古今地名对照 176
城市图说 176
中外史海对照 176
史海钩沉 180
昆阳之战 180
崤底之战 180
平陇之战 181
灭蜀之战 181
尚书台 182
完备的监察机构 182
庞大的军队体系 183
外戚、宦官之祸 183
东汉反击匈奴 184
班超经营西域 185
黄巾起义 186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187
王景治河 188
敦煌悬泉置汉简 188
造纸术的传播 189
制瓷业的发展 190
画像石、画像砖 191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191
马踏飞燕 192
《神农百草经》 192
《古诗十九首》 193
西王母崇拜 193
延伸阅读 194
历史之谜:白马寺缘何得名 194
寻找历史:十二生肖 196
索引 199
历史地名索引 200
历史人物索引 206
历史名词索引 207
"
"煮酒品三国 2
魏蜀吴三国帝系表 4
话说版图 5
三国时期版图 6
古今地名对照 8
城市图说 8
中外史海对照 8
史海钩沉 10
董卓之乱 10
军阀割据 10
青梅煮酒论英雄 11
曹魏屯田 11
金戈铁马战官渡 12
隆中对策 13
三足鼎立 13
赤壁鏖兵 14
夷陵之战 15
七擒孟获 15
诸葛亮北伐 16
魏灭蜀之战 17
《三国演义》重要事件地图 18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 20
《洛神赋》 20
走马楼吴简 21
铜钱大泉五千 21
刘徽注《九章算术》 22
指南车 22
青瓷楼台百戏堆塑罐 23
青釉虎子、青釉羊 23
卧婴托盏吊灯 23
延伸阅读 24
历史之谜:曹操墓之谜 24
寻找历史:说馒头 26
两晋十六国(266420年) 29
乱世沉浮 30
西晋帝系表 32
东晋帝系表 32
十六国兴亡表 33
话说版图 34
西晋时期版图 36
东晋时期版图 38
古今地名对照 40
中外史海对照 41
史海钩沉 44
西晋灭吴 44
门阀政治 44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45
八王之乱 45
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 46
王敦之乱 47
苏峻之乱 47
桓温北伐 48
前秦统一北方 48
淝水之战 49
孙恩、卢循起义 50
魏晋玄学 51
清谈 51
曲水流觞 51
裴秀与制图六体 52
陈寿与《三国志》 52
葛洪与《抱朴子》 53
掐丝镶嵌银铃 53
青釉神兽尊 53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54
法显取经 55
延伸阅读 56
历史之谜:《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辩 56
寻找历史:从观棋烂柯说起 58
南北朝(420589年) 61
南北对峙的一百七十年 62
南北朝帝系表 64
话说版图 66
宋、魏时期版图 68
齐、魏时期版图 69
梁、东魏、西魏时期版图 69
陈、齐、周时期版图 69
古今地名对照 70
城市图说 70
中外史海对照 70
史海钩沉 72
拓跋魏的历史渊源 72
刘宋初次进攻北魏 72
刘裕当国 73
刘宋与北魏瓜步之战 74
北魏孝文帝改革 74
北魏迁都 75
侯景之乱 75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 76
潼关之战 77
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78
嘎仙洞 78
江南地区的发展 79
佛教的流行 79
石窟艺术 80
祖冲之与圆周率 82
范缜与《神灭论》 82
《齐民要术》 82
青瓷莲花尊 83
南朝陶牛车 83
多面体煤精组印 83
延伸阅读 84
历史之谜:花木兰与《木兰辞》 84
寻找历史:南朝四百八十寺 86
隋(581618年) 89
又一个秦朝 90
隋帝系表 92
话说版图 93
隋时期版图 94
古今地名对照 96
城市图说 96
中外史海对照 96
史海钩沉 100
隋军反击突厥 100
隋灭陈统一全国 101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101
北周、隋、唐帝室亲属关系 102
科举制的创立 102
隋与高丽的战争 103
隋炀帝下江南 104
隋末农民起义 105
五铢钱 106
隋朝大运河 106
隋朝的粮仓 107
《游春图》 108
白瓷围棋盘 108
李静训墓 109
赵州桥 110
画像砖 111
青瓷鼠、牛、猴俑 111
延伸阅读 112
历史之谜:隋文帝死亡之谜 112
寻找历史:寻找隋炀帝 114
唐(上)(618755年) 11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8
唐前期帝系表 120
话说版图 121
唐时期版图(上) 122
古今地名对照 124
城市图说 124
中外史海对照 124
史海钩沉 128
唐朝的建立 128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28
柏壁之战 129
玄武门之变 130
唐攻东突厥之战 131
大唐盛世 132
文成公主入藏 133
辉煌的法典《唐律疏议》 134
手工业 134
陶瓷业 135
商业都会 136
玄奘西游 136
大雁塔 137
药王孙思邈(miǎo) 137
布达拉宫 138
僧一行测天 139
鉴真东渡 139
延伸阅读 140
历史之谜:李白身世之谜 140
寻找历史:身陷剽窃门的唐代诗人 142
唐(下)(755907年) 145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146
唐后期帝系表 148
话说版图 149
唐时期版图(下) 150
古今地名对照 152
城市图说 152
中外史海对照 152
史海钩沉 154
安史之乱 154
唐代宗灭史朝义之战 154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 155
二王八司马事件 156
长庆会盟 157
甘露之变 157
庞勋起义 158
唐末农民起义 158
唐代中外交通 160
中华茶道 160
过所 161
大唐诗韵,光耀千古 162
古文运动与唐宋八大家 164
传奇小说 164
璀璨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165
杜佑与《通典》 166
唐三彩 167
唐代主要科技成就 167
延伸阅读 168
历史之谜:元稹与薛涛关系之谜 168
寻找历史:法门寺与佛骨舍利 170
五代十国(907960年) 173
群盗割据的五代十国 174
五代十国帝系表 176
话说版图 177
五代十国时期版图 178
古今地名对照 180
五代十国兴亡图表 180
中外史海对照 181
史海钩沉 184
吴国与南唐 184
契丹的兴起 184
后梁 185
幽州之战 186
魏州之战 187
后唐灭后梁 187
幽云十六州 188
后周与北汉 188
周世宗的抑佛运动 189
周世宗三征南唐 190
捍海石塘 191
南方的圩田 191
王建墓棺床乐伎石刻 192
五代十国主要画家 192
韩熙载夜宴图 193
重屏会棋图 193
延伸阅读 194
历史上之谜:花蕊夫人之谜 194
寻找历史:钱氏家族 196
索引 199
历史地名索引 200
历史人物索引 207
历史名词索引 209
"
"北宋、辽与西夏 2
北宋帝系表(9601127年) 4
辽朝(契丹)帝系表(916?1125年) 4
话说版图 4
北宋 辽时期版图 6
古今地名对照 8
城市图说 8
中外史海对照 8
史海钩沉 12
陈桥兵变 12
北宋灭南唐 13
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权 14
澶渊之盟 15
王安石变法 16
宋江起义 17
方腊起义 18
金灭辽与靖康之难 19
杭州六和塔 20
西夏王陵 20
大宋词风 21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22
沈括与《梦溪笔谈》 22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23
宋徽宗与《芙蓉锦鸡图》 24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24
延伸阅读 26
历史之谜: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 26
寻找历史:黑水城之殇 28
南宋金(11271276年) 31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32
南宋帝系表(11271279年) 34
金朝帝系表(11151234年) 34
话说版图 35
南宋 金时期版图 36
古今地名对照 38
城市图说 38
中外史海对照 39
史海钩沉 42
秦桧南归 42
顺昌之战 42
钟相、杨幺起义 43
郾城大战 44
嘉定和议 44
蒙哥攻宋 45
钓鱼城之战 45
突火枪 46
两宋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 46
经济重心的南移 47
宋代海外贸易 48
宋代制瓷业 49
璀璨的宋代文学 50
宋代书院 50
秋庭戏婴图 52
卢沟桥 53
磁州窑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 54
双凤齐飞玉饰 54
宋慈与《洗冤集录》 55
延伸阅读 56
历史之谜:李清照的婚姻 56
寻找历史:古人坐姿的改变 58
元(12711368年) 61
蒙古帝国的丝路智慧 62
元帝系表 66
话说版图 67
元时期版图 68
古今地名对照 70
城市图说 70
中外史海对照 70
史海钩沉 74
蒙古帝国 74
蒙古内部分支 75
成吉思汗家庭谱系 75
蒙金战争 75
成吉思汗西征 76
拔都西征 77
忽必烈灭大理 78
元朝两征日本 79
元灭南宋 79
元朝和四大汗国 80
四等人制 80
元末农民起义 81
宋元科技传入世界 82
元朝的货币 82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 83
元朝的运河与海运 84
元曲与元杂剧 84
富春山居图 86
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 87
永乐宫 87
延伸阅读 88
历史之谜:寻找成吉思汗 88
寻找历史:元朝留下的北京地名 90
明(13681644年) 93
新旧杂陈的时代 94
明朝帝系表 96
话说版图 97
明时期版图 98
古今地名对照 100
城市图说 100
中外史海对照 100
史海钩沉 104
明朝的建立 104
加强中央集权,丞相制度被废 104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 105
靖难之役 105
迁都北京 106
土木堡之战 107
北京保卫战 107
明长城 108
戚继光抗倭 108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 109
萨尔浒之战 109
明末农民起义 110
学校教育 111
繁盛的长篇小说 112
南洋华侨 113
郑和下西洋 114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15
利玛窦传教 115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116
明代主要科技成就 117
延伸阅读 118
历史之谜:建文帝下落 118
寻找历史:万娘坟村 120
清(上)(16361840年) 123
最后的辉煌 124
清朝帝系表(上) 126
话说版图 127
清时期版图(上) 128
古今地名对照 130
清盛京城 130
中外史海对照 130
史海钩沉 134
八旗制度 134
郑成功收复台湾 134
康乾盛世 135
平定三藩叛乱 136
统一台湾 137
雅克萨之战 138
《尼布楚条约》 139
秘密建储制度 140
军机处 140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41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42
徽商 143
紫禁城 144
清前期对外贸易 145
雍和宫 146
北京西郊皇家园林 146
《红楼梦》 147
延伸阅读 148
历史之谜:皇太极之死 148
寻找历史:大栅栏 150
清(下)(18401911年) 153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54
清朝帝系表(下) 156
话说版图 157
清时期版图(下) 158
古今地名对照 160
城市图说 160
中外史海对照 160
史海钩沉 162
虎门销烟 162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6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63
太平天国运动 164
辛酉政变 166
洋务运动 167
左宗棠收复新疆 168
中法战争 169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70
维新运动 171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72
京剧的诞生 173
魏源与《海国图志》 173
万园之园圆明园 174
状元办厂 175
京师大学堂 175
延伸阅读 176
历史之谜:光绪之死 176
寻找历史:西餐传入中国 178
中华民国(上)(19121937年) 181
民国教育 182
中华民国历任国家元首一览表 184
话说版图 185
中华民国时期版图(上) 186
古今地名对照 188
城市图说 188
中外史海对照 189
史海钩沉 192
武昌起义 192
辛亥革命 193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4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运动 194
军阀割据 195
五四爱国运动 196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7
黄埔军校 197
北伐战争 198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9
九一八事变 200
红军长征 201
商务印书馆 202
电车进入中国 202
中山装和新式旗袍的流行 203
发型的变化 203
新文化运动 204
教我如何不想她 204
徐志摩的诗 205
曹禺与《雷雨》 205
延伸阅读 206
历史之谜:王国维之死 206
寻找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8
中华民国(下)(19371949年) 211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12
中华民国历任政府首脑一览表 214
话说版图 217
中华民国时期版图(下) 218
古今地名对照 220
城市图说 220
中外史海对照 220
史海钩沉 222
西安事变 222
卢沟桥事变 223
平型关大捷 224
南京大屠杀 224
台儿庄战役 225
百团大战 226
皖南事变 226
重庆谈判 227
孟良崮战役 228
三大战役 229
渡江战役 230
国防电影运动 231
西南联合大学 232
日伪的经济统制政策 232
南泥湾 233
徐悲鸿与《奔马图》 234
解放区的文艺成就 234
世间已无张爱玲 235
人民币的诞生 235
延伸阅读 236
历史之谜:白山黑水铸忠魂 236
寻找历史:毛泽东的革命足迹 238
索引 241
历史地名索引 242
历史人物索引 256
历史名词索引 258
|
內容試閱:
|
序言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演进事态百变,情节生动,又多有伟大的发明体现出我们民族智慧的闪光。中国史文献以沿承之久远,形式之繁盛,格局之宏大,影响之广阔,在人类文明史上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比较,数千年来,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历史传承关系也最为明确。史学是传统国学的主干。史学实际上长期以来久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内容。唐代名臣魏征等在所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中进行学术文化的历史总结,正式以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图书分类。这样的分类方法后来一直为历代所承袭。我们看到,其中著录的史部书籍以卷数计,竟然超过经史子集四部合计总数的41%!可见,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在文化总合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明确归入史部的,只是直接意义上的史书。还有其他一些古籍,虽然名义上不称为史书,其实从内容看,也是历史的记录。例如记述春秋时期历史的《左传》,按照四部的图书分类方式,原本是列入经部的。六经皆史的说法,也值得我们注意。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曾经指出: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史学并非鼓励守旧的学问。梁启超明确指出,现代西方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宋代文人黄庭坚在一封书信中写道:毎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山谷集》外集卷一○《与宋子茂书》)他说,友人相聚,最好一起读几页班固的《汉书》。人心如果长期不用历史智慧来浇灌,则会被俗尘污染。透露于表情和言语的内心修养,可以因读史而充实完善。历史,确实可以提升人生的品味。《清史稿儒林列传一黄宗羲》有这样一段话,谈知识构成的侧重,涉及读经与读史的关系以及读史的方法: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就是说,理论经典是首先必读的,但是如果期望不堕落为迂儒,则应当多读史,而且努力求于心。史书应当有一定的阅读量,否则不能理解历史演进的规律;但是假若只是学而不思,则仍然是俗学一流。显然,一个有志于学的人,一个愿意吸取中国文化的丰富营养来充益内心、完美人格的人,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如果读史并有所深思,则可能有突出的成就。 读史可以资治,这是历代治史者和读史者共同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来有鉴古知今的说法。熟悉历史知识,借鉴历史上的得失成败,记取经验教训,明了历史规律,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千百年来久已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代张九龄的《千秋金鉴录》、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明代张居正的《帝鉴图说》等,其中所谓鉴,就是镜。历史,被有识见的政治活动家看作现实的镜子。历史经验被视作可以应用于现今的智囊。然而,我们读史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资治。历史知识其实可以看作一切人文知识的基本,可以看作千百年文明积累的总结。读史可以大有益于充实才学,涵养精神,加强修养,增益智慧。特别是对于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认识我们古老祖国的国情来说,读史无疑是必经的途径。鲁迅论读史,曾经指出由此可以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可以明白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他编入《华盖集》中的以下有关读史的议论,今天依然值得我们细心品味: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答KS君》)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忽然想到四》)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这个和那个》) 应当认识到,历史并非简单的线型的进步。历史进程是复杂多样的,有时也会有反复甚至倒退。还应当了解,历史演进的重要条件,除时间外,还有空间。历史因素的生成,历史现象的呈示,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表演,都各有空间地理条件。历史活剧的演出,除了自开演到谢幕的场次秩序外,还必须有适宜的舞台。 中国重视历史的传统,也表现于童蒙教育的内容中。《汉书食货志上》说到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即所谓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其中包括行政史、经济史的信息,也是包括如何教之的内容的。关于早期教育或者说基础教育,有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的程序。小学是指初级教育。对于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颜师古的注释引录了苏林和臣瓒的解说。后者认为,学五方之事,是辨五方之名,也就是基本的地理知识。而先王制土中制土二字,也是包含历史地理的意义的。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在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之后,可知当时教育理念,道德教育似乎是寓于知识教育之中的。看来,汉代或者更早,中国教育的规划者和实践者已经注重向学生传授包括地理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内容。 中国地图史和中国地图学史有非常悠久的学术渊源。《管子》有《地图》篇。开篇就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地图记录的信息,包括山川、地貌、植被、道路、聚落、田地等等。而地图绝不仅仅用于军事。《周礼》告诉我们,地图也直接服务于行政管理。考古学收获中著名的古地图发现,如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及长沙马王堆帛书地图的出土,都成为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的标志性代表。东汉名将马援在为汉光武帝刘秀分析军事形势时,曾经非常聪明地使用了很特别的方式,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于是胜利进军。马援用谷米做成类似于现今沙盘形式的地形模型,指示军队布防及运动路线,予以分析说明,使得刘秀一目了然,终于取得战争胜利。将中国历代地图资料和有关地图的诸多历史故事充实到历史学习者的知识中,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事。 中国地图出版社有眼光的出版家设计了《地图上的中国史》丛书,作为追求科学严谨的专业性读物,也注重普及性,兼顾趣味性,希望为愿意获得更多历史知识的大中学生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朋友提供一个认知中国史的新的角度。这样的出发点值得赞许。这部丛书定位准确,设想合理,结构完整,编写认真。相信面世之后,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从事历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可以因此得到合适的参考资料,并引导学生从这一课外阅读及延伸阅读的出版物中获得特别的教益。 古地图以外的一些遗迹和文物,也可以告知我们古代有关区域文化风情、宗教崇拜胜地、民族交流通道,以及古都、古城、古港、古战场、古长城、古运河、古道路等种种历史存在的精彩故事。《地图上的中国史》第一卷介绍的出土于湖南龙山里耶古城1号井的里耶秦简,提供了人们前所未知的秦洞庭郡设置等重要的历史行政地理与历史军事地理信息。读者或许还会由此进一步思索如下问题:秦洞庭郡迁陵县在秦楚战争中经历过怎样的攻夺?位于湘西山区的迁陵主要依靠何种交通形式与其他地方保持联系?迁陵县有多少户口?它在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些扩展性思考,可以促使读者深入认识秦帝国的行政效率,也有助于充分理解秦实现统一的历史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地图上的中国史》会获得成功。年轻的朋友们可以通过这部丛书提供的包括历代地图以及蕴含多种历史地理信息的古代文化遗迹和文物遗存等宝贵资料,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认识真实的中国史,具象的中国史,立体的中国史,活跃生动的中国史。这当然是值得出版界、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共同高兴的事。 王子今 2019年5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序言二: 《地图上的中国史》出版了,我作为几十年从事编制历史地图工作的编辑,我由衷感到高兴,并祝贺图集问世。 《地图上的中国史》设置评古论今的朝代评说、朝代版图及话说版图、中外史海对照、史海钩沉、古今地名对照、历史之谜、寻找历史七个主体板块,以及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朝代帝系表、影视中的历史七个辅助栏目。图集以历史地图为重要时空载体,沿着各个时期的结构脉络,精要阐述各时期的诸方面的历史内容,运用多样的表示形式,解读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面貌与进程,并采用艺术的设计和精美的装帧,整体内容系统精要,形式活泼多样,可读性强。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历史科普的好读物。 朝代评述是图集政治史撰文的精髓,写得简明中肯,各朝代评说又相互呼应联成整体。举些例子,一脉相承,屡创辉煌夏商西周的千年历程;春秋风云变幻五百年 ;战国兵戎相见二百年,从各时期的命题,就可以勾勒出该时代的特色。而且文辞的表现力,生动贴切。又如大秦帝国一文写到:大秦帝国虽然短短十几年,却在中国历史上烙下了最深的印迹。它建立的各种制度影响了此后的历朝历代。下一朝的西汉接着写到:秦朝之所以昙花一现,过在急政暴虐,而始皇帝一手缔造的各项制度并没有过错。他的继任者刘邦显然对此十分明了,因此虽然反了秦,却承袭了秦的政治体制和各种制度为我所用。讲到汉武帝缔造了传唱千年的汉武英雄时代,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政策使汉武帝时代达到后世少有能及的高度。但长期用兵、劳民伤财,是汉武帝后期社会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他自己也深陈既往之悔。其后辅佐昭帝的大臣霍光继续执行武帝晚年思富养民之策,实行宽政,使汉王朝又出现欣欣向荣局面的昭宣中兴时期。这些记述可以看出西汉是吸取了秦朝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过了五六百年后的隋朝,却不吸取秦朝的教训,作者以又一个大秦评说隋朝的政治生态:隋朝国祚之短,与秦朝相类,其历史贡献亦与之相似,就连灭亡的原因也可以拿来比较。指出深层次社会矛盾才是隋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引用王小甫先生所说:在久乱承平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文化的融合与整合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渐进地进行。而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却急于收到成效,超越社会发展的客观允许和社会各群体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依靠政治强力进行推动,终于激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乃至引起了统治人群上层的分裂。这是导致隋王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隋朝虽然覆灭了,但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建、各族群的融合、多元文化的整合、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以及中国新文化形成和繁盛的历史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于是,一个崭新的、更为强盛的王朝唐王朝继起而兴,义不容辞地接过了隋朝未尽的历史重任,把中华文明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些史家的评说,让人读后,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在朝代版图话说版图中,编者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总图为蓝本,配写通俗图说,介绍中国各历史时期版图疆域变迁和政区设置。在处理历史上的中国版图范围问题上,图集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范围,具体说就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清朝的版图是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清王朝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这一统一任务。至于现在的中国的疆域,已经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个范围了,而是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略宰割了我们的部分领土的结果,所以不能代表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疆域了。 与此同时,强调我们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历史事实,之所以我们形成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是由于我们中国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国看成汉族的中国,我们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中国。 通过版图和图说,展示和阐述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缔造和发展的进程,看到我国各族人民最后终于凝聚在一个疆界确定、领土完整的国家实体之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各族人民的感情。以史实为依托,同时讲述了新疆、西藏、台湾以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以加强我们对边疆和海疆的主权意识。 史海钩沉板块是图集的基础,包括当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史海内容。读者可以从目录中查看需要的题目,从而按页码去起钩阅读的内容。撰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历史之谜寻找历史是史学探索的板块,从中可以读到史学的乐趣或困惑或启迪,有些千百年或多年之谜,在待解、将解或即解之中。如近期热议的千年曹操墓之谜已获破解。但国人之痛的北京人头骨之谜至今尚无着落!当前族谱编写热,应属寻找历史也!钱氏家族一文,可成为寻根问祖、弘扬祖训的范例。钱氏祖先吴越王钱镠(li),心向中原,治国有方。千百年来钱氏家族人才辈出,才俊如云,近如闻名的三钱,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家风尤其重要,钱镠曾作《武肃王遗训》作为子孙后代立身处世的准则: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千叮万嘱,甚体吾意,尔等勉旃(zhān),毋负吾训!因此,钱氏后人不管迁徙到何处,都不忘祖宗教训。 中外史海对照板块,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正如当今提的胸怀祖国,面向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本意一样。对比世界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从未中断过的伟大文明,但是近代落后了,现代正在奋发复兴,并融合世界文化,共同发展。 古今地名对照是对重要地名的图文配合注释。 风云人物杂文趣事奇珍异宝是配置在史海钩沉文字的两旁,未设目录,但可通过每卷索引的历史人物、历史名词中查到所在的页次。历史地名也可通过历史地名索引查阅到地图的位置。 历史比例尺历史长河时间轴在图的上下方,可便于读者对比史事的先后,从历史长河还看到中外大事对照。朝代帝系表配在各朝的前页,它明示各朝帝王及其排序,有多种称谓的也都加注,如习惯称呼的乾隆帝,是高宗弘历,均注出。每朝代最后一页设有延伸阅读栏目,为读者推荐解读该历史时期的相关著作,便于读者进一步阅读。 这套综合性的精美的《地图上的中国史》的出版,为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地图科普宣传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为读史者的益友,也了却了我多年的一桩心愿。望编者多听取意见,不断改进,讲好中国故事,使图集更好为读者服务。 石奉天 2019年5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