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
售價:HK$
63.8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HK$
98.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HK$
141.6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編輯推薦: |
这本专著挖掘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丰富并推动了系统功能翻译研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看作一种以源语文本意义为导向的跨语际再实例化过程,强调意义的读解、选择和重构,阐明了选择对译文意义构建的重要性。依托多维度意义模式,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工具,以翻译中的及物性转换为例,从跨语际再实例化的视角,对原文和译文的及物性语言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对比和阐释,详细论证了各类转换对译文意义构建带来的影响,并探究了及物性翻译转换的动因。 根据形式意义统一律,形式体现意义,同时意义驱动形式。因此,翻译不仅应因形得意,还应因意构形。本书还引入了实例化维度中的耦合和意义权重等概念,并将其整合到翻译研究中,进一步挖掘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丰富并推动了系统功能翻译研究。
|
關於作者: |
.......................................................................................... 189
|
目錄:
|
目录
序 ........................................................................................................................... i
绪论 ...................................................................................................................... v
第 1章.系统功能翻译研究中的及物性翻译转换 ...........................1
1.1 引言 1
1.2 系统功能翻译研究 1
1.2.1系统功能翻译研究范式的优越性 1
1.2.2系统功能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 3
1.3 及物性翻译转换 5
1.3.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照下的翻译对等 6
1.3.2 及物性翻译转换和元功能对等 9
1.3.3 及物性翻译转换和语境理论 12
1.3.4 及物性翻译转换和译文评估 15
1.4 亟待解决的问题 16
1.5 结语 18
第 2章.作为跨语际再实例化的翻译.............................................. 19
2.1 引言 19
2.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观 19
2.3 形式意义统一律 23
2.4 翻译是一种跨语际再实例化行为 26
2.4.1 实例化、再实例化与翻译 26
2.4.2 翻译作为跨语际再实例化 32
2.5 结语 36
第 3章.跨语际再实例化中及物性过程的转换 ............................. 37
3.1 引言 37
3.2 及物性和及物性语法隐喻 38
3.2.1 及物性系统和及物性过程的判定 38
3.2.2 及物性语法隐喻 44
3.3 及物性过程之间的转换 46
3.3.1 实例统计和整体趋势 49
3.3.2 物质过程的转换 51
3.3.3 关系过程的转换 59
3.3.4 心理过程的转换 64
3.3.5 小结 66
3.4 及物性过程次类型之间的转换 67
3.4.1 实例统计和整体趋势 68
3.4.2 物质过程次类型之间的转换 69
3.4.3 关系过程次类型之间的转换 74
3.4.4 心理过程次类型之间的转换 79
3.4.5 小结 83
3.5 翻译策略对及物性过程转换的影响 84
3.6 结语 86
第 4章.跨语际再实例化中及物性过程的增减 ............................. 89
4.1 引言 89
4.2 实例统计和整体趋势 89
4.3 去名物化 90
4.3.1 名物化的三元功用和去名物化的界定 91
4.3.2 名物化成分的翻译在译文的形态分布 92
4.3.3 去名物化的动因 94
4.3.4 去名物化对意义的改变 98
4.3.5 翻译策略对去名物化程度的影响 100
4.3.6 小结 103
4.4 环境成分的成句化 104
4.4.1 环境成分成句化的界定 104
4.4.2 成句化突出的环境成分 107
4.4.3 环境成分成句化的动因 117
4.4.4 翻译策略对环境成分成句化程度的影响 117
4.4.5 小结 123
4.5 修饰语的独立成句 123
4.5.1 前置特征语独立成句的情况 123
4.5.2 后置定性语独立成句的情况 128
4.5.3 小结 131
4.6 及物性过程的扩增对译文意义重构的影响 132
4.7 及物性过程的删减及其对译文意义重构的影响 132
4.7.1 及物性过程缩减为小句成分 133
4.7.2 表逻辑意义及物性过程的删减 134
4.7.3 变通重组中及物性过程的删减 135
4.7.4 及物性过程删减对译文意义重构的影响 137
4.8 结语 138
第 5章.跨语际再实例化中及物性翻译转换的动因................... 141
5.1 引言 141
5.2 人际意义对经验意义的排挤 142
5.3 语篇意义对经验意义组织方式的制约 147
5.4 不同语言系统中意义体现方式的差异 154
5.5 及物性过程拓扑亲缘关系的存在 156
5.6 文体价值和修辞功能的诉求 157
5.7 译者认知和读解方式的不同 159
5.8 结语 162
结语 .................................................................................................. 163参考文献 .......................................................................................... 169
附录1 图示清单 .............................................................................. 184
附录2 表格清单 .............................................................................. 185
后记 .................................................................................................. 187
作者简介 .......................................................................................... 189
|
內容試閱:
|
绪 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最基本的研究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语言可以表达哪些意义;语言使用者如何选择意义。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样涉及意义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对意义的共同关注,是两者结合的最大契合点。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的翻译研究(以下简称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探讨翻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基于形式意义统一律,把翻译看作一种以源语文本意义为导向的跨语际再实例化过程。翻译作为跨语际再实例化,是将源语文本所表达的意义依托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在译语语境下再次实例化为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语言的多个维度和多重意义。翻译是一种意义创建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选择意义,意义的再实例化如何受到源语和译语语言系统的制约,不同选择对意义的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本书旨在探究的内容。翻译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传统译论认为,翻译不应拘泥于语言形式,而应注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因此有得意忘形之说。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形式和意义就如同一张白纸的正反面,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是体现 1意义和功能的必要手段,词汇语法是意义生成的动力。换言之,形式是意义的形式,意义是形式的意义。不注重对形式的分析,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义;不注重对形式的再现,也不可能全面、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因此,翻译中不仅应因形得意,还应因意1 体现对应的英文术语为 realize,它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具有重要意义,用来表示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为体现关系,其中语义层由词汇语法层来体现,或者说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形式体现意义正是指的这两个层次之间的体现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形式对意义的编码。构形。弗斯( Firth,1957:32)认为,翻译的一切问题都是语义的问题。韩礼德( Halliday,1992)认为翻译是一种创建意义的活动,如果没有意义的创建,便不能称之为翻译,关注选择和意义潜势的功能理论一定是对译者有益的语言学理论。(同上: 15)这是因为翻译研究探索原文的意义如何在译文中得到最大限度地重现,如何通过各种意义的选择达到译文意义的重构;而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 2是意义生成的动力,探究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交际中选择语言形式,进而表达相应的意义。语言是创建意义的资源,韩礼德(Halliday,1997:3)将这种特性称为语言的表意功能(semogenesis),即语言创建意义的能力。语言的表意功能使得语言成为一种意义潜势。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意义的分析可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普通语言学理论,自 20世纪 50年代萌芽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3,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流派之一。它把语言看作一种创建意义的资源,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功能性,采用整体性( holistic)的研究途径和综合的研究视角,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 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Halliday,1985,1994)。它们分别对应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189)指出,从三元意义出发,好的译文需在概念、人际、语篇三种意义上都与原文对等,但是由于意义系统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取得语境和意义的完全对等是罕见的,因而翻译实际上是在目标语中寻找相似的语境中尽可能起相似作用的语篇的过程。系统功能语言学遵循形式体现意义(form realizes meaning)的基本原则,认为语言形式是体现其意义和功能的必要手段。实例2 这里的语法是指词汇语法,即大语法。其中,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3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黄国文,2009b):阶和范畴语法(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阶段;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阶段;系统功能语法(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阶段;语言作为社会符号(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阶段。四个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分别为《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1961),《深层语法札记》(Halliday,1966),《英语的及物性和主位札记》(Halliday,1967a,b;1968),《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Halliday,1978)。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形式的作用。概念意义的对等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及物性(Transitivity)14是实现概念意义最重要的语法手段。选择不同的及物性过程是为了满足不同意义的需要。换言之,为了达到一定意义创建的目的,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要表达意义的驱使,即意义驱动形式。形式和意义辩证统一,相互依存,本书将其称之为形式意义统一律。就翻译本体的研究而言,语言学的分析和读解至关重要。霍姆斯(Holmes)在《翻译学的名与实》(1988)一文中,论述了翻译学的研究目标:一是客观地描写翻译现象;二是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助于全面、有效地对翻译语言进行描写和解释,以此达到翻译学的研究目标。归根结底,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语言学理论有益于更好地对这些转换进行描述、解释乃至预测,并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完成这项工作。系统功能语法重在关注意义和意义的体现形式,相比乔姆斯基( Chomsky)或者布龙菲尔德( Bloom.eld)的语法,对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语言分析更有帮助(Newmark,1987:293)。21世纪的系统功能翻译研究与系统功能多语研究( Matthiessen,Teruya & Wu,2008)的大背景相呼应,不仅深化了原有的研究课题,同时拓展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学术影响力也波及澳洲、欧洲、亚洲、美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见赵晶, 2016)。可以说,系统功能翻译研究已经进入高度活跃的研究阶段。本书正是基于形式和意义的辩证统一关系,聚焦及物性翻译转换,从跨语际再实例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一方面可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更准确地理解和捕捉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即因形得意 ,还应以此意义为导向在目的语中用相应的形式加以重新编码,即因意构形 ;另一方面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真实语言的分析,可在此过程中检验、丰富相关的语言学理论。4 及物性是建构人类内在和外在经验的语法系统;及物性过程将人类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是经验意义在词汇语法层中的体现形式。经典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包括及物分析( Transitive Analysis)和作格分析( Ergative Analysis)两个方面。其中,作格分析关注促成过程产生的因素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不强调各种及物性过程类型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并未涉及作格分析的内容。有关及物性和及物性过程的详细介绍,见下文 3.2.1节。vii研究问题和目标及物性过程作为概念意义在词汇语法层中的措辞形式,其具体的选择和配置方式对于意义的彰显有着关键作用;翻译中及物性过程的转换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译文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把翻译看作一种以源语文本意义为导向的跨语际再实例化过程,以英汉翻译中的及物性转换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意义框架下,依托形式意义统一律,考察及物性转换的类型、特点、导致的意义变化及趋势,同时还将探索翻译策略对译文及物性转换程度和语言特征的影响,以及促使及物性转换的诸多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跨语际再实例化中的及物性翻译转换有哪些类型和特点?(2)及物性翻译转换是否会导致译文意义的改变?如果会,具体对译文意义的建构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
(3)译者的翻译策略对及物性转换程度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会导致译文语言特征上的哪些差异?
(4)导致跨语际再实例化中发生及物性翻译转换的因素有哪些?针对上述问题,本书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研究目标:
(1)从跨语际再实例化的视角,对英汉翻译中的及物性转换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归纳及物性翻译转换的类型,并分析每种转换类型的特点,进而揭示及物性过程在跨语际再实例化中所发生的变异。
(2)从翻译过程中的及物性转换入手,多方位探讨种种转换所带来的译文多维度意义上的变化,进而论述对译文意义建构的影响。不仅论证及物性转换会给经验世界的表征带来变化,还要论证这种转换对语言视角、语言标记性等带来的变化,并阐述翻译中的及物性转换对激发译文人际意义和突显语篇意义的作用。
(3)通过比较不同翻译策略下译文中发生的及物性转换,探究译者的翻译思想对及物性转换程度的影响,进而说明译文中呈现的各类及物性翻译转换是概率性的。同时,从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切入,比较翻译策略有别的两个译文语言特征存在哪些差异。
(4)从三元意义的互动、语言系统和意义体现方式的差异、前景化和文体价值的诉求等多个方面探寻英汉翻译中促使及物性过程
转换的因素,进而对翻译转换现象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为翻译教学、译者培训和翻译实践提供可资参考的观点。研究方法和语料本书注重对真实翻译语料的调查和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主要表现为对比分析法和抽样统计法的使用。对比分析法是指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以及两个译语文本之间在意义体现方式上的比较,这是探寻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以及不同译文之间意义差异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意义表达的细微差异,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是如何进行重构的。抽样统计法是指对较大规模的小说语料进行章节抽样,在封闭语料内统计及物性过程转换的实例和数目。统计的结果有助于揭示各种转换出现的概率。概率( probability)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首先,概率是语言系统网络图的重要特点之一( Halliday,2003:23-24),文本中的出现频率是系统中概率的实例化表现。语言系统网络图应涵盖每个项目在实例化过程中出现的概率。不仅如此,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也呈现一定的概率性,且概率的高低与译者遵循的翻译策略密切相关。其次,描述翻译学同样强调概率的思想( Toury,1995,2004)。由于翻译中多种变量的不可控性,语言学视角寻求的翻译规则多是条件性的、概率性的。图里(Toury,2004:21)认为翻译共性(translation universal)的研究正是有条件的、概率性的,而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寻求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翻译规则系统。概率代表了一种倾向性,由于翻译策略的不同而导致译文词汇语法特征的差异,也呈现概率性的特点。本书的研究语料为查尔斯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18121870)的 David Copperfield以及《大卫 科波菲尔》(董秋斯译)和《大卫 考坡菲》(张谷若译)两个汉译本。狄更斯是 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狄更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业社会逐步过渡到工业社会,田园生活逐渐向城市化生活转变,社会矛盾突出、尖锐。他一生著有 15部长篇小说、几十部中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散文、游记、剧本、书信等,几乎尝试过所有的创作体裁,是世界文坛最多产的作家之一。狄更斯的作品影响广泛、深远,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英国文学的象征性符号。1849年 5月,小说 David Copperfield开始分期连载,最后一期于 1850年 11月出版。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大卫在孤儿时期遭遇种种磨难,又在挫折和教训中逐渐成熟,成年后经过不懈奋斗最终获得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故事。小说旨在探索人的成长道路,探索正确的人性形成的过程,并由此表现了健全的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赵炎秋, 1996:30,90)该小说构思精妙,文笔流畅,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成功刻画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狄更斯小说人物的人性内涵是丰富而深厚的,很多看似平淡的东西都可以挖出许多人性的内容(同上: 216)。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完整叙述了科波菲尔、辟果提、威克菲尔、米考伯、斯提福兹、希普六个家庭的悲喜人生故事。中国翻译界对狄更斯也有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从翻译的数量上看,在所有英国作家中,狄更斯所受到的关注仅次于莎士比亚。在其所有翻译作品中,David Copperfield又几乎是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一部小说。据相关统计, David Copperfield的全译本已有 20余种。最早的译本为 1908年林纾所译的《块肉余生述》;1945年许天虹完成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译本,也是第一个白话译本。本研究选取的两个译本分别是 1947年董秋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2011年重印本)和 1980年张谷若的《大卫 考坡菲》(2011年重印本)。选取这两部译作,是因为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却都在历史上取得了较大影响;同时,两位译者都有翻译理论的论述,在翻译思想上存在明显差异,译作中采用了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简而言之,董译采取了原文作者导向的异化翻译策略,张译采取了译文读者导向的归化翻译策略,是理想的译文比照材料。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跨语际再实例化的视角探究及物性翻译转换问题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深化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的翻译研究。本书从及物性翻译转换入手,以意义的转变为着眼点,基于形式意义统一律,讨论了形式的变化如何引起意义的变化。同时,英汉语言系统中存在着两套形式和意义的体现关系,导致意义的体现方式存在差异,这使得确定意义变化的标准变得更为复杂。文中的分析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围绕再实例化中的及物性耦合,探讨了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再实例化的本质和特点,突出了译者作为语言使用者在意义再实例化中的作用,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相关问题重新加以审视,深化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的翻译研究。(2)对译者培训和翻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依托系统功能学展开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学分析,对译者培训和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使译者和教师注意到语言学讨论的相关问题( Halliday,2009a:23)。本书充分讨论译文中及物性转换所带来的意义变化,可让译者深刻意识到语言形式的改变能够导致意义的变化,同时有益于译者熟悉不同语言系统下意义的形式体现方式,遵循目的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进而在翻译实践中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更为谨慎。对于文学语篇的翻译,尤其还要注意超常及物性配置具有突出的动因,引导译者充分重视超常语言结构所表征的超常语义,避免造成译文意义的流失。翻译教学中,教师同样要灌输形式意义统一的基本思想,明确及物性过程小句在译文选择中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使学员认识到及物性过程所体现的经验意义在译文重新建构时,会与人际意义和
语篇意义发生冲突,有助于充分考虑到不同意义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互动和制约,明确每种词汇语法选择背后的动因。
(3)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韩礼德、韩茹凯、黄国文在多个场合均强调中国学者应致力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陈畅, 2012)。然而,学术研究的本土化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语言研究的本土化要结合本土语言的特点,在国外先进语言学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进行适应性的描述和解释。本土语言的研究方法来自以全球语言为视野的普通语言学,本土化的语言研究成果是对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与丰富(裴文, 2008)。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的汉语研究、
外语教学研究、英汉双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等,都可看作这一语言学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本书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展开翻译研究,也是这样的一种努力。(4)推动适用语言学的发展。系统功能翻译研究符合适用语言学(appliable linguistics)的研究宗旨,意在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006年 3月,韩礼德在香港城市大学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研究意义: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的演讲。适用语言学不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学,而是指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理念,强调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感(胡壮麟, 2007)。韩礼德( Halliday,2008b,2010)多次明确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致力于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适用语言学,甚至声明我研究语言学就是为了寻找某种理论来思考我面临的一些具体的任务(Halliday, 2010:14)。近年来运用该理论来解决教育、翻译、法律、医学等领域的实际问题,都是对其作为适用语言学的极好阐释(参见 Mahboob & Knight,2010)。适用语言学旨在解决人们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到翻译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在语言的多维度意义之间进行协调、取舍;在实现翻译过程中三大元功能的对等上如何进行博弈、选择;如何依据客观的标准对译文质量进行高信度的评估;如何更
加有效地进行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系统功能翻译研究可为上述问题提供指导和参考。
(5)对语言学本身的反哺作用。翻译因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语言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然而语言学研究和翻译研究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失调关系。翻译研究吸取了大量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相比之下,语言学研究从翻译现象中获取素材则较为有限。把翻译看作一种跨语际再实例化有助于改善这种失衡关系。译文作为实例化渐变体中的具体实例,可以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模式。源语文本的多种译法,更全面地展示了语言潜势实例化为文本的可能性,为实例化维度的研究提供丰富、理想的语言材料。同时,翻译作为实例不仅是语言潜势的表现,还可加强或者挑战甚至改变潜势系统。就英汉翻译的
具体实践来讲,可启发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现代汉语的发展以及翻译对汉语欧化的影响。如果一种语言理论不能解释翻译现象,说明这种理论还有不足(Halliday,2009a:17)。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工具对原文和译文中的真实语言进行分析,一方面可检验该理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丰富相关的理论阐述。各章内容简述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翻译学对意义的共同关注是系统功能翻译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原因。本书旨在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维意义框架,结合形式意义统一律,从跨语际再实例化的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及物性转换的类型、特点和对译文意义建构的影响,以及促使及物性转换的动因。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书的主体部分共有 5章。第 1章首先阐述了系统功能翻译研究范式的优越性,梳理了国内外系统功能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围绕及物性翻译转换这一核心问题,重点回顾了元功能对等、语境理论和译文评估视角下及物性转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 2章充分立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形式意义统一律和语言的多维意义观,提出将翻译研究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再实例化的理论模式,把翻译看作一种以源语文本意义为导向的跨语际再实例化过程,进而构建本书的理论框架。第 3章和第 4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以英汉翻译中及物性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译文中多种类型的及物性翻译转换给意义带来的改变,基于形式意义统一律,审视译文和原文意义的对等问题。其中,第 3章依据及物性过程的相关判定标准,考察跨语际再实例化中及物性过程之间以及每种过程次类型之间的种种转换现象,并对各类转换所带来的意义变化逐一进行探讨。第 4章集中考察跨语际再实例化中及物性过程的增减和两者的不对称性。及物性过程的扩增无论在数量还是类型上,均远远多于及物性过程的缩减。去名物化、环境成分的成句化和修饰语独立成句的现象都是及物性过程扩增实例中十分突出的类型,它们导致原文经验模式的表征方式向译文逻辑模式的转换,也会造成译文意义与原文的偏离。第 5章探讨造成跨语际再实例化中及物性转换的因素,并考察它们对不同翻译策略下译文的语言特征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