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辽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 全2册)新版
》
售價:HK$
107.8

《
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
》
售價:HK$
68.2

《
卢布:一部政治史 (1769—1924)(透过货币视角重新解读俄罗斯兴衰二百年!俄罗斯历史研究参考读物!)
》
售價:HK$
119.9

《
法国商业400年(展现法兰西商业四百年来的辉煌变迁,探究法国企业家“外圣内王”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74.8

《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
售價:HK$
75.9

《
脑髓地狱(裸脊锁线版,全新译本)日本推理小说四大奇书之首
》
售價:HK$
61.6

《
复利人生
》
售價:HK$
75.9

《
中国绘画:元至清(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史)
》
售價:HK$
184.8
|
編輯推薦: |
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关于语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随笔与取径语文学的学术心路自白;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家小书 1.大家小书:沈卫荣教授是国内藏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偶像型教授学者。
2.内容有料:沈卫荣教授学跨中西,此书是其二十余年浸淫国际藏学、佛学研究理论前沿的深入思考与学术自白。
3.开卷有益: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具,既可开眼看世界,又为进一步学习指示研究路径。
4.轻松阅读:视野开阔,思考深入,梳理清晰,行文自如,深入浅出,大量学术信息以轻松的笔触娓娓道来,含有深厚学术底蕴。
【封面宣传语】 今天或若还有人问我你的心在哪里?
我的回答必然还是我的心就在语文学!
著名藏学家、语文学家沈卫荣教授
追踪国际语文学研究之*动态
探讨语文学的发展、变化与走向
呼吁知识界回归语文学研究传统
披露取径语文学的学术心路历程
【封底文案】
在这二十年间,我依然在实践语文学的学术道路上艰难地前行。我尝试通过研究黑水城出土汉文、西夏文佛教文献,吐鲁番出土畏兀儿文佛教文献和元、明两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寻找和确定这些文本所依据的藏文原本,并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多语种文本的对勘和解读,最终
|
內容簡介: |
《回归语文学》是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二十余年浸淫国际藏学、佛学研究理论前沿的深入思考与学术自白。在本书中,沈卫荣教授追踪国际语文学研究之*动态,探讨语文学的发展、变化与走向,以极大的热情呼吁知识界回归语文学的研究传统,并现身说法,全面披露了取径语文学的学术心路历程。全书视野开阔,思考深入,梳理清晰,行文自如,深入浅出,大量学术信息以轻松的笔触娓娓道来,含有深厚学术底蕴。《回归语文学》是沈卫荣教授关于语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随笔集,也是其二十多年来对于语文学这一学问的理论研究并身体力行实践的结晶。主要内容为对于语文学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分析语文学这一学科的概念、发展史、研究领域、基本工作以及其带给学术界的重要意义。全书分为七个章节及前言和结语,包括:文学研究的理论转向与语文学的回归、语文学、东方主义和未来语文学、语文学与佛教史研究方法、文本的形成与历史叙事的建构、语文学、东方主义等内容。《回归语文学》将学术理论融汇于通俗的语言之中,写作严谨,简洁凝练,明白晓畅,为读者解读世界各地藏学、语文学的学术发展及成果概貌。《回归语文学》虽是学术随笔,但其所倡导的语文学理论对藏学、佛教史学等相关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沈卫荣教授学跨中西,为藏学等领域的领军人物,曾追随王尧教授学习藏学,并在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具有深厚的语文学素养。回国后,沈卫荣教授倡导以语文学为基本方法,对于藏学、佛教史、中国古代史等领域进行研究并颇有建树。
|
關於作者: |
沈卫荣,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的比较研究。历任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中亚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共同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包括《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等。
|
目錄:
|
前 言 我们能从语文学学些什么? 1 第一章 文学研究的理论转向与语文学的回归
评Paul de Man的《回归语文学》 35
第二章 语文学、东方主义和未来语文学 63
第三章 回归语文学
对佛教史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 125
第四章 文本的形成与历史叙事的建构
语文学与藏传佛教史研究 173
第五章 语文学、东方主义和美国藏学研究
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213
第六章 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美国本土
藏学批判 245
第七章 学术偶像崇拜与学术进步
我的语文学之路 288
结 语 我的心在哪里? 3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