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內容簡介: |
全球化知识与在地化知识并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都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使前者在实践当中少受或不受权力和资本的控制,而后者能在与前者的互动中得到更新和传承。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广大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和社区,与大众结合,共同进行知识的再生产。只有摆脱了利益和权力役使的知识,才能对社区的主体性和互助性具有促进作用,也才有可能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知识基础,成为生态文明的坚固磐石。
|
關於作者: |
邱建生,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爱故乡计划发起人。
|
目錄:
|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化知识与工业文明
(二)在地化知识与生态文明
(三)在地化知识、互助型社会与教育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全球化知识
(二)在地化知识
(三)互助型社区
(四)社区大学
五、研究假说
(一)假说1:知识异化假说
(二)假说2:社会互助假说
六、全书结构
七、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概况
一、关于社区大学的研究概况
(一)从社区大学理念和意义解读的角度
(二)大陆社区大学相关研究
(三)平民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在地化知识的研究概况
(一)地方性知识的意义解读
(二)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运用
三、互助合作的相关文献
(一)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关于互助合作的理解
(二)互助合作的本质研究
四、几个相关思考纬度的文献
(一)从全球化和现代性反思的角度
(二)关于公共池塘资源多中心与自主治理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社会市场与双向运动的文献
(四)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五)关于培田与汀塘的研究文献综述
五、综述
第三章 全球化知识的外部性
一、全球公共物品视野下的全球化知识
(一)全球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二)作为全球公共物品的全球化知识
二、全球化知识的排斥性和工具性
(一)全球化知识的排斥性
(二)全球化知识的工具性
三、全球化知识使劳动者成为工具
(一)全球化知识使劳动者成为知识的工具
(二)全球化知识使劳动者成为货币的工具
四、全球化知识使乡村服从于单一的市场体系
(一)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的商品化和私有化
(二)社区经济自主性的式微
(三)极度增长与环境代价
五、小结
第四章 在地化知识与互助型社区
一、社区大学促进在地化知识的更新传承
(一)社区大学的缘起和发展
(二)从乡村建设到社区大学
(三)在地化知识的基本特征及内涵
(四)社区大学与在地化知识的更新传承
二、社区大学与互助型社区建设
(一)社区大学在农村的发展阶段
(二)互助型社区的内涵
(三)社区大学在互助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在地化知识与互助型社区的关系
(一)在地化知识促进互助型社区建设
(二)互助型社区促进在地化知识的生长
四、培田及汀塘社区大学作为案例
五、小结
第五章 培田案例
一、培田社区大学的建立
(一)培田概述
(二)培田社区大学的建立
二、社区组织建设与社区互助
(一)妇女文艺队与社区文化合作
(二)培田互助型经济建设的努力
(三)培田理事会
(四)培田教育促进会
三、社区服务改善与社区公共意识养成
(一)培田老人公益食堂
(二)社区互助教育的推进
四、传统文艺及节庆活动的恢复更新与社区认同
(一)培田十番乐队
(二)培田龙灯节
(三)培田春耕节
五、培田社区大学的拓展
(一)培田英文环境营造与在地化知识的更新传承
(二)社区信用合作的构建
(三)社区经济建设与社区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六、比照与小结
(一)社区大学介入培田互助型社区建设前后比照
(二)小结
第六章 汀塘案例
第七章 培田与汀塘的比较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后期,中国工业已完成了初步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导致中国城市产业资本出现生产过剩,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投资机会下降,城市工商企业开始进入农业,占有农业资源,使得农业变成产业化农业,即农业设施化、车间化。这一过程的代价是惨重的,现在,农业已成了中国最大的污染源,人们餐桌上的食品严重不安全。而且,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化生产还导致了农业过剩,现在全球80%的大棚在中国,全球70%的淡水鱼、67%的蔬菜产自中国,而中国人口将近世界的20%,可耕地更只占7%。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所谓的现代农业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掠夺是何等地大。
(2)新一轮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互助型农业。短短十几年的农业工业化路径,已向我们显示出,此路不通。中央在2006年曾提出农业多功能性,2008年又提出两型农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更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提出生态文明,进而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中央层面已全然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应有新的方向,因为生态文明内含着农业的生态。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特别是农业领域的利益集团已形成的情况下,农业的生态化转型注定前路漫漫,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成长,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这个人群已接近三个亿。这个人群的一个特点是,已具备一定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经济条件。他们受不了糟糕的空气质量、经过漂白的自来水,特别是他们一日三餐的饮食原料居然是在有毒的环境里生产出来的,这更让他们受不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即生态化转型,这些已基本从物质的匮乏中走出来的中产人群必然地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这也暗合了互助型农业的另一层含义,即城乡互助,城市消费者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农业的生态转型,在这过程中实现三赢,即大自然得到保护、消费者获得健康的食物、生产者得到相应的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