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打开基因的潘多拉魔盒,未来将会是怎样的世界?
◆《未来简史》描述的世界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十年内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
◆我们用匪夷所思的前沿科学,满足青少年对未来的好奇心。我们带来:
1.科研故事。科学家言传身教,语言通俗易懂。篇幅适中,拿起就看,开卷有益。
2.讨论话题。传奇脑洞,新颖视角,奇特数据,隐秘传闻。
3.建立科学思维方式,学会理性看待世界,领悟科学精神,从此与众不同。
◆来自国内外超强科普团队的强强联手:
1.内容源自老牌科普巨擘:美国 Popular Science 杂志;
2.由国内老牌科普原创团队《北京科技报》精心编译整理。
◆多维度全媒体科学探索书:
1.精美图片,配以新奇科学前沿故事。
2.开发专属APP,实现互动式阅读;科学有声音汪诘老师为APP配音。
3.随书附赠助读思维导图,帮助读者快速理清思路,全面了解全书知识体系,掌握高效科学阅读方法。
|
內容簡介: |
不可能吧!
人的意识能上传到电脑里,这样就能实现永生不死?
人类断肢可以再生,没有心脏也依然能够生存?
器官也能实现3D打印,耳朵,肾脏,肝脏,哪里坏了打印哪里?
体验下,脑子里装上芯片会怎么样?
基因可以改变,婴儿能够按照你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定制?
真的有这样的科学吗?这不是在说梦话吗?不可能的科学系列,告诉你非常可能的未来。本系列源自有146年历史的美国国宝级科普杂志Popular Science,由国内超强原创科普团队《北京科技报》编译整理,选取热门的前沿科学主题,帮助青少年建立科学观,培养科学思维,树立科学精神,了解未来科技趋势,拥有科学大脑。
|
關於作者: |
《北京科技报》创刊于1954年,2004年始改由《北京青年报》主办并全新改版。改版后的《北京科技报》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强调“阅读科学也是享受”,突出“我们不同于任何报纸”的差异化特征,力图为读者“展现智慧之美”。报纸由一报三刊组成,是一张充满智慧和奇特风格的科技类周报。
|
目錄:
|
序 一起来认识真实的科学家,领会科学精神的真谛
第一章:上传大脑
上传大脑:将意识移植到电脑中
意外天才:突然拥有的超能力
健脑有术:给你的脑子加点料
延伸阅读:
①经图像化处理的脑连接组
②科幻史上的意识移植
③大脑啊,你全是水
④超人的记忆
⑤大脑袋不一定有大智慧
⑥明天的脑医学
第二章:改造人体
打印器官:用细胞代替墨水的3D打印
缔造心脏:没有心跳的人造心脏
人体电工:让你长出更好的肢体
延伸阅读:
①组织工程师如何打印器官
②盖房子
③生物打印机工作原理
④无须人体的人体实验
⑤如何断肢再生?
第三章:解码基因
基因魔术:让生命密码改头换面
定制婴儿:新生的无限可能
延伸阅读:
①简单6步编辑基因组
②木乃伊帮治病
③如何用基因测序诊断遗传疾病患儿
④DNA背后的黑女士
第四章:探索永生
捍卫青春:人与衰老的殊死战斗
生死之间:按下生命时钟的暂停键
延伸阅读:
①细胞的一生
②一套关于衰老的统一理论
③长生不老简史
④向动物学长寿
⑤冷冻容易复活难
⑥人体冬眠简史
跋 伟大的奇思妙想不应该只躺在实验室
|
內容試閱:
|
序
一起来认识真实的科学家,领会科学精神的真谛
科学家在干什么?脑子里都有哪些疯狂的想法?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本人也经常被问到类似问题。很高兴有这么一本书,能替我做出一些回答。而接受为《不可能的科学定制基因》作序的邀请,是看中了本书对于科学探索过程的真实还原,对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生动传播。
本书内容选自美国老牌科学杂志《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从脑科学、分子生物学到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介绍了一些当今热门的科研工作,给了我一次学习与开拓视野的机会。这本已有146年悠久历史的刊物,以创新性、流行性、前瞻性著称,记录了西方的前沿科学家不断追求用科技改变生活的努力,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激励着它的读者去感受科技的力量。事实上,popular science一词本身就具有让科学走进大众的含义。
这里需要指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播过程中我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发现,追求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它常常产生各类应用,也就是我们平时直接接触到、眼睛见到的技术。在介绍、传播一种技术的过程中,科学知识自然会得以彰显。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带来的伦理、社会甚至政治问题越来越多,对科普或更广义的科学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学术上,科学传播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而在实践上,大量专业的科学作家(Science writer)和科学记者(Science journalist)出现,他们的新闻体科普文许多就发表在Popular Science等杂志上。
这种新式的写法不只是对科学知识与科研内容的介绍,同时也是将科学家还原成鲜活的个体,讲述他们的科研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科学家攻克科研难关的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要面对经费的短缺、政策的限制、舆论的质疑作为生命科学家,更是时常在科研伦理层面备受煎熬。而他们试验与研究的结果,苦涩的失败要远远多于光鲜的成功。但这正是科学家和科研过程的真实写照。
从本书具体内容来看,故事的主人公科学家们(包括工程师)在研究意识的数字化、实现3D打印器官、让断肢再生甚至追求人类永生,这些探索有些很冷门,有些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他们或许并不是经常在媒体上亮相的人们心目中的成功科学家,但却是抱有执念的一群人,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而不懈努力。其实,这样的科学家不正是当今的中国最为稀缺的吗?
了解上述探索科学的过程,对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弥足珍贵。他们不但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学习从事研究的科学方法,并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精神的真谛:探索创新,理性质疑,求真务实(概括为六个字就是探索,质疑,求真)。即使他们将来不从事科研工作,这种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和思考方式也会令他们受益匪浅。
在今天这个繁荣的网络时代,人们一方面能汲取大量信息,另一方面也在谣言与谬误中徘徊,优质的内容显得更加珍贵。如果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能通过阅读科学家们的故事,激发出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科学发现过程的乐趣,进而重新思考理解科学的目的和意义,足矣。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所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