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HK$
74.8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HK$
75.9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HK$
64.9
《
推荐连接万物
》
售價:HK$
63.8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65.0
|
編輯推薦: |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三版将笔者对刑事诉讼问题所做的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以帮助读者了解"刑事诉讼研究的社会科学视角"究竟取得了哪些进展,做出了哪些理论贡献。
|
內容簡介: |
《天下法学新经典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三版)》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刑事诉讼问题的一种尝试。按照这种方法,研究者观察制度、实践以及改革经验,从中发现问题,解释制度或实践变迁的规律,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最终对理论进行检验和论证。运用这一方法,《天下法学新经典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三版)》对刑事和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速裁程序、司法裁判、案卷移送、*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以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一些理论命题,如"私力合作模式""合作型司法学""三元化审判模式""立法推动主义""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义务本位主义",等等。通过上述概念化和理论论证的努力,本书探索出一条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新路子,推动这一学科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轨道。
|
關於作者: |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兼任国际证据法协会理事、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检察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公安部执法监督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论、法学方法。在程序价值、诉讼构造、程序性制裁、刑事诉讼模式、辩护、证据理论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出版有《刑事审判原理论》《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程序正义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刑事证据法》《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刑事辩护的理念》《刑事辩护的艺术》《司法体制改革导论》等著作。
|
目錄:
|
法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尝试(第三版序言)
惊心动魄的跳跃(第一版序言)
第一章法学研究回归社会科学的思考
一、从郑永年之惑谈起
二、传统规范法学的缺陷
三、对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的反思
四、社会科学方法的引入
五、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刑事和解的出现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第三章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
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一、对抗性司法与合作性司法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六、私力合作模式
七、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
第四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困境
二、先刑后民模式
三、刑民分离模式
四、先民后刑模式
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选择
第五章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种形态
一、刑事审判形态的多元化
二、定罪裁判
三、量刑裁判
四、程序性裁判
五、三大裁判形态的制度影响
第六章认罪认罚从宽改革的理论反思
基于刑事速裁程序运行经验的考察
一、认罪认罚从宽的改革思路
二、认罪与认罚的同步性
三、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
四、控辩协商的幅度
五、对流水作业诉讼构造的突破
六、法庭审理的对象
七、对被害人诉讼请求的合理关注
八、结论
第七章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立法推动主义及其局限性
三、制度变革中的司法推动主义
四、制度变革的另一条道路
第八章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与反思
一、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历程
二、1979年确立的庭前案卷移送制度
三、1996年的审判方式改革
四、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五、庭前移送案卷制度的重新恢复
六、制约案卷笔录移送制度的几个深层因素
七、结论
第九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一)
刑事第一审程序流于形式的成因分析
一、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提出
二、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
三、对案卷笔录证据能力的推定
四、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五、刑事证据法的存在空间
六、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
七、法庭审判制度的重建问题
第十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二)
刑事第二审程序的理论反思
一、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困境
二、二审程序中的两步式构造
三、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调查讯问程序
四、不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推定法则
五、开庭审理程序中的案卷笔录
六、事实复审的神话
七、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运动
八、进一步的评论
第十一章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
死刑复核程序的模式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死刑复核的六大程序要素
三、死刑裁判的风险转移
四、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一:积极的实体真实探知主义
五、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二:非诉讼化的裁判方式
六、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层结构之三:秘密的行政审批机制
第十二章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
对中国冤假错案发生原因的一种解释
一、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
二、留有余地的两种模式
三、留有余地模式的体制成因
四、留有余地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五、留有余地模式的未来
第十三章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历史考察
三、坦白从宽的诉讼效果
四、犯罪嫌疑人的如实回答义务
五、被告人的认罪态度
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辩护效果的影响
七、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八、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