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史纲

書城自編碼: 302186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张荫麟 吕思勉 蒋廷黻
國際書號(ISBN): 9787561387252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624/35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43.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HK$ 74.8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HK$ 63.8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HK$ 75.9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HK$ 64.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56.6
《中国通史. 全三册》
+

HK$ 43.5
《大家小书 两宋史纲》
+

HK$ 75.4
《中国史纲(精)--中国文化丛书·经典随行》
+

HK$ 76.7
《中国史纲(精)--国民阅读经典》
+

HK$ 171.1
《白话本国史(上下)》
編輯推薦:
1.文辞优美,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的历史作品:别人写历史都引用史籍,张荫麟却不囿于史籍,他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词句用的神出鬼没,给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披上了华丽丽的文学外衣,使得这部《中国史纲》华彩奕奕。
2.经典教材,本书是民国政府教育部计划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民国的教科书就一定比现在的教科书好吗?多读一读民国的书,答案自见分晓。
3.大家手笔,集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三位史学大家作品之精华,贯通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历史,为精品中的精品。
內容簡介:
本书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本书的*章至第十二章*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九章*节、第二十二章第三节至第九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至第十二节,为吕思勉所著;第十九章第二节至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二十四章*节,为蒋廷黻所著。时至今日,这三位史学家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好读物。
關於作者:
张荫麟,字素痴。以史、学、才三才识闻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清华文学院四才子。曾编撰《中国史纲》一书,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不愧。
吕思勉,字诚之。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著述不多,但对中国史学界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他的一些代表作仍被一些近代史专家不时提及。
目錄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1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第一节 商代文化速写001 
第二节 历史与传说之间009
第三节 周的兴起012
第四节 周朝的外族017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022
第二节 奴隶的政治经济地位025
第三节 庶民的形成与抗争027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030
第五节 婚姻中的女性等级033
第六节 士的性质及其演变035
第七节 宗教与祭祀038
第八节 卿大夫势力的扩大043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046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国的兴起050
第二节 齐国的发展(附宋)052
第三节 晋楚霸业的交替055
第四节 吴越世仇之争060
第五节 郑子产之兴国063
第四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周礼在鲁的传承068
第二节 孔子品德的养成069
第三节 乱世之下的孔子072
第四节 孔子的政治实践075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事业及其晚年079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卿大夫的弑君僭越086
第二节 李悝和吴起的变法089
第三节 秦国的图强之路091
第四节 经济和战争的演变095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099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105
第二节 墨子与墨家思想108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113
第四节 杨朱、名家和道家学说119
第五节 阴阳家和法家的形成122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128
第二节 六国统一于秦130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133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138
第八章 秦亡汉兴之际
第一节 陈胜、吴广之起灭143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146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149
第四节 项羽入关中的经过152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155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从分封到郡县的回归159
第二节 中国与外族的交往163
第三节 汉武帝抗击外族的事业166
第四节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173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兴盛及影响177
第二节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183
第三节 儒家思想之于武帝朝的影响186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专权189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改革与政治191
第三节 王莽复起至称帝193
第四节 王莽改制197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新朝200
第十二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第一节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206
第二节 腐败混乱的东汉朝政209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212
第四节 秦汉的武功215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218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220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223
第十三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226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229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高峰232
第四节 南北朝的对峙238
第五节 魏晋制度之变241
第六节 贵族与门阀的社会243
第十四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第一节 隋唐的开国之路246
第二节 唐朝盛世之兴249
第三节 隋唐的开拓与征战251
第四节 隋唐的对外交流254
第五节 隋唐的制度256
第六节 隋唐文化一览259
第七节 教派(佛教与新教)261
第八节 探讨中外文化263
第九节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266
第十节 隋唐的社会269
第十五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第一节 五代之争273
第二节 宋朝初年的政治276
第三节 变法和党争79
第四节 辽夏金的兴起282
第五节 宋和辽夏的关系285
第六节 宋和金的关系287
第七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90
第八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293
第十六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第一节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298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通303
第三节 元的制度305
第四节 元帝国的瓦解308
第十七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313
第二节 明和北族的关系316
第三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318
第四节 明末的政局321
第五节 明的制度324
第六节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328
第七节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330
第十八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
第一节 明清之际333
第二节 康乾盛世337
第三节 清初的外交340
第四节 清代的武功343
第五节 清中叶的内乱348
第六节 清代的制度351
第七节 清代的学术354
第八节 清代的社会生活358
第九节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361
第十九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欧洲的东方殖民步伐367
第二节 英人寻求平等邦交失败370
第三节 鸦片贸易之祸374
第四节 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377
第五节 坐失发展的良机382
第六节 不平等条约的禁锢384
第七节 剿夷派势力兴起387
第八节 书生意气的灾难391
第二十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治与乱的循环396
第二节 洪秀全的新朝旧革命399
第三节 曾国藩改良旧社会403
第四节 旧式革命的末路406
第二十一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求自强411
第二节 前进遇着阻碍417
第三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423
第四节 中日初次决战431
第五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442
第二十二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康梁助光绪变法446
第二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451
第三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453
第四节 远东国际新形势458
第五节 日俄战争461
第六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466
第二十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孙中山的革命方案470
第二节 冲破阻碍共和立国478
第三节 二次革命始末485
第四节 城下之盟的外交489
第五节 袁氏称帝的闹剧494
第六节 二十一条之交涉496
第七节 中央权力的频繁更迭500
第八节 一战留下问题种种505
第九节 弱国的外交509
第二十四章 一战后的中国
第一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513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成立518
第三节 中国民族运动的发展522
第四节 国民革命直指统一524
第五节 日本的进一步威胁527
第六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529
第七节 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532
第八节 俄国的狼子野心536
第九节 国耻之东北的沦陷539
第十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543
第十一节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547
第十二节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551
后记 554
內容試閱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
钱穆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辈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材料累积而愈多,智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者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唯借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唯为其所爱而奋战牺牲。人亦唯爱其所崇重,人亦唯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唯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战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智识,其要在此。前一时代所积存之历史资料,既无当于后一时期所需要之历史知识,故历史遂不断随时代之迁移而变动改写。今日所需要之国史新本,将为自《尚书》以来下至《通志》一类之一种新通史。此新通史应简单而扼要,而又必具备两条件: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知识;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前者在积极地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消极地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症侯,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此种新通史,其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生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此种通史,必将从积存的历史材料中出头,将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将以专家毕生之精力所萃,而为国人月日浏览之所能通贯。则编造国史新本之工作,其为难于胜任而愉快,亦可由此想见矣。故曰: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凡治史有两端:一曰求其异,二曰求其同。何谓求其异?凡某一时代之状态,有与其先、后时代突然不同者,此即所由划分一时代之特性。从两状态之相异,即两个特性之衔接,而划分为两时代。从两时代之划分,而看出历史之变。从变之倾向,而看出其整个文化之动态。从其动态之畅遂与夭淤,而衡论其文化之为进退。此一法也。何谓求其同?从各不同之时代状态中,求出其各基相。此各基相相衔接、相连贯而成一整面,此为全史之动态。以各段之变,形成一全程之动。即以一整体之动,而显出各部分之变。于诸异中见一同,即于一同中出诸异。全史之不断变动,其中宛然有一进程。自其推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之精神,为其民族生命之源泉。自其到达前程而言,是谓其民族之文化,为其民族文化发展所积累之成绩。此谓求其同。此又一法也。
故治国史不必先存一揄扬夸大之私,亦不必先抱一门户立场之见。仍当于客观中求实证,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变之所在,即历史精神之所在,亦即民族文化评价之所系。而所谓变者,即某种事态在前一时期所未有,而在后一时期中突然出现。此有明白事证,与人共见,而我不能一丝一毫容私于其间。
今于国史,若细心籀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今日治国史者,适见我之骤落,并值彼之突进,意迷神惑,以为我有必落,彼有必进,并以一时之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故虽一切毁我就人而不惜,唯求尽废故常,以希近似于他人之万一。不知所变者我,能变者亦我,变而成者依然为我。
生原者,见于全部潜在之本力,而病原则发于一时外感之事变。故求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生原者,贵能探其本而揽其全;而论当前之病态者,则必辨于近世而审其变。国史绵历,既四五千年于兹,其病象之见于各时期者,推原寻因,不能全同。有染稍久者,亦有仅起于当前者。而要言之,国史自隋唐以来,科举制既兴,士族门第之地位消融渐尽,而社会走上平铺散漫之境,此中国晚近世一大变也。逆溯中国当前病象,推之最远,至于中唐安史之乱以来而极。究生力必穷之最先,诊病况必详之最后。
盖今日者,数十年乃至百年社会之积病,与夫数千年来民族文化之潜力,乃同时展开于我国人之眼前。值此创剧痛深之际,国人试一番我先民五千年来惨淡创建之史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必有渊然而思,憬然而悟,愀然而悲,奋然而起者。要之我国家民族之复兴,必将有待于吾国人对我先民国史略有知。此则吾言可悬国门,百世以俟而不惑也。
茫茫员舆,芸芸众生,我不知其已历几何世矣!抑有始终未跻于抟成民族之境者;有虽抟成为一民族,而未达创建国家之域者;有难抟成一民族,创建一国家,而俯仰已成陈迹,徒供后世史家为钩稽凭吊之资者;则何与?曰:唯视其文化。民族之抟成,国家之创建,胥皆文化演进中之一阶程也。故民族与国家者,皆人类文化之产物也。举世民族、国家之形形色色,皆代表其背后文化之形形色色,如影随形,莫能违者。人类苟负有一种文化演进之使命,则必抟成一民族焉,创建一国家焉,夫而后其背后之文化,始得有所凭依而发扬光大。若其所负文化演进之使命既中辍,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故非国家、民族不永命之可虑,而其民族、国家所由产生之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犹得长存者。环顾斯世,我民族命运之悠久,我国家规模之伟大,可谓绝出寡俦,独步于古今矣。
抑思之又思之,断断无一国人之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亦未有专务于割裂穿凿,而谓从此可以得我先民国史之大体者。继自今,国运方新,天相我华,国史必有重光之日,以为我民族国家复兴前途之所托命。则必有司马氏其人者出,又必有刘、范诸君子者扶翼之,又必有贤有力者奖成之。而此书虽无当,终亦必有悯其意,悲其遇,知人论世,恕其力之所不逮,许其心之所欲赴。有开必先,若使此书得为将来新国史之马前一卒,拥慧而前驱,其为荣又何如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