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編輯推薦: |
尽管加拿大已经成为横跨北美大陆的国家,自治领的存在基础并不稳定。但加拿大一直都是一个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依靠着殖民时代母国英国的庇护,加拿大人几乎是在和平与温和的道路中一路走来。加拿大以其丰富的资源和机遇吸引了来自不同文明和地区的人们,早期原住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逐渐懂得和谐相处之道,并在茫茫荒野上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特殊文化。加拿大人享受了长期相对的安宁与稳定,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已经融入加拿大民族灵魂中的变革理念。
|
內容簡介: |
加拿大,被誉为枫叶之国,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自由度、国民幸福感还是生活品质,它都处于世界的前列。迷人的自然风光,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绚烂的多元文化,使得加拿大一直为世人所称赞,并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国度。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加拿大的现代化历程却独树一帜。它既没有爆发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也没有掀起过波澜壮阔的独立战争,更没有开展过疯狂不休的对外侵略。加拿大的历史始终在一种温和的改良主义道路上缓慢前行。不断地改革与妥协既保持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本书用简明扼要的笔法,以殖民地、自治领和独立国家等时期为线索,辅以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和社会等方面内容,勾勒出加拿大从殖民地到21世纪初的基本脉络,展示出加拿大独具特色的历史魅力。
|
關於作者: |
张鹏,安徽宣城人,硕士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目前任教于百年名校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曾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战略决策研究》和《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
目錄:
|
第1章 殖民地的草创(史前1663)
第1节 大自然的馈赠003
第二节 早期先民的活动006
第三节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012
第四节 新法兰西的建立017
第五节 新法兰西的成长023
第二章 新法兰西时代(16631763)
第1节 太阳王的照耀030
第二节 新法兰西的壮大034
第三节 新法兰西的成熟040
第四节 英法逐鹿北美045
第五节 新法兰西易主050
第三章 英属北美时代(17631821)
第1节 《魁北克法案》的出台058
第二节 加拿大与美国独立战争063
第三节 效忠派的涌入066
第四节 《1791年宪法》的颁布071
第五节 加拿大与1812年战争076
第六节 圣劳伦斯毛皮贸易的衰落082
第四章 通向联邦之路(18211867)
第1节 移民发展的年代090
第二节 黎明前的黑暗094
第三节 改革运动的失败099
第四节 1837年起义105
第五节 责任政府的成立109
第六节 联合运动的兴起115
第七节 自治领的诞生120
第五章 统一与发展的年代(18671896)
第1节 初生的自治领128
第二节 从海洋到海洋133
第三节 麦克唐纳的国家政策139
第四节 地方不满与各省权力争夺144
第五节 文化冲突与少数族群权利149
第六章 加拿大的世纪(18961931)
第1节 后的、好的西部156
第二节 资源的开发与工业的发展161
第三节 对外关系与自由党的下台166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战172
第五节 繁荣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78
第七章 国家的考验(19311945)
第1节 走向独立国家之路186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打击191
第三节 政治风暴的旋涡197
第四节 孤立主义的转变203
第五节 二战中的加拿大208
第八章 自由主义的胜利(19451984)
第1节 战后的繁荣216
第二节 大陆融合与冷战外交222
第三节 静悄悄的革命227
第四节 特鲁多热与公正社会233
第五节 魁北克的分离主义运动238
第六节 宪法回归243
第九章 当代加拿大(19842016)
第1节 保守党东山再起250
第二节 魁北克独立运动的复兴256
第三节 走进新世纪261
第四节 哈珀政府的内政外交266
历史年表273
后记281
|
內容試閱:
|
第1节 大自然的馈赠 加拿大的地域非常辽阔。总体而言,其地形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东部为低矮的拉布拉多高原,中部是一望无际的中央大平原和地盾区,西部则高耸着巍峨的科迪勒拉山脉。行政划分上,加拿大共有10个省份:不列颠哥伦比亚、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马尼托巴、安大略、魁北克、纽芬兰与拉布拉多、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和爱德华王子岛,以及3个地区:育空地区、西北地区、努纳武特地区。地理上,加拿大可分为7个不同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区域:大西洋沿岸、圣劳伦斯谷地、地盾区、哈德逊湾低地、北极区、中央大平原和西部的科迪勒拉山区。大西洋沿岸位于加拿大东边,包括纽芬兰与拉布拉多、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和爱德华王子岛4个省份。该地区东临浩瀚无垠的大西洋,西靠高达4000英尺 的阿巴拉契亚山,境内多丘陵和高原。虽然高耸的阿巴拉契亚山无法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充足耕地,同时阻隔了大西洋沿岸省份和内地其他省份的交通,但它赋予了沿海省份大量的森林和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资源,一直到20世纪都支撑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大西洋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衍生自漫长的海岸线。犬牙交错的海岸线孕育出众多优良的海港,使其成为世界上大的作业渔场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纽芬兰大西洋浅滩鳕鱼业即存在于此。海洋的挑战和机遇还催生出繁荣的造船业,阿巴拉契亚山丰富的木材资源使得大西洋地区在19世纪中期成为航运中心。但受制于贫瘠的土地和有限的资源,人口的增长对大西洋地区的省份来说仍很困难。和面积相似的近邻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相比,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省份只供养了前者十分之一的人?口。越过阿巴拉契亚山便是奔腾不息的圣劳伦斯河。在地盾区和阿巴拉契亚山之间,沿着圣劳伦斯河两岸一直到五大湖地区便是圣劳伦斯谷地。与大西洋地区相比,圣劳伦斯谷地明显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资源。虽然该地区只占不到2%的国土面积,但它以肥沃的土地和舒适的气候集中了全国60%的人口。沿圣劳伦斯河还分布着魁北克、蒙特利尔、渥太华和多伦多等大城市,使其成为历史上的农业中心区和现代社会的工商业中心地带。交通也是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加拿大早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圣劳伦斯河与五大湖一同形成了沟通大西洋与北美内陆地区的重要水上通道,使圣劳伦斯谷地成为南北交通和贸易的中心。地盾区是加拿大的地理核心,环绕哈德逊湾呈U形,其北端深入北极,东部直达拉布拉多半岛,南部覆盖魁北克、安大略、马尼托巴和努纳武特的大部以及萨斯喀彻温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的东部,面积约占加拿大领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地盾区主要由6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构成,其地表经几百万年的冰川侵蚀已不适合农业耕作,崎岖的地表上点缀分布着高大的森林、矮小的灌木丛、无边的沼泽地以及无数的河流和湖泊。因此直到19世纪后期,地盾区因为险恶的自然环境成为从圣劳伦斯谷地向西移民定居的巨大障碍,只有在丰厚利润刺激下的毛皮商人才会在茫茫丛林中不畏艰险。随着19世纪80年代太平洋铁路的修通,不仅跨越地盾区的障碍不复存在,东西地区的沟通和交流也便利起来,而且这一地区蕴含的丰富资源被充分开发出来,矿产、木材和水能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发展。20世纪以来,地盾区还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人们日常运动、休闲、旅游和度假的绝jia胜地。地盾区以西是中央大平原。作为北美大平原的北部部分,加拿大中央大平原向北延伸至北极地区,向西则连接落基山脉,主要包含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阿尔伯塔三个省份以及西北地区的一部分。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央大平原可分为差异明显的两部分。从东部的马尼托巴省向西扩展750英里直至落基山麓,从南部的加美边境线向北延伸400英里进入阿尔伯塔省是平坦的、几乎不长树木的大草原,其面积占加拿大可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大草原地区不仅农业发达,而且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阿尔伯塔省的石油资源,其开采量位居加拿大首位。大草原北部是绵延起伏的广大林地,尽管在一些河谷地带存在肥沃的耕地,但因向北伴随着不断恶化的气候环境,其农业利用性几乎为零。自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向西部的不断移民和大力开发,大草原地区的农牧业和工业发展已经取得巨大进步,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阿尔伯塔三省享有加拿大谷仓和燃料库的美誉。地盾区的北部存在着另外两个人烟稀少但却接近加拿大近三分之一土地面积的地区哈德逊湾低地和北极区。前者是围绕哈德逊湾南部、被永久冻土层所覆盖的贫瘠大平原,以无数的沼泽、泥煤和湖泊为主。北极区则是一望无际的苔原,几乎没有树木生长,每年有长达八九个月的冰冻期。自19世纪中期以来,除了土著居民,该地区只有少量的毛皮交易点和鲸鱼加工厂。西部是科迪勒拉山区。该地区主要由濒临太平洋的科迪勒拉山系组成,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主要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北部的育空区。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和地盾区的山脉不同,科迪勒拉山系虽然年轻,但却高达13000英尺。巍峨险峻的高山使得该地区交通十分不便,成为早期探险者和移民翻越的巨大障碍。因此直到1885年太平洋铁路修建完成前,该地区和地盾区一样是毛皮贸易者和土著居民活跃的天堂。同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还有着丰富的煤矿、森林和水能资源,这些为后来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地盾区不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南部河谷地带还有着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这对农业定居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例如,西南角的菲沙河谷就以占全省不到1%的土地供养了全省超过一半的人口。但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加美边界,不列颠哥伦比亚人已经和美国加利福尼亚以及西北各州人民建立起各种紧密的联系,其密切程度甚至超yue和东部加拿大人的关系。加拿大的地理环境对早期原住民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一方面,肥沃辽阔的土地和丰富多样的资源为土著居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提供了极大的给养;另一方面,险峻巍峨的高山、荒凉贫瘠的原野、冰雪覆盖的北极以及寒冷的气候又给土著居民的生存造成了巨大挑战。正是在这种既得天独厚又困难重重的环境下,加拿大早期原住民经过不断的开发与斗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第二节 早期先民的活动 加拿大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直到15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的加拿大历史都相对模糊。考古资料表明,早在1.2万2万年前就有亚洲人从西伯利亚穿越冰冻的白令海峡来到北美阿拉斯加地区。近年来的DNA证据也证实了蒙古人种和北美土著居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后来白令海峡的冰冻虽然融化,但相隔仅50英里的距离并不能阻挡亚洲原始居民向北美的迁移。随着冰川期的结束,移民逐渐分散到今天加拿大的全境,并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成为加拿大境内的主要居民。这些早期移民在加拿大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加拿大荒野开拓的先驱者。加拿大的原住民一般是指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因纽特人数量不多,在加拿大早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印第安人占绝大多数,在加拿大早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虽然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一般认为,在15世纪末欧洲人到达北美之前,加拿大土地上生活着25万~50万土著居民,他们分布在从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从五大湖区到北极区的加拿大各个地区。广袤无垠的土地上零星分布着如此稀少的居民,自然环境又阻碍着他们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导致各地语言呈现巨大的差异。加拿大土著居民方言众多,据统计,有超过12种的土著语系,在这之下又可分为53种不同的语言,其中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是阿萨巴斯卡语、阿尔冈琴语和易洛魁语等。根据地理位置、语言、风俗以及生活方式来划分,加拿大土著居民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东部林地包括阿巴拉契亚山区、圣劳伦斯谷地和地盾区,这里的自然环境相似,生活着两种语系互不相同的印第安人。操阿尔冈琴语的部族有3万~4万人,在沿海省份主要有新斯科舍的米克马克人、新不伦瑞克的麦勒席人和纽芬兰的比沃苏克人;在内陆地区则有圣劳伦斯河谷的蒙塔格尼人、渥太华河谷的阿尔冈琴人、休伦湖和苏必利尔湖北岸的奥吉布瓦人和齐佩瓦人。这些印第安人过着游牧的生活,以鹿、熊、海豹和海象等动物作为食物、服装和工具的主要来源,同时辅以采集各种浆果、坚果和其他植物为补充。有时为了在食物获取过程中相互帮助,几个关系密切的部族会联合形成较大的部落,并由世袭产生的男性首领领导。为了在圣劳伦斯河与五大湖中顺利航行,操阿尔冈琴语的印第安人还掌握了熟练制作桦树皮独木舟的本领,这成为后来欧洲殖民者深入加拿大内陆探险不可或缺的技能。操易洛魁语的部族有7万~9万人,主要生活在圣劳伦斯谷地及五大湖地区。虽然使用范围不及操阿尔冈琴语的地区,但其使用者易洛魁人却在加拿大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安大略省南部生活着休伦人,安大略湖和伊利湖南岸以及圣劳伦斯河上游则居住着塞内卡人、卡尤加人、奥农达加人、奥奈达人和莫霍克人等5个部族。15世纪后期,这5个部族组成易洛魁五族联盟,由一个世袭产生的50人委员会领导,负责处理部落纠纷、维持部落团结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事务。联盟的成立给予了易洛魁人政治上极大的凝聚力,使其一跃成为加拿大土著居民中势力强大者。经过与北部休伦人的长期战争,五族联盟终在17世纪中叶将休伦人赶跑。易洛魁人初也如同阿尔冈琴人一样以狩猎和捕鱼作为生存的主要方式,后来他们逐渐发展成为半游牧和半农耕部族。易洛魁男性平时负责狩猎、捕鱼、交易、战争和清理耕地,女性则主要承担栽培、种植和收割农作物的工作,这些农作物包括玉米、南瓜、豆类和烟草。对易洛魁人而言,定居以后的农耕生活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大,土地的肥沃程度成为他们选择居住地的首要标准。因此易洛魁人的村落每10~15年就会因土地的肥力耗尽而不得不迁移。一般来说,居住在村寨中的易洛魁人能达1500~2500人,属于同一氏族的10~30个家庭居住在所谓的长屋之中。这是一种类似于矩形的建筑物,用小型木材建造,上部覆盖榆树或杉树皮,长约60码 ,宽约12码,房屋中间还有一条10英尺的长廊。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易洛魁人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只能在他的氏族之外娶一个女子,并在婚后居住于女方家,所有涉及血缘、遗传和继承之类的事务必须按照母系氏族的规定来安排。几个母系家族组成一个氏族,3~10个氏族组成一个部落。中部平原地区生活着分属3种语系的大约3万土著居民。操阿尔冈琴语的部族主要有阿尔伯塔南部的黑脚人、萨斯喀彻温河谷与温尼伯湖地区的平原克里人和平原奥吉布瓦人;操苏语的部族主要有马尼托巴和萨斯喀彻温南部的阿西尼布瓦人和苏族人;落基山麓附近的斯卡西人则操阿萨巴斯卡语。与东部的阿尔冈琴人和易洛魁人不同,中部平原地区的土著居民和欧洲殖民探险者接触较少。虽然生活在农业条件优越的草原地带,但平原印第安人既没有可供耕作的农具,也缺乏必要的农耕知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在这片肥沃土地上耕作的能力,大片成群的北美野牛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依赖。野牛肉可以作食物,野牛皮可以制作衣服、鞋袜、盾牌以及作为圆锥形帐篷顶的覆盖物;野牛骨头和牛角可以制作工具、餐具和武器,野牛毛和牛筋可以制作线和弓弦,就连野牛粪也可以在这片缺乏树木的地区作为日常燃料的来源。不过他们捕捉野牛的方式太过落后,直到17世纪末马匹作为新型交通工具被欧洲殖民者引入该地区后,平原印第安人才摆脱用双脚追逐野牛的命运。太平洋沿岸和邻近高原地区聚集着近半数的加拿大土著居民。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分属于由19种不同语言组成的5种互不相关的语系。夸扣特尔人和努特卡人操瓦卡西语,萨利希人和贝拉库拉人操萨利希语,特林吉特人和海达人则说着和其他任何部族都不相同的奇怪语言。他们居住在用宽大平滑的木板建造的巨大房屋中,基本不事农业,平时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偶尔采集野外的浆果和植物的根块。海洋中他们以大马哈鱼、海豹和海獭为主要捕获对象,森林中的鹿、熊和山羊则会成为他们的追逐目标。他们还会利用丰富的杉树制作能够容纳50余人的独木舟,以便对外进行远距离航行作战或交易。由于海洋和森林带来的丰富物质资源,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日常居住的村落相对比较独立,只有在战争时期因作战需要,数个村落才会联合起来结成联盟。他们中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村落中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根据财产的多寡居民被划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并且各个等级间互不通婚。为了加强自身的威望,部族首领和贵族会在冬季举行赠礼节,宴会上的客人会根据自身的等级获得相应的礼物。由于没有固定的举办时间,贵族经常竞相举办赠礼节以彰显自身的财富和慷慨。首领们还会利用笔直高大的树干辅以巨石制作图腾柱,上面会雕刻各种精美的纹饰和首领家族的神话传说。亚北极区印第安人生活在地盾区上部、哈德逊湾低地、育空河谷以及科迪勒拉山系北部等地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在欧洲人到达之前是低的,只有6万余人生活在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亚北极地区印第安人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操阿尔冈琴语的部族主要有魁北克和拉布拉多北部的印鲁人、哈德逊湾低地和地盾区上部的克里人以及苏必利尔湖西北岸的奥吉布瓦人。亚北极区西部的甸尼人则说着有20余种不同方言的阿萨巴斯卡语。他们平时以狩猎鹿、熊、海狸、野兔和野牛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一旦食物供应不足,他们还会在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中捕鱼以补充食物来源。由于没有固定的村落,他们必须频繁迁徙以保证充足的食物来源。大多数亚北极区印第安部族没有正式的首领,但是会有一位年长的男性承担诸如交易、战争和狩猎等任务。所有的男性和女性在事务决策过程中都有发言权,不同意本部族决定的个人或家庭可自由加入其他部族。这种社会组织中的充分自主性和极大的灵活性有利于个人适应自然环境。后是生活在北极区的因纽特人。历史上,他们也被叫作爱斯基摩人,在印第安人的阿尔冈琴语中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在18世纪末欧洲人到来之前,100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区大约只生活着两万因纽特人。他们的语言是因纽特语或被称为爱斯基摩阿留申语,其下又可分为6种不同的方言。虽然根据居住地点的不同,因纽特人可被划分为8个部落,但因纽特人从来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组织,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首领能够对居民行使真正的权力。重要的社会单位可能是地区团体,在此基础上数个团体又组成500~1000人的部落集团。冬季由于捕猎的需要,部分团体会组成一个100~200人的捕杀海豹的团体。夏季时他们又会解散,重新以2~5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由于北极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纽特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本领极其强大。他们平时会捕猎驯鹿、北极熊、海豹和鲸鱼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还会利用它们的毛或皮制作衣服、靴子、帐篷以及独木舟,利用动物的骨头和牙齿制作弓箭、长矛、鱼叉和刀具,利用它们的油脂作燃料。他们会在雪地和冰上利用狗拉雪橇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也会利用冰块建造圆顶状的冰屋。第三节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 尽管加拿大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被土著居民发现并生活在此地,但隔绝的自然环境使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长期缺乏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数千年间加拿大成为未被发现的地区。约从公元10世纪晚期起,加拿大与外部世界开始断断续续地接触。当然,由于生产力的落后,这一接触过程的主导者是外部世界而非加拿大土著居民。早与加拿大进行接触的外部世界是欧洲。为了寻找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被称作维京海盗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在生存的压力下不断向西和向北航行。根据北欧的民间神话传说,维京海盗早于986年首次到达拉布拉多海岸。虽然没有发现可供掠夺的财富,但拉布拉多大片的森林却令北欧人垂涎不已。为了获取新大陆数量丰富的木材资源,一个名叫列夫?埃里克森的海盗率领许多船员于1001年从纽芬兰向西航行到达拉布拉多南岸。在拉布拉多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之后,埃里克森和他的船员们满载着木材、葡萄藤和野果返回格陵兰岛。随后的几十年里,继埃里克森之后又有几拨维京海盗踏上新世界探险之路。随着探险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碰到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或许是因为彼此产生了敌意,双方爆发了多次冲突。但因寡不敌众,维京海盗终退回了格陵兰岛。尽管此后没有再对新世界进行过殖民探险,但维京海盗定期去拉布拉多地区获取木材资源的行为一直持续着。直到14世纪中期格陵兰岛的定居点被放弃,这一行为才宣告结束。有关维京海盗向西探险的故事大多来自成书于12世纪和13世纪的北欧民间传说,其中的文学性高于历史记叙,由此导致神话和事实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后世的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将其淡忘。随着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的发掘研究,纽芬兰北部发现的金属使用遗迹证明几百年前的北欧人确实在该地区生活过。它也向世人表明,维京人是早探险和发现美洲的人,比其他任何欧洲人都要早至少500年。到了15世纪,欧洲的形势逐渐发生变化。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及其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欧洲人去往东方获取香料、丝绸、瓷器和宝石的陆路通道被阻隔,海路成为欧洲人去往东方的唯一选择。欧洲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黄金成为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而东方,特别是中国,一直以来都被欧洲人看作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去东方实现发财梦几乎成为所有欧洲人的追求。此外,在与其他宗教的争论中,欧洲人产生了一种向全人类传播基督教的愿望,这成为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而航海技术的改进,以及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则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欧洲人从15世纪末开始又一次踏上雄心勃勃的海外殖民扩张之路。1492年,在哥伦布重新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欧洲殖民者纷纷开始向新世界的航行。1497年6月,服务于英国商人的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波特穿越北大西洋一路向西航行,到达拉布拉多海岸,成为自维京海盗后首位登陆北美的欧洲人。与哥伦布一样,卡波特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也是东方,只不过脚下这片土地不是印度而是中国。随后,卡波特插上英国国旗,以宣示英国政府对这片土地的主权。在经过对他认为的中国东北海岸的一番探寻后,卡波特为后来的探险者找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1,卡波特发现了纽芬兰附近的大渔场,那里的鳕鱼如此之多,以至于船员从甲板上用绳子将篮子垂直放下便会捞满一篮。第二,卡波特发现了圣劳伦斯湾,他认为这是通向中国中心地带的通道。虽然没有到达亚洲,但卡波特的航行却开启了英国以及其他国家殖民北美之路。卡波特发现纽芬兰渔场的消息在他回到欧洲后不胫而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捕鱼船队随即纷纷驶向纽芬兰渔场。每年的3月到10月,超过1万名来自欧洲的渔民会在纽芬兰海岸和布雷顿角岛捕鱼。由于天气炎热、路途遥远,渔民们必须在附近海岸将鳕鱼腌制或者晒干后再运回欧洲。在纽芬兰与拉布拉多之间的海域还有大量的鲸鱼,每年7月左右许多船队会到这里捕杀鲸鱼。在欧洲,鲸鱼拥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鲸鱼油可以用来点灯、入药以及制作润滑剂和肥皂等许多产品。因此,纽芬兰及其附近的渔场一时间欧洲人接踵而至,附近的海岸很快便出现密密麻麻的临时定居点。有时候,一些印第安人会跑来围观欧洲人在海岸的活动。他们发现,这些人用来杀鱼的工具比用兽骨制作的工具更加锋利,他们的衣服也比自身穿着的毛皮更加鲜艳亮丽。于是,印第安人逐渐用毛皮和欧洲人交换金属制品和丝织品,而欧洲人也相当乐意用不值钱的刀具换取在欧洲市场价格昂贵的毛皮。虽然大量的鳕鱼和鲸鱼为欧洲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探寻一条通往亚洲的大西洋北部航线却始终是欧洲人不懈的追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在经过仔细的探寻后发现,这块新大陆并不是亚洲,而且也不和亚洲相连。除了森林中丰富的木材和珍贵的毛皮以及海洋中无尽的鳕鱼,这片新大陆缺乏任何能够激发人们兴趣的东西,其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让人们望而却步,更谈不上作为新的殖民地对其加以大力发展。葡萄牙和西班牙随后将注意力转向南部大陆,继续深入探寻北美新大陆的计划便束之高阁。尽管到16世纪30年代北美洲的存在已经成为西欧人的共识,但新大陆的内部对他们而言却依旧神秘而陌生。真正开始对加拿大内陆进行探寻的是航海事业起步较晚的法国。与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一样,法国初向外航海的目的也是探寻通往亚洲的航线以及发现财富。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资助下,来自布列塔尼省圣马洛地区的航海家雅克?卡蒂亚对北美地区进行了前后三次探险航行。1534年4月,卡蒂亚率领61名船员分乘两艘船从圣马洛港出发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航道。5月底,卡蒂亚一行抵达拉布拉多和纽芬兰之间的贝尔岛海峡。因为附近看起来没有太多的生机,卡蒂亚依据《圣经》将其命名为上帝赐予该隐之地。随后,卡蒂亚通过海峡进入圣劳伦斯湾并在今天的爱德华王子岛登陆。在岛上探寻一番后,卡蒂亚一行又向北航行来到沙勒尔湾。这时,岸边的米克马克人挥舞着双手并朝他们大声叫喊。卡蒂亚上岸后才知道,原来这些印第安人是想用手上的毛皮换取他们随身携带的刀具和金属制品。卡蒂亚等人当然十分愿意这一获利颇丰的交换行为。在之后向北航行的过程中,卡蒂亚又碰到了前来捕鱼的易洛魁人。虽然易洛魁人没有随身携带毛皮,但为了建立和他们的友好关系,卡蒂亚还是慷慨地赠予他们一些金属制品。在返航之际,卡蒂亚还诱拐了当地酋长多那科纳的两个儿子,以便利用他们作为下次航行的向导。1535年5月,卡蒂亚率领三艘船再次驶向北美地区。经过50多天的航行,卡蒂亚一行到达圣劳伦斯湾。在多那科纳的两个儿子的带领下,卡蒂亚等人来到一个名叫 加拿大的地方,实际上这是当地印第安人的村落斯塔达科纳,也就是后来魁北克城的原址。酋长多那科纳见卡蒂亚一行是非常富有的贸易商人,便反对他们想要进一步深入内陆的要求。原来,斯塔达科纳的易洛魁人想要垄断与欧洲人的贸易,以便用内陆部落的毛皮换取金属制品。卡蒂亚没有答应易洛魁人的要求,随后离开那里继续航行。到了10月,卡蒂亚又来到大约有1000人的村落霍歇来加。这一地区的易洛魁人告诉卡蒂亚,圣劳伦斯河一直绵延向西,至少还有三个月的航行路程才能到头。卡蒂亚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蒙特利尔,环顾四周,眺望着莽莽森林和蜿蜒大河,心中无限感慨。由于时间已经比较晚,卡蒂亚一行又返回斯塔达科纳过冬,准备来年再返回法国。意外的是,加拿大的冬天格外寒冷,地上积雪深达1米,这对于习惯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法国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更糟糕的是,因为缺乏水果无法补充维生素C,坏血病在船员中开始肆虐,终25名船员因此丧命。后来多亏易洛魁人教给他们用白杉树皮和叶子混合煮水喝的办法,船员们的病情才逐渐好转。卡蒂亚等人非但不心存感激,反而在1536年春天返航之际又绑架了几个印第安人并把他们带回法国。这几个印第安人后来都不幸丧生。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将卡蒂亚的第三次航行推迟到1541年。这一次,法国政府决定派遣两批船员前往北美地区。卡蒂亚和150名船员作为第1批人员于5月先行出发,终在斯塔达科纳上游15千米处登陆。他们不仅带来了牲畜等物资,而且在登陆地播种了谷物,表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在该地区长期殖民的打算。但不幸的是,由于土著居民的袭击,35名船员在战斗中丧生。次年春天,卡蒂亚满载着他认为的黄金和钻石返回法国,但后来却被证明只是铁矿石和石英。罗波瓦尔作为第二批人员稍晚些出发,终抵达卡蒂亚登陆处。同样由于寒冷的天气和坏血病肆虐,50名船员因此丧生。1543年,罗波瓦尔悻悻地返回法?国。卡蒂亚的三次航行都没有达到目的,但他也并不是一无所获。虽然北美大陆不像南部美洲那样富含金矿,法国人却意识到毛皮将会成为有利可图的商品。而且,纽芬兰海域还拥有丰富的鳕鱼和鲸鱼,这些都促使法国的渔民和商人源源不断地涌向加拿大地区。不过,寒冷的天气、艰苦的条件、无影的黄金以及与土著居民的冲突终还是让法国政府对加拿大产生了糟糕的印象。卡蒂亚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法国政府放弃了殖民加拿大的计划,转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南部美洲。加拿大内陆的殖民探险暂时告一段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