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93.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9.4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102.4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4.4
|
編輯推薦: |
道只是停留于字面的解读么?道只是舞文弄墨时的引用么?道只是国学重要的关键词么?如此这般,道也就远离了人间烟火,也许,远离了老子的初衷。
问道,不仅是庙堂上的侃侃而谈,不仅是哲学层面的探究,问的是世间百态,问的是芸芸众生,接了满满的地气,问的是*平凡的人和事。道的是众妙之门的解脱,道的是入世出世间的随意自如,道的还有轻松的人生、洒脱的生活。
问道,有恣意盎然的诗意,有滋润灵魂的清凉,用可以卸去精神重担的无为之手,轻巧地拨弄芜杂的有为人生。
|
內容簡介: |
《老子的心事雪煮*辑》是雪漠的又一部文化力作,也是《雪煮》系列的*辑,日后将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以及第四辑。在本书中,他没有延续一贯的对《道德经》作为学问进行注解的方式,立足于东方哲学却跳出东方哲学的研究框架,告诉人们如何修道。现代人远离道,而专注于术,这正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热恼的原因,《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证量,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本书旨在告诉人们如何将《道德经》学以致用,如何运用传统智慧,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造命运,将哲学化为生活的方法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
關於作者: |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敦煌文艺奖,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代表作有西部小说系列:《野狐岭》《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深夜的蚕豆声》等;西部文化系列:《一个人的西部》《特别清凉》《光明大手印》《空空之外》系列等;诗集:《拜月的狐儿》;入选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其甘肃省优秀专家德艺双馨文艺家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称号。
|
目錄:
|
为往圣继绝学(代序)
第一章
在有无生灭中,触碰众妙之门
壹 宇宙的原创力 2
贰 无中生有 6
叁 众妙之门 9
第二章
无为中,看破分别的虚幻
壹 善恶与美丑 15
贰 有无相生 19
叁 无为之境 24
第三章
窥破欲望,做生命的 王
壹 欲念方起,民心已乱 33
贰 民 即是自心 38
叁 圣人之治 43
肆 无知无欲 47
伍 虚心健体,身心自在 51
第四章
湛然空寂,游龙画凤
壹 道冲显万相 56
贰 和光同尘 61
叁 三车和尚 65
肆 所谓道体 69
第五章
在一叶一花中,默然起舞
壹 圣人以万物为刍狗 74
贰 天人合一 78
叁 天地像个大风箱 81
肆 多言无益,不如守 中 84
伍 如何守中? 88
第六章
无中生有,有中生妙
壹 大道不死 92
贰 道乃天地之根 98
叁 修道者的玄关 101
肆 绵长的呼吸 103
第七章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壹 何谓圣人? 108
贰 两位不同的圣人 112
叁 因不自生,故能天长地久 114
肆 退其后,德显前 118
伍 外其身,反而长生 121
陆 因其无私,能成其私 123
柒 无我之美 127
第八章
圣人如水,滋润万物
壹 上善若水,处恶不争 130
贰 圣人如水 133
叁 水之七德 137
肆 水性的修行 141
第九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壹 过犹不及,默默转身 145
贰 在谦卑中慢慢生长 149
叁 雕栏玉砌今何在? 154
肆 财富买不来生死 158
伍 退 的智慧 161
第十章
圣人修炼的三部曲
壹 主宰精神和思维的三魂 166
贰 主宰身体的七魄 171
叁 修气至柔,成就婴儿之身 179
肆 有慧故能看清,无执故能包容 183
伍 玄德的三种境界 188
第十一章
心中有 空 ,天地自宽
壹 有 因 无 而生妙用 191
贰 看似无用的大用 194
叁 留白天地宽 197
肆 一空生万有,心空容万物 201
伍 无 中生 有 205
陆 因为虚心,才能接纳 208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纷繁世界?
壹 为什么要出离? 214
贰 修道者的选择 218
叁 简朴地生活,做该做之事 221
肆 身心坚守,外息诸缘 226
伍 圣人如何修定? 232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壹 片片宠爱意,隐隐受辱心 240
贰 如爱身般爱天下 243
叁 在破执中惜身 248
肆 消除分别心,宠辱随风飘 253
第十四章
用身心融入得道者的境界
壹 在 视听搏 中感悟道 259
贰 超脱纷繁,混元为一 264
叁 斩断红尘累,怡然赏佳音 269
肆 证道的十四个特性 275
第十五章
穿行于红尘的圣者
壹 像猴子一样谨慎小心 280
贰 保持距离又贴心贴肺 283
叁 智者的另外四种德行 286
肆 智者的四种能为 292
伍 素女采桂子 295
第十六章
融入虚静,以笃诚滋养人生
壹 修道中的 虚静笃 299
贰 在红尘中寻找那唯一的永恒 304
叁 人如何才能做到宽容? 311
肆 让虚静变成你的活法 317
伍 放空心灵,采天地之灵气 322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壹 以道治国,春风化雨 328
贰 以德治国,感动民心 333
叁 刑法治国,威慑人心 336
肆 教育的四种境界 340
伍 人格修炼的五种境界 345
第十八章
守候大道,返璞归真
壹 不该提倡仁义、智慧和忠孝吗? 350
贰 越简单,越接近解脱 355
叁 老子的向往 359
肆 小孝孝于庭闱,大孝孝于天下 363
伍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368
第十九章
探寻绝学无忧的秘密
壹 谋士的智慧和阿斗的智慧 372
贰 历史上的 诸葛亮 们 374
叁 为什么说 道法自然 ? 377
肆 老子是怎么让心属于他自己的? 382
伍 道在儒释之间 386
陆 从零到零的哲学 389
柒 清心寡欲,排出胎毒 394
捌 除掉嗜好,忘记身体 398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
壹 毁誉如幻,但人言可畏 404
贰 淡泊如不懂事的孩子 408
叁 不敢为天下先 412
肆 我本愚人,而贵食母 415
伍 化为泥土,任世人践踏 419
第二十一章
恍惚无执中的光明历历
壹 被误读的得道者 424
贰 被误解的 恍惚 428
叁 用行为告诉世界你是谁 431
肆 大道之用 435
附录
揭秘内丹:揭露天机的道歌
壹 佛道在贤孝中相遇:观音度吕祖 439
贰 刚开始修道的孤凄 445
叁 慢慢打通小周天 450
肆 周身处处是太极 454
伍 时时提正念,赶退诸魔军 457
陆 用破执的智慧窥破幻相 462
柒 在积极地贡献中成就道业 465
后记
最美的人生答卷
|
內容試閱:
|
代序
为往圣继绝学
雪漠
壹
2016年春天,我开始讲《道德经》,跟之前解读《金刚经》一样,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很久之前,我就想开一个国学讲堂,办一些公益讲座,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看过很多解读国学的书,虽然很好,但大多缺少了一种真正的、东方哲学的角度。就是将道理融入生命,将哲学化为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跟西方哲学是很不一样的。
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但生活中的他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和女学生爱得死去活来,比如对恩师胡塞尔忘恩负义,又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当了大学校长,因为诸如此类的行为,一些人非议他,觉得他的行为和哲学不一致,思想上很伟大,有些行为反而不如一般人。这就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不要求哲学家言行一致,但东方哲学有这种要求。东方哲学认为,你认可什么哲学、推行什么思想,就需要像你认可的那样活着,用你的行为来表达你的思想。比如,老子既然写了《道德经》,就必须骑青牛出关,如果他在官场或党校讲坛上讲《道德经》,人们就会觉得他很滑稽;庄子既然写了《逍遥游》,他就必须卖草鞋,他如果不卖草鞋,跑去当宰相,大摇大摆,装腔作势,别人也会笑话他;孔子推行仁,推行天下为公,就必须像丧家之犬那样,到处推行他的哲学。换句话说,你的生命必须和你的哲学融为一体。东方哲学关心的是人该怎么活,人为什么而活,人活着时应该在乎什么等问题。但是,很多讲国学经典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讲明白。
讲《道德经》的人数以千计,虽然都讲得很好,各有所长,但大多把《道德经》作为学问进行注解和讲解,我不想这么讲,我想讲的是传统智慧如何用,也就是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变命运。有很多朋友对我说,雪漠老师,您讲讲《道德经》吧,您的《道德经》,肯定跟别人讲的不一样。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证量的东西,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您从修道的角度去讲,或许更能讲出老子的本意。当然,这只是他的看法。不管怎么样,我会讲出我独有的东西。在深解《金刚经》的时候,我称之为为世界留下另一种解读,对《道德经》的解读,其实也是这样。
贰
《道德经》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个字,很精炼,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不足,诸子百家的很多著作都是这样。那时写书要刻在竹子上,刻五千言就需要很长时间了,当时的学者作家们就没办法把文章写长,一般都写得非常精炼。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写得像《大漠祭》《猎原》《白虎关》那么长,上百万字,他得刻上多久才刻得完啊?所以,当时的学富五车,听起来虽然很多,但事实上,一车书也就一百来卷,不会太多的。这么小的篇幅之中,却涵括了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精髓,这不能不让人敬畏。
《道德经》影响了诸多西方作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甘地和托尔斯泰等。托尔斯泰曾在很多作品中介绍过老子,尼采和黑格尔们对老子也非常敬仰和熟悉。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也有《道德经》的很多痕迹,可见,他的思想与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说,《道德经》是世界上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典籍,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奥地利、瑞士等国有很多人还把《道德经》送给女儿,作为结婚贺礼。
叁
关于老子,有很多谜团,他的姓氏就是其中的一个谜团。有人说他姓李,叫李耳,但这更像是代号,因为老子的耳朵很大,两耳垂肩,就像人们叫我大胡子一样;有人说他不姓李,姓老,叫老聃,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姓李的人;还有人说老子也不姓老,因为那个时代同样没有姓老的人,但《二十四孝》中就有个老莱子,他就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他就姓老,有人认为,老莱子与老子就是同一人;甚至有人认为,老子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的集合体,《道德经》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几代人的思想结晶。答案到底是哪一个?说不清,没有人能证明,毕竟那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更倾向于有老子这个人,世界也更倾向于有老子这个人总之,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谜团,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不过,我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他姓老还是姓李,并不重要,关于他的很多讨论到底答案如何,都不重要。真也罢,假也罢,都过去了。留下的只是他的著作,影响世界的,也是这些著作。如果没有这些著作,他姓什么叫什么,没有人会关心;有了这些著作,他姓什么叫什么,都没关系。因为,他的作品已经构成了他,《道德经》那短短的五千言,已经为他赢得了整个世界的敬仰,让他成了一个任何时代都忽略不了的伟人。
我常对学生们说,读好书,首先就要读老庄。为啥?因为你登上山顶,才能窥得万象。如果始终在山脚下转来转去,你一辈子都不会知道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什么书才是好书。我从小就读老庄,十八岁起,把《道德经》和《逍遥游》录在录音机里,当成我每日背诵的功课。每天早上起床,我首先会打开录音机,一边洗漱扫地,一边跟着录音背老庄。我当然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一切,更不知道有一天我会坐在这里,为大家解读《道德经》。
命运中有一些很奇怪的事情,你说不清。一个果子成熟之前,有很多小小的细节,都在促成它最后的结果。我的很多书都是这样出来的。一个因缘推动另一个因缘,最后就出了一本书。当然,出现这本书最早的缘起,定然是老子与尹喜也叫关尹子在函谷关的相遇。因为,如果没有关尹子的求道,就不会有《道德经》;有了《道德经》,但没有关尹子的传播,它也不会广传于世;没有《道德经》的广传于世,我就不会在十八岁的时候背诵《道德经》、从中汲取营养;没有当年在《道德经》中汲取营养的那段经历,也许我今天就不会解读《道德经》。那么,看了《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之后,读者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拭目以待吧。这至少说明,不管世界如何变幻,有些东西始终还是有意义的,它就是承载了真善美的行为。它是我们唯一可以在虚无中建立的存在,也是人类对抗无常的唯一方法。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老子和关尹子相遇的故事: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过去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相当于图书馆馆长大概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周室诸侯开始争权夺势,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老百姓也不再尊重周天子了,老子知道周室将亡,于是辞官西去,途经流沙河,想沿着西域到印度去。过函谷关的时候,他遇到了辞官转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尹喜向老子求道,老子推辞了好几次,尹喜一再坚持,怎么都不肯放老子出关,于是老子便为尹喜传道,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列仙传》对此也有记录,还提到了紫气东来的故事: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尹喜精通历法,善观天象,能知过去而见未来,还是个修道之人,懂得看气。有一天,他看到一片紫气冉冉而来,知道有高人来了。因为,据说气的颜色代表此人的功夫,气呈紫色,说明此人功夫很高。于是尹喜沐浴斋戒,迎候圣人。没过几天,果然迎来了骑着青牛的老子。关于这一点有一种说法:尹喜做了函谷关令后的某一天,观星象得知老子要来;还有一种说法:尹喜观星象知道有圣人西来,于是辞去大夫一职,转任函谷关令,专门在函谷关迎候老子。不管哪种说法才是真的,关尹子都确实在函谷关等到了老子,向老子拜师求法,随后老子写出《道德经》,再由关尹子广传于世。
关于老子后来的行踪,世人也有很多说法,甚至有人说老子继续西行,去了印度,收了释迦牟尼做弟子,《老子化胡经》就有相应记载。但这种说法不对,是道人杜撰的,他只是想显示道家的高明而已。不过,道家确实有一种东西跟佛家是契合的,非常了不起。本书侧重的正是这方面内容。《庄子天道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最后回了故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离孔子所在的山东曲阜不远。据说,孔子还去拜访过老子,向老子求道。《吕氏春秋》《韩非子》《庄子》中都有记载。也许这种说法是真的。
至于老子是什么时候死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说不知所终,有人说九十一岁,也有人说一百多岁。《庄子养生主》中还记载了众人吊唁时的情形。据说,当时整个村子的人都在痛哭,老人哭得像死了孩子一样,年轻人哭得像父母死去一样。老子的朋友秦佚来吊唁时,却干号三声就离开了。有人追上来问,你不是老子的朋友吗?怎么能这样吊唁呢?秦佚说,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通祈)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帝者,天也)之悬解。这句话说的是秦佚不伤心的原因,他认为,生也好,死也好,都是顺应自然,当你顺应自然的时候,哀乐的情绪就自然不能进入你的心。这是古人对治烦恼的一种智慧。
不过,也有人认为,上文谈到的老子,是另一个老子。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个出了函谷关,不知所终的老子。
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都能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灵魂问题,甚至是命运的问题,但现代人大多不知道,远离道,而专注于术,正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热恼的原因。
就像《道德经》,虽然大家都知道它,但看过的人有多少?尤其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学者以外的人,会去研究《道德经》?有多少人会真正实践《道德经》里的智慧?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很多外国人从小就看《道德经》,黑格尔甚至称之为真正的哲学,还承认自己的很多思想都源于《道德经》。可惜,很多中国人对《道德经》也罢,对老子也罢,反而不甚了解。
肆
当然,我不会从哲学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一来,很多人都这么解读,不缺我一个,我只想讲一些别人没讲过的东西;二来,尹喜向老子请教的时候,不是求学,而是问道,也就是说,《道德经》是讲如何修道的。这是《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如果远离这个目的,我的解读也就没有意义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来了个客人,问你:你学过算术吧?能不能告诉我一加一等于几?你会怎么回答他?你会不会说一些天文学的知识?或是物理学的知识?还是哲学的思辨?不会。假如你这么回答的话,人家会觉得你很荒唐。所以,尹喜问道的时候,老子讲的也是修道的东西。我这次就想从这个角度入手,把修道的东西讲出来。我觉得,这可能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我也不去谈兵家的东西,虽然很多人都会读到兵家的东西。我只想从修道和妙用层面讲一讲《道德经》。
中国的道家文化太伟大了,老子真是功不可没。为什么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时,马上就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支柱呢?老子的传道起了铺垫作用。老子对道的表述,和佛教的真如空性非常相似。我上面说的,道家跟佛家契合的东西,也正是这一点。因为这种相似性,佛道后来浑然一体,佛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佛教中有五级证道的说法,其中包括资粮道(创造求道所需要的条件)、加行道(求真理所付出的劳动)、见道(看到道是什么、它在你生命中有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修道(慢慢保任见到的道)、无修道(在生命中证得道体)。这里的道,还有得道高僧的道,平常心是道,都源于老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可惜,道教现在鱼龙混杂、人才凋零,很少有人真正把道家文化传播开来、发扬光大。整个中国文化都是这样,其中也包括儒家文化。实际上,儒家和道家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不在佛家之下。世界之所以不了解它们,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传播的问题。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师,但人们传播得不够,有时也太过于片面,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比如道教,很多人对道教的传播都偏重于道术,像算命、阴阳、风水等,它们只是道教文化中的小术,属于道的妙用,还不是道体。道教有太多的好东西,后人都没有挖掘出来。现在的很多道书之中,很少见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要是没有修道,没有访道,也没有证道。他很难进入真正的道家和道教。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必须实证,才能真正进去、真正见道的。
中国传统文化太伟大了,它们可以铸就一个有智慧的、大写的、自在的、世界无法忽视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亲近过道教,还经过了认真的修道,后来遇到佛教,觉得佛教更超越,就在佛教中钻研了二十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道教的东西,不得不惊叹老祖宗的伟大。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宝贝,却没有被人真正地挖掘出来,还被片面地解读和传播了,有时甚至会被歪曲。这实在是太可惜。如果有缘,我将来可能会写点东西,也为中国的道家文化做点事情。
当然,现在有很多很好的学者都在研究儒释道,比如北京的学者们,他们都为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贡献。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能真正被世界所了解,能真正为世界输入东方哲学的营养;也希望,我的这次解读能成为一扇窗,让大家重新认识《道德经》,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益心灵、有益人生的营养,把老祖宗的宝贝传承下来。
这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