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唤醒孩子的学习力3: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
售價:HK$
71.5
《
变富:如何有效积累足够的财富
》
售價:HK$
86.9
《
大宋西军
》
售價:HK$
85.8
《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售價:HK$
74.8
《
嫉妒
》
售價:HK$
53.9
《
文明的碎片(西蒙·沙玛重磅新作!)
》
售價:HK$
107.8
《
别读博,会脱单
》
售價:HK$
57.2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第1卷):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493~1648年)(全2册)
》
售價:HK$
260.8
|
編輯推薦: |
1. 探讨《史记》文本背后的文化积淀。《史记》文本简洁有力,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如司马迁曾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李广,作者给出三种解读:一、即使桃李不说什么,桃李树下也会自然有路形成。这表明,只要为人品行高尚,人们就会被吸引而自发地聚集在他周围。这样的解释应属于儒家观点。二、只要桃李不说什么,树下就自然会有路形成。属于庄子的思想流派,是说不自作聪明地解释为人之道,顺其自然就能抵达至道。三、桃李不说话,而树下却自然地走出了路,既没有即使,也没有只要的意思。因为李广少言寡语,不善言辞,也不发牢骚。
2. 发常人未发之论,虽属一家之言,亦新人耳目。如对于首次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作者指出陈胜在大泽乡决定发动起义,不过是饿鼠咬猫的故事而已,接着分析陈胜反抗统治权力的观念更甚于解救农民的观念。这为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为何走不出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怪圈作了富有知见的解释。
3. 比对史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关于程婴和公孙杵臼的故事,只在《赵世家》和《韩世家》中有,《春秋左传》和《国语》中都没有讲到。作者通过钩稽史实比对史料,判定事件发端于未亡人与人的通奸。赵氏为了抹去不光彩的历史,炮制
|
內容簡介: |
《人物四十五讲》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精心刻画了春秋至西汉时期的50多个主要人物,旁及近1000个次要或不知名姓的小人物,或简叙其事,或仅记其言,笔墨虽少,亦得其神。走出成王败寇的历史惯性,立足人文关怀,剖析人性隐幽,构筑了形形色色、各具性格的《史记》人物画廊,演绎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哀歌。
|
關於作者: |
山崎正,1935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东京大学毕业。曾任东京都官员、财团法人东京都老年人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并先后担任日本北陆大学法学系教授和田园调布学园大学社会福利系教授。2003年被收入马奎斯世界名人录。著有《史记点描》(公人社,1987)、《美国的地方财政》(劲草书房,1993)、《天文观测站建设记》(公人社,2014)等。
山崎正在日本北茨城建有一处天文观测站,配备有其手制的口径分别为50cm、100cm的两台天文望远镜。自2006年起,独居山上,从事天文观测工作。
许云鹰,1953年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任职日语翻译,1995年赴日留学,获日本桃山学院大学经营学硕士学位。归国后任职于上海财经大学。译著有《城市开发与证券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
目錄:
|
中文版序
日文版序
译者序
第一讲 厄运缠身
第二讲 不屈十九年
第三讲 家族厄运
第四讲 悲情名将
第五讲 恩怨分明
第六讲 忠义无悔
第七讲 淫乱与权势
第八讲 易水壮士
第九讲 追逐兔子的梦
第十讲 霸主末路
第十一讲 漂泊岁月
第十二讲 马肉飘香
第十三讲 桑树下的饿汉
第十四讲 与死者之约
第十五讲 知遇之恩
第十六讲 出奇制胜
第十七讲 混小子的报复
第十八讲 变革者的悲剧
第十九讲 宰相与车夫
第二十讲 功业之殇
第二十一讲 鼎之轻重
第二十二讲 怨恨的种子
第二十三讲 卧薪誓言
第二十四讲 苦胆励志
第二十五讲 富豪陶朱公
第二十六讲 门客的生计
第二十七讲 壮心不已
第二十八讲 漠北铁骑
第二十九讲 险途漫漫
第三十讲 土著与汉人
第三十一讲 鸿鹄之志
第三十二讲 乌江哀歌
第三十三讲 将军与统帅
第三十四讲 国士无双
第三十五讲 贫贱之交
第三十六讲 夜叉的嫉妒
第三十七讲 韬光养晦
第三十八讲 叛乱始末
第三十九讲 阿谀之徒
第四十讲 函谷关的蝴蝶
第四十一讲 理想与现实
第四十二讲 百家争鸣
第四十三讲 君子之仁
第四十四讲 成仙之道
第四十五讲 天道是与非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序
笔者在十四五岁时读了《三国志》,这本书是由吉川英治撰写,经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于1951年出版发行。记得当时阅读过程中的心情随着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等人的命运而跌宕起伏。同一时期还看了《水浒传》,非常喜欢各位梁山英雄好汉,如宋江、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和史进等人。《西游记》也是在初中时期读的,三藏法师去印度取经,漫漫征途,从天上到人间,从神仙到凡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路神仙、妖魔鬼怪等交集缠斗,让人眼花缭乱,沉醉其中。
高中时期,笔者接触到杜甫、李白、王维,还有陶渊明与王安石等诗人的作品,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好感。尤其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辅佐唐太宗的魏徵在《述怀》中的两句诗句: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此外东京上野国立博物馆陈列的牧谿、梁楷、马远等人的水墨画也令人赞叹,常看不厌。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笔者看到的只是复制品,但画作能如此精细地描绘当时开封的街市和风俗,仍然让人拍案叫绝。
二十岁那年,笔者读了《三国演义》和《金瓶梅》,还读了《史记》。由此了解到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人的处世态度并不亚于《三国志》中的那些优秀人物,他们至今被奉为社会行为的楷模。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最伤神的,除了提及的众多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渊源之外,非地名莫属。例如管鲍之交的故事中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所处的齐国,刎颈之交中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和廉颇所处的赵国,等等,这些让日本人感到陌生的人物和地名在书中比比皆是。然而要对书中提到的人物进行点评,一方面要了解各类官职和人物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必须综观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两者缺一不可。在这些方面能否达到一定的理解深度,与读者资历相关。非中国历史专业的笔者为储备相关知识花费了十年时间。
后来也许是对《史记》情有独钟,经常带在身边翻阅。到了不惑之年,萌生了写一些有关《史记》读后感的念想。《论语》有四十而不惑之说,当时就决定从四十岁开始动笔,希望到知天命的五十岁时能写出一本书。日文版《史记点描》终于得以出版,是在笔者五十二岁的时候。
对于人物的评论,难免会因不同的评论者而有所差异。特别是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同地位,他们的评论有时会大相径庭。笔者深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是在独特的日本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分析《史记》中出现的各类人物,唯有从最基本的人性角度出发,即人为何物、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笔者认为,这个观念是人类共有的,也是评论人物的基础,其跨越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即便是充分国际化的21世纪也同样适用。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历史悠久,几经变迁时至今日,展望未来的中国和日本,日中友好理应是两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期望本书能对日中友好有所贡献,本书中文版得以出版,笔者不胜欣喜。
最后在本书中文版出版之际,对于一直以来为出版此书不辞辛劳的张东辉先生、译者许云鹰先生和中华书局表示深深的感谢。
山崎正
2015年7月
日文版序
十七八岁时笔者就经常追问自己,人为何物、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为解开心中这些疑问,笔者博览群书,体验书中人生的各种经历和情感。其中,《史记》所记载的众多人物,尽管形象各异,或让人喜爱,或让人生厌,却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相隔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并且超越地域,引发不同民族的共鸣,这些人物身上无疑具有人类内在的共性。正是抱着这样的认识,笔者写了《厄运缠身》及其他各讲内容。笔者从学生时代起经常阅读《史记》,至今兴趣不减。本书从《史记》中列举出读者有同感且能引发兴趣的历史人物和角色,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抽象出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本书当然不能与司马迁《史记》相提并论,之所以打算撰写本书而冒史学家质疑之大不韪,是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想表明阅读《史记》还可以有这样别出心裁的方式;二是希望会有读者认同笔者的见解。
常听人说《史记》难懂,笔者对此颇有同感,要读懂这本书绝非易事。如果从《史记》开头的《五帝本纪》开始读,那么很可能不等读到最后就会中途放弃,尽管《史记》的几个日文版本都堪称上乘译作。显然《史记》难懂的原因不在翻译问题,而在于出场人物众多,前后脉络不清晰。另外,叙述简洁也是原因之一。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因为社会舞台空间过大,以及描述没能完全按照各朝代前后顺序展开。但是,只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排除这些障碍,《史记》这本书就会勾起人们的求知欲望,使人越看越上瘾。笔者深信,读者感受到的无论是喜是悲,《史记》都会让人爱不释手。
为了避免因自己水平有限而曲解原文,本书尽量尊重《史记》原文的记述,但会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做一些细微改动,以力求故事结构的完整性。补遗的作用旨在提供阅读《史记》时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出场人物的背景资料。就如第一讲到第三讲所显示的那样,本书大致上是以每三讲为一组的方式来说明各讲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这样的做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则完全取决于读者的评判。
笔者在学生时代是阅读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中的《史记》版本,由野口定男等人翻译,共上下两册。后来,让笔者钟爱二十多年的是日本筑摩书房出版的世界文学系列中的《史记》版本,共两册,为小竹文夫和小竹武夫翻译。另外,平凡社出版的同一全集中的《春秋左传》(由竹内照夫翻译),以及汲古书院刊和刻本正史版《史记》,都让笔者受益匪浅。本书引文部分,来自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的十册本《史记》;引用《春秋左传》时则采用了由杨伯峻编著并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春秋左传注》(共四册)。为摆脱引用的繁琐,未完全注明引用出处,在此对被引用内容的原作者深表谢意。
三十岁过后,笔者就在想,自己到五十岁时,一定要对《史记》的思考和感悟加以整理和总结,但岁月离去的脚步太过匆忙,当年设定的年龄已成回首中的风景。今天能够努力完成本书的写作,得益于日本公人社大出明知先生的鼓励和关切,在这里谨表感谢之情。
一般人总认为中国古代史与现代日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史记》这本书恰恰就会在读者阅读深入过程中,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本书记录了笔者阅读《史记》时的所思所想,其中或许会有许多误读和偏见,希望各位读者贤达之士不吝赐教,以便日后更正为盼。
山崎正
1987年9月
译者序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经典之作。对于这样一本内容丰富且厚重的中国历史著作,作为非历史专业的外国人,凭长年的爱好写出这样一本评论性专著,山崎先生的执着精神让人钦佩不已。不过展卷前,我对该书的内涵和可读性并不存有多少期待,但在浏览全书之后,书中的人物、情节和点评却久久地在眼前跃动,挥之不去;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人物在书中如同被激活一样,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思想方面,都触及人性深处,不时在心中引发强烈共鸣。我作为本书中文版的译者尤其感到荣幸。
山崎先生撰写的这本书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特点:
一、 内容结构上的别具风格
全书共四十五讲,每讲分成正文和补遗两部分。正文部分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来描述主要人物的人生轨迹。补遗部分则是勾勒正文部分的主要人物形象,并给予全方位的扫描和透视: 首先是对主要人物的相关材料加以细节的补足和充实。由于《史记》作者司马迁唯恐汉武帝猜忌而招来杀身之祸,以及受到其本人对书中人物褒贬的影响,《史记》中的人物描述有时过于简洁,略显单薄。为此山崎先生从《汉书》、《春秋左传》等史书中提取相关史实记载,以补遗的方式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和灵动;其次是根据正文和补遗中提供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轨迹,并通过同类型人物的对比,对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进行分析和评论;再次是山崎先生对于书中人物所阐发的点滴感悟和断想。正文故事和补遗说明的互为作用构成了本书的可读性框架。
二、 人物评论中的独特视角和深入解析
山崎先生的人物评论从人为何物和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的角度,通过生活经历、性格、环境影响、时代背景和观念等诸多方面予以展开,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去探究书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由于正文的相关人物史料和故事为后面补遗部分作了铺垫,读者的思绪循着山崎先生的分析和议论,能较快地形成自己的判断,或是引起共鸣,或是引发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如同山崎先生所言,虽然相隔时代久远,但书中某些类型的人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对于书中人物命运的深入了解,会使读者对于自己今天的命运有更多的思考。中国许多读者虽然对《史记》等中国古典史学著作中的历史人物耳熟能详,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通常大同小异,流于概念化。而山崎先生作为一个外国人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进行解读,使读者面前的历史人物形象鲜活而多面。
三、 人性探讨中的人生价值追求
人为何物、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的设问在书中反复出现,构成了本书深沉而悠长的主旋律。对于《史记》中的人物,山崎先生不是仅仅将他们作为历史遗迹而专注于史料真伪的考证,而是让读者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去感悟人性在经历岁月风雨磨砺之后泛出的光华和阴暗。山崎先生爱好天文学,堪称日本业余天文爱好者中的佼佼者,因此他对人性的审视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在他看来,人类历史是宇宙膨胀过程中的一部分。秉承这样的观念,本书对人性的探讨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从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眼光审视,人类的历史是如此漫长,然而从浩瀚宇宙的眼光审视,人类历史只是瞬间的瞬间。以不同的眼光审视,同一个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而山崎先生显然认为后者能使读者更深刻地把握人为何物和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样的命题。书中没有对这个命题做出直接回答,不过当读者阅读完全书之后也许就会释然: 答案尽在不言中,并且山崎先生似乎期待读者有自己更好的诠释。
耄耋之年的山崎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对中国古典史学著作的喜爱和书写,贯穿了山崎先生人生的漫长岁月;《史记》和其他中国古典史学著作里的人物,在生活中不时地陪伴着他。就在不久前山崎先生还特地来到中国陕西西安,游走了三国时代蜀国谋臣诸葛亮的故地。他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史记点描》中文版在中国出版,为日中文化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如今中文版出版在即,想必中国读者从本书中不但能感悟到人生哲理,也能感受到山崎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
译者 许云鹰
2015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