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編輯推薦: |
1.本书是国学专家张其成面向大众,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和核心价值主张,通俗化地正解《六祖坛经》的佳作。
2.本书的解读以易道为魂,三教交融为特色,认为这部经不仅是佛教的革命,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范,以《六祖坛经》为标志的禅宗将印度大乘佛教和中国三玄完美结合在一起。
3.本书双色印刷,配有古代山水人物图与张教授专门为本书题写的书法图片,在阅读的同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禅宗的生命智慧。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国学专家、易学专家张其成先生继《张其成全解易经》《张其成全解道德经》《张其成全解论语》之后的又一力作,是面向大众,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和核心价值主张,通俗化地正解《六祖坛经》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六祖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经典,是一部充满生命智慧的宝典。经作者多年潜心研读《六祖坛经》,发现这部经不仅是佛教的革命,而且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范,以《六祖坛经》为标志的禅宗将印度大乘佛教和中国三玄完美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了无痕迹。这就赋予了《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的解读以易道为魂,三教交融的特色。通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禅宗的生命智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
關於作者: |
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院课程特邀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老子道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中医药文化专委会会长。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等有关栏目主讲人。
出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医家庭, 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之长子,先后师从文字训诂大家钱超尘、易学哲学泰斗朱伯崑、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2016年其家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并亮相2017年央视春晚;张一帖家族荣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院课程特邀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老子道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中医药文化专委会会长。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等有关栏目主讲人。
出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医家庭, 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之长子,先后师从文字训诂大家钱超尘、易学哲学泰斗朱伯崑、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2016年其家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并亮相2017年央视春晚;张一帖家族荣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1997年首次提出易道主干,三教合易的观点,主张易魂佛心,儒风道骨,医艺并用,五经归元,以易融贯儒释道、医艺武,以内求实修打通生命觉悟之路。2003年最早在北大为企业家讲授国学;2004年建立个人国学网站,开设首届企业家国学修心特训营,2005年创建全国首家国学五经书院,首次创立国学管理和国学养生的概念,首次建立修心开智管理模式五行识人用人系统三宝五心养生法。从2004年开始系统讲授国学五经,目前是全国独一无二系统讲授国学五经的国学导师。2009年被搜狐网评选为当代国学四大领军人物之一,被誉为国学修心第一人当代最具魅力的国学修心养生导师。
1992年主编我国第一部《易学大辞典》、1994年第一部《易经应用大百科》、1999年主编第一套《易学文化丛书》,2001年主编第一部新世纪课程教材《医古文》、2004年主编第一部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2009年主编第一部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17年主编第一部卫计委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学》,2017年主编第一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教材《中医文化读本》。主要学术专著分四个系列:《全解国学经典》系列、《国学养生》系列、《易学文化研究》系列、《中医思想文化研究》系列。
|
目錄:
|
目录
导读
什么是禅?
禅宗是禅的源头
禅宗与禅学禅文化不同
禅宗与禅法不同
《六祖坛经》的文化影响
《六祖坛经》的版本流传
禅宗第一公案:拈花微笑
达摩东来及传法:顿悟禅法初入中土
六祖其人及革命:佛教的彻底中国化
禅门的五家宗派: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五家七宗的形成
各有特色的宗风
为何叫棒喝门庭
引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
內容試閱:
|
【原文】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语译】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解读】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如果无道心,那么便是在黑暗中行走而不能得见道。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对于世间的是非是不做分别的。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非在这里是过错的意思。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有过错,其实都是过错,因为还有是非分别心,这就还没有得道。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不要有别人不对或者我不对的是非心,没有非也就没有是,这样烦恼就自然消除了。
当然,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还是要常思己过的。没有烦恼了,也就不会在意爱与不爱,也就自然不再有恨,爱恨情仇都不再去关心,心就清净了,人就自在了。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写了一首诗《十诫诗》,前面两句是这样的: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这就是讲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要有正确的认知和行动,这些我们后面会讲到。
第一最好不要相见,如果相见了,就会相识;相识了之后,就要相恋;相恋之后,就要相爱;相爱之后,就相依了;相依之后,就会面临分离;分离之后,就会痛苦。所以不生不灭,有生必有灭,这就是法门。不要求永恒的东西,万法都在变,永恒不变的就是自性。
这一点在庄子的《齐物论》中也讲过: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回事,没有是非。
如果是这样来看待事物,学佛就学成了。所有的成败,如今天挣钱、昨天没挣钱,都很正常,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让你消极处世。弘一法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要抗日的,要精进,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所以该做什么还得做,这是一个过程,必须完成,要随缘,还要任性。
【原文】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语译】
大师又说:能认识自性就是功,能等视一切众生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有滞碍,常能见到真如本性的真实妙用,这就叫作功德。内心谦虚卑下即是功,外面依礼而行即是德;从真如自性中建立万法即是功,心体远离一切妄念即是德;念念不离自性即是功,应用万端而不染着即是德。如果要寻求功德法身,只要这样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修功德的人,心里不会轻慢他人,对一切众生都能平等尊敬。如果心中总是轻慢他人,我执没有断除,自然没有功;自性虚妄不实,自然没有德。这是因为我执未除贡高我慢,常常轻视一切。善知识!念念不间断即是功,心行平直即是德。自修心性即是功,自修身行即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向内见到自性,而不是凭借布施供养所能求到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梁武帝不懂得这个道理,并不是我们的祖师有过错。
【解读】
这一段里面将功德作了六次解释。什么是功?什么是德?
第一: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见到了自己的清净本性,这就是最大的功。平等,我们刚才提到三身,另外还有四智,后面都会讲到。四智中有一智就是平等性智,万事万物没有差别,没有是非,没有善恶,这就是德。
第二次解释: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功,是内心的,谦虚居下,这是有功;而外在的行为很守礼仪,懂礼,这就是德。功是内在的,德是外在的。如果按照《易经》的说法,就是阴和阳,是一回事,阴阳不离。
第三次解释: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自性清净了,然后能显示万法,也就是对外事外物都能按照自性来做,比如遇到堵车的状况也能内心很平静地面对,这就叫功。然后心这个体能离开万念,保持清净,就是德。
第四次解释: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任何时候不离自性就是功,应用自性的时候,在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念头上,都没有杂染,没有尘埃,没有受到外面世界的牵绊束缚,这就叫作德。如果按照这个来修行,这才叫真的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这是说,我们心中常常容易轻慢别人,看不起别人,我执太重,这样即便做多少好事还是无功。这样一来,自性虚妄不真实,就是无德。
第五次解释: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中间没有间隙,相续不断,也就是要放下所有的念头,不将任何一个念头停留在心中,这就是功。这样一来,我们内心是平静的,在行为上是正直的,这就是德。
《道德经》中对道德的解释是,道是大规律、大法则、大本体,道是隐的,好比是阴;道的外在表现就是德。德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怎样写?有人说是十四人一条心,这是错的,德不是这个意思。德的右半部分,其实最早是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直心;左边的彳是小路,走在路上,就是从外在行为表达出来。所以德是会意字,就是直心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意思。所以道一般是内在的,德一般是外在的;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道是阴,德是阳。慧能大师讲的功就好比道,德就好比《道德经》的德,是一回事。
第六次解释: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就是说不要求外在的东西,一定要在内心修炼。
梁武帝他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并非我们祖师的过错。
这是回答了第一个疑问:功德。
【原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语译】
韦刺史又问道:弟子常见出家人和在家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和尚解说:这样修行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和尚破除我心中的疑惑!
大师说:请韦史君用心听!我为你解说。世尊在舍卫城中,宣说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化度的经文,经中很清楚地说西方净土去此不远。若依相上说,西方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八千里,这个距离其实是指众生内心的十恶八邪,因为内心烦恼的障隔,所以众生离净土很遥远。说西方净土遥远,是为下等根性之人而说;说西方净土很近,是为上等根性之人而说。
【解读】
接着刺史又提出第二个疑问:弟子见到僧人和在家人都在念阿弥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师父请您说能往生到那里吗?希望您为我破除这个疑惑。
慧能回答他说,使君善听,使君就是指韦刺史,是对他的尊称,我来和你解说怎样往生西方。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佛陀十种尊名中的一种。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中说法引化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中说得很明确,西方净土其实不远。如果按照现实说距离有多少,那就是有十万八千里。这个十万八千里,实际上是说,我们人内心当中有十恶八邪,将我们身上的十恶八邪去除了,就到了西方。其实说远、说十万八千里,是对下等根器的人说的;说近,是对有上等智慧的大根器人而言。
十恶,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其中最难戒的就是妄语。妄语又分为四种:一是妄言,就是说假话、虚妄的话;二是两舌,两个舌头,就是两面三刀的话,这里说一套那里说一套,故意挑拨离间;三是恶口,就是说伤害人的话,也许自己无形中就会说出一些伤害人的话,这个最伤人,叫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四是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以上七恶,再加上贪、嗔、痴(贪婪、嗔怒、痴愚),就是十恶。对应的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十万,就是要把这十恶去掉。
八千,就是指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也叫正精进)、正念、正定。与其相对的八邪为: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那么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很简单,符合佛法的就是正,也就是能够见性。
去掉十恶和八邪,就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可近可远。大根器的人当下开悟,确实很近;我们一般人需要一个一个地破除,甚至有时还破除不了,就是远。
【原文】
凡愚不了自性,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语译】
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认识净土本在自己身心之中,于是发愿往生东方或西方,觉悟的人到哪里都是净土。所以佛说:随身所住之处常得安乐。使君只要心地没有不善,西方极乐世界就离自己不远;如果心地不善,念佛希求往生也难以到达。现在我劝各位善知识:首先除去身心中的十恶,这就等于行了十万里;然后再除去八邪,就又走了八千里。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常常保持行为平坦正直,那么到达西方净土就像弹指般一样快速,就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了。
【解读】
愚迷的人是不了悟自性的,没有认识到净土就在自己身心之中,有的愿往东方,有的愿往西方。开悟的人在东方、西方都一样,一回事。所以佛陀说:随缘吧,不要执着,这样就会心中恒久地安乐。有一副对联: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再如这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后人将这首诗里的闲事改为是非,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随缘,永远快乐。
武汉的归元寺有一副对联:想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上联讲一个人的处事态度,想到该做什么就马上去做,做了以后就放下不再住心。下联讲觉悟了就生大智慧,而你要自在、心量广大,犹如虚空遍周法界,才能觉悟。我们看到万事万物是生而又生,可最终是无生的、寂静的。这是讲随缘恒安乐。了了,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了解、明白,一个是完了,这两个理解都可以。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若要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这正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所说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念念见性,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时刻,都要反观自性,按照平常心正直做事,那么当下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了。其实阿弥陀佛不在眼前,就在自身,自己就是阿弥陀佛。
关于这段内容,曾经有人请教过虚云老和尚,觉得六祖在这里说的话,跟净土宗提倡的发愿往生是不是有冲突。其实是没有的。我们看虚云老和尚是怎么回答的。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若疑诸佛菩萨说法有冲突,岂能垂教万古?实在自己不能体会经义,若悟第一义,则无开口处。说个明心见性,已属方便,岂有冲突之理?至此业已答复。若不会,且看世尊唤阿难托钵去。
若依座主见解,不免依文解义。盖当时六祖为韦刺史说世尊在舍卫国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等语。六祖言世尊在舍卫城西方引化经文,可知已明白净士法门,断无故违佛说。不过他随缘说法,叫人了自性,识身中净土,不可愿东愿西,向外驰求,应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后再曰人有两种,法无两般,即《法华经》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所以当时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宏化天下,至今五灯灿耀,岂徒然哉?你我自惭,不能领会玄旨,不是祖师有过。
夫上天下雨,无私润于枯林;佛愿虽广,难度无缘。阿难为佛侍者,多闻第一,上有父为国王,已不富而自贵,兄为世尊,有吾不自修不能成佛之感。是知大地众生,虽有佛性,要随顺修行。譬如金在矿里,须经锻炼,方得受用也。
再考我佛在天竺说西方,华夏之人,便指天竺为西方。菩萨说法无法,令人背尘合觉,而众生知见,多是背觉合尘,不能随处解脱。喻如劝人不可心外觅佛,其人便执心为佛,岂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弥陀经云: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弥陀便来接引。一心不乱者,即是离念也,能做到离念功夫,何处不是净土?故《坛经》云:悟人在处一般,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此之谓也。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舍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觌弥陀。及夫见了弥陀,又不生欢喜之心,则无时不在净土。若在净土,又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则是真实菩萨。到那时不管东西南北,无不自在矣。专复断惑。
【原文】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语译】
法海说:和尚留下什么教法,可使后世迷人借以得见佛性呢?
六祖说:你们用心听!后代的迷人如果能够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识得众生,纵然历经万劫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不认识众生。自性如果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如果阴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没有佛心,将到何处去寻找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可以建立,万法都是从自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经文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别,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这首偈子的旨意,自然能够见到自己的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解读】
这个时候法海又发问,大和尚您留下什么教法,好让后代愚迷的人能够识见到佛性呀?法海一直在向慧能大师追问,而行思和怀让早已经得法,已经去传法,不再问了。但是我们知道,法海还有一种责任,就是要将慧能大师说的法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慧能大师说,汝等谛听,你们要仔细听好了,后代迷人,后代那些愚迷的人们,若识众生,即是佛性,如果能够认识到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本性是空,万事万物都是缘起而性空的,这就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如果不能够识见众生,不能认识到缘起性空的本来面目,就算历经万劫去寻找佛,也难以求见真佛。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我现在就来教你们如何识见自己本心中的众生和佛性。注意,这里的自心两个字很重要,是慧能大师说法时一直强调的。欲求见佛想要识见佛,但识众生,就要识见众生,只为众生迷佛,因为是众生有所迷惑,因而不能见到佛,非是佛迷众生,而不是佛不能见到众生,佛就在那里,他是如如不动的。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如果你了悟了自心本性,识见了众生的本来面目,那么众生就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可是如果你的心中还是有迷惑,有执着和分别心,就算是佛祖在你眼前,你不能识见清净自性,那么佛祖在你看来也只是众生外境。
自性是平等的,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叫作众生皆有佛性,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众生都有佛性?因为佛性就是自性,一切众生的自性都是相同的,都是清净的,也就是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是涅槃如如的。那么众生不都是佛吗?只是被其他东西迷住了,没有显示出来,一旦自性显示出来,你就是佛了。所以众生即佛,说的佛即众生,就是这个意思。自性邪险,如果你的心中没有正念,存有邪恶的、危险的想法,佛是众生,你也不能识见自心的佛性,佛对你来说也就如同普通的众人。下面这两句也是强调自性中持有平等正念的重要。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如果你的心中走入邪恶歪曲的境地,那么佛就是众生了,你是见不到佛性的。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一旦你的心中生出了平等的、正直的正见,即便是众生,你也能识见他们的佛性,见到真佛。
我心自有佛,自我的本心中自然就有佛性,自佛是真佛,自性中的佛才是真佛,也就是说在自我的本性中识见佛性,这才是真正的见到佛。自若无佛心,如果自己心中都没有了佛心,何处求真佛,还能到外面哪里去求得真佛呢?汝等自心是佛,你们自己的本心就是佛,更莫狐疑,不要再有什么犹疑不决了。外无一物而能建立,自心以外是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建立起来的,皆是本心生万种法,都是你自己的本心所生出的万事万物。所以《楞伽经》上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当你的心中生起各种念想,那么各种事物也会随着念想的产生而生出;当你的心中灭掉了各种念头,那么在你眼前浮现的各种外境也会随着消失,自然就能够识见本来的面目,也就是清净自性。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现在我留下一个偈子,跟你们道别,这个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后代的人们如果能够识见这偈子的真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那么就是自己识见本心,自我了悟自性,成就佛道了。这个偈子最好是自己慢慢去读,然后体会。我们这里做简单的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