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編輯推薦: |
1.精彩度:一本书,30种人生。披荆斩棘里的华为往事,染尘岁月中的惊心动魄。
2.新颖度:以离职华为人为主体,揭露他们从走进华为到出走创业的心路历程。
3.原创性:华为人倾情讲述的华为过往,创业人深度剖析的创业今朝。
4.实用性:既能为择业者、从业者出谋划策,又能为从业者、创业者保驾护航。
|
內容簡介: |
这是本很厚的书,围绕着30年30人30事展开,暗含了30多年华为精神的陶染与传承,叙述了30位创业者的创新与拼搏,描绘了30则奋斗故事的激励与鼓舞。
具体来说,作者从16万华为离职人员当中精挑细选了30位自主创业的人士,分享了这30位人士从进入华为、离开华为到自主创业的心路历程和精彩故事。这30位创业人士,涵盖老中青,创业种类多,农牧业、餐饮类、人文社科行业、高科技类行业等都包含其中,可以和各个年龄层、各行各业的读者产生共鸣、予以指导。
|
關於作者: |
傅贤伟,解放日报政情频道总监、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先后在解放日报夜班编辑部、国内部、驻浦东记者站、经济部、科教卫部、党政部、上观新闻政情频道担任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监。获得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上海长江韬奋奖、上海新闻论文奖、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华东九报好新闻奖等各类新闻奖项一、二、三等奖70多次。
王海燕,解放日报政情频道主编、主任记者。主要从事时政新闻报道,连续10年对全国两会、上海两会、上海党代会等进行报道,获中国人大新闻奖、上海新闻奖、上海人大新闻奖、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等诸多奖项。
|
目錄:
|
王宁:未来不缺工程师,但缺我这样的古琴匠人 吴 頔
姜天露:昔日华为金牌讲师与雾霾杠上了 王海燕
刘海清:这位川籍IT老兵跑到崇明岛开了个农庄 王海燕
陆强:教育培训成为这位华为工程师的人生下一站 谢飞君
李建勇:IT男做起高端西服定制,靠的是什么? 吴 頔
陈国龙:这些年他花心思最多的是北京华友会 王海燕
金颖:他在西子湖畔专攻无人机克星 王海燕
冯建林:瞄准前沿科技的水瓶座投资人 谢飞君
宋允辉:这位女将把华为模式带给更多民企 吴 頔
俞渭华:华友会首席服务员的朋友圈 王海燕
刘建云:外派国家波兰成了他创业的大本营 王海燕
翁振鸣:当年他是拿下华为第一单葡萄牙合同的大将 吴 頔
张志强:半年华为经历给这位90后创业者留下什么? 吴 頔
张利华:当初她提议立项手机,任老板曾当众拍桌子 王海燕
罗中非:昔日金茂大厦的码农,如今西子湖畔的庄主 王海燕
刘南杰:这位华为蓝军前参谋长深耕车联网 王海燕
颜迎春:弃百万年薪转做山间放牛郎 吴 頔
戴辉:当年他在菲律宾拿下马尼拉5000万美元项目 王海燕
朱波:华为的互联网之梦绕不开这位投资大咖 王海燕
孙进进:这位老华为人创业路一走就是20年 谢飞君
苏磊:游历25国后他转投环保事业 吴 頔
李斌:这位华为老将站在了耳机行业的风口上 王海燕
鲁青虎:他跑去凤凰山里办了个书院 吴 頔
熊伟:从达晨净身出户创办千乘资本 王海燕
罗勇:创业后他用上了自己当初研发的芯片 吴 頔
季昕华:这位传奇黑客致力于中立云开发 王海燕
李呁凌:他签下了华为海外第一张订单 王海燕
刘博宇:26岁时他已成华为中亚地区最年轻的中层 谢飞君
徐渊:很少表扬员工的任正非,当年为何在董事会点了他的名? 吴 頔
姚旻汐:这位海归美女当华为基因融入酸菜鱼,做成轻奢网红 吴 頔
后记 16万前华为人都去哪里了?华为独狼创业图谱大揭秘 王海燕
|
內容試閱:
|
高薪、狼群和精神家园,16万离职员工心中的华为是什么样 王海燕 吴頔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组织,即使至今还没有被老东家承认,他们却以老东家为荣,矢志不渝地惦念着、传播着、践行着老东家的文化理念?
这个组织叫华友会,他们的老东家,就是华为。
2017年,我们采访了30位华为离职员工。他们遍布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贵州、常州等各个城市,还有人定居波兰、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年龄从20多岁到60岁之间不等,工号跨度也从2位数到6位数,分布于华为发展的各个阶段。
这30人是16万华为离职员工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各的故事,有人激情创业、有人回归乡野,有人另起炉灶、有人还在折腾透过他们的回忆、讲述,那个低调而神秘的华为世界逐渐地清晰,散落在各处的华为版图变得完整起来。
不管身在何处,不论怎样打拼,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是深深的华为烙印。
高收入与高压力 在外界看来,华为几乎和高收入画上了等号。采访中,几乎每个华友都会谈到待遇。很多人坦言,当初就是奔着高薪去的。
到底有多高的收入?当年鲁青虎辞去国企铁饭碗转投华为,就是被任正非一番话击中。在深圳南山咖啡馆,鲁青虎描述起那一幕。
那是在1996年,任正非对着一众年轻员工许诺,你们如果要买房,一定要挑大阳台的。因为今后发给你们的钱用不完,老搁在床底下会发霉,要经常拿到阳台上晒一晒。
任正非接着说:我们每卖出一台设备,都是在直接爱国,如果外企程控交换机一线卖2000元,华为卖1000元,这样可以直接节省外汇,实干兴邦。我们还要把设备做到全球。现在他们在我们家门口竞争,以后我们要到他们家门口去竞争,把五星红旗插遍全球!
这两段话,将鲁青虎圈了粉,用他自己的话,讲到了心坎里。16年后鲁青虎离开华为,在深圳凤凰山里开了家书院,以儒学专家的身份讲他热爱的华为文化。当年任老板这番话,他这么解读:这不正是《大学》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这正是华为的价值观,也是任正非作为一位企业家的胸襟。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任正非善于分享、舍得分钱,他有一句话:华为20多年来成功的秘诀就是分钱。把钱分好,很多问题都好解决。
华为招募的员工,大多来自985211高校,不少人是贫家子弟,他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任正非的话虽土了点,但朴实有力,直入人心,吸引一波波学子热烈回应。华为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最佳的职场机会。在波兰从事留学咨询服务的刘建云告诉我们,原先在中兴各种小计较,到了华为,就不再关心自己的工资条,因为他相信公司绝对不会亏待他的。
而当年任正非许下的诺言也都兑现了。根据华为的2016年年报记录,销售年收入5215.74亿元人民币,17万员工的平均薪酬约为63.1万元人民币。据华友回忆,即使在华为的冬天,华为自身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很多员工离职拿到的金额比他自己算出来的还要高。
不少华为人在工作期间积攒收入买了房,甚至有人笑言,如果当年公司置业在南山,而不是坂田,那么他们积累的财富要更可观。
而高收入的另一面是高付出。
工作强度大,条件苦,不归家,连轴转,这也几乎是每个华为人的工作常态。有人感叹,工作节奏很快,都不好意思按时下班,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不动,后面的人都在按喇叭,你只能硬着头皮前进。
很多人还主动申请,要去艰苦地区,如果公司派你去海外,你犹豫,在华为是没有前途的。不少华为人多年在海外,都不能回一次家。若是去了非洲等地,可能还要面对疟疾和战争的危险。可能你难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他们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联合国的人冲进来说要打仗了,几分钟内,雇佣兵就开着装甲车把他们带走,过一两天回来,办公室、公寓里,墙壁上、家具上都满是枪眼。
牺牲家庭,也是华为人所要承担的。公司一度有不少苛刻的规定,如夫妻双方不能同时在公司,你的女朋友或家人在哪,就不会派你去那里常驻。
但功不唐捐,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这是华为企业文化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任正非说过,要以贡献来评价薪酬。其实不仅仅是华为,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创业公司也都崇尚加班文化,强调奋斗者文化。
当中其实有个小平衡和大平衡的考量。短时间内的作息小平衡,不一定会带来长期的大平衡。现在轻松惬意地朝九晚五,可能10年后等待你的,就是中年危机。而现在的努力奋斗,也许可以换来人生下半场的财务自由,以及日后从容选择的机会。
个人如此,公司亦如是。华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追赶史、超越史。一开始必定要多付出一些,否则面临的就是被赶超、被淘汰。那些出征海外的华为人感受尤其明显,中国的一年可能追赶美国三年,这都是兄弟们用汗水换来的。
想通了这些,心态会更平衡,对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也更能心领神会。所以,为什么离开华为的人都没有多大怨言,因为华为的规则是很清晰的,愿赌服输,华为是一个讲信用的地方。
花瓣与花朵 在深圳南山区采访李斌时,他动情地用过一个比喻当花瓣离开花朵。起初不甚明白,后来才意识到,华为的Logo正似一朵花,8片火红的花瓣由中心向外绽放,这既是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聚焦,也是华为人对公司的眷恋。
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李斌说,离开华为后,他才发现更需要华为文化的滋养,任老板当初讲的话,如今感同身受,句句金玉良言。
很多创业公司依然保持着华为的印记,招兵买马也不由自主地向华为人倾斜,他们说,价值观相近,容易沟通。后来被华为出售的华三通信,如今就依然保持华为的基因:每一名新员工,都能收到公司发的睡垫;员工升迁考评遵循严格的技术导向;每过一段时间,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开展民主生活会甚至是华三创始人郑树生对媒体的低调,也与任正非毫无二致。
也因为华为,华友们也特别容易聚在一起。有段时间,有关华为裁员的传闻甚嚣尘上,北京华友会会长陈国龙坐不住了:我很想告诉那些34岁以上、可能被华为清理的老员工,还有我在义务地服务你们,别担心,天地宽广!来跟我一起组织好北京华友会,抱团取暖,助人助己。
华友会也是个颇有趣的组织,它和腾讯、阿里等离职员工组织不同,如果说这些离职员工组织更像是个资源互通的平台,华友会则多了些同学会的味道。虽也经常搞行业分享会,但并不热衷于融资,我们就是一个公益的非营利组织,实行AA制,如有剩余,就捐给前华为人慈善基金。华友会会长俞渭华说。
虽说原先大家未必相互认识,如今也在各自忙碌,可华友会的链接依然深厚,维系这个链接的纽带,不是利益,而是对华为的关注、对华友的亲切。陈国龙说,有华友兄弟告诉他,平时见外人,要琢磨一下该说什么话,但和华友就不用都是自己人。
也曾参加过几次华友聚会。有一次,俞渭华来上海,30个华友发起一次聚会,席间大家最热衷聊的就是任正非致歉一名离职员工的新闻。当时,这则新闻还未成为热搜,这些离开华为好些年的人第一时间在心声社区读到后,纷纷感叹,又不免猜测:任老板为什么这么说,他在想什么呢?
任正非在想什么呢?这些离开花朵的花瓣,依然时时在意着老东家的一举一动,翻看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毫不意外会发现不少华为的影子。曾空降华为4年的追梦者基金创始人朱波,说起身边的华友,有点恨铁不成钢:几个华为人坐在一起,我就知道他们在聊什么,聊的就是那一亩三分地。
但也别小看了这一亩三分地,这是这帮华友的前半生,也有可能,还是未完待续。有人现在成了华为文化的践行者,有人成了华为的客户,还有人则对华为有些新的期待。李斌说,你知道吗,我们在等待更大的江湖,哪一天,华为真正发自内心开放了,成为更伟大的公司,也许就不仅能上能下,而且还能进能出。
花瓣依然想着回归花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