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迈克帕尔玛是美国当代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一直以其语言的深度和启示录般的活力,在美国诗坛独树一帜。从*早的《布莱克的牛顿》到*近出版的《线条》,帕尔玛的二十多本诗集既具有英美诗歌传统的优雅,又发挥现代派的大胆创新。
|
內容簡介: |
《疯子与扫把》收录了迈克帕尔玛的五十首作品,英语与汉语对照,并附有译者黄运特的译序和诗人创作年表。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迈克帕尔玛,生于1943年,是美国当今最知名的诗人之一。毕业于哈佛大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了十余部诗集。2006年荣获美国诗人学会颁发的华莱士史蒂文斯奖,此外还多次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奖金。
【译者简介】
黄运特,作家,翻译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英文系教授。著有《跨太平洋位移》《陈查理传奇》等。2011年获爱伦坡文学奖,2014年获古根海姆奖。
|
目錄:
|
译者前言
疯子与扫把
尺度
某些眼睛
散文之二
冰川纪的结束及其见证者
它分成
十四行诗:此时我看到
十四行诗:我们开始前
对称诗之九
蜂舞 七月
通往语言的路上
对称诗之十
越过山坡
十一月的谈话
回音湖札记之四
圆形人之歌
这样,那黑影
最亲爱的读者
那一切词语
理性的村庄
这次
散文之五
波德莱尔系列选一
太阳
博物馆的建造
循环
声明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自传之三
练笔
我不
然后
这
思想
无题 2000年2月
那么
皱折
这个
水仙的梦
可它们已经
我的讲座
古典研究
古典研究六
湛蓝
我没说的
移动
顾城
蜂群 2006年6月12日
线条 1
线条 2
迈克帕尔玛创作年表简编
|
內容試閱:
|
镜中丛书总序
自2010年起,由我主持的国际诗人在香港项目,每年邀请一两位著名的国际诗人,分别与优秀的译者合作,除了举办诗歌工作坊、朗诵会等一系列诗歌活动,更重要的是,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双语对照诗集的丛书。到目前为止,已有八位应邀的国际诗人和译者合作出版了八本诗集,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传统。这套丛书再从香港到内地,从繁体版到简体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取名为镜中丛书。按原出版时间顺序,包括谷川俊太郎、迈克?帕尔玛、德拉戈莫申科、盖瑞?施耐德、阿多尼斯和特朗斯特罗默的六本诗集。
与此并行的是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自2009年起创办的香港国际诗歌节,每两年一届。这两个诗歌项目交织互补,为香港提供独特的文化平台,进一步形成汉语诗歌与国际诗歌的双重推动力。
这套丛书的设想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在国际诗人与汉语译者的文本互动之中,跨越语言的边界;其二,对多语种的译者提出挑战,为丰富现代汉语提供新的品质及方向;其三,在国际诗人、译者和读者之间,在文本对应与参照中,构成某种内在张力,激活一连串语言内外的连锁反应。这套丛书首先面对的是院校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初学或精通外语的读者,当然也包括学者、译者和诗人同行。
镜中丛书是我和同行合作编辑出版的中英、中法等一系列双语对照诗集丛书的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国际诗歌的大家庭。诗歌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保证,也是一个民族苦难中的幸运。
北岛
【译者序】
在2005年的一次讲演中,美国著名诗人迈克帕尔玛曾引用一位苏俄诗人的话宣称:诗歌是一把犁,给时间耕地,把深层的东西翻起来,黑土才会呈现在上面。从70年代以来,帕尔玛的作品一直以其语言的深度和启示录般的活力,在美国诗坛独树一帜。从最早的《布莱克的牛顿》1972 到最近即将出版的《线条》,帕尔玛的二十多本诗集既具有英美诗歌传统的优雅,又发挥现代派的大胆创新。融艺术美学、语言哲学和时事政治为一体,深刻挖掘时间与现实,帕尔玛的作品把美国诗歌提到了继60年代垮掉派之后的又一个新高度。
在帕尔玛的字里行间里,我们可以感到诗歌在不断地责问自己,斟酌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寻找自己在现实里的地位。尤其是在人类语言正被鼓吹战争的政客与骗子肆意蹂躏的年代,帕尔玛觉得每一行诗都是一次清洗语言的机会。因此,那些让人产生惰性的陈词滥调,被作者玩于手掌,颠来倒去,点石成金,将它们沦为自己诗歌的笑柄和材料。这一特点使帕尔玛成为美国语言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帕尔玛的诗往往不是独白,而是对话;不是独自一人在柏拉图的山洞里给世界发信号,而是在茫茫人海中,在语言的沙漠里寻找回声。他早年的诗集《回音湖札记》,就是探索像蝙蝠一样在黑夜里,靠回音来辨别方向的能力。他跟谁讲过、谁教你不要讲话、谁的声音掏空一切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暗示有一个对话者,一个听众。即便是独白,帕尔玛的叙述者也往往呈现精神分裂症的征兆,它会说,玫瑰是红的,二二得四仿佛有人在场《循环》。在世界的黄昏,帕尔玛曾感叹:我们有幸跟别人一起工作。他又说,对话就是思想。而在对话中,难免有暂时的沉默、尴尬、不安、空缺、犹豫、疑惑、模拟、引用、责问,等等。这些都是帕尔玛作品里常见的场景片断,也是诗歌存在的状态。最可怕的是那掏空一切的、独裁暴君式的声音,硬把墙上的有些字指定为真理,而另一些作为艺术拍卖 《声明》。这些完美的半月,只是都市的谎言《这个》。
1996年,在给北岛的英文版诗集《在天涯》所作的序里,帕尔玛提出一个诗歌远近的概念,这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与世界观的概念。他所谓的far away near,直译为遥远的近,可用中文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来理解,说明诗歌所创造的不仅是一个距离观,而且是一种现时性,融合过去与将来。否则,语言将变成威尼斯的那座叹息桥,囚犯经此桥入狱,一去不返,再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通往语言的路上》。拒绝历史叙述的单向行驶,拒绝成为僵化语言的囚犯,帕尔玛宣称:诗歌是对遗忘的反抗。以这种艺术精神,诗歌才到达一个新的伦理高度,成为对正统文化的抵抗和批判。
黄运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