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从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角度切入,对鲁班故事开展社会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走向曾经熟悉和以往不熟悉的故事世界,提高人类文化互视的兴趣。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我国家喻户晓的大工匠神鲁班传说为对象,开展民俗学的文本研究、社会研究与跨文化研究,尝试建立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个案。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草、木、泥、石、水、火、油、气无所不在,但各国人民却偏爱木头,很多中外学者也都对木器研究有兴趣,本书选择这种多样化的相遇问题做个案剖析,重点分析中西印匠神故事中的鲁班式叙事,揭示鲁班传说的跨文化共享特点与问题,讨论跨文化民间叙事的社会渗透力与叙事边界,指出这类叙事思维方式与一般故事类型的差异,避免对民间叙事研究的可能性做夸张的解释。
|
關於作者: |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组成员兼召集人。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在跨文化学研究方面已出版主要著作有:《全球化与民俗化》《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跨文化民间文艺学》《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志》和《跨文化民俗体裁学》等。
|
目錄:
|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节 民间叙事与跨文化:鲁班故事 ‖ 1
一、鲁班故事的跨文化文本 ‖ 2
二、鲁班故事的民俗学研究 ‖ 36
三、鲁班故事的跨文化研究 ‖ 42
小结 ‖ 50
第二节 民间叙事与精神信仰:鲁班寺庙 ‖ 59
一、寺庙神、行业神与故事神 ‖ 59
二、寺庙神与行业神 ‖ 64
三、行业神与故事神 ‖ 80
第三节 民间叙事与物质文化:鲁班木作 ‖ 97
一、木作与社会史 ‖ 98
跨文化民间叙事学:鲁班研究个案
二、木作与行会史 ‖ 114
三、木作与技术史 ‖ 136
第四节 民间叙事与社会管理:鲁班工程 ‖ 144
一、民间组织管理 ‖ 145
二、政府合作途径 ‖ 152
三、工匠社会福利 ‖ 163
余论 ‖ 182
后 记 ‖ 189
附 录 跨文化研究丛书书目.‖ 193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本书的任务,是从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角度切入,对鲁班故事开展社会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走向曾经熟悉和以往不熟悉的故事世界,提高人类文化互视的兴趣。
民间叙事学的概念由北欧民俗学者首先提出,它曾引领民俗学者从文本研究转向社会研究。北欧民俗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口头叙事研究》,正是这种集体性的成果。
民间叙事学的基础是故事学,中国20世纪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取得的突出成绩之一,正是故事学的建设。它虽然受到过外来影响,但主要依赖本土的国学,扎根于本土的民俗和民间文学传统,也确立了现代科学的意识与方法,赢得了机会,获得了发展,如钟敬文创编的非AT式中国故事类型,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等都是范例,也产生了相当的对外影响。但这算不算是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一种成果呢?还不算,还都只是开端。
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成立要求具备以下变化:一是对象的变化,不是所有故事叙事都适合做跨文化研究,只有那些可以进行跨文化共享的故事类型才适合;二是范畴的变化,不止研究故事文本,也研究故事背后的社会;三是方法的变化,不是做单一社会模式研究,而是开展多元社会模式的平行研究,还要做各自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个案研究,以避免空泛,失去人文研究的理性和味道。
选择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个案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跨文化的文本;二是要有前人围绕这个文本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三是要有跨文化研究的共享问题。鲁班故事符合这些条件。
鲁班,作为人名,其实是一个通称,泛指从事木工行业的能工巧匠,有时也叫木匠或木师,有时也特指木匠中的匠神。鲁班故事是一个世界大扩布故事,中、西、印都有, 20世纪初在芬兰出版的世界故事类型AT中也提到它。对鲁班故事的记载,有书面与口头等不同的形式,至少在中国,就有上层典籍、汉译佛经、民间抄本、民俗史志、民间故事和口传歌诀等,有各种文本。在这些文本中,鲁班被公认为行业祖师,即行业神。他具有超历史、超地域和超阶层的影响力,拥有常人不可思议的发明天赋;他曾建造无数名城和著名历史建筑,也制造了作为社会史和家庭史标记的农具和家具,很多器具在考古文物中还能见到。研究鲁班的学者,有民俗学的、历史学的、考古学的、宗教学的、印度学的、比较文学的和科技史学的,各学科有不同的学术传统和问题,又能对话和交叉,这种成果的再生能力很强,只待时机。
鲁班研究提出了一些共享问题,可供开展跨文化研究。例如,从文化和文明两方面考察人类多元社会模式,从多元中找到共同的叙事形象,还要求这种叙事可以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这种工作是否具有可能性?再如,以技术文化为界,以手工行业为范围,划分精神文化、物质文明与技术文化三空间,在这三空间之内,做打通研究,开辟认识文化、社会与技术共荣与局限的新视角,这种工作是否有必要?可以肯定地说,值得探索。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的研究目标,是转变以往以单边研究代替多元研究的偏失。这种偏失包括用对精神文化的单一研究统辖物质文化,乃至一元文化霸权横行;用物质主义引导精神需求,乃至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疯狂开采和极度浪费;用高科技武装商业侵袭,乃至伤害人际和谐和社会关系等种种问题。跨文化民间叙事学将学术创新与社会担当一起承担,用跨文化学一个个精心研究的个案发声,创造多元社会繁荣共处的复调。学问总是围绕社会需求发展的,所谓的有用之需是需求,无用之需也是需求;总之,那些能够跨文化的需求,必然反映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兴趣,我们就追求它们。
统观鲁班故事,它的方方面面,依社会而形成,依历史而丰富,又都有现代传承。本书的研究共分四节:第一节和第二节,研究鲁班故事的叙事特点与精神信仰,使用文献与口头两类资料,建立鲁班叙事的资料系统,分析其跨文化共享问题。在这一部分中,使用中国民间故事、印度故事、汉译佛经故事、西方故事类型等跨文化文本,开展平行分析,就鲁班故事研究而言,这是首次进行的工作。第三节和第四节,是民间叙事学个案研究的延伸部分,以鲁班木作行业为重点,使用清代造办处档案,北京地方史志,民国时期至 20世纪 50年代的城市档案、企业档案和户口档案,在具体地点和具体工匠记载方面,对历史文献与工程叙事进行分析。在田野资料方面,与清宫造办处现代传承老字号木作企业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厂合作开展调查,他们向我们提供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以及工匠传承人的线索。我们也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合作,他们提供了专业化的录像支持。在个案研究中,本书对鲁班叙事进行社会史、民俗学与跨文化学的交叉研究,指出民间叙事的社会渗透力,也指出叙事研究的边界,指出思维方式与故事类型的差异,避免对故事叙事研究的可能性做夸张的解释。这种尝试是首次,重点在于探索,而不是结论。
应该说,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草、木、泥、石、水、火、油、气无所不在,但各国人民却偏爱木头,各学科的智者仁者都对木器有思考的兴趣,这就是一种不期而遇,跨文化的民间叙事学就是要选择这种相遇开展研究,让我们从鲁班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