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

書城自編碼: 299071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家名著
作者: 丁万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010173399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9.6
《雍正十三年》
+

HK$ 60.9
《郑和下西洋》
+

HK$ 65.3
《齐家与治国—姜鹏解读《资治通鉴》》
+

HK$ 57.7
《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
+

HK$ 72.5
《乡关何处:两晋南北朝卷(国史通鉴)》
+

HK$ 84.1
《山河万里:秦汉三国卷(国史通鉴)》
編輯推薦:
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评说》*部基础上整理润色而成。
集作者对《资治通鉴》数十年研究成果于一体,明辨历史,监察古今。
以讲述历史人物为中心,按照《资治通鉴》编年顺序,勾勒战国时期的历史全貌。
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可从简单阅读中品评《资治通鉴》。
內容簡介:
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从尽地力之教,到一赏,一刑,一教,终归于一统;
战国是一个以智力相雄长的时代,长袖善舞,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战国是中华人文精神积淀成熟的时代,百家争鸣,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
战国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察之鉴之。
關於作者:
丁万明,1971年生,河北怀安人。河北省委党校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参与编撰《文白对照》(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主编《中华文化五千年》(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专著《文化生活与生活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
目錄
第一讲 鉴古察今:治国之政道与治道
第二讲 孰轻孰重:政治家才与德的权衡
第三讲 贤人政治:魏文侯与战国第一强国的崛起
第四讲 天下归心:魏文侯的用贤之道
第五讲 夺机而起,失机而亡:吴起的悲情人生
第六讲 人亡政举:商鞅变法何以至此
第七讲 尽公不顾私:谋法不谋身的商鞅
第八讲 英雄气短:赵武灵王致命的儿女情长
第九讲 一鸣惊人:浪子回头金不换
第十讲 金台招贤:弱国图强有秘诀
第十一讲 事与愿违:乐毅伐齐的君臣际会
第十二讲 小人物撑起大舞台:田单复国的奇迹
第十三讲 口吐莲花:张仪连横谋富贵
第十四讲 篡臣用则必危:为官莫学孟尝君
第十五讲 庸才何以成栋梁:辅臣平原君的完美人生
第十六讲 天下无双:拂臣信陵君
第十七讲 两截人:善始而不善终的春申君
第十八讲 格局与结局:做事魄力大,为人气量小的范雎
第十九讲 势数之学:高士鲁仲连的千古绝响
第二十讲 咎由自取:六国之亡的众生相
內容試閱
第十四讲 篡臣用则必危:为官莫学孟尝君
孟尝君以豢养了数千名门客名满天下,然而考其行事,对君主不忠,对民众沽名钓誉,不恪守公道正义和规矩,搞团团伙伙,以小圈子的私利为重,荀子说这就是篡臣。荀子认为,篡臣用则必危。很不幸,孟尝君在齐国两度为相国,但却支持五国联军伐齐,齐湣王身死国也差一点亡,孟尝君的的确确难辞其咎。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大盛,养士甚至已经上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些诸侯公卿更是把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作为展示自己实力和名望的一种手段。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的四位王公贵族: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虽然并称为四公子,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高下各异,历史影响各不相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齐国的孟尝君。
一、为了名声,养士不问贤愚
齐国的孟尝君以豢养了数千名门客名扬天下,相传追随他的门客有3000 多人。过去常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宾客归附得多了,什么人都有,甚至亡命犯罪之徒一概接纳。孟尝君也算阅人无数了。但有一个人行事方式太过于独特,还是让孟尝君大开眼界。
一天,有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穿着破衣烂衫,趿着草鞋,求见孟尝君。孟尝君郑重其事接见他,并向他请教:承蒙先生看得起,您远道而来,有什么可以指教我的吗?这个人开口却说:我只是听说您好士,不分贵贱,我就是个穷人,特来投奔。孟尝君一听,哦,原来如此。既然来了,请留下来吧,就把他当一般宾客对待。
过了没几天,负责管理门客的人就向孟尝君汇报:这位新来的先生虽然穷得只有一把剑,但每天吃完饭,就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回去罢,饭中连鱼都没有!(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笑着说:是嫌我的饭太粗劣了,就让他享受中等宾客的待遇吧,给他吃鱼吃肉。过了几天,管理人员又向孟尝君报告说:这位先生仍然弹剑唱歌,只是歌辞不一样了。这次唱:长铗啊,咱们回去罢,出去都没有车坐!(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吃惊地说:他要做我的上等宾客吗?这个人一定有特殊的才能!又让他享受了上客的礼遇。又过了几天,这个人又唱道:长铗啊,咱们回去吧,咱们连自己的家室都没有。(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管理人员再次向孟尝君述说一遍。孟尝君就有点不高兴了,心里想:这个人怎么有点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啊?但他没说什么,只是让管理人员继续观察他,结果这个人此后也没有再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是孟尝君的涵养!一个出身卑微、寸功未立的门客一再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虽然孟尝君最后也有点不高兴了,但仍然隐忍不发。
二、为了生存,散财博取美名
孟尝君名字叫田文。《资治通鉴》记载说孟尝君通达倜傥,富于聪明才智。(通傥饶智略。《资治通鉴》卷二)怎么能看出他通达倜傥,富于聪明才智呢?《资治通鉴》没有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两件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件,为了生存,据理力争。
孟尝君家族属于齐国田氏本宗。他的父亲田婴在齐国多年为相,有40 多个儿子。孟尝君名字叫田文,是田婴的小妾所生,生于五月初五。当时人认为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不吉利,长大了会破门户,迷信的说法就是要妨死他的父亲。所以田婴决定放弃养活这个孩子。可是田文的母亲于心不忍,就偷偷把他养活了。母亲在小田文稍稍懂事后才敢带着他去见父亲。父亲田婴一见田文竟然活着,很生气。小田文却不慌不忙,他给父亲叩头行礼,然后反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的呢?还是由门户决定的呢?田婴沉默不语。小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安排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决定的,人是活的,门户是死的,只要加高门户不就可以了吗!我怎么能顶破门户呢?小小年纪的田文已经听说了自己为什么不招父亲待见的原因,他以为破门户真的就是把门户顶破而已。他还理解不了所谓门户其实是当家人的象征。过去陋俗观念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认为五月初五生的男孩子对一家之主父亲有妨碍,会给父亲带来灾难。古人迷信,田婴出于一己之私心才不想养活这个孩子。现在小田文很天真地质问父亲,田婴无言以对。等于默认了田文的存在。
第二件,见识超群,脱颖而出。
田文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远见卓识。有一次趁父亲闲暇时他就问父亲:儿子的儿子该怎么称呼?田婴答道:称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该怎么称呼?田婴答道:称玄孙。孟尝君又问:玄孙的孙子该怎么称呼?田婴说:那我就不知道了。田文等的就是这句话,他接着说:您执掌大权身当齐国之相,到如今已经历侍三代君王了,可是在您执政这些年,齐国没有开疆拓土,而您自己积贮了万贯家财,只是门下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相国的门庭必有相国。可如今只看到您的后宫眷属都穿着绫罗绸缎,而贤能之士却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手下的仆人侍女都有吃不完的膏粱美味,而贤能之士却连糠菜都吃不饱。在这种情况下,您还一个劲地敛财,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后代,另一方面又懈于理政,致使国家日趋衰落。我很奇怪您为什么这么做。(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史记孟尝君列传》)田文的这段话掷地有声,见识卓著。父亲田婴很受震动,从此开始器重田文,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往来宾客。投奔田婴府上的宾客日益增多,田文随之闻名诸侯列国。众望所归,田文脱颖而出,被确立为继承人。田婴去世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田婴的爵位和封地,这才被人称为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年纪轻轻就能够认识到对他们这样钟鸣鼎食的家族而言,名声的传播远胜于血脉的传承、财富的积累根本比不上人才的积聚更为重要。年纪轻轻能有如此远见卓识,说服父亲散财养士,在40多个兄弟中间脱颖而出,孟尝君确实当得起通傥饶智略这样的评价。
孟尝君养士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延揽人才,来者不拒。
孟尝君养士不问来头,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这些人中既有策士、辩士,也有武士、侠士,既有有一技之长的无业游民,也有有犯罪前科的好色之徒。仅他的封地薛地所收留任侠奸人暴桀子弟就有六万多家,这些人甚至都影响改变了薛地的社会风俗。
第二,厚待门客,泽及其亲。
孟尝君为前来投奔他的门客添置家产,给以丰厚待遇,待遇不分出身贵贱,但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分为三个等级。孟尝君接待宾客的时候,专门安排人记录宾客言谈中所提及的自己或亲戚的地址。谈话完毕,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派使者到宾客或其亲戚家里送上礼物致以慰问。孟尝君如此体察人情世故,体贴入微,所以许多人以投奔他为荣。
第三,亲和力强,士争相附。
贵族的修养远胜于一般人。后世韩信说起项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曾说,项羽这个人接见别人时,恭敬慈爱,言语温文尔雅,显得非常有教养。孟尝君是贵族,良好的教养让他显得特别有亲和力,每一位门客都觉得孟尝君和自己最亲近。(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资治通鉴》卷二)这是孟尝君的本事,士人因此都争相趋附。几千名食客常聚于孟尝君门下,这些人都觉得孟尝君和自己的关系非常铁,我们可以想见,孟尝君的名声想不传遍天下都难。但是宋代王安石却认为孟尝君所养的根本不是什么士,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士为中国古代四民之首。传统社会对士的要求很高,士的志向担当和克己精神远远高于常人,士人要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有不同常人的宗教般的救世情怀,这种救世情怀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仁。而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身上却看不到这种精神和情怀。
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司马光关于孟尝君的事迹只记载了寥寥数件,内容也很简略,但专门针对孟尝君的评论臣光曰却有两篇。要知道在300 万字的《资治通鉴》中总共只有119 篇臣光曰。司马光认为,孟尝君是奸人之雄也(《资治通鉴》卷二),这与王安石对孟尝君的看法倒是惊人地相似!
三、为了权力,不惜蝇营狗苟
那么,孟尝君究竟干过一些什么事情?值得说一说的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三国拜相。
孟尝君曾经在秦国、齐国、魏国都做过相国。先说说他去秦国的经历。孟尝君因为养士声名大噪,秦昭王为了请动孟尝君,特意派秦国贵戚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以此表达请求孟尝君赴秦的诚意,打消孟尝君的顾虑。孟尝君自己跃跃欲试,打算去秦国,但是手下的门客都不赞成他前往虎狼之秦,孟尝君一概不听。这时门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听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完蛋了。土偶人说:我本来就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完蛋,也要回归成泥土。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就不知会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呢。当今的秦国,是个不讲信誉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去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这才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公元前299 年,这在齐国应该是齐湣王二十五年。齐湣王迫于秦国的压力,终于还是派孟尝君到了秦国。孟尝君入秦,秦昭王立即让他担任秦国相国。但秦国有些人认为孟尝君做秦国的相国不合适。他们劝说秦昭王,理由就一条:他毕竟是齐国的宗室近臣,他任秦国相国,秦国和齐国的利益孰轻孰重?很显然,他必定是先齐后秦。这些人的考虑不无道理,秦昭王于是就罢免了孟尝君,并把他囚禁起来。
事已至此,孟尝君不但在秦国没有了荣华富贵,身家性命已然堪忧。孟尝君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去求秦昭王的宠妾帮忙说情解救。那个宠妾答应说情,但提出一个条件:她听说孟尝君有一件极其罕见的白色狐皮裘,希望孟尝君把这件珍贵的白色狐皮裘送给自己。孟尝君原来是有这么一件价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问题是他一到秦国,就把这件白色狐皮裘献给了秦昭王。天下再没有第二件白色狐皮裘了,孟尝君为此发愁。这时孟尝君手下有一位会披上狗皮偷东西的门客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去秦宫中的仓库偷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把它献给秦昭王的宠妾。宠妾替孟尝君向秦昭王说情,说孟尝君贤名远扬,一旦让诸侯列国听说他被我们秦国关起来了,名声不好,不如把他放出来,反正他也跑不出秦国。秦昭王觉得言之有理,孟尝君这才得以获释。获释后,孟尝君带着手下的门客连夜撒丫子一口气就尥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生怕夜长梦多。这时孟尝君手下又有一位门客挺身而出,他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鸡鸣即开关,孟尝君这才逃出秦国。成语典故鸡鸣狗盗就是从这里来的。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徒才脱离险境。自此,人们这才开始佩服孟尝君不分青红皂白广招宾客的做法。
再说他在齐国为相的事迹。至迟在齐宣王十一年(公元前309年),孟尝君已经继其父位而为齐相。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但从总体上讲,他在齐国的政绩并不出色。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时期,采取了远攻近交的错误军事路线,先是联合韩、魏两国大败楚国,后来又搞合纵攻入秦国的函谷关,声势很是浩大,自己也威名远扬,但齐国却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国力反而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很多。再加上孟尝君独断专权,以致天下人都知道齐国有个孟尝君,至于谁是齐王,反而没人在意。
孟尝君早在其父靖郭君田婴尚在世的时候,便于齐威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24 年)被魏国召为相国,以加强魏、齐两国关系。这是孟尝君初步登上列国政治舞台的开端。孟尝君与齐湣王关系僵化之后,魏昭王八年(公元前288 年),应魏国之请,孟尝君再次入魏为相。这一次,他致力于联合诸国,以求打败齐湣王。秦、魏、韩、赵、燕五国攻齐固然燕昭王、乐毅、苏秦等人起主导作用,但孟尝君此时身为魏相在其中推波助澜,力主伐齐。孟尝君竟然推动秦相魏冉劝秦王伐齐,并厚颜无耻地向魏冉献媚:你劝秦王伐齐。齐破,你就可以裂土封侯。这就很让人诟病!
第二件事,经营薛邑。
薛邑是孟尝君父子的封地,父子两代花了很大的精力持续下功夫加以经营。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把齐国的宗庙建在了薛邑,以此挟制齐国对其封地加以保护。孟尝君也曾接受其门客的建议,把先王的祭器迁移到薛邑。不仅如此,他还把各地投奔他而来的六万余家任侠奸人充实到薛邑,进一步壮大了薛邑的实力。
说到孟尝君经营薛邑的事,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冯谖,就是我们开头讲到的不断要求孟尝君提升待遇的那位门客。冯谖帮着孟尝君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焚券市义。
孟尝君的门客有三千人之多,这么多门客,供养耗费巨大,薛邑的赋税收入根本不够,孟尝君就派人在薛邑放贷赚钱。然而由于年景不好,借出去的债很难讨要回来,门客的需用眼看供给困难。孟尝君很发愁。冯谖主动说,这事儿交给我去处理吧。临去之前他问孟尝君:债收完了,我回来时需要买什么回来吗?孟尝君随口说:您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邑,召集借钱的人,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借据以便核对。账目核对完毕,对于那些能够收回来的,冯谖给他定下期限;对于那些穷得实在还不起的,冯谖当众烧毁了他们的借据!冯谖对这些人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本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营生;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没钱供养宾客。如今有能力还钱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债务一概全免。你们有这样的封邑主人,可不要辜负他啊!闻者无不感动不已。
冯谖收债回来,孟尝君问买什么回来了?冯谖回答:我给您买了义回来。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冯谖回答:那些没钱还账的,你催债也没有用,债务越积越多,到头来实在还不起,那些人就会一走了之。他们逃跑了,您什么也捞不着。而且这样一来,大而言之,会认为您好利而不爱惜士民;小而言之,会认为您不得民心, 所以士民离您而去。这两种看法既不利于激励您的手下又不足以彰显您的好名声。我觉得您家里珍珠宝玉应有尽有,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听后很不爽,但事已至此,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了。
一年以后,齐湣王对孟尝君的独断专行实在忍无可忍,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您老德高望重,我怎么敢用烦琐的政务劳驾您呐,您歇着去吧!就这样,孟尝君被罢免了相位。临淄待不下去了,孟尝君只好打算回到他的封地薛邑。闻讯之后,薛地的士民争相来到距离薛邑还有百里之远的地方迎接孟尝君。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我见到了。
二是狡兔三窟。冯谖认为孟尝君仅仅有薛邑一个根据地还不够。他告诉孟尝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才能免遭死患。如今您只有一个窝,还不能够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营造两个窝吧。(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对冯谖委以重任,让他带着五十辆车子的浩浩荡荡排场车队,带着五百斤黄金的巨额活动经费,去列国为自己营造狡兔三窟。冯谖究竟去哪几个国家为孟尝君活动?《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不同。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冯谖的第一站去的是秦国,他说动秦昭王派人带着重金前往齐国礼聘孟尝君,然后冯谖又去见齐湣王,告诉他孟尝君一旦入秦,你就麻烦了,迫使齐湣王重新重用孟尝君。而据《战国策》的记载,冯谖去的是魏国,他对魏惠王说:如今齐国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列国,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能够国富兵强。于是魏惠王以相国之位虚位以待,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的盛大车队风风光光去礼聘孟尝君。
冯谖先行回到齐国,要求孟尝君不要接受魏国的礼聘。并且刻意营造了魏国使臣一连三次前来礼聘,而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的情景。齐湣王听闻这一消息,没想到孟尝君居然如此抢手,君臣上下深感恐惧。于是连忙派重臣拿着更加厚重的礼物,并向孟尝君亲自致书谢罪请他回来。冯谖一看时机已到,又趁机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把先王传下来的祭器供奉到薛邑,并且在薛建立齐国田氏的宗庙。齐湣王完全照办。齐国的宗庙在薛建成后,冯谖这才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窝都已经营造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安心享乐了。
以上两件事固然引人入胜,富于传奇色彩,但仔细一想,可以发现孟尝君是一个先私后公的人。《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先生就指出孟尝君的一生活动都在谋求私利,维护其个人的富贵尊荣,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第三件,破齐不救。
如果说燕国联合五国伐齐,孟尝君以魏相身份推波助澜是为了发泄对齐湣王昏庸无道的怨气的话,眼看齐国七十余城相继为燕国所攻占,田单在即墨苦苦支撑,这个时候孟尝君在干什么?他竟然保持中立!既不向着燕国,也不偏向齐国,俨然一个独立诸侯国的样子。
四、是奸人之雄也
司马光曾经写过一篇专门评价战国四公子的文章。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养士,损坏了国家大法,树立了私人小恩,靠着投机钻营登上相国高位,看他干的那些事,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利,不能为国为民谋求福祉啊。他说孟尝君和仇敌为伍讨伐自己的母国,然后又在封地保持中立,把自己当成诸侯,做臣子的不守臣道,再没有比他更过分的了!这就是晚节不保啊!(至其晚节,遂挟仇敌以覆宗国,保薛中立,自比诸侯,臣而不臣,孰甚于此!司马光:《四豪论》)这就涉及政治操守做人大节等大是大非问题了。虽然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已是常态。但那是对一般士人而言的。作为一介平民,我爱效忠哪位君主就效忠哪位君主,即便这样,一旦选定效忠对象,也会竭尽忠诚。张仪对秦国忠心耿耿,苏秦为燕国惨遭车裂就是最好的例子。孟尝君和这些人不一样。他是齐国的宗室显贵,属于既得利益者。凭借王者亲属的身份享受着齐国的财富,以此为资本豢养私人门客,通过私人门客谋一己之私利,眼看着国之重器尽归燕国所有,且不说鼓噪讨伐,就便是冷眼旁观也无法让人接受。
正因如此,司马光在评价孟尝君的第一篇臣光曰中开宗明义就说,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司马光认为,豢养一位人才就能使天下百姓都普被恩泽,这是养贤之道的真谛。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用国库的薪俸,树立一己之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所以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就是一个奸雄,绝不值得颂扬!
余论:孟尝君的过人之处
孟尝君虽然大节有亏,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平心而论,他也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其过人之处至少有两点:
其一,不问动机的虚心纳谏。
通过上面几件事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孟尝君是很善于接受别人的进谏的。在《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另一件孟尝君纳谏的故事。有一次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进行两国之间的聘礼访问。楚国国君为了表达对孟尝君的仰慕之情,特意送给他一张名贵的象牙床。孟尝君命令随行的门客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担心在路上损坏了名贵的象牙床赔不起。以送出一把祖传宝剑为条件,请求伶牙俐齿的门客公孙戌帮自己劝说孟尝君,别让自己承担送象牙床的差事。
公孙戌答应了这件事,他对孟尝君说:那些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名贵的重礼,那些您还没去的国家将发愁又该拿什么来送您呢!孟尝君闻听此言,马上说:你说得太对了。于是决定不接受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一看大功告成,飞奔而去,还没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我怎么觉得你那么高兴呢?
这里边有什么门道吗?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禀报。孟尝君听了以后怎么办?他不但不责罚公孙戌,而且命人在门上贴出自己亲笔书写的告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前来进谏!(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资治通鉴》卷二)司马光为此写了第二篇针对孟尝君的臣光曰,指出孟尝君确实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是怀有私心杂念,他也能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
其二,来者不拒的养士魄力。
孟尝君来者不拒的养士方式很为人诟病。但正如孔子开创有教无类的育人先河一样,孟尝君的养士方式虽然让很多人不以为然,却为许多社会底层的士人提供了舞台。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这些底层士人多次助其转危为安,只是眼瞅着稷下学宫的一代大师荀子这样的绝世大才却熟视无睹,不能为己所用,甚至把后来在秦国大展神威的干才范雎推荐给秦国。我们只能说格局决定结局。孟尝君最后在薛邑去世。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夺权力,齐、魏两国趁机携手灭掉薛邑,孟尝君绝后。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有影响的大学者,曾经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是领袖级的人物,与孟尝君同时代,对孟尝君的评价应该够分量。荀子把为人臣者分为态臣、篡臣、功臣、圣臣四种类型。他说孟尝君就是篡臣。什么叫篡臣?荀子说,对君主不忠,对民众沽名钓誉,不恪守公道正义和规矩,搞团团伙伙,以小圈子的私利为重,这就是篡臣。(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 朋党比周, 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荀子臣道》) 荀子认为,篡臣用则必危。
很不幸,孟尝君在齐国两度为相国,但却支持五国联军伐齐,齐湣王身死国也差一点亡,孟尝君的的确确难辞其咎。
孟尝君一言难尽,战国四公子中的其他几位又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