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本书代表了日本现在*的中青年行政法学家的研究成果,而且代表了独树一帜的名古屋法学,属于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各个领域研究中,较为透彻的行政法学著作,相对于行政主体提出行政体概念。
|
目錄:
|
中文版序言
中文版作者寄语
原著第一版序言
原著第二版序言
翻译用语说明
第一编行政与行政法的基本原理
第1章
现代行政与行政法
第1节现代行政的特征
第2节行政与宪法
第3节行政活动的存在形式与行政法的解释
第2章行政法及行政法的法源
第1节行政法的概念
第2节行政法的法源
第3节行政法的效力
第3章行政法的基本原理
第1节作为基本原理的法治主义与民主主义
第2节法律保留论与法律授权论
第3节法律授权论的范围的扩大
第4节对于行政的多元的法的拘束
第5节正当程序原则与行政程序法
第6节行政法的其他原则
第二编行政组织
第4章行政体与行政机关
第1节行政体
第2节行政组织与法治主义
第3节行政机关的概念
第4节行政体之间的诉讼
第5章行政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1节行政机关的权限与行政组织的科层性
第2节行政机关权限的代行
第3节行政机关权限的监督
第4节行政机关的协议、调整
第三编行政作用(1)行政的行为形式
第6章行政准则
第1节行政准则的意义
第2节法规命令
第3节行政规则
第7章行政计划
第1节行政计划的意义
第2节行政计划的制定程序
第3节通过立法的统制法律授权
第4节行政计划的合法性要件
第5节通过裁判的统制司法审查
第8章行政行为
第1节行政行为的意义
第2节行政行为的类型
第3节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的发生、消灭
第4节行政行为的程序
第5节通过立法的统制法律授权
第6节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
第7节行政行为的效力
第8节行政行为的效力欠缺
第9节行政行为的撤回
第10节通过裁判的统制司法审查
第9章行政指导
第1节行政指导的意义
第2节行政指导的程序
第3节通过立法的统制法律授权
第4节行政指导的合法性要件
第5节通过裁判的统制司法审查
第10章行政契约
第1节行政契约的意义
第2节行政契约的成立和终止
第3节行政契约的程序
第4节通过立法的统制法律授权
第5节行政契约的合法性要件
第6节通过裁判的统制司法审查
第四编行政作用(2)行政上的各种制度
第11章行政调查
第1节行政调查的意义
第2节对行政调查的法的统制
第3节作为行政活动合法性要件的行政调查的合法性
第4节行政调查和救济
第12章确保行政实效性的制度
第1节行政上的强制执行制度
第2节即时强制制度
第3节行政上的制裁制度
第13章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
第1节行政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第2节行政机关的个人信息保护
第3节行政机关的信息公开
第4节行政信息的开示等相关救济
第五编行政救济(1)行政上的投诉处理和行政争讼
第14章行政上的投诉处理
第1节投诉处理
第2节独立监察官
第15章行政上的不服申诉
第1节概说
第2节不服申诉的种类
第3节不服申诉的对象
第4节不服申诉的适格
第5节不服申诉期间
第6节不服申诉的提起
第7节行政不服申诉的审理
第8节行政不服审查的终结裁决、决定
第9节教示
第16章行政案件诉讼
第1节行政案件诉讼的概念
第2节行政案件诉讼的沿革
第3节行政案件诉讼与司法权的范围
第4节行政案件诉讼的类型
第5节撤销诉讼
第6节无效等确认诉讼
第7节不作为的违法确认诉讼
第8节义务赋课诉讼
第9节差止诉讼
第10节行政案件诉讼和临时救济(权利保护)
第六编行政救济(2)国家补偿
第17章损失补偿
第1节损失补偿的概念与宪法
第2节补偿的要件
第3节补偿的内容
第4节损失补偿与诉讼程序
第18章国家赔偿
第1节国家赔偿的概念与宪法
第2节国家赔偿法第1条
第3节国家赔偿法第2条
第4节国家赔偿法第3条至第6条
第5节国家赔偿法和诉讼程序
第19章基于结果责任的国家补偿
附录一日本相关法律名称翻译一览表
(立法时间顺序)
附录二日本法院判例名称翻译一览表
|
內容試閱:
|
原著第一版序言
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的行政活动,现在与我们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对行政活动进行治理的行政法,在量上当然有很大增长,在质的重要性方面,也已经发展成为堪与法典化的"六法"媲美的法律门类。在此基础上还要反映现代社会的变动状况,行政法上屡屡会有"新制度"渗透到"旧制度"之中,或者与"旧制度"横向并列,新旧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不断使行政法的形态与过去相比发生相当程度的变化。
因此,解释、运用或说明行政法的担当者(主体),过去首先是行政自身,行政法只要是对行政自身而言暂且能够理解就可以了。但是,处于制度变化过程中的现今行政法的担当者,已经不仅仅是行政。法院、国民或居民,以及为拥护和实现国民权利提供支援的法律家等,也开始作为行政法的担当者,发挥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进行了旨在强化对行政的审查机能的"司法改革"后,法院和法律家的作用有显著增加。看到这种行政法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担当者的变化和发展,行政法教科书也应当作出与这种制度变化和担当者的多样化相应的改变。
本书是由共同关心这一问题的四名研究者合著的教科书,对现代社会各种前沿性的论点和争点进行了整理,作为"现行丛书"的一本刊行。
掌管行政法的多种多样的担当者,以及将来成为担当者的学生在学习之际,要掌握必需的基本原理和制度框架。首先,本书致力于能够对行政法基本原理进行简要易懂的说明。其次,本书对新制度以及受到新制度影响的制度变化也予以关注。最后,以持续促成制度变化或受到制度变化影响而有新的发展的判例为中心,对于近期的行政法运用,也尽量用对初学者也容易理解,但又努力不降低正确性和品质性的语言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同样由法律文化社刊行,有幸得到诸多读者支持,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持续阅读的室井力编《新现代行政法入门(1)补订版》的后继之作。本书的执笔者,都是曾受室井力教授指导的学生,虽说是理所当然以继承恩师的学术事业为己任,但也因为即使在变化的时代,前书表现出来的特征仍然有应当继承的价值。这些特征在前书的"序言"中有过论述,表现为以下视角:①不限于行政法解释运用的观点,而是从行政法理论形成的背景、实际法令与实务的对比、今后课题的明示,以及理论正当性的存否等方面进行说明;②不是从行政法现象的表面,而是更客观地理解,从宪法保障的人权和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明确地进行秩序整理;③不停留于对既存的或者新形成的行政法的制度或运用进行整体性说明,还要对因此成立的原理或原则、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简而言之,行政法不能停留于(满足于)基于解释学的实证视角,还要致力于将其放入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中研究观察。本书着眼于行政法制度的变化过程并用较大篇幅进行叙述,也是因为确信这一"视角"在今日的有用性。
四名作者进行了本书原稿的调整和整理。卷末的事项和判例索引,得到三重短期大学藤枝律子讲师和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研究生安田理惠的协助。法律文化社的秋山泰和加藤彩代两位编辑,也给予一言难尽的莫大协助。对于以上各位,执笔者在此一同表示特别的谢意。
执笔者代表:市桥克哉
2010年1月
原著第二版序言
本书初版刊行是在五年前的2010年。初版序言中写道:"反映现代社会的变动状况,行政法上屡屡会有''新制度''渗透到''旧制度''之中,或者与''旧制度''横向并列,新旧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不断使行政法的形态与过去相比发生相当程度的变化。"在此五年之间,可以看到行政法又处于新的变化过程之中。
例如,去年全面修订的行政不服审查法,不仅在不服申诉、行政案件诉讼等行政救济制度方面,而且还在行政程序的存在形式和行政裁量的统制方面,对于是否能够促进革新提出了要求。此外,行政程序中特定个人识别为目的的号码利用等相关法(号码法),构建了"个人号码"利用的信息网络,新设了行政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等可以通过这一信息网络进行个人信息的管理或利用的行政法制度。而且,最近一次的法律修订(2015年9月3日)相当程度上扩大了个人号码的利用范围,使其在储蓄账户的适用、特定健康诊断的结果、预防接种档案的管理等方面得到活用(网络行政法的出现及其发展)。这一制度旨在防止逃税或年金的不正当收受,但是消费者团体等也表示了对国家监视强化和个人信息流失的担忧。另外还有,每年都进行重要修订的地方自治法、进行国税调查程序一般制度化修订的国税通则法、进行行政审判制度废止的修订的独占禁止法等,今后对于既存的行政法会产生某种影响的法律修订是很多的。
因此,本书第二版,将以行政不服审查法、号码法为代表的重要的法律修订的内容纳入的同时,对其意义和课题也进行了叙述。正如本书第一版序言所示,从作为本书前身的室井力编《新现代行政法入门(1)》(法律文化社)所确立的"放入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中研究观察"的视角出发,本书对这些新的行政法制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
此外,在此之间的法院判例的新的发展,其中也能显示出行政法处于变化过程中,特别是可以定位为2004年行政案件诉讼法修订所带来的行政法革新的判例也有不少。例如,最高法院明确了差止诉讼和当事人诉讼的关系的日之丸o君之代预防诉讼最高法院判决(最判平成24o2o9民集66卷2号183页),就可以说是代表性例子。本书第二版对于这些重要法院判例,重新进行了编纂纳入。
卷末的事项和判例索引,得到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特任助教安田理惠的协助。法律文化社的秋山泰编辑,在此次修订中也给予莫大协助。对此二人,执笔者一同再次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