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HK$
53.9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HK$
184.8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HK$
184.8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HK$
140.8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HK$
53.9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HK$
283.8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一个人的逆转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功的几率,逆转思维能力越强,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在喊要创新,要求异,但没有一本书具体对怎么创新、怎么求异有一个系统的说明。本书不仅有方法上的形象阐述,更在心灵和观念上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
內容簡介: |
一个人的逆转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功的几率,逆转思维能力越强,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在喊要创新,要求异,但没有一本书具体对怎么创新、怎么求异有一个系统的说明。本书不仅有方法上的形象阐述,更在心灵和观念上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
關於作者: |
姚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事出版策划工作至今,同时也是心理学、成功学研究者。其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力。
|
目錄:
|
第1篇成功的门,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开
凡事都有对立面,你看哪面
熟知并非真知
360度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宽
倒过来试试,答案可能就出来了
只有错误才会让你继续进步
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
*危险的地方还是一样危险
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颠倒顺序田忌赛马的启示
越禁止,人们尝试的欲望越强烈
第二篇逆着看逆境,一切皆有希望
将缺点逆用,变为可利用的东西
倒过来想想,挫折也许正是礼物
另一只眼看逆境
胜无常胜,而败也并非永远
把成功当定局,你离失败就不远了
敌人不在外部,而是你熟悉的自己
将自卑化为动力我自卑,我努力
方向错了,走得越远就错得越深
没有不委曲的生活
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不怕再试一次
失去的其实从未真正属于你
把对手当作激励你进步的小伙伴
第三篇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己观彼
用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
多为他人着想,少生事端
做个八面玲珑的人不是坏事
若人人只图自保,世界将变得怎样
你待人冷漠如冰,别人如何待你热情如火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与人交往,人情牌打不得
树怕剥皮,人怕激将
你不愿意做的事,别人也不愿意做
人们通常都是被自己说服的
有缺点的人才更容易被人接受
相信人性本善,别总把人往坏处想
第四篇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
* 大的罪过是你比其他人聪明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
下属也能够倒行逆施管上司
没有抱怨的职场,不是真实的职场
努力很重要,借力更重要
工作并不是一切,不要把职场当成战场
和尚撞钟,谁说是得过且过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别迷茫,也别教条
第五篇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
做特色鲜明的那一个,不做几乎相同的那一些
不要让规则左右*心理习惯
当99的人看多时,市场就可能见顶
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
填补市场空白,将缺点转化为卖点
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宫殿
小钱是大钱的祖宗
只有放错的垃圾,没有寻不见的财富
不在乎等价交换,只在乎各取所需
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别人怕露怯,我却积极寻找不足
第六篇买和卖,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战
说出缺点,迎接你的不一定是刀枪棍棒
越是标明不准偷看,人们越是想看个明白
限量版真的是为了限量吗
量大从优和量小易卖你选哪招
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越希望得到它
会用极具诱惑又略有威胁的宣传手段
不与客户争辩,引导客户说是
有点创意,别把自己混在人堆儿里
主动让步也能够给对方造成压力
|
內容試閱:
|
前言
对于个人的成功而言,最可怕的就是不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人是习惯的产物,习惯用常用的方式思考,习惯用常用的行为方式做事。久而久之,就会限制自主思维能力,形成思维定式,干工作、想事情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固有的套路。
有个摄影师连续几天到海边拍照片,他观察到有个老渔夫每天都会费力地捕获满满一网鱼。令他费解的是,老渔夫将一网活蹦乱跳的鱼拖到岸上之后,总是把其中的大鱼扔回海里,只带走一些很小的鱼。一天,摄影师禁不住走到老渔夫跟前问道:您为什么每次都把好不容易捕获的大鱼放生啊?要是发善心,也应该将小鱼扔回海里呀?老渔夫回答的话着实将摄影师雷得不轻,他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家的锅太小了,大个的鱼根本没法下锅,所以我才把大鱼都扔回海里。摄影师马上说:你们可以换一口大点儿的锅啊?老渔夫惊讶地说:怎么可能呢?我们家的锅和灶是配套的,灶只有那么大,锅太大了怎么做饭啊?摄影师又说:那就重新垒一个灶,再换一口大锅。这样每天都能吃到大鱼了。
老渔夫噘着嘴说:我可不能这么做。这灶和锅都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跟你说吧,要是拆了这个灶,我都不知道怎么垒出一个新的来呢!即使有人帮我换了锅灶,我也不知道如何用这套新东西做饭,因为我爸爸当年没告诉我!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锅灶呢?它或许是常识,或许是固有思维,或许
是他人的看法,或许是自己的胆怯。你不敢轻易换掉它,你怕找不到比它更合适的,担心自己到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你是否想过,是什么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平庸?是什么扼杀了你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什么使得你的生活如此的苍白、琐碎和贫乏?
从根本上说,正是如老渔夫那样的不思维导致了你的平庸。或许你也曾经期望过自己与众不同,你也有过缤纷绚丽的梦想以及各种创业赚钱的想法。可是,慢慢地,你的激情被磨灭,不断地被教育、被教化。有句话说得好: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可长大后都成了山寨版。
想想看,现在的你是不是只看到人家怎么干、前人怎么做、行业的游戏规则等,而迷失了自己的套路和招数?如给你一张纸,你会想到什么?写字、画画?也许除了这些,你很难再想到其他用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性的思维很容易使人头脑僵化。
电视剧《地下交通站》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地下党派来的医生不停地让黑藤说老鼠、老鼠、老鼠,然后冷不丁地问猫最怕什么,黑藤自然不假思索地回答老鼠,让人忍俊不禁。看来,习惯成自然,不思维一旦成了常态是相当可怕的!
不思维的人最爱走直线,然而生活并非几何学,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未必是直线。所以,懂得转变思维很重要,为此,我们提倡逆转思维。逆转思维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是对事物进行对立、颠倒、反面、逆转等多角度思考,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的状态和特性推到反面或极限,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反其道而思之,使思维呈现多面化,最终有利于高效解决问题。
曾看过这样一道趣味题:
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也难以找到答案。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呢?原来,把三个瓶子分别放在正三角锥下面的三个顶点上,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正三角锥的第四个顶点上,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思维啊!
有些事物的本质往往与其表象相反,即使表里如一,为求兵行诡道、出人意料或创新,也需要从反方向思考或寻求方法。在有心人眼里,逆转思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而在牛根生看来,不管螺钉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而知名公司惠普对其员工强调的职业理念是:做一条反方向游的鱼。我们想要成功,只盯住某一个方向前进是不行的,有时不妨回头看看,换一个角度,兴许就能化劣势为优势,如此,离成功也就不远了。逆思维虽不是万能钥匙,但能时常带给我们惊喜,善用它的人,会在处处有异于常人的领悟。
著名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打破惯性思维,学会逆思倒想,你定会摆脱平庸,创造奇迹!
第一篇 成功的门,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开
大多数人习惯于正向思考,仅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顺序去推理分析,很少站在事情的对立面,打破常规地求异逆想,唯恐被视为异类叛逆者,结果徘徊在一道看不见的陈旧观念、僵化思维的 墙面前, 虽百思却仍不得其解。其实,成功是一扇门,它并不在乎你用什么方式去打开它,如果懂得调整思维方向,让大脑和心理来个180度大转弯, 说不定那扇门就开了。
凡事都有对立面,你看哪面
你知道中国律师的鼻祖是谁吗?他叫邓析,是春秋战国人。此人一生以教人诉讼和帮助别人打官司为职业,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律师。
关于他有这样一个事例:
一年夏天,洪水泛滥,一富人不幸被淹死,尸体被某人捞起。死者家属闻讯赶来,想出钱赎回尸体,对方却挟尸要价,价钱高得离谱。死者家属让邓析帮忙。邓析说:你放心等着吧。那遗体如果你不去买,别人一定不会买的。死者家属一听有道理,就回去耐心等待了。过了一段时间,得尸者见死者家属不着急赎尸,而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
情急之下也去找邓析。邓析说: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吧,死者家属只能来你这里买尸体。得尸者觉得在理,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故事的结局虽不得而知,但可以预见,如果死者家属和得尸者都遵从邓析的意见一直等下去,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家属得不到尸体而伤心,得尸者得不到钱而伤财。当然,在这里邓析被认为是反面教材,我们并不提倡你效仿他。但邓析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值得你借鉴。
在上例中,邓析用逆思维心理,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矛盾中,既看到了事物矛盾对立的一面,又看到了事物发展统一的一面;既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又看到了消极的一面。若是死者家属和得尸者也知道这个方法,看到自己的利弊,能平心静气地谈谈,都退让一步,问题便可圆满解决。
世间万物,其对立面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相对,没有绝对。早在几千年前,中国《易经》八卦的阴阳理论就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对立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发表了物质相对论。我们也常说,河有两岸,事有两面, 没有高山显不出洼地。 有有就有无,有天就有地,有甜就有苦,有黑就有白,有正就有邪,只不过它们具有或隐或显、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区分罢了。
但是,我们经常以比较的态度来看待世界,而且往往还只想保有自己喜欢的一面,这就是我们的通病。如果你从相对立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你的思想就会暂时处于一个不定的状态,然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思想的悬念使思考能力之上的智力活跃起来,并开创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思维。
比如,如何防止森林大火呢?你可能会列举出无数的方法,但皆是从如何防范的角度出发的。而美国专家却想出一个与防相反的方法以放火来防火。他们发现,低矮的灌木以及丛生的杂草占满了林中空隙,极易引发火灾,一旦出现火警,通道被堵塞,火势蔓延极其迅速。为此,他们实施有计划的人工放火,让灌木杂草在控制下燃烧,这样可烧出一条人工通道使林中空气流通,亦可在失火救援时更方便一些。
这就是反常规之道而行,别人想防火,他们则放火,却取得了更好的防范效果。
还有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
草原上突然大火冲天,游客们被困在其中,惊慌失措。一个猎人说:大家别慌,都听我的!他让大家动手拔草,清出一片小空地来。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清出了一片空地。这时大火越来越近,猎人让大家站到空地的一边,自己则站在火来的一边,点燃一根火柴放在眼前的干草上,大火腾空而起。
奇迹发生了,猎人点燃的火并没有顺着风势烧过来,而是迎着那边的火燃过去。两堆火碰到一起时,火势骤然减弱,最后渐渐熄灭了。
游客们脱离险境后纷纷请教猎人原因。猎人说:风是向咱们这儿吹的,空地上的气流是向外吹的,借着气流火把草烧完了,大火自然就灭了。
看到了吧,对立面并非真的不相容,有时还能成为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呢!
西方人有一个很好的关于看待事物的方法,比如在难以做出决定时,会列出所有利弊点,综合考虑之后再做最后的判断。考虑问题总从两方面来考虑,分析完有利的一面,再分析不利的一面,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主观情感的左右和排除外界的干扰。
做任何事都是这样,不要被狭隘的想象力控制,直接去找问题的答案往往找不到最准确的那一个,相反,在它的对立面可能有着最正确的答案。
凡事都有对立面,你看哪面呢?
对立面的存在,能够使你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儿、弱点在哪儿、破绽在哪儿、方向在哪儿。
熟知并非真知
18世纪以前,盛行着一种错误理论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质中存在着燃素,物体燃烧时,燃素以光和热的形式分离出来。燃素学说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可是风行了一百多年。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如舍勒、卡文迪许都拥护燃素学说。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这正是氧气。遗憾的是,普里斯特列认为,这种气体根本不含燃素,但因蜡烛大量地释放出燃素,所以烧得更旺。他把这种气体叫作无燃素空气。恩格斯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普里斯特列在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多次实验,认识到这种无燃素空气正是氧气,于是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这样,人们才得以弄清燃烧的本质。这也说明燃素说是错误的。
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很多常识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我们经常听人说,每天饮用8杯水有益健康,于是很多人不管喝下这8杯水有多难受,也坚持去喝。那么,当你喝了这些水感觉煎熬时,你是否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这么难受还要喝下8杯水呢?这常识背后有没有你没深入了解的东西呢? 只要你想了,你就会发现,该说法忽视了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只单纯计算了人体需要的水量。日常喝的果汁、牛奶等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水分的需要,喝多了水反而对健康不利。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事实上,众多的研究表明,骨头汤里并不含有更多的钙,虽然加醋熬制会使骨头汤中的钙有所增加,但仍然较低。
怎么,这些看似正确的小常识,居然是错的?其实并不奇怪。孔子教育我们凡事应三思而后行。然而常识往往不在思的范围内,因为某些常识已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当你看习惯了,习以为常了,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觉得事物本就如此,对它的了解已烂熟于胸,无须再做调查思考。殊不知,事物总在变化,由于对变化了的情况不了解,对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了。
俗话说:熟知非真知,积非可成是。这也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所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熟知与真知是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差距。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未加深思,因而并非是真知。常识也是如此。常识往往是各种错误、荒谬的源头,是世俗的藏身地。因此,常识不是纯粹知识。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即对熟知事物关于真知的反思。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的变化都能颠覆之前的理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我们的科学前辈是从没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中发现真理的。他们遭人质疑、指责,甚至付出了鲜活的生命。例如,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血液来源于心脏而非大脑的理论却被处死,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常识会把一切非常识的东西掩蔽,所以,不要把熟知当真知,更不要把常识、熟知当作全部的知识和智慧。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逆思维心理,尊重常识但不迷信常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里反向追问并能够质疑,继承并能够批判,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颠覆惯性思维,让天翻,让地覆,让天地之间的至尊土崩瓦解,你才会在颠倒乾坤里开辟新的道路。
不要以为自己的经验是万能的、不可更改的,你熟知的事情可能是最荒谬的。360度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宽事物可能有很多的面,除了对立面,还有侧面、上下面等,所以当看到其中一面时,不要以为事物就是那个样子。单方面地思考,只观其表,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客观的,还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多角度看问题,而且又能把各个面组合起来,全面分析事物整体的形象,你才能认清事物的真面目。
有个老师问学生:树上有10只鸟,有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剩下几只?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可是学生的回答让老师很是汗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猎人射出的子弹是单粒子弹还是散弹?老师说:是单粒子弹。
这是无声手枪还是有声手枪?老师说:是一般的手枪。
学生又问:枪声有多大?老师说:80到100分贝。
学生又问:有没有鸟是聋子,听不见? 老师说:没有。
学生再问:你确定这只鸟被打死了吗?老师说:确定。
学生又问:鸟有没有被关在笼子里面或挂到树上?老师答道:没有。
学生又问:有没有鸟怀孕?老师说:没有。
学生又问:旁边还有没有别的树,别的树上还有没有鸟?老师说:没有。
学生又问:有没有饿得飞不动的鸟?老师说:没有。
学生又问:你确定树上只有10只鸟?老师说:确定。
学生又问:这10只小鸟有没有刚被孵育出来,尚在鸟窝中嗷嗷待哺,还未懂得飞翔的小鸟?树上有鸟窝吗?老师说:没有。
这时,老师脑门上的汗已经流下来了,下课铃响起,学生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鸟?老师说:没有。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鸟?老师一边擦汗一边说:不会。
那么,鸟都能自由活动吗?老师回答说:是的。
它们受到惊吓起飞时会不会惊慌失措而互相撞上?老师说:不会。
学生最后说:如果你回答的问题没有骗人的话,打死的一只鸟挂在树上,树上还有一只鸟。如果打死的一只鸟掉下来的话,树上就没有鸟
这位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那位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在地了。
看完上面的事例后,感觉好笑之余,你是否想过:你在面对问题时,从内心产生某种想法的时候,一直到形成最终的答案,考虑了多少因素?答案是一对一的吗?常规的思考方向使我们的答案具体而固定,然而,若是不顺着问题简单思索,于相反的方向多寻求几个已知条件,事情的走向可能就不同了。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说: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是不同的。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头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看问题也一样。有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些问题永远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因素发生变化,只要有一个条件发生变化,答案就会发生变化。
多年以来,僵化的一问一答式的教育使我们习惯于按常规方向思考问题,很少有人勇敢地迈出反向思考的脚步。多角度思考问题,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在现实中,我们要么无意识,要么思想局限,就是找不到思考的突破口。因此唯有多角度考虑问题,才能确定正确的行为规则。
多角度考虑问题并没有多高深,有时只需一个灵感,我们就会发现高深莫测的东西原本是那样简单。你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大人们只想着怎么去称象,而曹冲却不从需要秤的角度思考,想到了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的方法。现在,锻炼一下你的思维能力,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石头太沉,搬来搬去怪麻烦的,是不是能直接喊来一些人站在船上?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是不是都可以?先逆向思索,然后进行360度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宽。
再出道题考考你:一只装了半瓶水且用软木塞塞住的瓶子,在不拔出塞子,不敲碎瓶子,不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怎样喝到水?这似乎像个脑筋急转弯,但事实上正锻炼了你的逆思维能力。千万别顺着拔塞子的思路往下想,否则你会越想越头疼。给你个提示:能否将塞子按入瓶子内?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个问题感到困难呢?因为你受常规思维的支配,不善于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铅笔与橡皮擦本来是分开的,但用起来麻烦,而有人将它们绑在一起,便有了带橡皮擦的铅笔。在发展越来越不均衡的世界里,未来只属于有想法的人。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反常规去思索,多角度思考问题,你会发现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只要会观察、爱思考,就算不是专家,也会产生很好的点子。你若是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对问题的理解随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也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能力,而取决于你是否能够换一个角度来看你所熟悉的事物。倒过来试试,答案可能就出来了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有这样一幕:
一群小和尚围在一起看一座庙,他们都说此庙难看。只有一休默不作声地把身体弯成弓形,头冲下,看得笑了起来。其他小和尚连忙问他在干什么。一休说:你们倒过来看看。小和尚们效仿一休的样子一看,连连说:好看,好看。
正在这时,老和尚踱步过来,见小和尚们做出这种不雅的动作,生气地说:你们都在干什么?他把小和尚们轰走后,也学小和尚倒立着看,不禁感叹道:哇,果然不一样,难怪,难怪!
这个故事说明,世间诸多事正着看看不清时,反过来看却可以让人豁然开朗。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
老板:欢迎,没有你我们的公司肯定不一样!
职员:工作要是太累了,搞不好我会辞职的。
老板:放心,我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职员:周六日能休息吗?
老板:当然了!这是底线!
职员:平时会天天加班到凌晨吗?
老板:怎么会,谁告诉你的?
职员:有餐费补贴吗?
老板:不用说,绝对比同行都高!
职员:有没有工作猝死的风险?
老板:不会!
职员:每年公司会组织我们旅游吗?
老板:这是公司的规定!
职员:每天都得准时上班吗?
老板:不,看情况吧。
职员:工资呢?会准时发吗?
老板:一向如此!
职员:事情全是新员工做吗?
老板:怎么可能,我们这儿也有很多资深员工!
职员:如果领导职位有空缺,我可以参加内部竞聘吗?
老板: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公司赖以生存的机制!
职员:你不会是在骗我吧?
进入公司后的真实情况请从后往前读。
讲这个笑话的目的是想给倒过来思考的话题增加一点趣味。倒过来思考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式,它能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带给我们有益的人生启示。只要你敢倒过来想,你就会发现事情居然别有洞天。
我有个朋友喜欢从结尾往前看书。他是这样解释的:从头读起,总被各种悬念困扰,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即便看完后,也会久久不能释怀,不理解结局为何是那样的!我从后往前看,对结局了然于胸,仿佛在看一个慢镜头回放。这样看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你或许不喜欢倒着来读小说,没关系,你可以将倒过来的方法用在其他方面。比如做这样的填空题:
66=1();
18 81=()6。
66=36,18 81=99。
怎么填也不对啊!其实,解题要讲究方法,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本来想不通的事,倒过来想可能就明白了。第一道题倒过来就是81=99。所以括号里应该是8;第二道题倒过来就是99=18 81,所以括号里应该是6。
若不倒过来看,就比解答哥德巴赫猜想还要难。
还有一道类似的填空题:
若1=5,2=125,3=245,4=2145,那么,5=( )。
此时你肯定在忙着寻找它们之间的规律,其实,何必那么费事儿呢?回头来看第一个已知条件,你发现了什么?答案是1。看出来了吗?很多人都会忽略问题的起点,被已知条件迷惑,想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却越想越糊涂,走了不少弯路。
再举个寻常的例子:
我们在拍照时总是先数3、2、1,大多数人尽量睁大了眼睛,可当数到1的时候还是坚持不住眨了眼。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很简单,让大家都闭上眼睛,喊3、2、1后再一起睁眼不就行了!
毫无疑问,倒过来想就是一种逆向思维心理。它简单又奇妙,可许多人想不到,原因就是习惯于单向思维,按照固有的认识框架定向推演,结果费尽了力气,却走向了死胡同。吸尘器的发明者布鲁斯,就有过这样倒过来试试的经历。
一天,英国人布鲁斯观看了一种车厢除尘器示范表演。当时,除尘器表演是很吸引人的。可那次表演实际上是用风把灰尘吹走,因此观众被吹得满身满头都是灰尘。布鲁斯认为此法并不高明,他反其道而行之,用吸尘法,布鲁斯做了个很简单的试验:用口对着手帕吸气,结果灰尘不再四处飞扬,而被吸附在手帕上。布鲁斯想:能不能换个办法把吹尘改为吸尘呢?后来,他根据这个原理,研制出了吸尘器。
倒过来试试,多么聪明的想法!你若能经常这样做,或许也能发现被别人忽视的问题。
总之,当我们身处羁绊或思维困顿之时,若能倒过来试试,深度可能就变成高度了。
想不通的事倒过来就想通了,看不惯的人换个个儿就看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