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HK$
93.5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HK$
888.8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HK$
75.9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HK$
60.5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入的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是应用新闻传播领域*权威的学会奖,也是观察媒体转型与融合变革的*窗口,本书中的演讲内容、案例分析、专家点评都出自传媒行业的权威研究者。对于中国媒体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内容生产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本书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转型与融合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年度),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会会长、舆论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国新闻业、新闻社会学、大数据与互联网治理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等数十个课题,在SSCI和CSSCI发表论文百余篇。
陶建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对新闻教育情有独钟,擅长带领学生做各种新闻实践,相关成果先后得到了人民网、《文汇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研究领域:发展传播、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迄今为止,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1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新闻作品20余万字。
|
目錄:
|
*目录
01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主题演讲:跨平台传播穿透力的想象的突破
案例分析:关于移动优先的11条干货
专家点评:用户、产品、连接三位一体传播实践
02新华网
主题演讲:融媒时代创意短视频的创新实践
案例分析:新华社融媒体产品创新及背后的机制变革
专家点评:主流媒体的融媒体创新
03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主题演讲:数据驱动新闻 智能重构媒体
案例分析:媒立方技术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专家点评:媒立方:主流媒体中央厨房建设的探索者和 供应商
04今日头条
主题演讲:创新信息传播模式 助推媒体融合发展
案例分析:如何用算法打击标题党
专家点评:将资讯聚合变成新的信息生产方式
05 澎湃新闻
主题演讲:让优质内容更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
案例分析:坚持内容为王 坚决整体转型
专家点评: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06梨视频
主题演讲:从拍客网络看资讯短视频生产的变与不变
案例分析:如何抓住短视频的风口
专家点评:社会化网络与专业化生产的结合
07上海发布
主题演讲:省级政府网上发言人的角色塑造与探索
案例分析:微信矩阵模式的构建策略解析
专家点评:政府机构实施互联网国家治理的新探索
08新京报我们视频
主题演讲:移动端新闻直播的探索和思考
案例分析:用文字 视频创新新闻生产模式
专家点评:原创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典范
09封面新闻
主题演讲:智媒体创新与探索
案例分析: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专家点评: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一记重拳
10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中心
主题演讲:数据新闻的融合创新
案例分析:数据新闻是如何出炉的
专家点评:优质内容黏性与创新尝试的引领者
代 跋 做应用新闻传播创新的见证者、观察者和推动者
|
內容試閱:
|
应用传播创新的标杆、路径和符码
张志安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颁发的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新鲜出炉,获奖的十大案例经由学界和业界专家提名和两轮推荐评审评出,反映了中国媒体在融合生产、技术应用、传播变革领域的前沿探索,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
这次获选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的媒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其一,专业媒体。有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网这样的中央媒体,也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封面新闻、新京报我们视频这样的省市媒体,还有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中心这样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其二,平台媒体。包括因算法推荐而崛起的资讯聚合型平台媒体今日头条和因社会化生产的众包形式而兴起的视频类平台梨视频。其三,机构媒体。在全国数十万个政务新媒体中脱颖而出的上海发布。
对这些案例的创新实践,我们一直在跟踪和观察,这次评选和颁奖不仅想要体现出我们的追随和倡导,也希望在这些案例基础上汲取中国新闻业研究的理论滋养和启发,由此推动我们应用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第一辑)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创新。这些获奖案例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观察、解读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标杆、路径乃至符码的窗口。
如果每个案例,我们都能找到一两个关键词去概括的话,会是哪些呢?关于今日头条,我想到两个词:平台、算法。如果我们走进今日头条公司的内部去观察,真正做内容的团队规模远少于算法和技术团队,以技术文化为主导的内在驱动力让这家平台媒体作为中国新闻业的新行动者,快速占据了移动化传播的信息枢纽位置。对算法所引发的传播革命,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头条也有自己的焦虑和责任,比如对算法可能导致用户的认知偏差等负面效应进行不断矫正和优化。
伴随平台媒体的兴起,的确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面临着读者流失、广告下滑、生存不易的挑战,投入原创、品质新闻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压缩。真正像《新京报》、澎湃新闻这样非常好的内容供应商,逐渐变得稀缺,甚至腾讯网这样的商业门户也需要重新审视,他们需要花费多大代价来购买传统专业媒体供给的内容。可以预见,未来很长时间里平台媒体的内容来源,可能是若干家重点主流媒体的原创新闻,与日益规模化的用户生产和创作内容。类似梨视频所做的众包内容,或者政务新媒体等机构媒体的内容生产。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微头条等在内,中国已经有接近40万个政府部门建设了不同层级的政务新媒体。
综观当下主流的网络平台,他们各自之间也在日益融合。今日头条2017年推出了头条号,意味着它在走社交化路线,强化了微博化的功能。手机百度也在变,打开后不仅仅是个搜索框,还能看到类似今日头条这种资讯客户端的界面,可以说百度也在头条化。同时,微信推出看一看和搜一搜功能,作为当下最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它也在头条化和百度化。你会发现,不同媒体平台的技术创新和内容迭代背后都有相似的共通逻辑: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
新华网的融媒体报道作品,大家可能会觉得它非常重视创意,因为他们展现了那几个爆款产品,但并不意味着常态化的内容产品都是这样生产的。为了重大的选题策划,他们需要有集中的资源投入、外部资源的整合、充满创意的设计,如果没有表达创新、形式创意和价值创造,正面宣传报道很难真正入脑入心。新华网的《国家相册》系列作品,大家看了之后耳目一新,静态图片通过注入新型技术,实现了表达手段、内容要素和移动传播的有机结合。有意思的是,他们对技术驱动和创新的重视,这不仅体现在新华网融媒体产品中心,还体现在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他们正在悄然布局,做很多关于智能设备开发和应用的技术创新,比如在智能汽车上安装传感器,收集驾驶员涉及疲劳驾驶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在创新应用产品、提升公共服务方面有所贡献。所以,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新华网作为获奖案例的特点,那就是创意和技术。
澎湃新闻早期的新闻报道侧重异地监督,由此赢得极大关注,为适应新时代对媒体的新要求,又进行定位调整和报道改革。尽管在技术表达和介质形态上,澎湃新闻一直在变化,但是从《东方早报》到澎湃新闻从来没有变过的是什么?专业。澎湃新闻的前身《东方早报》和一般都市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叫作主流都市报,定位于影响主流人群,特别重视它的专业价值。澎湃新闻在承接《东方早报》气质和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要求。这个原创新闻的网络平台,最有价值的是这两个关键词:时政和思想。这说明它依然把它的专业价值和目标群体有效结合,立足做好一个原创新闻平台,关心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原创新闻产品在技术形态上需要持续创新,在内容价值上又需要有所
坚守。
澎湃新闻是中国第一家拿到原创新闻牌照的新闻客户端,而封面新闻是第二家也是最后一家拿到原创新闻牌照的客户端。与澎湃新闻相比,封面新闻可能更加市场化,更强调智能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对技术文化的创新实践始终抱有热情。这可能和他们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是有关的,因为封面新闻是传统媒体中最早跟淘宝、阿里等进行合作的媒体,能更深刻感受到互联网文化对传统报业的影响,把它和原来的专业文化进行融化,所以如果要给封面新闻找关键词,我觉得是:内容和智能。
梨视频的内容生产,既强调众包又强调专业,针对用户生产的内容,平台如何建立起适宜的版权合作机制,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他们除了做出一套有效的审核标准外,最主要的是通过一套加工方式,让公众生产的众包内容有了更好的内容品质、更移动化的传播形态,而且这种平台介入的内容加工,也解决了他们和众包用户共享版权的机制问题。从内容定位上看,梨视频也适当调整策略,避免管理者将其定义为新闻平台,而是转向了年轻人喜爱的社会生活和所见所闻,在梨视频这个平台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视觉的力量。所以,众包和视觉,是梨视频的关键词,他们筛选资讯短视频的技术标准也耐人寻味,人性、现场感和效率,这难道不是新闻价值观在视频内容领域里的新体现吗?
新京报我们视频负责人的刘刚,原来是一位资深调查记者,后来转去做时政报道,紧接着又开始做视频新闻,他们应该对如何在报道空间和专业追求之间保持平衡有更深的体悟。我们视频让大家看到新京报的团队从来没有忘掉初心,依然关注着重大事件的新闻现场。五年前或十年前,每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现场可能会去十家、二十家报社,如今,专业媒体对深度报道团队和预算的压缩、依托互联网兴起的新闻加工业,都导致真正让记者在路上、去现场的媒体越来越少。
在我看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京报我们视频、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中心、上海发布等获奖案例,他们的关键词都可以是:专业和创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在社交媒体运营、粉丝用户群增加、正能量传播方面不断引领着央媒深度融合的创新潮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中央厨房真正实现了党报党网党政客户端以网为核心、以网融报的流程再造,且在技术上舍得投入,为全国同类型报业集团的中央厨房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财新传媒始终坚持专业新闻理念,在数据新闻领域的开拓为其优质内容插上技术翅膀进行了成功的探路。
如果要对这十家媒体创新实践背后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概括,我觉得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专业。不管你是做短视频还是移动化传播,形态变化背后的专业价值永远都需要坚守,专业不仅包括专业规范、专业态度,还有专业操守和专业精神。第二,技术。技术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的力量,它会让我们拥有真正的创新动力,也会让媒体拥有真正的内在活力。第三,视觉。再好的内容,都越来越需要视觉化的表现手段,要充分满足用户的情感和体验需求。
从内容生产的前台看,我们或许主要看到专业、技术和视觉这三个创新路径。从内容生产的后台看,这十家媒体背后的生产机制、运营策略和组织文化才是其真正创新的符码。首先,是资源。市场化媒体拥有的更多是专业的采编队伍和注重市场的竞争意识,而党媒拥有的更多是行政资源和政策优势,比如从政府部门获得持续的经费支持,由此也拥有相对从容的组织文化。任何一家媒体要持续创新,就需要立足自身定位、盘活各种资源。其次,是机制。需要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和微观运作机制的创新,比如财新传媒为支撑数据新闻在内部探索的采编人员、技术人员和产品经理的合作机制,上海发布为获取优质内容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快速联动和合作机制。最后,是文化。总体来说,媒体创新离不开四种文化宣传文化、专业文化、商业文化、技术文化,这四种文化在这十家媒体中都有不同体现、不同侧重。
综上所述,十大应用传播创新案例,既让我们把握了媒体融合环境下内容生产的移动化、视觉化、智能化趋势,也让我们领悟到不断进取、探索和创新的文化动力。归根结底,成功的关键都在于人,永远保持好奇心、自我更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中国媒体融合在深度推进中才会迎来更美好的数字新闻业。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