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HK$
87.8
《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售價:HK$
87.8
《
挣扎中的决断:竹内好传
》
售價:HK$
90.2
《
关羽大传
》
售價:HK$
96.8
《
空气炸锅懒人食谱
》
售價:HK$
54.8
《
大学问·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
售價:HK$
86.9
《
维京人新史:从斯堪的纳维亚到丝绸之路
》
售價:HK$
97.9
《
孩子·挑战(全新图解版)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视角出发,提出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数字媒体对人的现实感知和自我认知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数字媒体给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哪些机会?同时,怎样对个体进行监视和规训?
在个体之外,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如何受到数字媒体的影响?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究竟造就了更平等的世界,还是带来了不可逾越的数字鸿沟?
內容簡介: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主要关注技术超连接的特性,通过分析数字的、社交的和移动的媒体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来重新审视媒介、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审视以往有关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社会讨论,结合自己在传播学和心理学领域25年的研究心得,关注互联网中的身份认同、连接构成、社群组织等现象,以及这些特殊的传播现象对人的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面向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方向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特别是对网络传播、新媒体研究等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有较大的启发,还适用于技术专家、研究者和科技批评家。 本书作者博客http:superconnectedblog.com提供各章课件、课后讨论题以及相关阅读资料。
關於作者:
玛丽吉科
美国罗格斯大学传播与信息学教授,传播与信息学院本科生学科交叉项目主任,吉科博士致力于研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社区、社会和自我的影响。著有《便携式社区:在线连接和移动连接的社会动态》(Portable Communities: Social Dynamics of Online and Mobile Connectedness)、《连接: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形成社会联系和社区》(Connecting: How We Form Social Bond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Internet Age)等,她还与科里多尔冈共同主编了论文集《公共社会学的先行者: 人文与社会 三十年》(Pioneers in Public Sociology: Thirty Years of Humanity and Society)。
译者简介
黄雅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SSCICSSCI上发表新闻传播相关专业论文共8篇。玛丽吉科
美国罗格斯大学传播与信息学教授,传播与信息学院本科生学科交叉项目主任,吉科博士致力于研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社区、社会和自我的影响。著有《便携式社区:在线连接和移动连接的社会动态》(Portable Communities: Social Dynamics of Online and Mobile Connectedness)、《连接: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形成社会联系和社区》(Connecting: How We Form Social Bond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Internet Age)等,她还与科里多尔冈共同主编了论文集《公共社会学的先行者:三十年》(Pioneers in Public Sociology: Thirty Years of Humanity and Society)。
译者简介
黄雅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SSCICSSCI上发表新闻传播相关专业论文共8篇。
目錄 :
第一章 超连接 1
互联网 2
数字媒介 3
技术社会生活 5
技术、中介化以及创新的扩散 8
社会性 11
关于本书 12
第二章 创造互联网时代 15
信息与传播技术简史 15
计算机与互联网简史 17
网的诞生 23
深层的暗网也在出现 25
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 27
早期的在线联网 29
全功能的社交网络站点和社交媒体 33
21世纪前十年的三重革命 35
第三章 适应数字环境 38
具有社会情感性的空间、文化和社会 38
为什么不是网络空间 40
在线社区、网络和联网 43
创造数字环境 47
现实、在场和接近性 50
现实和大脑 54
情感和亲密感 56
那么身体性呢 58
线上与线下的交叉 61
第四章 分享和监视 64
参与式文化中的分享与产消 64
众包 69
点赞和关注,以及被点赞和吸粉 72
在线内容的所有权 73
散播和发表信息的权力 76
准确性、不准确性以及假新闻和假信息的崛起和扩散 77
纵向的或不对称的监视 79
横向的或社交的监视 84
隐私与模糊 87
第五章 全球影响和不平等 90
全球化与技术 90
分层和不平等 91
文化差异 95
黑客、危险、犯罪和战争 97
寻找答案、弥合分歧 100
回应权力:社会组织、运动与行动主义 101
公民新闻的崛起 105
第六章 技术社会化与自我 108
社会化、自我和身份 108
自我的发展和表演 109
自我的表达 114
当身份被边缘化 117
线上线下同时成长 119
社会化永无止境:成年人的社会化 124
第七章 交友、约会和联系 128
互动 128
制造数字连接 129
化学反应与同步性 131
友谊:线上的和线下的 135
调情、约会、恋爱和性 137
信任和社会支持 140
人际冲突和骚扰 142
数字关系的期限 145
第八章 技术社会制度 149
制度心脏:家庭 149
医疗保健 154
宗教 156
工作和商业 158
教育和图书馆 162
政治和治理 166
媒体 169
第九章 全天候超连接的利弊得失 174
持续在线 174
便利性与微协调 176
玩闹、游戏和娱乐 178
多任务和注意广度 182
压力、信息超载以及错失恐惧 184
紧急情况 188
依赖和成瘾 189
健康与情绪 191
被插入社会 193
第十章 我们的超连接未来 196
新兴的和正在涌现的技术 196
未来的技术社会路径 198
人机连接 202
我们的个人道路 204
內容試閱 :
这是一个新兴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多年,见证了网络社会的异军突起。互联网 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新媒体的增长空间。截至2015年6月,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趋近50%,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七成。作为对比,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保持在六成以上,从理论上说,如果电视机全部消失,对城市的影响已不太大,尽管还是会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的收视需求;同样,如果报纸全部消失,对大部分读报人口来说影响也不太大,尽管其阅读体验可能会下降不少。互联网和手机对于传统报纸和电视的替代性,越来越强。只要有手机在,没有报纸的日子并非难以忍受;只要有电脑、平板电脑和互联网,没有大屏幕彩电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人们对移动和社交的迷恋,甚至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症候。新媒体,正在成为人体的新延伸。
曾几何时,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物品是空气和阳光,如今可能就要数互联网上的信息了。网络信息的市场均衡价格,近乎为零。免费带动付费,以至于数字经济蓬勃生长。专业机构和众包生产参差不一的内容,一起被投进了免费的染缸,难分彼此。在报纸的黄金时代,读者挑错的来电来函络绎不绝。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低劣信息的容忍度却增加了,见猎心喜,愿意忍受免费、新奇而营养价值或许不高的内容。互联网以及整个新媒体家族,作为巨大的分布式的数据生产、复制工厂和推送、分享空间,具有一种吞噬性的力量。几乎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迅速数字化。这样一种近乎黑洞般的传播能力,使得任何单体的模拟制式的传播者黯然失色。新媒体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内容、娱乐和各种各样的应用市场。
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互联网以及新媒体世界的控制力,掌握在技术取向的大型平台和超级运营商的手中,这些大型平台和超级运营商,如谷歌、苹果、百度、腾讯、阿里等,逐渐囊括了信息聚合、信息储存、信息搜索、社交娱乐、地理位置服务、数据挖掘、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环信息经济圈。新闻,只是它们的副业之一。
技术相对于内容的霸权,在目前这一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升级的阶段是相当明显的。但是,人类社会终究由人们的认知、心态、想法、观念所主导,而非技术的奴隶。移动终端不过是增加了一些优越感和幸福感而已。好的内容,优质的新闻产品,始终有它的独特价值,并且能够在技术标准逐渐成熟后,再一次恢复自己的崇高声望。因此,技术不可或缺,内容也依然重要。计算机科学技术不等于新媒体的全部,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和应用,仍有许多独特的规律等待人们去探求。
新传播技术正在并还将创造出很多种可能。看起来,新媒体传播与传统新闻工作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取决于一个个睿智头脑的即时生产,标准化作业即使有,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语言的隔阂、用户的地缘兴趣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决定了行业的规模边界。但是,机器人对人工操作的取代,在财经、天气等领域已初显身手。智能化技术将会解决很大一部分初级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问题。技术的含量,与内容、产品、营销等类目相比,如果不是更重要,至少需要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和应用,也对深化和拓展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地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互联网的出现承接、替代了媒体的功能,而不是媒体创造了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追随者,是数字革命的后知后觉者,媒体恐怕做不到掌控网络的命运。互联网为各种各样的企业提供底层平台,也推动了商业、教育、娱乐和新闻信息等应用平台的成长。具有强大商业能力、创新能力的企业,乃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当媒体汇入了互联网的洪流中,意味着新闻业的变革成为必然。实践呼唤着理论的回应,新媒体传播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必需。
当然,人们不应忘记,往往渠道越发过剩,数据越发富集,信息越发泛滥,而优秀的产品始终稀缺。这是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和命脉所在。
鉴于时代的新变化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我们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又一次携手合作,瞄准世界前沿,组织了一套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应用精品教材译丛,以飨国内的读者。前路漫漫而修远,求索正未有穷期。
支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