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HK$
86.9
《
有机农业
》
售價:HK$
29.5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HK$
97.9
《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售價:HK$
107.8
《
中国早期民法新论:案例、法规、概念与法律之外
》
售價:HK$
52.8
《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售價:HK$
85.8
《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售價:HK$
85.8
《
少女杂货铺 Procreate可爱质感插画教程
》
售價:HK$
76.8
|
編輯推薦: |
止庵先生治学严谨,治国学更是慎重。
书中所言,每一句话皆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琢磨。
|
內容簡介: |
书是止庵先生研读《老子》的心得。二十年前,止庵先生参照几十种相关著述,对《老子》加以自家注解,写下自家体会。本书采取的形式是原文 注解 心得,如作者所言,《老子》八十一篇,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要通读完全书才能有完整理解。《老子演义》和《樗下读庄》都是止庵先生的治学专书,是读者深入阅读国学不可绕过的两部书。
|
關於作者: |
止庵 学者,作家。著有《周作人传》《神拳考》《插花地册子》《旦暮帖》《惜别》《喜剧作家》等二十余种著作;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
|
目錄:
|
新序
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引用书目
重印本后记
|
內容試閱:
|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①;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②;常有欲,以观其徼③。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简称王弼本)此句原作无名,天地之始,据一九七三年马
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分别简称帛书甲、乙本)改。
②妙:奥妙。
③徼:边际。
④玄:深奥,玄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向念得顺口,意思好像明了;然而一日我忽然想起,这话恐怕还得分作两下子来说。倘若笼统一气,则名与道岂不是同样重要了,如此则埋没了《老子》作者之苦心也。盖在他看来,惟有道才至高无上,名何曾有此地位。我因这一悟不由得心中暗喜,搁置多时之《老子演义》于是可以拣起来矣。可道之道,说来便是个名,犹之乎一切可名之名。由此亦可得知,道原本是句老话儿,大家都在那里乱说;待得《老子》作者出来,他要破了各人的道才立得起自己的道。他说你们那是可道之道,而我的是常道。所以这一章与其说是讲道不如说是讲常,明白了常也就明白了道。常是针对可道、可名,亦即名而言。超越任何一名之上,便是常,作者正是要人于此等处来体会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是说道有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有名都是道。作为万物之始,它是无名;作为万物之母,它是有名。道是世界的本质,以本质而言,世界只是一道,是谓万物之始,此时无须再为这唯一命名,故曰无名;道又呈现为万物,以表象而言,万物皆有道在,是谓万物之母,此时万物各有其名,为区分道与万物,亦须给它一个名字,故曰有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十四章有云: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是以此常无欲说的是道,不是人。如果常无欲指道,那么与之相对的常有欲,便是指万物了。有欲、无欲,看出道与万物的区别,关键在于道不存在作为万物之一的立场。其乃是把上文之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并说在内,即这个世界。妙犹言形而上之极致,徼犹言形而下之极致,亦即世界之本质与表象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即上述无名、有名。无名、有名都是道,故谓同出;以名论之,则有不同,故谓异名。这里怎么不再说道了呢,盖因前已言明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另外形容为玄。然则玄亦一名耳,不足以言道,故再说一句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好比方才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此章主旨,是揭示存在着名与常两个层面,而要离开名的层面,亦即离开物的层面去理解道。所以也是揭示存在着道与万物两个层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便是讲的这种升华。 众妙之妙,亦即以观其妙之妙,众就是万物,众妙实际只是一妙,即道。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①,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先后相随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④。夫唯不居⑤,是以不去。
①王弼本此句原作长短相较,据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遂州
《道德经》碑(简称遂州本)改。
②王弼本此句原作前后相随,据遂州本、顾欢《道德真经注疏》(简称顾本)改。
③王弼本此句原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据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简称范本)
改。
④王弼本此句原作功成而弗居,据吴澄《道德真经注》(简称吴本)、焦竑《老子翼》
(简称焦本)改。
⑤王弼本此句原作夫唯弗居,据唐景龙二年河北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简称景龙
本)、遂州等本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细细体会,颇有意味。作者何以不直截了当地讲天下皆知美及皆知善则如何如何,偏要强调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呢。似乎是要道出其间有个知与不知的区别,而这正是关键所在。全然无知之前,天下合该一总是美,一总是善,或者说无知便是美,便是善。当然他只是讲自然状态如此,并无所谓美与善也。从其中提出美与善,亦即同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恶与不善,此知之罪,亦名之罪也。名与知皆是划分。说美,便划分了美与恶;说善,便划分了善与不善,原本的自然状态也就不保了。这里显露出《老子》作者所关注的是整个儿天下,而非其中之一部。他以体道者自居,所面对的永远是一,不是之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均是就整体而言,前述之美与恶,善与不善,也是如此。所以作者关心秩序,而不关心个人。他根本抹煞个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都是针对群体说话,也就是使无知,既不标举美之为美,又不标举善之为善,连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区别也一概不让大家清楚。如此方为道之体现者,所以说是圣人。圣人是作者理想中某一秩序的统领者,或为君主,或为侯王。
圣人如此行事,乃是体道结果;圣人之于百姓,有如道之于万物。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之于万物便是如此。三十四章云: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也是此意。一切都自然而然,道也就体现于其中了。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说的是道,亦是得道圣人。道不居其功,道乃长在万物;圣人不居其功,圣人永治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