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鲁迅记录章太炎在日讲授《说文解字》之笔记,原分藏绍兴鲁迅纪念馆和国家图书馆,今据一九八六年章念驰先生珂罗版线装影印。
章太炎之两次讲授《说文》,当时听课者留下笔记多种。其中,鲁迅所存笔记有两种,一种藏绍兴鲁迅纪念馆,卷端有一九〇八年在东京民报社听章太炎讲《说文》时之笔记二种,不知何人标注。但实际上绍兴所藏祗有一种原稿,题为说文解字札记,从《一篇上一部一字》至 《一篇下艹部蔿字》。又附有散页两叶,抄録象形、形声、转注、假借之讲解。另一种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题为说文解字,从《一篇下屮部屯字》至《三篇下卜部贞字》,又天头上有眉批甚多。二种均钞写清晰规整,似皆非课堂记录,而为后来整理者,且转钞他人笔记以补自己所缺。
章太炎精于小学,于《说文》有极精深之研究,而无专门著作问世,赖当时听讲者之笔记得以管窥豹。《章太炎全集》中曾收录《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一种,据鲁迅、钱玄同、朱希祖之笔记整理而成。所据鲁迅笔记,即以此为底本。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鲁迅记录章太炎在日讲授《说文解字》之笔记,原分藏绍兴鲁迅纪念馆和国家图书馆,今据一九八六年章念驰先生珂罗版线装影印。
一九〇八年四月,在日本主笔《民报》的章太炎,始公开为留日青年学生讲学。章太炎之讲授《说文》,开始位于帝国教育会,后转至大成中学,每周六下午三小时。此为章太炎在日讲授国学之始。至七月,许寿裳、鲁迅也想听讲,但一方面不想中途插班,脱课太多,另一方面也苦于大班杂沓,故请章太炎之壻龚宝铨说项。乃自七月十一日起,章太炎于《民报》社寓所开设小班,每周二、五授课。后来改至周日,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四日。
章太炎精于小学,于《说文》有极精深之研究,而无专门著作问世,赖当时听讲者之笔记得以管窥豹。《章太炎全集》中曾收录《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一种,据鲁迅、钱玄同、朱希祖之笔记整理而成。所据鲁迅笔记,即以此为底本。
|
關於作者: |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余杭人。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其重要的革命家、思想家、经学家、语言学家,清代朴学的殿军。
周树人(18811936),本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目錄:
|
説文解字札记
説文解字
附録
关於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
|
內容試閱:
|
出版说明
一九〇八年四月,在日本主笔《民报》的章太炎,始公开爲留日青年学生讲学。所讲者,有《说文解字》、《庄子》、《尔雅》、《文心雕龙》、《文史通义》等多种。其中,盖以听讲《说文》者最众,常有百数十人之多,而这中间,就有钱玄同、鲁迅(周树人)、周作人、许寿裳、朱希祖等後来分别倡导新文化运动和坚持保守旧文化的领导人物。
章太炎之讲授《说文》,开始位於帝国教育会,後转至大成中学,每周六下午三小时。此爲章太炎在日讲授国学之始。至七月,许寿裳、鲁迅也想听讲,但一方面不想中途插班,脱课太多,另一方面也苦於大班杂沓,故请章太炎之壻龚宝铨说项。乃自七月十一日起,章太炎於《民报》社寓所开设小班,每周二、五授课。後来改至周日,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四日。
章太炎之两次讲授《说文》,当时听课者留下笔记多种。其中,鲁迅所存笔记有两种,一种藏绍兴鲁迅纪念馆,卷端有一九〇八年在东京民报社听章太炎讲《説文》时之笔记二种,不知何人标注。但实际上绍兴所藏祗有一种原稿,题爲説文解字札记,从《一篇上一部一字》至 《一篇下艹部蔿字》。又附有散页两叶,抄録象形、形声、转注、假借之讲解。另一种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题爲説文解字,从《一篇下屮部屯字》至《三篇下卜部贞字》,又天头上有眉批甚多。二种均钞写清晰规整,似皆非课堂记录,而爲後来整理者,且转钞他人笔记以补自己所缺。
一九八六年章太炎与鲁迅逝世五十周年时,章太炎嫡孙章念驰先生曾在多方帮助下设法取得了鲁迅当年听讲《说文解字》的两套笔记,并以珂罗版制作印行,是爲该笔记之唯一复制合璧本。二〇一六年当二位大师逝世八十周年,特徵得章念驰先生同意,以该珂罗版爲底本影印发行,以表纪念,并广流传。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〇一六年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