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HK$
74.8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HK$
96.8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HK$
82.5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HK$
79.2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HK$
74.8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HK$
60.5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HK$
63.8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HK$
86.9
|
內容簡介: |
《巴黎协定》凝聚了全球政治共识,成果来之不易,但落实仍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力推动。本书特邀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以坚定推动落实《巴黎协定》为主题,以独到的视角给出全新的分析,内容涉及国际气候变化治理进程的*进展、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一带一路专论、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和热点问题。
|
關於作者: |
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王伟光,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1967年11月至1978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1985年9月至1987年12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1987年12月至1992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期间,1991年1月至1992年8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1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1998年2月至2007年12月,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10月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等。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刘雅鸣,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曾任水利部水文局党委书记、局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巢清尘,女,1966年3月生,籍贯江苏。中国气象局国家气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海洋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委员会委员等。第三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写专家组副组长、十三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规划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城市与环境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负责人。长期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研究领域为海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政策。发表核心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气候变化方面专著多部。
陈迎,女,1969年4月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1997年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2005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2005年因院学科调整需要转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2010年8月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室联合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全球环境治理,气候变化、能源与经济发展政策等。2009年,受中国政府推荐,光荣入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发表论文等各类研究成果60余篇,著作有《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等,论文有《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如第2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14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4年、2014年)等。胡国权,男,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先后从事天气预报、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和应对对策等工作。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等项目十多项,参与编写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潘家华,男,1957年6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UNDP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社会经济评估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2010年讲解《关于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思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
|
目錄:
|
Ⅰ 总报告
1 落实《巴黎协定》:坎坷之路,砥砺前行【陈 迎 巢清尘】/001
Ⅱ 气候变化相关指标量化分析
2 G20成员低碳领导力评估研究【陈 迎 蒋金星】/007
3 中国暴雨韧性城市排名及分析【翟建青 郑 艳 李 莹】/019
Ⅲ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4 后巴黎时代气候变化科学评估【黄 磊 巢清尘 张永香 胡 婷】/029
5 特朗普的气候变化政策与中国的应对【张海滨】/039
6 G20气候治理的制度背景与发展前景【赵行姝】/053
7 2050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比较分析及启示【陈晓婷】/065
8 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中国角色及其影响因素【薄 燕】/079
9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王 谋】/090
Ⅳ 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10 我国洪灾风险演变特征与治水方略调整方向【程晓陶】/098
11 气候适应型城市水安全保障系统构建策略【田永英】/114
12 非试点城市开展生态海绵社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以长沙市为例【刘 波 李丁述】/125
13 能源互联网推进能源转型【何继江 王 宇 陈文颖】/139
14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段茂盛 邓 哲 李梦宇 李东雅】/154
15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动态及展望【黄全胜】/167
16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与展望【秦海岩 李 莹】/176
17 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张 莹】/193
Ⅴ 一带一路专论
1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风险评估及对策建议
【王朋岭 周波涛 徐 影 许红梅】/211
19 基于中国视角的一带一路气象灾害风险防范
【孔 锋 王志强 吕丽莉 王一飞】/221
20 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展望【朱守先】/232
21 全球能源互联网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和全球行动【刘振亚】/243
22 中蒙俄经济走廊绿色低碳发展合作:现状与愿景【初冬梅 姜大霖】/258
Ⅵ 研究专论
23 北京冬奥会面临的气候风险及应对
【宋连春 秦大河 马丽娟 朱 蓉 周波涛 陈 峪】/270
24 应对气候变化与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协同的新认知
【张称意 高 荣 吴 军 杨忠霞】/281
25 海平面上升对上海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选择
【刘校辰 田 展 胡恒智 吴 蔚 孙兰东】/290
26 欧洲绿色城市建设经验和启示【王芬娟 胡国权】/302
27 基于太阳辐射管理的中国极端降水致灾风险分析【辛 源 吕丽莉 孔 锋】/314
Ⅶ 附录
28 世界各国与中国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朱守先】/332
29 全球气候灾害历史统计【李修仓 陈 雪】/358
30 中国气候灾害历史统计【李修仓 陈 雪】/368
31 缩略词【胡国权 白 帆】/379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G.1~G.27)/382
|
內容試閱:
|
前言
气候监测事实表明,2016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平均温度是自1880年有现代气象观测以来最高的一年,比1961~1990年平均温度高出0.83℃,比工业化前时期平均温度高出约1.1℃。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超过400ppm的警示线,甲烷浓度也飙升、破纪录,气候变化的长期指标在2016年上升至新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的死亡人口以及经济损失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和国际移民组织IOM的报告,在长期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严重干旱影响了世界多地的农业及其收成,特别是在非洲南部、东部和中美洲部分地区有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了威胁,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洪水严重影响了亚洲东部和南部,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严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国际社会应采取积极行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而该协定已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和行动等方面的共识。《巴黎协定》虽然已正式生效,但落实《巴黎协定》仍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特朗普总统执政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利影响。
中国为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和落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气候治理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坚定地表示将继续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增强了国际社会的信心,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习近平主席新的全球气候治理观的引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建设中强调合作共赢,以负责任和建设性态度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中国在国内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把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了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十九大的召开将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勾画更美丽的蓝图。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实现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绿色低碳转型。在许多方面,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例如,2016年,我国风电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领导地位,我国光伏发电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新增装机容量为345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7742万千瓦。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必然是非常复杂的,充满挑战和艰辛,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践行习近平主席的全球治理新理念,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强化与沿线国家的气候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提出的重大决策,事关我国和平崛起,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机遇期的延展。一带一路涉及69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均存有明显差异,都面临复杂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从能源和碳排放情况分析,一带一路国家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重与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相差超过2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较低。2017年5月,中国在北京主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令全球瞩目。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主旨演讲,指出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新内涵和新动力。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既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延伸,也是我国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体现。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联合汇集国内外气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政策、应用实践等的权威性出版物,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作者大多是我国气候变化科研、业务、服务、决策领域乃至国际谈判一线的专家。自2009年出版第1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以来,每年出版1部。2017年出版的第9部《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坚定推动落实》,聚焦进一步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以及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现状与未来。我们相信,与前8部一样,这部绿皮书一定会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向为绿皮书出版做出努力的作者和出版社表示诚挚的感谢!
王伟光 刘雅鸣
2017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