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代序)冯增俊初读马早明教授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港澳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一书,有一种道出心声的强烈感受,其中贯穿的积极探索,追寻历史演进轨迹下定位时代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意义重大,也很有时代价值。中国通识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为许多学者重视并积极推进以来,各种不同的声音随之泛起,例如,有一些配合教育部门领导的说法,把通识教育解析为素质教育;有一些积极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以为通识教育就是多样发展;另一些则从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词义出发,鼓吹读古书运动,甚至创办国学学院、博雅学院等,认为读古书可以让人回归自有天性,从而获得自由精神与独立个性之发展。透过该书不厌其烦地罗列的诸多通识教育定义,既让我们看到通识教育存在的种种歧义,也让人从中窥视到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困难。这是时代的挑战,也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必然应答。这本书对此给出了许多有益的启迪。首先,该书以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为题,这对厘清通识教育中许多因背景带来的混杂不清的歧义很有好处,不仅有助于作者清晰地把握通识教育的基本定位,而且可以把握住通识教育的历史脉动。不错,通识教育源自liberal education,但是早期的liberal education实际上是一种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为自由人(即不从事体力劳动者)建立的专有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下,生产技艺都被贬为不可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体力劳动被视为低下的、不必受教育也能做的工作。古典大学自12世纪以来便一直由这种古典人文学科所统治,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技迅速发展并进入大学,遭到古典人文学科的激烈压制与排斥,但科技学科凭借其优势冲击了人文并膨胀为科技主义,进而压制人文,使人文科学化,引发了大学的四大对抗或紧张:一是古典人文与现代科学的对抗或紧张,二是培养精英与培养大众的对抗或紧张,三是研究与教学的对抗或紧张,四是学术与应用的对抗或紧张。社会学家说,过去是科学在世界之中,现在是世界在科学之中。正是这种人文与科学的对立,造成了大学的新割裂,现在许多对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不同甚至对立的诠释,几乎都是由此引发。该书从科技大学开设通识教育入手,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科学与人文在亲近中重建新型的大学文化。这是这本书的意义之一。其次,通读该书可以发现,通过研究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时代特征,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通识教育的演进历程和现代诠释。从早期为自由人的博雅教育到大工业革命后针对科研者实施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从贵族的古典教育转变为劳工的平民教育,这是一种重大的时代变革。仅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就可以看到,如早期行会式的波隆拿大学(学园)演化为13世纪法国的艺学院(faculty of arts)、15世纪德国的哲学院(faculty of philosophy),再演化为19世纪美国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这种体制变化与博雅教育形态的时代演变也是一致的。该书重视探讨这种历史转变,在分析科技大学推进通识教育中不是为过往的博雅教育唱挽歌(尽管一些人在追捧),而是直面在放弃科技主义的背景下科技大学如何积极营造一种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一种重视为社会服务的、为更好地使人获得职业和技术并使之发挥作用的教育。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时代对现代大学的呼声,科技对新人文的呼声。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那种回复山洞、远离人世、隐入山林,背离使人获得职业及技术的目标的所谓理想大学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纽曼的大学理想就像一种梦呓,数百年从未实现过。当然,如果大学仅仅传授这些职业与技术,那么人就会堕落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动物,积极推行现代人文学科建设不仅需要,而且还应当像所学习的科学技术一样重要,两者缺乏哪一个都不能培养正常的人,更何况要培养优秀的人。所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是没有依据的。该书正是从科技大学的实践,让我们看到通识教育不是古代博雅教育的翻版,它们是服务不事生产的贵族自由人与服务生产劳动者的两种本质对立的大学体制,这是该书给我们的另一种意义。最后,该书研究港澳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为我们了解如何推进通识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启示。一是复古、搬古、套古、做古万不可取。博雅教育是古希腊时期人文学科发展的产物,是历史上的人类教育智慧,但是历经数千年社会的巨大变化,这种人文教育框架已经老化过时,而且人文学科在社会进化中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需要人文学科,需要心智成长,但是照搬过去的那种博雅教育,发思古之幽情,书读得越古越好,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办国学班(国学即国故学),是行不通的。因此,坚持通识教育的现代性,关系到大学的健康发展。二是重视现代科技下的人文教育是科技兴旺的根本。发展大学通识教育,要正视高端科技的人文品质、一种有人文的现代科技,坚持使有人文精神的科技教育与有科技精神的人文教育,使之珠联璧合,方能发展科技教育,方能培养高尖端科技人才,方能倡兴大国科技。三是创新发展方为正道,崇洋媚外、因循守旧只能自绝其路。通识教育本身就是对博雅教育的时代创新,无论目的和内容都有了本质区别,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通识教育。创新点一是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主旋律,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创新点二是以服务社会为基点,以培养社会建设者为中心;创新点三是以培养平民大众为使命,吸收其古今中外知识文化之精华,创新新型的人文教育体系,同时不仅要写出当代需要的新人文大纲,更重要的是要倡导新时代的人文之风,促进创新发展,让传统人文精神绽放新光彩。《港澳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内容丰富,是这一领域中最早的探索成果,也是作者多年来数访港澳台地区,躬身戮力工作的结果。我总是想,每种研究应当有新的贡献,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本书就做到了!这正是可贵的学术精神!在这里,我只是把初读此著作的一些感想写下来,既是对这个研究的看法,也是我对中国开展通识教育的认识。 谨识于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广州新港西路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