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IP接入网

書城自編碼: 329290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系統開發
作者: 雷维礼,马立香,彭美娥,杨宁,吴凡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1516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2-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家族财富传承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纯粹·我只要少许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售價:HK$ 84.0

 

編輯推薦:
《IP接入网》? 强调整体性,强调总体标准和系统架构。以总体标准为纲,提纲而挈领,使本书结构更为清晰,描述全面而简洁、知识组织的系统性更强。
? 全面强调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观察标准发展之路有助于认清技术的演变,选择跟进有价值的技术,在研究工作中自觉地深入参与标准制定。
? 分析认识技术细节背后的支撑理念。希望读者从枯燥的网络协议中,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在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过程中,受到更为深刻的启迪。
? 内容涵盖主流的有线无线接入技术及应用系统。分析各种接入技术原理以及与运营网络一致的典型综合接入应用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提供课程配套的PPT课件,以及相关实验的素材,方便教学与自学。
內容簡介:
IP接入网是全IP化通信网络的重要构成。IP接入网技术是当前全IP通信网络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在全球广受重视。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IP接入网技术。全书内容由4篇(11章)组成,重点介绍IP接入网总体标准ITUT Y.1231和基于三平面架构的参考模型,接入控制系统与协议,各种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
本书以系统架构和参考模型为纲,基于技术标准和标准系列的分析来讨论接入网技术,标准协议介绍和协议背景分析并重,致力于知识获取、技能提高和技术理念培养。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网络通信领域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目錄
目录
第一篇背景与基础
第1章接入网的IP化演进
1.1接入网的诞生
1.2泛通信网络IP化
1.3IP化的接入网
1.4参考文献
第2章预备知识
2.1数字传输基础
2.1.1香农信道定理
2.1.2带宽还是速率
2.1.3奈奎斯特准则
2.1.4高阶调制技术
2.2系统架构与参考模型
2.2.1系统架构基本
概念
2.2.2OSI系统架构
2.2.3802网络系统
架构
2.2.4MAC技术概要
2.3小结
2.4参考文献
第二篇IP接入网架构
第3章接入网系统架构
3.1背景
3.2IP接入网的三平面系统
架构
3.2.1新一代网络的
三平面架构
3.2.2传送功能架构
3.2.3系统管理架构
3.2.4接入控制架构
3.3G.902建议
3.3.1概述
3.3.2接入网的定义
3.3.3接入网的界定与
接口
3.3.4接入网的功能
架构
3.3.5小结
3.4Y.1231建议
3.4.1概述
3.4.2IP接入网定义
3.4.3接入网在IP网络
中的地位
3.4.4接入网系统架构
3.4.5驻地网
3.4.6IP接入网的
协议栈
3.4.7IP接入网的三平面
架构
3.4.8小结
3.5小结
3.6参考文献
第4章接入控制系统架构
4.1概述
4.2接入控制系统功能
4.3接入控制系统发展
4.3.1部署模式的演变
4.3.2控制协议的发展
4.4接入控制系统模型
4.4.1信息通道
4.4.2NAS模型
4.5接入控制协议环境
4.6小结
4.7参考文献
第5章接入控制协议
5.1概述
5.2EAP协议
5.2.1协议概述
5.2.2协议标准
5.2.3协议分层模型
5.2.4分组格式
5.2.5协议运行
5.2.6EAP在接入控制
中的地位
5.3PPPoE协议
5.3.1协议概述
5.3.2PPP简介
5.3.3协议接入模型
5.3.4协议分层模型
5.3.5分组格式
5.3.6协议运行
5.4IEEE 802.1X协议
5.4.1协议概述
5.4.2协议模型
5.4.3EAPOL PDU
格式
5.4.4协议运行
5.5RADIUS协议
5.5.1协议标准
5.5.2协议模型
5.5.3报文格式
5.5.4报文类型
5.5.5协议运行
5.5.6协议协同
5.6Diameter协议
5.6.1协议概要
5.6.2协议模型
5.6.3基础协议
5.6.4应用协议
5.7小结
5.8参考文献
第三篇有线接入技术
第6章以太网接入技术
6.1引言
6.1.1以太网的诞生与
发展
6.1.2以太网与IP的
匹配
6.1.3802.3标准浴火
重生
6.1.4以太网发展的
启示
6.2IEEE 802.3标准
6.2.1基本标准
6.2.2物理层增补
6.2.3其他增补
6.3系统架构与参考模型
6.3.1系统架构
6.3.2参考模型
6.3.3IP承载
6.4MAC层
6.4.1共享信道的接入
控制
6.4.2MAC协议基础
6.4.3CSMACD协议
概要
6.4.4全双工以太网
6.4.5MAC帧
6.5物理层
6.5.1标准
6.5.2参考模型
6.5.3PHY规范汇总
6.5.4双绞线接口
6.5.5光纤接口
6.6网桥与交换机
6.6.1网桥的系统结构
6.6.2网桥的运行原理
6.6.3以太网交换机
6.6.4交换式以太网
6.7虚拟局域网技术
6.7.1VLAN基本
知识
6.7.2VLAN加标帧
格式
6.7.3VLAN网桥的系统
结构
6.7.4VLAN网桥的工作
原理
6.7.5VLAN配置与实现
案例
6.7.6VLAN之间的
通信
6.8几个附加议题
6.8.1PoE
6.8.2OAM
6.8.3功能平面属性
6.9典型的接入应用
6.9.1基于PPPoE接入控
制的以太网接入
6.9.2基于IEEE 802.1X
接入控制的以太网
接入
6.10小结
6.11参考文献
第7章光纤接入技术
7.1概述
7.2光接入网基本概念
7.2.1光纤的传输窗口
7.2.2光接入网系统
结构
7.2.3光接入网应用
类型
7.2.4光接入网的分类
7.3PON概要
7.3.1基本概念
7.3.2标准演进
7.3.3系统结构
7.3.4双向传输技术
7.3.5多路接入技术
7.3.6物理拓扑
7.4EPON
7.4.1EPON概述
7.4.2EPON系统
结构
7.4.3EPON传输
原理
7.4.4EPON帧结构
7.4.5EPON参考
模型
7.4.6EPON的点到点
仿真
7.4.7EPON多点控制
协议
7.4.8MPCP控制帧
7.4.9EPON运维
管理
7.510G EPON
7.5.110G EPON
背景
7.5.210G EPON
概述
7.5.310G EPON技术
特点
7.5.410G EPON MPCP
控制帧
7.5.510G EPON
参考模型
7.6EPON的应用
7.6.1EPON典型应用
模式
7.6.2EPON组网
技术
7.7小结
7.8参考文献
第8章电话铜线接入技术
8.1概述
8.2标准发展
8.2.1ADSL标准演进
8.2.2VDSL标准
8.3DSL接入网架构演进
8.3.1以ATM为中心的
早期架构
8.3.2以Ethernet为中心
的架构
8.4电话铜线接入技术基础
8.4.1电话铜线的传输
性能
8.4.2用户接入段上
技术的演进
8.5ADSL传输技术
8.5.1频谱划分
8.5.2调制编码技术
8.5.3ADSL中的STM
和ATM模式
8.5.4ADSL成帧技术
8.6ADSL2传输技术的改进
8.6.1第三种转移
模式: PTM
8.6.2传输性能提升
8.6.3功率控制技术
8.6.4抗干扰能力的
增强
8.6.5ADSL2
8.7ADSL体系结构
8.7.1ADSL系统参考
模型
8.7.2ADSL.Lite
8.8ADSL的应用
8.8.1ADSL设备
8.8.2ADSL接入的典型
应用
8.9小结
8.10参考文献
第9章HFC接入技术
9.1概述
9.2标准发展
9.2.1多媒体有线网络
系统MCNS
9.2.2DOCSIS标准
9.3CATV网络和HFC
网络
9.3.1CATV网络
9.3.2HFC网络
9.4Cable Modem系统原理
9.4.1Cable Modem系统
组成
9.4.2Cable Modem与
CMTS交互操作
要点
9.4.3Cable Modem协议
模型
9.5Cable Modem物理层技术
要点
9.5.1下行信道物理层
规范
9.5.2上行信道物理层
规范
9.6Cable Modem MAC层技术
要点
9.6.1上行信道的分配
9.6.2上行信道的冲突
解决
9.6.3MAC层的同步
9.6.4MAC层帧结构
9.7基于同轴线缆的以太接入
技术
9.7.1早期EoC技术
简介
9.7.2新一代EoC技术
概述
9.7.3ITUT G.hn
标准
9.7.4IEEE 1901
9.8小结
9.9参考文献
第四篇无线接入技术
第10章无线局域接入技术
10.1引言
10.2802.11标准
10.2.1标准发展
历程
10.2.2基本标准
10.2.3物理层增补
10.2.4其他增补
10.2.5关于WiFi
10.3网络架构与参考模型
10.3.1无线传输
环境
10.3.2网络基本
结构
10.3.3网络服务
10.3.4服务组与服务组
标识
10.3.5WLAN系统
构成
10.3.6分发系统
10.3.7参考模型
10.4MAC层
10.4.1MAC服务
10.4.2MAC结构
10.4.3MAC帧
结构
10.5CSMACA协议
10.5.1概述
10.5.2时隙与帧间
间隔
10.5.3载波侦听
10.5.4ACK与RTS
CTS
10.5.5随机后退
10.5.6多片阵发
传输
10.5.7DCF访问
过程
10.5.8CSMACA
小结
10.6PHY层
10.6.1无线通信
基础
10.6.2系统架构
与模型
10.6.3PMD系统
概要
10.7网络安全性
10.7.1无线网络的
安全环境
10.7.2802.11的安全性
标准
10.7.3安全技术
概述
10.7.4安全应用
10.8小结
10.9参考文献
第11章无线广域接入技术
11.1引言
11.2无线广域接入体系
11.2.1无线广域接入的
概念
11.2.2无线广域接入的
类型
11.2.3无线广域数据
业务
11.3陆地广域无线数据通信
系统
11.3.1移动通信网的
发展概况
11.3.2陆地广域无线
数据通信系统
的组成
11.4GPRS接入技术
11.4.1GPRS的技术
特点
11.4.2GPRS的网络
结构
11.4.3GPRS的信道编码
与数据速率
11.4.4GPRS的资源分配
与数话共存
11.4.5GPRS的协议
模型
11.4.6GPRS的数据
传输
11.4.7GPRS的
局限性
11.5CDMA20001X接入
技术
11.5.1CDMA20001X
的网络结构
11.5.2CDMA20001X
的数据业务与
传输
11.6LTE4G接入技术
11.6.1LTE4G的
网络结构
11.6.2LTE4G的
业务与信令
概述
11.6.3LTE4G协议
模型
11.6.4LTE4G中UE
的接入过程
11.75G接入技术概述
11.7.15G标准
11.7.25G应用新
特点
11.7.35G新技术
11.8小结
11.9参考文献
附录A缩略语
內容試閱
前言
多年以前阅读一本名著的前言,一直令人难以忘怀。前言中开门见山地写道: 一本书总是有一个前言,前言虽然总是置于全书的最前面,通常却是完成于全书的最后,它或是用来解释一本书的创作目的,或是用于。在全书完成之际写前言,以说明本书编写的特点及目的开始,应当是有益的。
编写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强调整体性,强调总体标准和系统架构。本书以ITUT Y.1231IP接入网的总体标准为纲,认识新兴的IP接入网与传统的电信接入网的本质区别,构造IP接入网的系统架构,提出基于传送、控制、管理等三大平面的IP接入网参考模型。这一切都是希望从一开始就使读者能够具有掌控全局的高度,并以全局性的观点贯穿始终掌握IP接入网的关键技术。以总体标准为纲,提纲挈领,可以使本书结构更为清晰,描述全面而简洁,知识组织的系统性更强。
第二个特点是全面强调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相信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在学习专业课程中尽早接触标准,是十分有益的。本书各章都介绍相应的技术标准,包括标准系列与标准发展。观察标准发展之路有助于认清技术的演变,有助于选择跟进有价值的技术,当然也有助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自觉地、深入地参与标准制定活动。
第三个特点是分析认识技术细节背后的支撑理念。本书在相应的章节中适当地包括一些深入的议题,例如802.3标准中的载波一致性准则和802.11标准中的信道掌控理念。提供对这些议题的辨识,希望读者能在网络协议的枯燥文本中,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受到更为深刻的、能够伴随一生的启迪。
第四个特点是内容涵盖主流的有无线接入技术及应用系统。不仅分析各种接入技术原理,而且分析与运营网络一致的典型的综合接入应用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培养技术和工程应用能力。
授业解惑固然必要,传道更是根本。录先贤之言,愿与诸君共勉。
内容安排
本书的内容组织为4篇,共11章。
第一篇包括第1、2章。第1章主要讨论接入网的演进,可以视为全书的绪论。第2章介绍一些重要的预备知识,包括数字传输、网络系统结构与参考模型以及MAC协议基础。
第二篇包括第3~5章。第3章讨论基于传送、控制、管理三平面的IP接入网架构。使用三平面概念描述IP接入网可以更简洁、更清晰,理解也更为准确、容易。在IP接入网中引入三平面系统架构,是本书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第4章讨论IP接入网的接入控制架构。接入控制是IP接入网与电信接入网的重大差别,也是IP接入网的技术关键。第5章讨论一系列IP接入控制协议。多个控制协议相互协同实现完整的用户接入控制功能。
第三篇包括第6~9章,主要讨论基于有线介质传输的接入技术,包括以太网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电话铜线接入技术和HFC接入技术。
第四篇包括第10、11章,主要讨论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包括无线局域接入技术和无线广域接入技术。
本书内容较多,作为教材使用时,建议课程为48学时,也可简化部分内容适合32学时的教学。
编写与致谢
本书由雷维礼、马立香主编,设计全书内容架构,把控全书整体内容; 由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彭美娥副教授、杨宁副教授和吴凡副教授通力合作,共同编写完成。经彭美娥副教授核对,雷维礼教授和马立香副教授统一全书风格并最终完成定稿。
本书曾以书名《接入网技术》于2006年出版。十多年来,接入网技术迅速演变,在长期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出并完善了IP接入网系统架构及其参考模型,更新、补充了近10年的技术发展资料,终于完成本书。
接入网涉及面广、技术发展快,IP接入网正在蓬勃兴起并对接入网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书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恳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8年11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