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編輯推薦:
英国私立学校是英国教育*精华部分:仅占学生比例7%的私立学校每年为牛津、剑桥大学输送40%以上学生,高级军官、法官、首席执行官里7成有着私立学校背景,高级医师6成,*媒体人5成,英国电影奖获得者4成,国会议员3成。这是独属私立学校的傲慢。但也有很多人说英国私立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英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私校体制提供了古老而顽固的阶级分层的精英教育,这是否也是独属英国私立学校的偏见呢?英国私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科设计背后的深意到底是什么样的?书中私校陪读妈妈的视角帮我们揭开了英语私立学校神秘面纱的一角。
內容簡介: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对英国私立教育的关注以及英国私立教育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其曾风靡全球至今仍生命力旺盛,这本书就想探讨其背后的Why & How,更想探讨这种历史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这些带有私立学校印记的人也许会在国际平台上与我们相遇,或者与中国的下一代相遇。本书对英国私立教育学校校长、学校董事、私立学校监察员、教育基金建立者、学校项目运行者等进行访谈,关注英国私校设计理念、学科概念和教育目标。同时,书中还分析了英国私立教育对家长的要求,以及如何选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關於作者:
13年记者,11年英国研究员,两个女儿之母。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等做记者编辑。2002年前往英国伦敦攻读硕士、博士,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此后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坎特伯雷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短期任教。目前是自由研究员,为《北京青年报》《少年商学院》偶尔撰写教育方面稿件,兼美国《杂志和新媒体》(Journal of Magazine & New Media Research)审稿工作。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萃取英式教育之精华私立学校
第二章 Helen Lowe:帮助孩子们从家庭到社会
第三章 Hugo de Burgh & Anke Gosch:
从中英双语小学看教育的多元化
第四章 Helen Pike: 中学是成人的预备役
第五章 Lucas 勋爵: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第六章 Marcus Mapstead:体育! 体育! 体育!
第七章 Adrian Richardson:从小学起就该训练批判性思维
第八章 Christine Ryan 和Willetts 勋爵:英国教育的荣光
第九章 Tim、Sam Vs Neil、Rahim:老男孩和新生代
第十章 私立教育需要怎样的家长?
第十一章 私立学校面试
附 录 对英国教育的再思考
內容試閱 :
前 言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都应该得到最好的教育。
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 ?
在英国,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都秉承一样的教育理念,而公立学校全由国家和地方拨款,并享受各种政策的优势,资源其实比万事自筹的私立学校更丰富,总体而言,设施也更完备。私立学校的优势在于完全独立于政策之外的自主性, 以及教育理念和办校宗旨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淀、继承和近十年的提高,日趋成熟。按照圣保罗女中校长 Clarissa Farr 的说法,私立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ethos),而不是某个成功的校长或者某届出色的学生。而Sam Alder 现任英国私立学校监察局监察员 强调,只有能召唤出每个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对社会的担当和对未来参与、改造的力量,才是好的教育。当然,就质量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也一样,都有出色的学校,也都有平庸的学校。 本书选取私立学校为主题,只是因为私立学校的教育模型比较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可谓集英国教育之菁华。20 世纪 30 年代我的姥爷汪泽楷曾总结说:英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育人的不徇私(disinterested)、不畏难 capable of exposing himself、有良知、有荣誉、为他人肯牺牲自己,英国人并不主张从小就培养天才。英国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是人类社会史和教育史本身的发展,他们根据心理学提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个很重要的成就。而今,英国教育仍在此 轨迹中前行,个性全面发展仍然是英国教育之本。
也许很多人会说私立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英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私校体制提供了古老而顽固的阶级分层的精英教育;但对阶级分层和固化这一点,很多被采访者都提出了异议。具体到精英文化的概念,如 Helen Pike 现任 Magdalen College School 校长 所言,如果精英是指我们试图培养在未来更有机会和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和世界的学生,那么我会为这种精英教育大声喝彩。就算是《红楼梦》,都能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更何况一所学校,一种教育呢?英国私立教育在数百年的历史里一直纠缠于阶层、精英、时髦、权力、毒品、性丑闻等,似乎爱者欲生而恨者欲其分分钟消失,即使各个私立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也对各校口评不一,但入学门槛如此之高、历时几百年而不衰、又广被世界认可,那一定还是有其独特的生存 之道。这本书,就是对这种道的初探。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因为我自己的经历: 从记者到研究者再到家长,此书也难免带有这 3 个方面的印记;但本书里舍弃了记者的犀利和研究者的思辨,很多时候更愿意定位于观察者和记录者,字里行间表达的观点可以被看作只是记录一个家长的喃喃自语。只有这样的角度,才能给读者更多的空间,不被这些记录所影响,而凭借这些文字作向上攀缘的长梯,去探索教育的广阔天空。
原计划本书只做校长们的访谈,但在实际采访中,联系到一批比一校之长更能提供全景也更有趣的采访对象们,比如学校董事、私校监察员、教育基金建立者、学校项目运行者,等等。他们大多数毕业于老牌私立寄宿学校,他们当中很多人的下一代甚至第三代仍在接受私立教育,能站在整个英国社会的层面上去回顾自己的经历和职业,分享做父母的经验,从而为英国教育提供更多、更立体的拼图块。跟他们聊天,一则是与他们拆解教育理念,另一则也在验证我对私立教育的看法,好在这两者都完成了。非常感谢他们能够花时间去引领我在私立教育这个领域蹒跚学步,感谢他们的时间、经验和思考。
本书还尝试了加料的写法,因为我的理解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其实也是该国文化的体现,与其民族特性不可分 割。在采访和写作时,有意增添了自己对英国社会的观察, 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英国人特性的解读。当然这不是一本 解读英国的书,这些料都是点到即止,但我希望一些小 细节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做了十多年记者后,我的体会是,记者这个职业需要追 梦,因为他们希望文字能给社会带来更好的改变。采访后,我更体会到教育者也是追梦人,因为他们也需要相信教育能 给社会带来更好的改变。他们为此奉献一切。
每个孩子都值得最好的教育,也许有点像痴人说梦,但我愿意做梦。
其实,教育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学校和社会;如果一方面不理想,其他的方面就得多做一些努力。孟母三迁不就缘于此吗?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是学校、家长和社会一直在合谋,为孩子们加上了层层束缚。要想改变这种残酷,可能先要从每个人意识的改变开始。
就像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一样,其实教育也没有一种完美的模式。虽然英国私立教育特点卓著,但远谈不上完美。尝试着分拆其教育之道,是希望能有所借鉴。所以我幻想家长或者教育者在看书时,也许会不时感叹一下:原来这么简单啊,其实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下的。如果一点点的尝试,或者一点点的信心,能够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快乐时刻,或者开阔的天空,此书可谓功德圆满。
我一直相信,为子女选择了什么样的教育,其实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毕竟儿童成长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可以 极其深远,甚至延伸到下一代的家庭,或泽被子孙,或祸起 萧墙。我时常警醒自己。
但另一方面,家长也不必如履薄冰,幸福的家庭并不尽相似,健康的孩子也各有特色,只有适合每个个体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和相处模式,才是最好的。身边大多数朋友都做了家长,我总是会欣羡成为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幸运,因为他们爱并关心着子女们,而爱和关心从来都是好家长成功的一半。
本书的序言是由原来报社的老领导徐方先生写的。认识徐总近 30 年了,让我感到宽慰的是,现在勉强还算跟得上 他的脚步。我们一直没有停下来。记得去年陪他在北京联想大厦一层喝茶时,我很郁闷,因为采访了两个校长,但那些范本式的问答激不起曾经做过记者的我更多兴趣,徐总一锤定音:不好玩,就不要做了。后来当聊到哲商,我 们才觉得好玩,当即邀请他来作序,虽然徐总说:以前都是你写吧 ? 什么时候轮到我写 ?感谢徐总,如果没有聊到那些有趣的观点,我也不会改换采访方向,完成本书。 更重要的是,徐总提出的哲商的概念,三观,才是真正置于智商、情商之上,最为重要的根本,也是教育为民启智之道。而国内的哲商观,正好切合了英国私立教育里培养健全的社会公民的概念。
本书的另一篇序言本来是想阐述教育和文化资本的关系,邀请的是第二博士导师 Colin Sparks 教授执笔。还记得在临近毕业和毕业后的数年间,每次见面他都会问:你最近写论文了吗?有发表的新论文了吗?毕业论文有没有投出版社 出书?参加什么学术会议了?每次得到的都是令他失望的回答,他会说噢,我忘了你是个家庭主妇,因为我突然对做家长旁观女儿们的成长更感兴趣。有次在伦敦牛津街 John Lewis 百货店顶楼的餐厅喝咖啡,教授半沉着脸说,你不要觉得拿学位是自己的私事,学校、导师也跟你一样花费了数年的精力和资源,培养一 个博士不容易。确实,从够资格带博士生开始到退休,很多英国大学的教授也就能带出二三十个博士生,大学各系(特别是人文科学)每年可能只能毕业不到 10 名博士,所以英国学术界非常珍惜给出的这种机会, 特别是像 Sparks 教授这样以学术为生命的人。从决定写这本书起,就想对导师说,我没有辜负您的教诲,虽然这不是一本传播学的著作,也不是一本学术专著,但在英国读书训练的学术逻辑和严谨性多少被带入了写作。说到序,Sparks 教授拒绝了,他不想写他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因为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者。这一点,再次让我领教了英国学者的专业操守。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李树波和 X 在出版前看完了 每一章节,还参与了提问以及问与答环节,她们的无私付出让本书更丰满。还有曲蔚、Yini Zhang、尹依依、应燕、王芳、张小强、刘涤、曹书乐、何威、顾晓清、祝得斌、朱璐、 韩雪元、Tim Cullen、Sam Alder。他们或者帮助我修改思路,或者提供出版参考,帮助我塑造本书成型。感谢 Zoe、Phoenix、 Eric、Sophie、Ella、Thomas 和 James,这些孩子们都对自己的学校提出了一些有趣但很重要的问题,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他们和学校。
编辑庄晓明先生从 2016 年 8 月听到选题起,就一直以宽容的心态任我把材料塑造成我想要的模型,特别是理解我的野心把私校特征和英国人特性相结合,从私立教育去看英国的社会在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一代,因为这些人将来会在国际舞台上与我们相遇。知己还须知彼。
非常感谢我两个健康成长的女儿,跟随着她们的脚步, 我一步步体味到本书里所写的一切。没有她们,就没有这本书。
此书要献给我的父母和先生,是他们一直给我空间,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并给我机会不断学习和修正自我。
最后需要感谢的是读者们,没有你们,也没有此书的出版。
哲商与教育革新
徐方
李爽,20 多年前我在《中国经营报》时的同事,当时还是个刚从中文系毕业的小姑娘。几年后,夫妇二人去了英国。再见面是新千年后,她已在读传播学的博士了。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她会回国一次,或考察,或讲学,或有其他事,总会约我见面、聊天,聊聊国内外传媒发展情况,交换下彼此看法。此种交流反倒比先前做同事时的交流来得更深入些。
从加了彼此的微信后,发现她发的内容多是关于女儿成长情况的,不知不觉间,她已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大女儿都 16 岁了。因为我是学教育的,加之李爽文笔生动、活泼,两个女儿生活、学习的内容丰富,看她的微信会津津有味,而不像一般微信晒娃的内容,无关者很难与晒者共分享。当然了,也是因为在英国私校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女儿与我们这里有些不同。而我和李爽在微信中这方面的交流也超过了传媒、社会新闻等的交流。她 2016 年回国时,我们还就此专门讨论了国内目前的教育状况,而她也谈到有出版社在约她写英国私校教育的书稿。
国内教育近年来变化很大,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为了给孩子留学做准备,也有选择国际学校的。无论是哪种方式,关注重点仍是教育在就业方面的功利功能,很多学生除了校内的课业负担,课余时间还要参加多种提高应试能力的辅导班、 强化班。甚至那些文艺、体育方面的本应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培训,也成为以特长生身份进入高校的工具。
李爽的两个女儿,学习及课外生活从分类看上去与我们的孩子区别不大,但占比时间有不同。两个女儿仿佛整天都在击剑、器乐、露营、美食制作、艺术品(礼品)的制作和 party 中,只是间或参加下考试。应试态度也很轻松,她们的备考状态甚或比不上一些重要的击剑比赛。以我对李爽夫妇两人的了解,他们应该不会把女儿当职业运动员作为人设目标。学习击剑的愿景本是大女儿为了旅游而设计的:运动水平提高可以参加国际赛事,自然就可以到各地旅游了,这一设计基本成功,大女儿一直是英国青少年组前 3 水平,已经两年代表英国参加欧洲比赛了。这当然也是一种功利,但这完全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由狗买单的功利。高水平体育中的人生体验与收获,相信只要有运动爱好,且达到一定水准的人都能理解。与此同时,中提琴专业级、中音号 8 级,这两种器乐技巧完全不搭的演奏技能也可达到在学校与社区登台演奏的水平,这时间如何规划且能实行呢?我们读书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因为不考试,确有同学在篮球与器乐方面均显露了才能。但一、不考试;二、只有校级水平。如要达到高水平,有天赋外,要有大量时间练习。二女儿尚小, 也在照方抓药。两女性格差异较大,大女更认真,小女更活泼,学术追求方向不大一样,在艺术感受与分享方面却也其 乐融融。
一次母女 3 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从车载上听当时到访的一位演奏家对作品的演绎。大女儿说,我听到了他对乐曲处理与我不同的地方。如果不是技巧能力的不同,此处应是不同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差异所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这样的细节的关注与思考,可以想象她会在未来更加关注作品的人文意义。这种对作品人文内涵的了解,至少可以避免在中美友好的外交场合选择背景不适时宜的曲目《我的祖国》。 通过艺术、体育乃至时政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以求对人类灵魂(精神)的塑造,这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即理想吧。
李爽的女儿是天才吗?没见过,不知道。李爽是虎妈吗?湘妹子,脾气倔,倒也没觉得育儿方面有多强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学习如此多的技能(不止我介绍的,看书了解吧),安排如此多的活动和私立学校倡导的教育精神与制度 是分不开的。
在与李爽交流、分享教育体验时,结合我自己多年来企业管理经验,我提出了一个私人观点。我们在考察员工时, 除了注重学历与企业任职经历,这些以智商、情商为标准的条件时,其是否有培养价值,更应重点考察他的哲商。智商与情商多由先天和婴幼儿早教获得,而哲商则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全力作用下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形成,且这过程很长,甚至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那样,长及终生。
我的所谓哲商,可以理解为社会流行说法中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种概括大约是高校教育中,思品、马哲等公众课程中涉及的概念为师生们共同约定的简称。除了在考试中需要背记外,最多是聪明的学生把相关内容编成段子:北大保安要问的三个基本问题,你是谁?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尽管我们的教育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有所脱节,但并不等于哲商问题不重要。我就读过的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是势、道、术,指的是对趋势(势)的认知,对规律(道)的把握,及对技能(术)的运用,这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运 营企业的基本要素。对势与道的分析判断能力显然是企业管 理者理念与逻辑思辨能力的显现。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当然要在正确的观念引导下,哲商的价值在于此。
以我和李爽所曾经从事的财经媒体为例,在业内曾红极一时的《21 世纪经济报道》总编,乃北大新闻系毕业的高 材生,从高举新闻理想的大旗,张扬舆论领袖的作用,到为了完成营收目标而私用舆论公器,以敲诈勒索罪、强迫交易罪被绳,还是价值观偏差所致。不论是把媒体看成是第四 权利,还是把从业人员封为无冕之王,均是指这一行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属性,违背了这一行业的运营规律, 必然会遭到法律的严惩。浙江农村考上北大中文,智商不必评价,情商虽无从考,但这里出状况的是哲商问题。当诗 与远方与日常苟且有冲突时,你从了苟且,可能会一时得逞,长远看陨落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单以报道技术看,《21世纪经济报道》确是业内翘楚,但势与道的认知上差了一层。
类似的人物形象,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刻画。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中国作家路遥《人生》 中的高加林;乃至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 也因有着相同的个性而成为这系列人物画廊上新添的一位。 这类人的共同特点是智商高、企图心强,为了功利目的而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当内心人神交战时,人欲会最终战胜神欲成为行为的主导。人类区别于动物最高贵的精神运动情 感,也会让位于功利。当然,由于这类人的高智商,对实现 目标的执着,特别是他们在突破底线前的卓越表现,往往会引来人们的惋惜与同情,可这更说明了一个人哲商高低的重 要性。
热播剧《欢乐颂》中众多青年男女如要评选金童玉女, 多数家长会投票给赵启平关雎尔,学历、修养、气质、进取心都应是众多家长心中别人家的孩子。但二人没有显示体育方面的能力,这可能是包括编剧、导演在内都不具备的技能。前些年台湾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中的 F4, 是以日本庆应大学Keio boy为模板的,无例外的体育一流。如果说好的文化修养源于家庭,体育,尤其是集体项目, 更多的是应出自学校体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欧美国家的优秀人才一定以体育作为修身必备,克林顿、奥巴马、特朗 普3 人至少都是高尔夫运动爱好者。奥巴马是在位期间打高球最多的总统,而特朗普是单差球手。这其实就是现代教育的标签之一。哲商的培养应该是以文艺、体育等人类特有的精神运动为主的社会行为为主要方式。我们的教育经历过上千年历史的书院私塾,民国时期学欧美,1949 年以后学苏联, 到为择业而选校的今天,与我们社会转型的过渡是同步的,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的发展节奏也类似,此时多研究下欧美国家的教育形式,对完成我们的教育改革应有益处。
早年间初为传媒人时,也有过这样的职业狂想,如果能以传媒发端引发全社会对于教育这一百年大计的讨论(类似 当年真理标准的讨论),也是个人的学业与职业的完美融合了。时过境迁,看李爽的这本著述能否为百年树人之路铺下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