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凶之夜
》
售價:HK$
65.8
《
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设计(NX MCD)
》
售價:HK$
61.6
《
原生家庭,一所隐秘的学校
》
售價:HK$
96.8
《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售價:HK$
107.8
《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售價:HK$
85.8
《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售價:HK$
46.2
《
阅世奇言:靖康生死局
》
售價:HK$
74.8
《
前浪后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1.平庸者困于过去,优秀者活在当下,卓越者预见未来。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未来,而是可以主动改变。
2.库克、彼得泰尔、扎克伯格、马斯克、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雷军全世界的大佬每天都在考虑一件事:如何发现真正的未来?
3.站在未来看现在,人工智能、共享经济、无人驾驶、基因工程、新能源哪些会成为真正的未来,哪些只是虚假信号?
4.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投资、创新、创业、就业、理财、教育,比的就是一件事:如何能快人一步布局未来?
5.福布斯改变世界的五大女性之一、哈佛大学尼曼学者艾米未布的未来主义课程。
6.六步掌控自己的未来,你在哪一步预见未来,决定了你的社会阶层。从过去总结现在,从现在预测未来,站在未来决定现在。
|
內容簡介: |
未来不是注定的,也不是突然出现,而是由许多现在的线条逐步汇聚而成。
我们可以通过观测现在的线条来预见未来。
通过现在的决定,我们可以影响未来。
《预见:未来是设计出来的》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评估方法,来分辨刚浮出地平线的新创意,分辨这个创意究竟是真正的趋势,还是昙花一现。这本书帮助我们分辨哪些信号在传递有意义的信息,以了解当下能够持续的变化,特别是社会边缘那些看起来毫无规律、却在不断汇聚、并开始向主流发展的创意。
预见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变化。韦布强势地表明未来不是一定要被动降临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利用前瞻思维预测即将来临的事物,并激励人们去创造所向往的未来。
|
關於作者: |
艾米韦布
《福布斯》评选的改变世界的五大女性之一。
哈佛大学新闻精英教育计划尼曼学者。
Thinkers50商业学院奖提名。
《今日研究所趋势年报》(FTI Trend Report)的出版人
世界知名未来学家,研究重点是未来技术如何变革我们生活、工作和管理的方式。
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未来预测课程。
创立了一家预测未来的领先战略公司未来今日研究所(Future Today Institute),为全球客户群解答X产业的未来是什么。
|
目錄:
|
第一章未来主义操作指南
蜥蜴脑:拒绝未知事物
现时悖论:难以预测的未来
现时悖论的风险:索尼的手机程序
预测未来是一个过程
未来因素中的偶然和混乱
第二章当汽车飞翔之时
准确来说,什么是趋势?
区分真正的趋势和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未来多快会来临?
影响趋势的因素:变化的来源
找到趋势为什么这么难?
第三章企业:苟延残喘、繁荣还是灭亡
为什么聪明人也无法正确地预见?
未来一定会来
算法不能预测登月成功
第四章找到科学、技术、设计和社会的边缘
不同寻常的怀疑对象
自我重复的边缘
为什么要关注边缘的生物修改
制作名单:画一个边缘地图
你就是边缘:你的身体已经被修改
从边缘到主流:接纳的7个阶段
第五章重要的是,看到信号
联系和识别模式
谷歌的模式
密码模式
带宽和牙刷测试
第六章共享经济模式
优步式X
优步的X因素
认知捷径和驳斥点
优步土豆农场
优步就是X
第七章这真的棒极了?
趋势的预计到达时间
趋势的全球定位系统
签到和虚拟荣誉
第八章如果,那么
数据之外,还要细节
好故事需要公式
算法没有直觉
第九章你好,机器人霸主
行为不端的聊天机器人
我们必须成为更好的老师
再次找到边缘
第十章反向思考未来
发散、集中和佛罗里达
数字人
未来,就是现在
概念与术语
致谢
|
內容試閱:
|
2007年,安大略,滑铁卢。黑莓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迈克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一边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跑步,一边看着电视。电视上的广告每15分钟循环一次,都是些一眼就忘的广告,但其中一个吸引了他的注意。一个极简的黑色背景上有一只手,拿着一部没有任何按钮的手机。配音男声响起:这就是打开手机的方式。然后手指一划,手机就解锁了,出现了十几个糖果般色彩斑斓、时尚的图标。这是音乐。男声继续,随着手机转为横置,专辑封面映入眼帘,手指划一下就可以换到下一张专辑。这是网络。这个声音又说,《纽约时报》可以即时装载在网络浏览器内,和电脑版一模一样。最后在苹果标志消失之前,这个声音说:这是iPhone上的拨号键。
拉扎里迪斯是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先驱,他没有预见iPhone的到来。 然而,这是当时移动技术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一种类似电脑的、没有按钮的手机正在进入主流。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也是通过商业广告知道iPhone的。
那年夏天,拉扎里迪斯开始接触iPhone,他打开了iPhone,为所见之物震惊,苹果公司好像把一台Mac电脑都装进了这个小巧的手持移动设备中。
20年前,拉扎里迪斯和一名工程学学生道格拉斯弗雷金(Douglas Fregin)建立了一个计算机科学咨询公司,也就是行动研究公司(RIM)。他们开发了一款新型手机,人们可以用这款手机在办公室外安全地接收邮件。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成功,他们把这款手机称为黑莓。
黑莓迅速成为一种身份象征,也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提高效率的工具。CrackBerry.com新闻网站的创始人凯文米查卢克(Kevin Michaluk)说:能拥有黑莓手机的人都是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没有智能手机。 高级业务发展经理文森特华盛顿(Vincent Washington)说,新产品发布会总会让他想起《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中臭名昭著的公文包。黑莓发布会上,拉扎里迪斯拿着自己的专用公文包走进来,并宣布:这就是我们的设备,一个金光闪闪的设备。负责行动研究公司客户群管理的布兰登肯纳尔蒂(Brendan Kenalty)经常因为自己的职位倍受责备,因为黑莓怎么可能需要采取策略来保持客户的忠诚度,留住客户呢?
拉扎里迪斯对iPhone感到好奇,却不屑一顾。黑莓手机令人如此欲罢不能,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将其戏称为瘾莓,凭借这样一个产品,行动研究公司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公司,价值可达到260亿美元,拥有当时70%的市场份额,用户量高达700万。
拉扎里迪斯已经拥有一套成功的产品,所以他和他的团队不会关注社会边缘的情况,不会注意到新趋势的出现,不会注意到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会意识到这款手机将会成为一款通用移动电脑设备,成为人们口袋中的电脑。消费者们不会再用黑莓处理商务事宜,也不会把iPad或手提电脑用于个人用途,而是转而使用一款能够满足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的设备。
一开始,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个通用设备的趋势会不会持续下去,尤其是这款手机的设计如此与众不同。拉扎里迪斯不但批评iPhone电池寿命短,没有黑莓安全,还嘲笑iPhone没有实体键盘:在iPhone的触摸屏上打字,对我来说真是个挑战,这样根本看不到自己在输入些什么。
iPhone发布的时候,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与黑莓做比较,对iPhone的批评也是很严苛的。在日历里加一项日程,或者更新通讯录后,需要用户自己手动同步到iPhone上。iPhone也没有移动电子邮件,收件箱系统使用起来也不够便捷。Safari浏览器的界面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运行速度太慢了,就算是只有文字的网页都很慢。苹果的应用商店中有很多应用,但这些应用是否值得信任呢?这些应用都是由外部开发商做的,不像黑莓的应用是由授权的合作商做的。
听到这些批判,尽管行动研究公司已经清楚地意识到iPhone开创了一个新的移动互联互通时代,也不愿调整自己的策略,去观察社会边缘的动向。行动研究公司并没有迅速改变其广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适应新一代手机用户,而是稍稍修改了原黑莓及其操作系统,慢慢提升。在很多方面,第一代iPhone确实不尽如人意,但是苹果迅速完善了iPhone及其操作系统。很快人们就清楚地意识到,iPhone并不是要去和黑莓竞争。苹果对未来的智能手机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远景,它预见未来的手机将会满足生活中各方面需求,而不仅仅是商业需求,是一种多功能通用手机,最终一定会超越行动研究公司的产品。
思科(Cisco)和思爱普(SAP)采用了iPhone。苹果和行动研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开发一百款新应用。行动研究公司的高管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一新趋势会让自己如此措手不及,他们孤注一掷地推出一项营销策略,只要iPhone用户愿意放弃iPhone,重新选择黑莓,他们就会给用户550美元。2012年,拉扎里迪斯和联合CEO 吉姆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辞去职务。到2014年年底,行动研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骤降到1%。
10年前的我在秋叶原做出了飞跃,黑莓的高管却没有做到。我投入到社会边缘,观察新的实验和研究,发现其中的模式,并描绘出未来可能的场景。而他们一直埋头干自己的事,只关注自己已经获得成功的产品。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曾写道:成功不是一个好老师,它让聪明的人错以为不能放弃已有的成功。
成功使行动研究公司最终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那我们呢?未来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面对月球探测器这类事物,我们是否也会束手无策?宝丽来(Polaroid)、真力时(Zenith)、百视达(Blockbuster)、电路城(Circuit City)和摩托罗拉(Motorola)也曾因为未来而手足无措,陷入挣扎。这些企业的高管们不去创造一个新的现实,而是反问自己:我们是怎么错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