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本书既介绍了俄罗斯学者建立的蒙古各时代考古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发现,又增加了近十几年来新的考古发现,是目前*的和具权威性的关于蒙古各时代考古的通论性专著。非常有利于国内考古界全面了解蒙古考古的概况。
|
內容簡介: |
本书采用教科书式体例,系统介绍了蒙古国境内从史前到蒙元时期的考古遗存及考古发现和研究简史。全书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古代国家时期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再以时代为顺序细分若干章。本书原版是2002年出版的新蒙文《蒙古考古》,中译本据2008年出版的《蒙古考古》俄译本翻译,俄文版增添了20032008年间蒙古考古新发现的内容,是目前*的系统、全面介绍蒙古考古遗存的专著。
本书是中国考古学者了解蒙古考古的基础性著作。
|
關於作者: |
原著者
D.策温道尔吉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蒙古国立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蒙古国考古学会名誉主席。
D.巴雅尔
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本科毕业,同校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世纪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已故)。
Ya.策仁达格娃
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人类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Ts.敖其尔呼雅格原著者
D.策温道尔吉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蒙古国立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蒙古国考古学会名誉主席。
D.巴雅尔
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本科毕业,同校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世纪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已故)。
Ya.策仁达格娃
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人类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Ts.敖其尔呼雅格
蒙古国知识大学本科毕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俄译
D.莫洛尔
前苏联秋明国立大学俄语专业本科毕业,曾在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译校者
潘玲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同校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何雨濛
吉林大学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本科毕业,同校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现为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人民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萨仁毕力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同校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副研究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建华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同校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
目錄:
|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 1
翻译说明 1
前言 1
第一章 研究目的、方法及考古学的意义 1
第二章 人类起源问题考古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5
第三章 蒙古考古研究概述 11
上编 石 器 时 代
第四章 旧石器时代 27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 28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 33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 37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遗存 40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46
第五章 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50
第一节 中石器时代 50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的艺术 53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 55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60
中编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
第六章 铜石并用时代 67
第七章 青铜时代 70
第一节 石板墓 71
第二节 赫列克苏尔 74
第三节 鹿石 76
第四节 青铜时代的岩画 80
第八章 早期铁器时代 89
第一节 昌德曼文化 90
第二节 巴泽雷克文化的墓葬100
第三节 早期铁器时代的偶然发现器物106
第四节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生活107
下编 古代国家的考古遗存
第九章 匈奴的遗存119
第一节 墓葬 120
第二节 居住址 132
第三节 岩画 135
第十章 古代突厥的考古遗存139
第一节 祭祀 纪念性遗址群 140
第二节 文字遗存 148
第三节 石人 150
第四节 城址、建筑 154
第五节 墓葬 156
第十一章 回鹘的考古遗存160
第一节 城址 161
第二节 祭祀 纪念性遗址群 165
第三节 文字遗存 167
第四节 石人 170
第五节 墓葬 172
第十二章 黠戛斯的考古遗存176
第十三章 契丹的考古遗存180
第一节 城址 182
第二节 墓葬 188
第三节 文字遗存 191
第四节 石人 192
第十四章 蒙古帝国时期的考古遗存195
第一节 城址 196
第二节 墓葬 204
第三节 石人 209
第四节 文字遗存 212
第五节 岩画 214
缩略词表 219
专有名词对译表 220
后记259
|
內容試閱:
|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
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考古学自身发展的需要,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设立了国外著名考古学著作的翻译项目。我们在申报中,原本提出考古学理论与周边邻国考古学两个角度的翻译课题,后经过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的建议,把译著内容集中到周邻国家考古著作,即现在的《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
在东北亚考古学方面,我们选译了日本学者高仓洋彰的《金印国家群的时代东亚世界与弥生社会》和韩国学者崔梦龙等的《汉江流域史》。日本考古著作是从东亚的视野下研究弥生时代的国际化过程。所谓金印国家群是这些被纳入以汉字和汉语为沟通手段的中国统治秩序中的民族的总称。作者从东亚的宏观角度着眼,从九州北部地区的细微研究入手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很有借鉴意义。韩国考古著作构建了朝鲜半岛先史时代的时空框架和文化发展序列。新石器时代朝鲜半岛的圜底筒形罐和之字纹装饰为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比材料。朝鲜半岛青铜时代的标志性器物琵琶形铜剑,是从中国辽东半岛经鸭绿江下游地区传入的。这些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影响,可以追溯到大连地区年代相当于商代末期的于家村下层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商周之际。
在欧亚大陆旧石器研究方面我们翻译了《欧洲旧石器时代社会》(Clive Gamble)和《小工具的大思考: 全球细石器化的研究》考古论文集(Robert G. Elston主编)。前者侧重欧亚草原的欧洲部分,在旧石器研究中具有年代标尺的作用。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把来自石器、狩猎与营地遗址的考古证据汇聚起来,用以探讨社会交往以及社会生活的形式。后者涉及了欧亚草原的亚洲部分,包括细石叶工艺以及相关技术的起源、制作技术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等诸多重要的问题。本书的全球视野、运用的石器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思路与观点,对于中国细石器考古学研究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
在欧亚草原考古方面,我们分别选译了宏观著作《史前至蒙古帝国时期的内欧亚大陆史》(《俄罗斯、中亚和蒙古史》第一卷)(David Christian)和微观研究的《印度伊朗人的起源》(Kuzmina, E.),以及一本蒙古考古专著。第一本宏观著作将欧亚大陆分为处于内陆和靠北的内欧亚大陆(Inner Eurasia)与靠海的外欧亚大陆Outer Eurasia两部分,前者是游牧和渔猎民族活动的舞台,后者是文化发达的农业文明分布区。该书以宏观的视角系统阐述了内欧亚大陆的历史,认为两地的互动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因,并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研究农业与游牧业的互动。作者提出农牧交错地带为内欧亚大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因为这里不仅有农牧社会的军事接触,还有技术、思想、贸易和人群的接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北方地区在东部草原中的重要作用了。第二本微观研究的著作是作者用50年时间对安德罗诺沃文化联盟的翔尽研究,使我们了解到俄罗斯学者是如何研究一个考古学文化,以及如何结合文化的发展演变与民族学和历史语言学来研究考古学文化族属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中国考古资料的了解十分有限,中国学者有责任把自己的发现与研究介绍给世界的学者。蒙古是游牧文明的一个中心,是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接壤的重要国家。《蒙古考古》是目前唯一的关于蒙古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综合性专著,该译著能够使中国学者了解蒙古各时期考古遗存的概况以及蒙古学者的考古研究现状与方法,为从事蒙古考古研究提供最系统的基础性材料。
这套考古学译著有两个特点,一是在资料占有方面重点选择了本土学者的著作,二是我们的翻译团队多是从事东北亚和欧亚草原考古研究的学者,是我们以边疆考古为依托的外国考古学研究的实践。译丛的出版将开启关注邻国考古、注重本土学者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系列考古学著作的翻译与出版,打破英文译著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套丛书还将有助于把中国考古学放在东亚与欧亚视野下考察,提升我国边疆考古在东北亚与欧亚大陆考古研究中的影响力。在完成项目的这五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外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有相当数量的考古团队开始赴国外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在这里我们非常感谢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非常有预见性地设立译丛课题,这些译著为了解中国周边国家的历史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往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材料证据,并为中国考古学走出国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杨建华
2017年6月
前 言
蒙古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疆域内的人民、部落、国家都与欧亚大陆的族群和人民有着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这些部落和国家在人
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因此,研究它们也成为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
的任务。在完成这项重要任务的过程中,考古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蒙古的古代及中世纪历史研究中,考古学具有独特的作用,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占据了主导地位。
蒙古的考古学自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很多国内外学者收集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开展了大量的科学发掘工作,并得出了很多重要的认识。
1941年在中央省阿布达尔巴彦苏木的阿布达尔乌拉山进行的发掘,是我国学者首次独立开展的考古研究,发掘者是考古学家 H.普尔莱,他也是蒙古考古学的奠基人。
早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大学深造过的蒙古国学者就已经开始与苏联、匈牙利、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学生进行合作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土耳其、意大利、摩纳哥以及匈牙利等国的学者们对蒙古的考古遗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不仅明显增进了我们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而且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随着20世纪90年代蒙古民主改革运动的开展,我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领域的合作明显增多。不仅国内相关部门开展了越来越
多的地质勘探、采矿以及基建性的工作,国外组织乃至私人企业也承办开展此类
工作。由于国外组织的参与,我国出台了保护考古遗迹免受破坏的法令(1995至2001年为《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法》,2001年至今为《文化遗产保护法》)。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文物考古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也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
知识盗掘古墓、积石冢和古城址以牟取暴利。
除此之外,我们也非常有必要为国立及私立高校的大学生提供系统和科学的考古学知识。虽然近几年出现了介绍个别考古遗存的科学小册子,但它们仅仅是一些学者和学生编写的简要的叙述性的介绍,并不能传授系统性的知识。一直到 2002年,还没有编辑出版一本提供给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蒙古考古教材。
我们编写的这本教材,以具有三十多年科学工作经历的高校考古学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这也是适应现代蒙古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一门学科的教科书都会首先介绍本学科的系统知识,所以我们在本书中加入了对世界考古的整体介绍和理解。
出版这本《蒙古考古》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向讲俄语的考古学家、教师、学生等介绍蒙古考古的基本研究成果;第二是让考古学家、教师和学生在对照俄文和蒙文文献的同时,能够掌握俄语和蒙语的考古学术语。在1990年以后的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暂停了俄语教学,但是俄语在考古学及其所有分支学科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仍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都来自一百年以来在我国境内开展的考古工作。
前言,第三章,第四章的第二、三节,第六至九章以及第十四章的第五节由D.策温道尔吉编写;第一、二章由 Ya.策仁达格娃编写;第十至十三章以及第十四章第一至四节由D.巴雅尔编写;第四章的第一节以及第五章的第一节由D.策温道尔吉和 Ya.策仁达格娃共同编写;第四章的第四、五节以及第五章的第二至四节由 D.策温道尔吉和 Ts.敖其尔呼雅格共同编写;出版印刷校对为 Ya.策仁达格娃;将蒙文译为俄文的译者是 D.莫洛尔。
我们衷心希望尊敬的学者、老师、同学,以及所有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对本书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
D.策温道尔吉 博士、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