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倍创新:企业十倍增长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85.8
《
艺术家的调色板
》
售價:HK$
184.8
《
大数据开发实战
》
售價:HK$
130.9
《
中国史纲(张荫麟先生带你学历史!)
》
售價:HK$
53.9
《
如何避免成为病人:世界著名医疗机构院长三度获奖的就医指导和健康守护指南
》
售價:HK$
69.1
《
遇见紫禁城:文房之趣
》
售價:HK$
140.8
《
百岁培养计划:健康长寿的7大方案
》
售價:HK$
85.8
《
古代人的一天(第3辑):朝代的七天
》
售價:HK$
1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统计学的特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工作过程;统计指标体系基本指标、派生指标;随机变量的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抽样分布;点估计、区间估计、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单个总体的假设检验、两个总体的假设检验、β错误与功效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济统计模型设定与创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统计监测、统计预警、统计决策。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参考用书。
|
關於作者: |
现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1982年元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基础部,获学士学位,1988年5月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从事高等教育工作16余年。
|
目錄:
|
第一章 知识管理的基础
第一节 知识
第二节 知识产品
第三节 知识产业
第二章 知识管理的普适性
第一节 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知识管理理论基础
第三节 知识管理的特征
第三章 知识管理体系
第一节 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第二节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第三节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第四章 隐性知识显性化
第一节 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第二节 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
第三节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第五章 知识挖掘理论、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知识挖掘技术方法
第二节 文本挖掘技术方法
第六章 知识管理评估
第一节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第二节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模型与分析矩阵
第三节 基于DEA模型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第七章 知识管理发展
第一节 平等管理
第二节 基于知识共享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第三节 基于学习型动态联盟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
第四节 组合知识管理对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互补原理分析
第五节 动态联盟知识共享与合作的决策分析
第六节 基于粗糙集理论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已经成为第一要素,知识管理日显重要。无论宏观经济管理、产业管理与企业管理,还是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文化与制度(政策)管理,还是人才管理、科技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以及专利与知识产权、质量与品牌管理,都需要知识管理,可以讲,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不重要。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管理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我们在多年的持续研究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这本书,只是知识管理领域中沧海一粟,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的普适性;知识管理体系;隐性知识显性化;知识挖掘理论、技术与方法;知识管理评估;知识管理发展。主要研究知识、知识产品、知识产业;知识管理与现实意义、知识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管理特征;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体系;隐性知识管理方法、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知识挖掘技术方法、文本挖掘技术方法;知识管理评估方法、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模糊评价模型与分析矩阵、基于DEA模型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平等管理、基于知识共享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基于学习型动态联盟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组合知识管理对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互补原理分析、动态联盟知识共享与合作的决策分析、基于粗糙集理论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7年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前三期(2007~2015年)的建设中,连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与帮助研究基地的部门及领导与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对基地依托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及基地研究人员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本书成果主要是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成员共同取得的,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感谢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还要感谢未列入参考文献的作者,以及其他知识管理研究者。
本书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交流资料,由于作者学识与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