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編輯推薦: |
8.8分好评,1.5万人订阅的豆瓣超人气心理学专栏。双色印刷;75幅精美插图,内含大量精彩电影剧照及心理学大师珍贵影像。用14部电影了解心理学知识,阅读心理学大师,收获一次直探心灵的光影疗愈。
|
內容簡介: |
电影是一场每秒24格的心理治疗。电影大师伯格曼说过:没有任何艺术手段能像电影一样表达梦的特质。当灯光熄灭,闪亮的银幕向我们打开,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成了梦的参与者。我们坐在电影院的沙发里,就像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躺椅上,一场心理分析的活动开始了。看电影如同进入梦境,生活的本质在电影里汇聚。本书精选14部经典的心理学影片,搭起一座通往心理学的桥梁。这里不仅有电影故事,还有心理学流派的介绍、心理学大师的登场。每章附有知识链接,让读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轻松地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观影可以疗心,电影不仅照见人类的情感,预演未来的生活,也让观影者获得个人心灵的成长。打开这本书,在电影与心理学中遇见自己。
|
關於作者: |
郑世彦,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编辑,心理咨询师(存在-人本主义取向)。豆瓣阅读心理学专栏人气作者,译有《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生涯咨询》《现实疗法》《选择理论:现实疗法创始人带你走出心理困境》等。喜欢看电影写影评,喜欢爬山看风景。微博:@世彦心理。
|
目錄:
|
序一观影何以疗心序二光影之中见真知引言电影与心理治疗《喜剧之王》:其实你是谁心理学一词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要回答20遍我是谁《老大靠边闪》:分析你的无意识什么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是谁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危险方法》:心理学的刀光剑影荣格是谁 什么是分析心理学《功夫熊猫2》:从创伤到理想阿德勒是谁 什么是个体心理学《发条橙》:是谁在拨动你发条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是谁 斯金纳是谁 什么是行为疗法及厌恶疗法《心灵捕手》:一位名捕的基本素质罗杰斯是谁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怎么来的 到底怎样才算是真诚《另一个女人》:寻找zui真的自己什么是存在主义疗法 罗洛梅是谁 何时去看心理医生《美丽人生》:苦难、意义和欢乐弗兰克尔是谁 什么是意义疗法 人生到底有无意义《当尼采哭泣》:名医与超人的相遇布洛伊尔是谁 尼采是谁 亚隆是谁 治疗关系有多重要《心灵点滴》:受伤的医治者有哪些受伤的医治者《喜福会》:中国式母女关系如何摆脱母爱的羁绊 什么是家庭治疗《达摩祖师》:以禅疗心禅宗是如何中国化的 禅与心理治疗有何异同《死亡诗社》:小子们,学诗吧什么是诗歌疗法《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与音药什么是音乐治疗 什么是中医五音疗疾附录一 心理学电影推荐附录二 心理学书籍推荐后记
|
內容試閱:
|
导言 电影与心理治疗电影与心理治疗之间有着很奇妙的关系。zui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电影和精神分析学竟诞生于同一年。1895 年12 月28 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了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来到一间地下室,在黑暗中,人们在一块白布上看到了逼真的活动的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实际上,他们所观看的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电影诞生日,而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如你将在本书中看到的,早在1882 年6 月,布洛伊尔就完成了对安娜O的分析。随后在11 月,他对弗洛伊德说起了这次奇异的治疗,尽管后者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但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大概过了三年,弗洛伊德来到巴黎,在沙可手下学习,他还不忘跟老师提起这个案例,可惜老师对此不感兴趣。又过了几年,弗洛伊德自己接手了好几个癔症的病例,1893 年1 月1 日,他与布洛伊尔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癔症的研究文章,名为《论癔症的心理机制:绪言》。这篇文章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很多报刊进行了转载和讨论,弗洛伊德说这将意味着我们与同行之间的长期战斗。1895 年5 月,在收集了更多的案例材料之后,两人合著的《癔症研究》终于出版了,这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那么,同年诞生的电影和精神分析学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说道: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丹纳这里说的精神气候,实际上所指的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风俗和时代心理,它们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规定着这种或那种艺术形态以及心理病态的出现。关于后者,即精神气候规定着心理病态,我并不是随便加上去的哦。弗洛伊德之后的女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Karen Horney)说过:一般而言,某一种文化中的大多数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同样一些问题。这一事实,意味着这些问题乃是由存在于该文化之中的特殊生活环境造就的。这就是她所谓的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她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某些固有的典型困境,这些困境反映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内心的各种冲突,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神经症的形成。那么,19 世纪末期西方社会的精神气候或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很简单,三个字性压抑,至少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如此。你见,或者不见,性的欲望就在那里。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造成了歇斯底里症(hysteria,即癔症)的诞生。换句话说,这种性压抑导致人们出现了莫名其妙的症状,于是开始有人走进弗洛伊德的诊疗室。同时,这种性压抑还导致人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于是他们就在弗洛伊德的诊疗室里叙述自己的梦。你看,1900 年,弗洛伊德的第二部著作《梦的解析》出版了,其实他在1899 年就写好了,尽管那里面有很多是他自己的梦。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走进弗洛伊德的诊疗室,或者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除了晚上做梦之外,他们还做着白日梦。有人拿起画笔,有人敲打字机,有人拿着指挥棒,也有人扛起了摄影机。电影,实质上就是在造梦。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曾说:酒、音乐与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zui稚,魔力也zui大,以其能在白昼造梦也。因此, 今天的好莱坞被人们称为梦工厂,电影大师伯格曼形象地说道:没有任何艺术手段能如此像电影一样表达梦的特质。当电影院的灯光熄灭,白色闪光的屏幕向我们打开,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我们成了梦的参与者。电影如梦,看电影如同进入梦境。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认为,梦与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欲望的满足,看电影和做梦一样,本我也要修饰矫正才能通过自我和超我的检查,然而,不管怎么样,它们都同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本我的某种原始本能的欲望和冲动。而且,观众选择走进影院看电影这一娱乐方式,是在社会文化和法律道德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就排除了行动的冒险性和犯罪感。此外,观众与电影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是基于一种愿望和激情视觉欲望。克里斯蒂安麦茨直言道:在电影中,观众就如同窥视癖者一样,通过窥睹无法获得的对象而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看一部电影,等于经历另一场人生。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这场人生基本上是我们现实中无法企及的;二是指我们在看电影时人生经历被极大地拉长。做梦时,我们总感觉一个梦做了好久,可实际上一场梦不过才几分钟。在电影院,一场电影zui多也不过两三个小时,但我们却好像跟随主人公历经数年甚至更久的岁月,大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换句话说,多做梦或多看电影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比别人经历了更长久的人生。于是,就在经历另一场人生之时,梦和电影弥补了我们生活中太多的缺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有限的人生。实际上,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弥补我们的缺憾、丰富我们的人生,那就是释放我们的无意识。或者如荣格所说,只有释放了我们的无意识,我们才得以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无疑,释梦就是释放无意识。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同样,拍电影也是在释放无意识。大卫马梅(David Mamet)在《导演的功课》中说得好:技术的目的是要解放无意识。你循着规则一步一步做,真正的创造力才会出来。若非如此,你将会被自己的知觉意识禁锢得无法动弹。因为意识总是想要讨好,想要有趣,所以意识总是会去找那些明显的、陈腔滥调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都在过去成功过,所以有相当的安全性。创作者只有心灵解放后,而且被赋予某个任务的时候,才能让真正的创造力进入。换句话说,要拍一部好电影,或者说要拍好一部电影,导演和编剧首先要释放自己的无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伟大的电影可以自由得像是一场主角梦境进展的记录。大卫马梅说,那些对此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去阅读一些心理分析的书,那些书正是电影素材的宝库。在他推荐的书中,就有弗洛伊德著名的《梦的解析》以及荣格的自传《回忆梦思考》。而心理学家兼编剧威廉尹迪克(William Indick)更是著写了一本《编剧心理学:在剧本中建构冲突》,他同样认为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和创造电影影像、角色和故事,对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编剧而言是一种无价的资源。一部好的电影,经过导演和编剧的精心制作,一定涉及了主人公在心理上的某种转变和发展。比如,2008 年大受欢迎的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从一开始做梦成为神龙大侠到后来梦想成真,他zui终认识到成功的真相:这个世上其实没有什么秘籍,要靠的是自己努力打拼。《功夫熊猫2》里面的阿宝经历得更多,不但被对手打得遍体鳞伤,心灵的创伤也涌上心头。扮演治疗师身份的羊仙姑则对他说:不要压抑它,让深藏的记忆释放出来。zui终,阿宝整合了他的无意识,明白了那些创伤已成过去,并没有决定他的现在。正如羊仙姑所说: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决定你是谁。当我们去看电影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在经历幻想,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银幕中的人物身上。如果你在家里看电影,zui好也请你戴上耳机,关上灯。一种黑暗、安静的气氛可以更好地带你进入幻想境界。威廉尹迪克描述道:观看者实际上是被吸入电影中,在情感上与银幕中的角色和情节密切地联结,将之与自己的心理生活缠绕在一起。通过无意识的认同过程,观众实际上成了他们在电影中所认同的角色,而且他们经历并代表了银幕上的角色所经历的同样的心理发展与净化。不过奇妙之处在于,观众不会意识到电影通过激活他们原始的恐惧、童年的焦虑、无意识的议题和压抑的欲望等,对他们进行着微妙的操纵,威廉尹迪克说道,但是他们仍能感受到显著的触动,因为他们在情感与心理上,已经和银幕上的人物及影像合二为一。我惊讶地发现,这里所描述的看电影的过程和心理治疗的过程是多么相像,观众和患者一样,无意识地移情了,然后因得到电影人物提供的矫正性情绪体验而被治愈。我坐在电影院,不知道电影的剧情或内容会怎么展现。就像我坐在治疗室中,不知道今天的咨询或治疗的内容和过程是怎样的。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就是一个心理个案,而导演和摄影师就是幕后的心理治疗师,我在电影剧情的演员角色演出中,看到自己的人格投射或心理活动。我的老师徐光兴在《电影作品心理分析案例集》导论部分进行了这样的比较。然后他说道: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院当作一间放大的心理治疗室或团体心理辅导室,当我们坐在电影院沙发上时,就像躺在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躺椅上,心理分析活动就不自觉地开始了。那么,我们就播放电影开始做心理分析吧!以上我们对电影与心理治疗的关联做了一点探讨。按道理说,如果大家需要心理治疗的话,只要去影院坐下来看电影就行了,那么我把这些电影拿来分析,写这些文章的意义何在呢?如果简单地写一写影评且文字也不够动人的话,或许真的是多此一举吧除非是针对那些看不懂的电影写的技术帖。本书中所选取的电影,虽则多数不在难懂电影之列,但是,阅读这些文章大概可以锦上添花,使观众在电影中无意获得的心理治疗更加意识化。这些文章或许也称得上是技术帖,每一篇文章都是干货满满,不仅在论述每部电影时采用了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而且每篇文章后还增加了知识链接,旨在让大家可以轻松地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在本书中,我一共选取了十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作为开篇,从尹天仇的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过渡到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其实你是谁这一主题;而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也恰恰是心理学发展的源头以及永恒的任务。第二部影片《老大靠边闪》则展示了好莱坞编剧和导演的精神分析功底,在这部电影中,心理医生出色地分析了一位黑社会老大的无意识。文章名为《分析你的无意识》,意在让每一个人去接近、分析和整合自己的无意识。接下来是一部反映心理学人物故事的电影《危险方法》,其主人公分别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及其女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以及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影片反映了他们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因此这篇文章的名字是《心理学的刀光剑影》。第四部影片是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2》,根据熊猫阿宝的经历讲述了从创伤到理想这一主题,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鼓励大家相信有机体自身成长的倾向。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人人皆可从创伤中获得成长。第五部是关于行为主义的一部电影《发条橙》,这篇文章对行为主义带有批评的态度,题为《是谁在拨动你发条》,是要鼓励大家去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要单纯地成为环境的产物。第六部影片是《心灵捕手》,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咨询师极好地展示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因此这篇文章题为《一位名捕的基本素质》,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论述了作为一位名捕所需的基本素质。分析完前面六部电影,介绍了什么是心理学以及心理治疗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包括分析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之后,从第七部电影开始重点展示我个人所钟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另一个女人》别具特色,以另一个女人去心理咨询而咨询室不隔音为引子,教导每一个人去倾听并寻找zui真的自己。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了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的心理学理论。接下来是意大利导演罗伯特贝尼尼的《美丽人生》,运用了在二战集中营度过了三年的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的理论,论述苦难、意义和欢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只要有意义,苦难亦是欢乐。《当尼采哭泣》则是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亚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虚构了当年维也纳名医布洛伊尔和哲学家尼采相遇的故事,本来一医一患的他们zui后成了一对旅途伙伴,这也是亚隆对于心理治疗关系的独特见解。第十部影片是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心灵点滴》,讲述的是著名的小丑医生派奇亚当斯的故事。派奇亚当斯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后来却成为一位逗人开心的小丑医生。因此,我借这部电影阐述了受伤的医治者这一重要主题,中国古语也有所谓三折肱为良医。第十一部影片是《喜福会》,讲述的是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的故事,侧重于四对母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写这篇文章意在介绍另一种采取系统观的治疗流派家庭治疗。不过,文章没有过多介绍家庭治疗的理论,而是结合剧情逐一分析了四位母亲对女儿产生的影响。在美国文化的背景下,四位母亲的母爱显得颇具中国特色,因此这篇文章谈的是中国式母爱。第十二部影片《达摩祖师》则与前面所有影片大为不同,它撇开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流派,旨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疗法,即以禅疗心。这是一篇打破日常思维的文章,读起来可能脑筋有些转不过弯来。然而,在我看来,禅学可谓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非常值得应用于心理治疗和日常生活,将其发扬光大。接下来的两部影片是《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作为反映师生情的感人电影,它们可能早已广为人知,而我主要就这两部影片分别谈论了诗歌疗法和音乐疗法。为《死亡诗社》拟定的题目是《小子们,学诗吧》,具体分析了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倡导大家过一种具有诗意的生活。《放牛班的春天》则谈音乐与音药的关系,古人云致乐以治心,此篇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了音乐作为音药对人心的疗愈作用。知识链接除了介绍什么是音乐治疗之外,还特意展现了什么是中医五音疗疾,意在发掘中国古典音乐作为音药的独特魅力。鉴于本人水平有限,电影方面未做多少理论研究,于心理学领域也只能算后生晚辈,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