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为九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导论 ; 价值匹配模式 ; 匹配问题 ; 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 单位制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 老旧街区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 ; 城中村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等。
|
關於作者: |
沈原,男,1954年3月7日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1983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哲学系学士学位;1983年-1986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1998年,攻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学位。1988-199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199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辑部主任,《社会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学术职务。1988-1996年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长。1990-1994年任北京市社会学会副秘书长。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0-2010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副主任。2010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刘世定,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北大社会学系副系主任。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1982年-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1994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1994年-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运行与制度变迁、经济学与社会学比较、企业制度与组织。李伟东,男,博士,副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学会理事、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农民工问题、城市化理论及社会记忆。主持北京市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等重点课题。沈原,男,1954年3月7日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1983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哲学系学士学位;1983年-1986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1998年,攻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学位。1988-199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199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辑部主任,《社会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学术职务。1988-1996年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长。1990-1994年任北京市社会学会副秘书长。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0-2010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副主任。2010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 刘世定,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北大社会学系副系主任。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1982年-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1994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1994年-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200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运行与制度变迁、经济学与社会学比较、企业制度与组织。 李伟东,男,博士,副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学会理事、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农民工问题、城市化理论及社会记忆。主持北京市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等重点课题。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一 北京:超大城市特点及其对社区治理研究的意义
二 传统的社区理论与治理理论:优势与局限
三 寻找社区研究的新路径
四 全书篇章结构
第二章 价值匹配模式
一 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设
二 基本概念的维度化和工具性界定
三 社区自然禀赋特征类型和治理方式的现实选择
第三章 匹配问题
一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匹配理论
二 匹配的三种形态
三 匹配专用性问题
第四章 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一 主要概念和基本情况
二 商品房小区的社区治理:基于NGT框架的分析
三 治理类型及其案例
四 四种治理类型的匹配性及其评价
第五章 单位制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一 单位制社区的定义
二 单位制小区的资源禀赋特征
三 单位制小区的分类
四 单位制小区的治理主体
单位、政府、居民自治组织、市场的力量强弱分布
五 单位制小区的治理机制
六 单位制小区的治理评价
七 讨论
第六章 老旧街区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以DZL街道为例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古都风貌保护渐渐让位于城市建设
二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北京城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
三 2000年至今,推动老旧街区传统文化再生产和社会治理
四 西城区DZL街道的个案调查研究
五 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公共参与的长效机制
六 结语
第七章 城中村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
一 城中村的禀赋特征
二 城中村的治理方式
三 何种城中村: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四 当前的社区治理效果:居民对本地生活的评价
五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第八章 农村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
一 农村社区的概念与内涵
二 农村社区的特征及治理要素
三 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一 价值匹配分析与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
二 价值匹配分析与单位制社区
三 价值匹配分析与老旧街区
四 价值匹配分析与城中村、城边村社区
五 价值匹配分析与农村社区
附录1 福利流失与关系损耗:保障性住房配建社区的治理与服务
一 问题、设计与发现
二 公租房群体特征
三 公租房居住状况
四 公租房消费支出
五 公租房社区参与
六 政策建议
附录2 流动人口的社区治理
一 引言
二 城市外来人口治理的两种思路:控制、排斥与提供服务
三 外来人口的社区环境
四 脏乱差的社区因素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同的住房权利
五 二元制度社区秩序混乱的根源
六 结论与讨论
附录3 农村社区治理对村庄类型与治理模式的探索
一 研究基础与核心问题
二 基本发现:村庄禀赋
三 村庄治理特征
四 推进村庄社区化建设
|
內容試閱:
|
序言
本书是一项集体研究成果,主要由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人共同完成。大约自2015年初起,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人决定以北京市为研究据点,开展一项有关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今大致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和北京市社科院均给予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刘世定教授承担了课题的学术指导工作,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晋军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李阿琳副教授等参加了部分讨论和写作工作。
本研究各章节分工撰写者如下:
第一章导论,沈原;
第二章价值匹配模式,刘世定;
第三章匹配问题,刘世定、沈原;
第四章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李洋、马丹;
第五章单位制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汪琳岚、刘阳、李金娟;
第六章老旧街区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以DZL街道为例,包璐芳、李阿琳;
第七章城中村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李伟东;
第八章农村社区治理的案例与分析,曹婷婷;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沈原、刘世定;
附录1:福利流失与关系损耗:保障性住房配建社区的治理与服务,晋军;
附录2:流动人口的社区治理,韩嘉玲、韩承明;
附录3:农村社区治理对村庄类型与治理模式的探索,晋军。
本书稿定稿前,根据北京市社科基金聘请审读专家的意见,做出了若干修改,主要是修改了书名,并增加了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全书由沈原统稿,李伟东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2016年11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