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HK$
77.3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內容簡介: |
检察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而属于具有历史变动性的制度形式。当代中国检察制度模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移植借鉴苏联检察制度模式而成。该制度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演进形成,既吸收了苏联检察制度理论的精华,也历经时代洗涤和本土化发展,具有了中国特色,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俄罗斯成为苏联国际法的继承者,并以西方三权分立模式为参照,设计并确立了新的国家政体和司法体制。当代俄罗斯的检察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变革,逐渐具有了自身的制度特色。基于比较法视野对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国当下的检察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能更好地推动检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關於作者: |
王建国,汉族,生于1968年12月,河南商水人,现任教于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兼任郑州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优秀省管专家,河南省法治智库专家,河南省"六五"普法讲师团高级讲师。曾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宪法行政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博士后证书;2011年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司法制度和列宁法学思想。代表著作:《列宁司法思想研究》《列宁检察权思想理论研究》;另主编参编著作6部,已在《法学》《法学评论》《法律科学》《法律适用》《河北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列宁民主法治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AFX001),并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概况
一、清末民国两国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概述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国检察制度的比较研究
三、当代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
二、理论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规范比较研究的方法
四、功能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内容
一、比较研究的对象
二、比较研究的范围
三、比较研究的内容
第四节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检察权属性定位比较
第一节检察权属性的宪法定位
一、中国检察权的宪法定位
二、俄罗斯联邦检察权的宪法定位
三、检察权宪法定位比较分析的启示
第二节检察权属性定位的理论比较
一、当代中国检察权定位的理论争议
二、当代俄罗斯检察权定位的理论争议
三、两国检察权理论定位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检察机关组织系统比较
第一节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一、中国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三、检察机关组织体系设置的原则
第二节检察机关内部组织结构
一、中国检察机关内部组织结构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内部组织结构
三、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的原则
第三节检察机关领导体制
一、中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三、两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比较
第四章检察权行使原则比较
第一节俄罗斯检察权行使原则及其特点
一、法制原则
二、独立原则
三、集中原则
四、统一原则
第二节当代中国检察权行使原则
一、法治原则
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三、检察一体原则
四、客观公正原则
五、正当程序原则
六、保障人权原则
第三节两国检察权行使原则之比较及启示
一、中俄检察权行使原则比较
二、中俄两国检察权行使原则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检察机关的职权比较
第一节我国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
一、我国检察机关职权配置的历史演进
二、我国检察权的配置格局
第二节俄罗斯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
一、俄罗斯检察机关职权的历史演进
二、俄罗斯检察权配置的格局
第三节两国检察权配置之比较及启示
一、定位于检察监督的职权配置
二、一般监督职权比较
三、诉讼监督职权的比较与启发
第六章检察人员选任制度比较
第一节检察官任职资格比较
一、中国检察官任职资格
二、俄罗斯检察官任职资格
三、中俄检察官任职资格比较
第二节检察官选任制度比较
一、中国检察官选任制度
二、俄罗斯检察官选任制度
三、中俄检察官选任制度比较
第三节检察官奖惩与晋升制度
一、中国检察官奖惩制度
二、俄罗斯检察官奖惩制度
三、中俄检察官奖惩制度比较
第四节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
一、中国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
二、俄罗斯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
三、中俄检察官培训与职业保障制度比较
第七章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比较
第一节中俄刑事诉讼监督概述
一、中国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二、俄罗斯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第二节中俄刑事诉讼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比较
一、中国刑事诉讼监督的历史沿革
二、俄国刑事诉讼检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三、中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发展沿革比较
第三节中俄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检察监督比较
一、中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检察监督
二、俄罗斯刑事诉讼检察监督
三、中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之比较
第八章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比较
第一节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一、中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二、俄罗斯民事检察监督概述
三、中俄民事检察监督内涵比较
第二节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检察中的地位
一、中国检察机关民事诉讼检察地位
二、俄罗斯检察机关民事诉讼检察地位
三、中俄民事诉讼检察地位比较
第三节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一、中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方式
二、俄罗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三、中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方式比较
第四节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范围
一、中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
二、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
三、中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范围比较
第九章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比较
第一节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一、中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概述
二、俄罗斯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三、中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内涵之比较
第二节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检察职能
一、中国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程序中的职能
二、俄罗斯行政检察监督的职能
三、中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之比较
第三节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
一、中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范围
二、俄罗斯行政案件检察监督的范围
三、中俄行政案件的监督范围之比较
第四节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一、中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方式
二、俄罗斯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方式
第十章中俄专门检察制度比较
第一节军事检察制度
一、当代俄罗斯联邦军事检察制度
二、当代中国军事检察制度
第二节运输检察制度
一、当代俄罗斯联邦运输检察制度
二、当代中国铁路运输检察制度
第十一章检察制度发展改革比较
第一节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
一、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内容
三、俄罗斯检察制度的改革成效
第二节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
一、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成效
三、中国检察制度的改革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作为国家政治与法律制度的一部分,检察制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法治角色,其所担负的法律监督职能、公诉职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具备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常言道:法律是公正而善良的艺术。与当今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不断觉醒相伴随,社会群体对法律的公正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法律乃至个案的公正与否又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确立。作为我国宪法确立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自身的组织建设以及职能行使无疑成为法治构建的重要一环。因而,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探寻检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当前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检察制度完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现实中,我国针对检察制度的比较性研究早已有之,并已经形成了较为详实的研究成果,然而,这种对比性研究将对比的重心更多地置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对于我国相邻而居的俄罗斯联邦则相对较少关注。但事实上,中俄两国在检察制度乃至司法体系的建构过程当中都受到了苏联以及列宁法律思想的影响,这种历史溯源上的相似性无疑使中俄两国的对比性研究更加能够凸显两国检察制度的现状特点以及发展脉络,形成有针对性的借鉴结论,对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发展走向进行更为清晰的分析与探究。
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中俄两国检察制度体系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对比研究。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是以中俄两国检察制度的制度体系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其次,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要以中俄两国检察制度的检察文化也就是两国检察制度各自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检察制度所体现的制度文明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对比性研究涉及从检察权属性定位、检察机关组织体系到检察人员的选任,再到具体诉讼过程中的检察监督工作等方方面面,对于中俄两国的检察制度分门别类地进行细分化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中可为我国当前法治建设借鉴的有益成果。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对检察理论研究给予了诸多重视,并审批和设置了一系列相关的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项目。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这一项目在获准立项以后,我们组织热爱此项事业的相关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研究写成了《中俄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一书,以期能够为国家法治建设以及司法改革的相关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希冀我们的些许努力能够对检察制度的相关研究领域有所启发,并通过检察制度建设理论层面的比较研究帮助实践层面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