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12.7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9.7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90.9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編輯推薦: |
为了生存,我们讲述。
琼狄迪恩
l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得主,当代现象级女作家琼狄迪恩她在精神上塑造了当代的美国女性!
奥巴马总统亲自为她颁发国家人文奖章,称她是美国政治和文化至为尖锐和值得尊敬的观察家。她的文字鼓舞了几代美国女性的思想与精神。
l蒋方舟微博力荐:她让我知道,真实是抵御逆境最好的方式,能让人在混乱中依然保持清醒。
l《纽约时报》重磅推荐;《纽约时报》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角谷美智子力荐的十大好书。
读来令人心碎。这是对失去的热切追索,跟死亡与时间的悲伤斡旋。《纽约时报》
l《鱼翅与花椒》《当呼吸化为空气》译者何雨珈,历时一年精心译作。让思绪宣泄,去表达感情,如此大概就是对身边人最好的爱。
l美国版《我们仨》,《奇想之年》姊妹篇,一本献给挚爱的告别之书。
琼狄迪恩*的女儿因病突然离世,悲痛之余,她以文字记录与女儿的点滴回忆,以此与挚爱道别,获得走出悲伤的力量。她说,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失去,就像接受偶尔的急流旋涡和每日的潮起潮落。
图书装帧 金衣奖设计师山川操刀,雅致双封,随书赠送波普主题大幅海报。
|
內容簡介: |
蓝夜将尽,夏日已去。
本书是琼狄迪恩的代表作,为了纪念逝去的女儿,她写就此书。
狄迪恩在书中探寻生与死、情感与自我之间的关联:是否我们从根本上无法互相了解,甚至对彼此一无所知?是否因为我们的不同,使我对你的痛苦甚至离去的预兆置若罔闻?是否即便没有生死的阻隔,我们也不曾真正亲密?
关于失去,关于悲伤,关于幸与不幸,关于婚姻、孩子和记忆,关于人们愿意或不愿面对的一切她说,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失去,就像接受偶尔的急流旋涡和每日的潮起潮落。
|
關於作者: |
琼狄迪恩
美国女作家、记者。生于1934年,20世纪60年代步入文坛。她在小说、杂文及剧本写作上都卓有建树,在美国当代文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琼狄迪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7年,她又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为对美国国家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颁发的年度奖章。2013年,美国政府授予琼狄迪恩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她的写作风格惯用独特的角度审视人生,以简约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她叙述故事时从不巨细靡遗,扭捏作态,而是干净利落、突出关键细节、断裂文句,在字里行间留出一片片空白,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主要作品有《蓝夜》《向伯利恒跋涉》《奇想之年》等。
何雨珈琼狄迪恩
美国女作家、记者。生于1934年,20世纪60年代步入文坛。她在小说、杂文及剧本写作上都卓有建树,在美国当代文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琼狄迪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7年,她又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为对美国国家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颁发的年度奖章。2013年,美国政府授予琼狄迪恩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她的写作风格惯用独特的角度审视人生,以简约细腻的笔法刻画人物,她叙述故事时从不巨细靡遗,扭捏作态,而是干净利落、突出关键细节、断裂文句,在字里行间留出一片片空白,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主要作品有《蓝夜》《向伯利恒跋涉》《奇想之年》等。
何雨珈
自由译者,求学北外与港大,囿于书籍、缝纫机与炉灶之间,自诩野生生活艺术家。译有《看不见的美国》《伯纳黛特,你要去哪》《鱼翅与花椒》《当呼吸化为空气》《和孩子一起读的艺术史》《权力之路》《不抓狂人生指南》《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丹麦女孩》《纸牌屋》等三十余部作品。
|
內容試閱:
|
译序
爱是肝肠寸断
认识狄迪恩,是在《奇想之年》。
我被她惊吓到。
是的,是惊吓。她写丈夫猝然离世、女儿接连昏迷这些密集的重大打击,细微至极,读者尚心痛不忍,难以想象作者是如何回忆起那些点滴细节,再大悲大痛一场的。但她就能毫末不遗却又冷静克制,还能让你心中时时涌动着一股肆虐的暗流,看到那汹涌的深情。
《奇想之年》里的狄迪恩,总让我想起身上有优美花斑的母豹,受了伤,蜷在角落,深邃的眸子里是黑漆漆的伤痛;她的文字就是她痛苦压抑的低吼,也是她医治伤口的良药。讲完了,她站起来,放手,作别。豹子,还要奔跑。她还要履行对女儿的承诺,我在你身边。
《蓝夜》来临的时候,女儿也走了。
我认识的狄迪恩,变成一头母鹿。她就站在我面前,美丽的眼睛里全是幽蓝的哀伤。她的忧郁,她的情绪,全是脆弱的,易碎的。她不再勇敢了。
她不能勇敢了。她诉说的一切,仿佛喃喃呓语,仿佛绵长忧伤的梦境。既然是梦呓,尽管有时模糊难辨,却也不需要什么克制,不需要什么遮拦,所有的思绪都是那么坦白直接,让有心的人来听来哭。(只有在最后写自己暮年的孤独与病痛时,是平静的,克制的。而这种平静克制,却更让人心碎。)《奇想之年》带给我惊诧的伤痛,像刺入胸口的匕首;《蓝夜》则是久病之人血管上密密的针眼,疼痛慢慢浮上来,反反复复,无计可消;终于,你面对这无望根除的伤,想着漫长的时光都要与此相伴,泪水终于决堤,一溃千里。
有一首小诗说:从来没有欢乐的结局,结局总是最悲最伤。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何况永别。
我看狄迪恩在书中重复蓝夜到来的光景,重复关于孩子的语句,重复女儿写过的诗,重复金塔纳婚礼那天发辫中的千金子藤、鸡蛋花文身,重复地反思自己在她童年与少女时期扮演的母亲角色,重复着时光流逝。
其实满篇都是四个字:肝肠寸断。
爱的结局,不就是这四个字吗。就像《奇想之年》中写的,稀松平常的日子里,破晓的天空万里无云,空气温暖而湿润。然后就没了。
面对离别,我们所有的挣扎与抵抗,都是那么无力。唯有接受,唯有想念,唯有倾诉。
C.S.刘易斯在悼念亡妻,讨论信仰的作品《卿卿如晤》中写,自己经历了挣扎与悲恸之后,最终目送妻子回眸一笑,转身归向那永恒的清泉。
我们自然希望亡亲释然而笑,而悲痛则留给依然挣扎的生者。余生,我们怀念;我们用眼泪、梦境、画笔、文字、语言,千方百计想留住他们。
也许,我们的举手投足,已经变成了他们。也许,在他们离世的那一瞬间,就从人间搬进了我们心里。
《奇想之年》的最后,狄迪恩说要放手;《蓝夜》的最后,她却说,我没有一天不看见她。
固执地活在回忆里,未尝不是一种救赎。
我无意去分析她的文字风格、遣词造句,我只想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拥抱这只忧伤的鹿。她孱弱的血管中流动的全是眼泪;她像风中之烛,焰心里跳动的全是奔涌澎湃的悲恸。你很好,你多么坦诚,多么炽热,金塔纳没有兀自走向那永恒的清泉,她住进了你心里。
几年前,我翻译过一本书,讲的是自己的疾病和生死。那之后我便不再避讳生死这个话题。狄迪恩更教会我,让思绪宣泄,去表达感情,如此大概就是对身边人最好的爱。
所以,带着这依然感染我的夜之灰蓝,趁时光尚好,我要热情感谢我的家人,我要你们生命长久,要你们常伴左右;谢谢我的伴侣,听我倾诉与狄迪恩共度的蓝夜,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愿我传达了狄迪恩心中的蓝夜。
愿捧读狄迪恩的你们,赤诚地相信爱,付出爱,也收获爱。
雨珈
二〇一八年冬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