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71.5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HK$
107.8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HK$
54.8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HK$
139.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HK$
86.9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HK$
129.8
|
內容簡介: |
本书内容包括汽油机电子控制、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子控制、汽车发动机控制新技术,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驱动防滑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汽车底盘控制新技术,中央门锁与防盗系统、乘员辅助约束系统、转向辅助照明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汽车CAN总线网络、LIN总线网络、VAN总线网络、FlexRay总线网络、MOST总线网络,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控制,电喷发动机检测与诊断、自动变速器检测与诊断、ABS系统检测与诊断、安全气囊检测与诊断。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本章小结 5
习题 5
第二章 发动机电子控制 6
第一节 汽油机电子控制 6
第二节 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电子控制35
第三节 汽车发动机控制新技术47
本章小结62
习题62
第三章 底盘电子控制 64
第一节 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64
第二节 防抱死制动系统 101
第三节 防滑转电子控制系统 112
第四节 稳定性控制系统 119
第五节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 124
本章小结 162
习题 163
第四章 车身电子控制 165
第一节 中央门锁与防盗系统 165
第二节 乘员辅助约束系统 170
第三节 转向辅助照明系统 179
第四节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183
本章小结 186
习题 186
第五章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 187
第一节 概述 187
第二节 CAN 总线网络 195
第三节 LIN 总线网络 218
第四节 VAN 总线网络 222
第五节 FlexRay 总线网络 226
第六节 MOST 总线网络 233
本章小结 239
习题 240
第六章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
控制 241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 241
第二节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控制 268
本章小结 326
习题 326
第七章 汽车电子故障诊断技术 327
第一节 概述 327
第二节 电喷发动机检测与诊断 335
第三节 自动变速器检测与诊断 346
第四节 ABS 检测与诊断 353
第五节 安全气囊检测与诊断 357
本章小结 360
习题 360
参考文献361
|
內容試閱:
|
高端汽车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汽车装备制造业正处于技术大变革、 产业大调整时代, 而贯穿这一时代的主线是汽车电子化、 电动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既是燃油汽车和燃气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 也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关键共性技术。
本书反映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汽车行业的新知识、 新技术、 新成果, 如起停控制系统、 无级变速器、 电控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线控制动系统、 自动驻车系统、 主动转向系统、 电子差速系统、 转向辅助照明系统、 汽车多媒体总线、 多模式混合动力汽车、 智能汽车、 车联网、 自动泊车系统、 无人驾驶机器人等, 内容涉及节能环保、 智能安全、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随着 《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的出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车联网、 机器人、 汽车电子智能化等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本书正是顺应这一形势发展而出版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 底盘电子控制、 车身电子控制、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控制及汽车电子故障诊断技术。
本书内容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51675281、 51205208 、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项目 编号: 2015-JXQC-003 、 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 编号:BY2015004-02 、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项 目 编 号: 30916011302、NJ20160037 、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建设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书由南京理工大学陈刚、 王良模, 三江学院王冬良,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蒋仁卿编著。 编写分工如下: 陈刚编写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 第六章第二节、 第七章, 王良模编写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 第四章、 第六章第一节, 王冬良编写第五章, 蒋仁卿编写第三章第一节。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 欢迎广大读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