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HK$
74.8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HK$
74.8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HK$
64.9
《
复原力
》
售價:HK$
75.9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HK$
96.8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HK$
74.8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 *操作系统版本,国内首部H3C Comware V7版本著作
全面采用Cisco、H3C以太网交换机*的操作系统版本,是国内首部全面采用H3C*的Comware V7版本的H3C交换机著作。
●全面更新,新增大量宝贵经验和示例,内容更专业、更实用
在全面采用*版本操作系统和*产品系列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近几年在视频课程录制和培训中*积累的实战经验,不仅对本书第二版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还新增了许多宝贵经验介绍和实战示例。
● 一本学会Cisco和H3C两大品牌交换机主流功能配置与管理
全面介绍了Cisco和H3C这两家全球主流网络设备品牌的以太网交换机中*基础、*重要功能的相关技术原理和配置与管理方法,并且可以采用对比式方法学习,效果更好。
● 通用配置思路分析和配置步骤完美结合,理解更容易
每项主要功能配置中都给出了详尽的配置思路分析和Step-by-Step式的步骤详解,从而使复杂的配置一目了然,更方便从全局理解及把握每项功能。书中还有大量分层次的配置示例,不仅可以学会各配置命令的使用方法,更能深入理解不同配置命令之间的相互关联。
● 购买本书的读者,全套实操视频课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国内一本以H3C *的Comware V7 版本和Cisco 以太网交换机*的IOS 15.2.x版本操作系统为平台的H3C 和Cisco 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工具图书。本书共19 章,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H3C 和Cisco 园区网以太网交换机中*基础、*重要的技术原理和相关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H3C 和Cisco 园区以太网交换机产品选型、Comware V7 和IOS15.2.x 操作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方法,以及以太网端口、以太网通道、以太网链路聚合、交换机堆叠、IRF2、基本VLAN 特性(包括静态和各种动态VLAN 划分方式)、扩展VLAN特性(包括Super VLAN、Private VLAN 等)、VTP、GVRPMVRP、生成树(包括STP、RSTP、PVST 和MSTP 等)、ACL 技术原理和相关功能应用配置与管理方法。
本书既适合读者自学,又可作为培训机构的H3C 和Cisco 认证培训教材。读者结合本书配套的超大型实战视频课程学习,可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
關於作者: |
王达:享誉国内的*网络实战专家、多届国内IT图书*原创作者、网管师认证教材唯一指定作者
|
目錄:
|
第一篇 Cisco IOS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第1章 Cisco IOS系统园区交换机选型及应用2
1.1 Cisco Catalyst园区交换机3
1.1.1 Cisco Catalyst园区以太网交换机分类3
1.1.2 Cisco Catalyst以太网交换机的命名规则3
1.1.3 Cisco Catalyst系列交换机比较4
1.2 Catalyst 6800系列交换机6
1.2.1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7
1.2.2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8
1.2.3 Catalyst 6800ia子系列交换机结构8
1.2.4 Catalyst 6807-XL交换机基本特性9
1.2.5 Catalyst 6807-XL交换机结构10
1.2.6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11
1.2.7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12
1.2.8 Catalyst 6840-X子系列交换机结构12
1.2.9 Catalyst 6840-X子系列光纤收发器模块端口编号14
1.2.10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17
1.2.11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17
1.2.12 Catalyst 6880-X子系列交换机结构18
1.2.13 Catalyst 68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19
1.3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20
1.3.1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21
1.3.2 Catalyst 6500-E系列的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22
1.3.3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交换引擎23
1.3.4 Catalyst 6500-E系列交换机结构24
1.3.5 Catalyst 65006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27
1.4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29
1.4.1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特性29
1.4.2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32
1.4.3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32
1.5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34
1.5.1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35
1.5.2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36
1.5.3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结构36
1.5.4 Catalyst 4500-X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37
1.6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39
1.6.1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39
1.6.2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0
1.6.3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结构42
1.6.4 Catalyst 3850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3
1.7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44
1.7.1 Catalyst 3750-X和356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45
1.7.2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
1.7.3 Catalyst 3750-X3560-X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48
1.8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50
1.8.1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50
1.8.2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50
1.8.3 Catalyst 2960-S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51
1.9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53
1.9.1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基本特性53
1.9.2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54
1.9.3 Catalyst 2960-X系列交换机的特色技术55
第2章 Cisco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维护与管理57
2.1 IOS系统基础58
2.1.1 初识Cisco IOS系统58
2.1.2 Cisco IOS体系结构的发展过程59
2.1.3 CatOS与IOS基本特性比较60
2.2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61
2.2.1 IOS系统命令模式61
2.2.2 IOS帮助系统的使用62
2.2.3 IOS命令的缩写64
2.2.4 IOS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64
2.2.5 IOS的错误提示消息64
2.2.6 IOS的历史命令记录功能65
2.2.7 IOS命令的编辑功能65
2.3 IOS文件系统管理67
2.3.1 显示可用的文件系统68
2.3.2 设置默认文件系统69
2.3.3 显示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信息70
2.3.4 改变和显示当前工作目录71
2.3.5 创建和删除目录文件72
2.3.6 复制文件72
2.3.7 创建、显示和提取文件76
2.4 基础配置78
2.4.1 更改IOS交换机的主机名78
2.4.2 设置命令级别和密码79
2.4.3 设置或修改特权模式静态密码80
2.4.4 设置特权模式或命令级别加密密码80
2.4.5 交换机的初始化配置80
2.5 Console本地登录IOS系统82
2.5.1 Console本地登录的设备连接83
2.5.2 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终端软件83
2.5.3 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密码认证85
2.5.4 配置Console本地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对认证85
2.6 Telnet远程登录IOS系统86
2.6.1 配置Telnet远程登录IP地址86
2.6.2 Telnet远程登录身份认证配置87
2.6.3 通过Telnet登录Cisco交换机IOS系统88
2.6.4 用户登录管理89
2.7 系统消息日志配置与管理90
2.7.1 系统日志消息格式90
2.7.2 禁用消息日志功能92
2.7.3 设置显示日志消息的目标设备92
2.7.4 启用、禁用日志消息的时间戳功能93
2.7.5 启用、禁用日志消息序列号功能93
2.7.6 定义日志消息的严重级别94
2.7.7 限制日志消息发往缓存历史列表和SNMP管理站94
2.7.8 系统消息日志维护与管理命令95
2.8 IOS系统密码恢复95
2.8.1 固定配置交换机的密码恢复95
2.8.2 禁止密码恢复功能98
第3章 Cisco IOS系统配置文件和映像管理99
3.1 IOS映像文件基础100
3.1.1 IOS映像文件命名100
3.1.2 IOS映像软件特性集100
3.1.3 IOS映像文件分类、格式和查看方法102
3.2 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映像105
3.2.1 通过T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06
3.2.2 使用T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06
3.2.3 使用TFTP上传映像文件107
3.3 使用FT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108
3.3.1 通过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08
3.3.2 使用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09
3.3.3 使用FT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110
3.4 使用RC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111
3.4.1 通过RC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前的准备111
3.4.2 使用RC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112
3.4.3 使用RC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113
3.5 从一个堆叠成员复制映像文件到另一个堆叠成员113
3.6 IOS配置文件基础114
3.6.1 IOS配置文件概述114
3.6.2 创建和使用IOS配置文件指南115
3.6.3 通过使用文本编辑器创建IOS配置文件115
3.6.4 配置文件管理命令115
3.6.5 恢复交换机到出厂配置116
3.7 通过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119
3.7.1 使用TFT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119
3.7.2 使用TFT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119
3.8 通过使用FTP协议复制配置文件120
3.8.1 使用FTP协议下载配置文件120
3.8.2 使用FTP协议上传配置文件122
3.9 使用RCP协议复制配置文件123
3.9.1 使用RCP协议下载配置文件123
3.9.2 使用RCP协议上传配置文件124
3.10 清除、替换和回滚IOS配置信息125
3.10.1 清除启动IOS配置文件125
3.10.2 理解配置存档功能126
3.10.3 理解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功能127
3.10.4 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的需求和限制128
3.10.5 创建一个配置存档129
3.10.6 执行配置替换和配置回滚操作130
3.11 Cisco IOS映像的其他管理132
3.11.1 IOS映像重载计划配置132
3.11.2 从ROMmon模式恢复连续启动的交换机133
3.11.3 从ROMmon模式恢复中断或者丢失映像的交换机137
3.11.4 恢复Cisco交换机到出厂配置143
3.11.5 通过boot loader程序命令恢复IOS映像的方法143
第4章 Cisco交换机以太网端口和通道配置与管理144
4.1 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配置与管理145
4.1.1 物理以太网端口的标识145
4.1.2 以太网端口的默认属性146
4.1.3 配置以太网端口速率和双工模式147
4.1.4 配置以太网端口描述149
4.1.5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流量控制149
4.1.6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Auto-MDIX151
4.1.7 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管理命令152
4.2 三层接口基本属性配置与管理152
4.2.1 三层接口类型152
4.2.2 配置三层接口基本属性155
4.3 接口范围配置156
4.3.1 配置接口范围156
4.3.2 配置接口范围宏158
4.4 以太网通道配置与管理159
4.4.1 PAgP以太网通道协议159
4.4.2 LACP以太网通道协议160
4.4.3 以太网通道的on模式161
4.4.4 默认以太网通道配置161
4.4.5 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162
4.4.6 配置二层以太网通道163
4.4.7 配置三层以太网通道165
4.4.8 配置LACP独立模式167
4.4.9 配置LACP以太网通道备用端口167
4.4.10 二层以太网通道配置示例168
4.4.11 三层以太网通道配置示例169
4.5 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配置与管理170
4.5.1 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方案170
4.5.2 配置以太网通道负载分担172
4.6 以太网通道故障排除173
4.6.1 两种以太网通道协议总结174
4.6.2 以太网通道配置注意事项175
4.6.3 以太网通道常见故障及原因176
4.6.4 以太网通道不通的故障排除示例177
4.6.5 以太网通道不能负载均衡故障排除示例180
第5章 Cisco交换机堆叠配置与管理183
5.1 交换机的级联184
5.1.1 两种交换机级联方案184
5.1.2 光纤端口的级联185
5.2 交换机堆叠基础185
5.2.1 不同交换机系列对堆叠方式的支持186
5.2.2 堆叠成员角色及成员编号187
5.2.3 堆叠成员优先级值188
5.2.4 堆叠成员的添加、替换和删除188
5.2.5 堆叠电缆的选择与连接189
5.2.6 全带宽和半带宽堆叠连接191
5.2.7 堆叠主的选举和再选举193
5.2.8 堆叠软件兼容性建议194
5.2.9 滚动堆叠升级195
5.2.10 交换机堆叠的访问197
5.2.11 堆叠成员的访问198
5.3 堆叠基本功能配置与管理199
5.3.1 交换机堆叠配置情形200
5.3.2 分配业务口为堆叠端口201
5.3.3 分配叠成员号201
5.3.4 设置堆叠成员优先级202
5.3.5 启用永久MAC地址功能203
5.3.6 设置堆叠端口传输速率为10Gbps204
5.4 堆叠预备交换机配置与管理204
5.4.1 堆叠预配置功能简介204
5.4.2 预备交换机与预配置比较的结果205
5.4.3 配置预配置交换机205
5.5 滚动堆叠升级配置与管理206
第6章 Cisco交换机VLAN配置与管理208
6.1 VLAN基础209
6.1.1 VLAN概述209
6.1.2 理解VLAN的形成原理210
6.1.3 VLAN标签212
6.1.4 VLAN范围214
6.2 基于端口的静态VLAN划分214
6.2.1 两种重要的二层以太网端口215
6.2.2 Native VLAN216
6.3 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217
6.3.1 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指南217
6.3.2 IOS系统的两种VLAN配置模式217
6.3.3 保存VLAN配置218
6.3.4 创建或编辑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219
6.3.5 添加静态访问端口到VLAN中219
6.4 配置扩展范围VLAN220
6.4.1 扩展范围VLAN配置指南220
6.4.2 创建和编辑扩展范围VLAN221
6.4.3 使用内部VLAN ID创建扩展范围VLAN222
6.5 VLAN Trunk基础222
6.5.1 VLAN中继概述223
6.5.2 Trunk端口封装类型223
6.5.3 Trunk端口模式226
6.5.4 VLAN中继的前提条件227
6.5.5 VLAN中继的约束227
6.5.6 Trunk端口的VLAN许可228
6.5.7 Trunk端口的默认配置228
6.6 Trunk端口配置与管理228
6.6.1 Trunk端口的基本配置228
6.6.2 定义Trunk端口的VLAN许可列表229
6.6.3 配置Trunk端口Native VLAN230
6.6.4 VLAN配置示例231
6.6.5 配置Trunk端口的负载共享234
6.6.6 使用STP端口优先级进行Trunk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236
6.6.7 使用STP路径开销进行Trunk端口负载共享配置示例238
6.7 PVLAN基础240
6.7.1 PVLAN简介240
6.7.2 PVLAN中的三种端口240
6.7.3 PVLAN三种VLAN的特性241
6.7.4 PVLAN与其他功能的交互242
6.8 PVLAN配置244
6.8.1 主VLAN和从VLAN配置指南244
6.8.2 PVLAN端口配置指南245
6.8.3 配置PVLAN中的主、从VLAN关联245
6.8.4 配置二层端口作为PVLAN主机端口246
6.8.5 配置二层端口作为PVLAN混杂端口247
6.8.6 映射从VLAN到主VLAN SVI接口248
6.8.7 PVLAN维护和管理命令248
6.8.8 PVLAN配置示例249
6.9 VMPS基础251
6.9.1 动态VLAN分配原理251
6.9.2 VMPS服务器的安全模式252
6.9.3 动态访问端口VLAN成员253
6.9.4 Fallback VLAN253
6.9.5 VMPS配置指南254
6.9.6 VMPS客户端默认配置254
6.10 VMPS服务器的配置254
6.10.1 配置VMPS数据库254
6.10.2 配置VMPS服务器257
6.11 VMPS客户端的配置258
6.11.1 指定VMPS服务器258
6.11.2 配置动态Access端口259
6.11.3 VMPS客户端的其他配置259
6.11.4 VMPS配置示例260
6.12 VLAN间路由配置与管理262
6.12.1 配置VLAN间路由262
6.12.2 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262
6.13 同网段同VLAN用户间不能互访问的故障排除示例264
第7章 Cisco交换机VTP配置与管理268
7.1 VTP基础269
7.1.1 VTP概述269
7.1.2 VTP域269
7.1.3 VTP工作模式270
7.1.4 VTP通告271
7.1.5 VTP版本特性273
7.1.6 VTP修剪275
7.1.7 VTP和交换机堆叠276
7.2 VTP配置与管理276
7.2.1 VTP配置指南276
7.2.2 配置VTP工作模式277
7.2.3 配置VTP 3密码278
7.2.4 配置VTP 3主服务器278
7.2.5 配置VTP版本279
7.2.6 启用VTP修剪279
7.2.7 基于端口配置VTP280
7.2.8 在VTP域中添加一个VTP客户端交换机280
7.2.9 VTP维护与管理281
7.2.10 VTP配置示例281
7.3 通过VTP不能使VLAN配置信息同步的故障排除284
7.3.1 VLAN配置信息不同步的原因285
7.3.2 VLAN配置信息不同步故障排除示例285
第8章 生成树协议基础289
8.1 理解IEEE 802.1d STP290
8.1.1 STP的由来290
8.1.2 STP基本工作原理291
8.1.3 STP基本概念292
8.1.4 理解交换机ID293
8.1.5 理解STP BPDU294
8.1.6 STP角色选举297
8.2 STP端口状态300
8.2.1 STP端口状态概述300
8.2.2 阻塞状态301
8.2.3 侦听状态302
8.2.4 学习状态303
8.2.5 转发状态303
8.2.6 禁用状态304
8.2.7 STP工作原理解析示例305
8.3 理解IEEE 802.1w RSTP306
8.3.1 RSTP概述306
8.3.2 RSTP端口角色和端口状态307
8.3.3 RSTP的快速收敛原理308
8.3.4 RSTP BPDU格式和处理方式309
8.4 理解PVST、PVST 和Rapid-PVST 311
8.4.1 生成树技术发展历史回顾311
8.4.2 Cisco PVST312
8.4.3 Cisco PVST 和Rapid-PVST 312
8.4.4 交换机堆叠中的PVST 或Rapid-PVST 生成树314
8.5 理解IEEE 802.1s MSTP314
8.5.1 MSTP生成树类型315
8.5.2 MSTP区域及工作原理317
8.5.3 MSTP的其他特性318
8.5.4 MSTP与其他生成树协议的互操作性319
8.5.5 Cisco与H3C交换机生成树模式的协同能力320
8.6 生成树协议增强功能321
8.6.1 PortFast(端口快速)322
8.6.2 UplinkFast(上联快速)322
8.6.3 BackboneFast(骨干快速)324
8.6.4 BPDU Guard(BPDU保护)326
8.6.5 Root Guard(根保护)326
8.6.6 Loop Guard(环路保护)327
第9章 Cisco交换机生成树配置与管理330
9.1 PVST 、Rapid-PVST 模式配置与管理331
9.1.1 默认生成树配置331
9.1.2 PVST 、Rapid-PvST 配置指南331
9.1.3 配置生成树模式332
9.1.4 禁用生成树333
9.1.5 配置根交换机333
9.1.6 配置从根交换机334
9.1.7 配置端口优先级334
9.1.8 配置端口开销335
9.1.9 配置VLAN桥优先级值336
9.1.10 配置定时器336
9.1.11 PVST 和Rapid-PVST 配置管理337
9.1.12 PVST 生成树配置示例338
9.2 基于PVST 和Rapid-PVST 模式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1
9.2.1 基于端口优先级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1
9.2.2 基于端口路径开销的负载均衡配置示例343
9.3 MSTP配置与管理344
9.3.1 默认的IOS系统MST配置345
9.3.2 指定MST域配置和启用MSTP模式345
9.3.3 配置根交换机346
9.3.4 配置从根交换机347
9.3.5 配置端口优先级347
9.3.6 配置端口开销348
9.3.7 配置交换机优先级349
9.3.8 配置定时器349
9.3.9 为快速传输指定链接类型350
9.3.10 MSTP配置管理350
9.3.11 MSTP配置示例351
9.4 生成树增强功能配置354
9.4.1 启用根保护功能354
9.4.2 启用PortFast功能354
9.4.3 启用BPDU保护功能355
9.4.4 启用BPDU过滤功能355
9.4.5 启用UplinkFast功能355
9.4.6 启用BackboneFast功能356
9.4.7 启用环路保护功能356
9.4.8 启用以太网通道保护功能356
9.5 PVST 到Rapid-PVST 的迁移配置示例356
9.5.1 两台汇聚层交换机的原始PVST 生成树配置358
9.5.2 两台汇聚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 生成树配置360
9.5.3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 生成树配置362
9.5.4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原始配置363
9.5.5 接入层Access 1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4
9.5.6 接入层Access 2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6
9.5.7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67
9.5.8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汇聚层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367
9.5.9 混合模式下的调试输出368
9.5.10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368
9.6 PVST 到MSTP的迁移配置示例371
9.6.1 PVST 模式迁移到MSTP模式的配置综述371
9.6.2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3
9.6.3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4
9.6.4 Access 1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5
9.6.5 Access 2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376
9.6.6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376
第10章 Cisco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379
10.1 ACL基础380
10.1.1 ACL概述380
10.1.2 ACL类型及应用次序381
10.1.3 ACL配置和应用指南384
10.2 IPv4 ACL配置与管理386
10.2.1 数字型标准IPv4 ACL和扩展IPv4 ACL386
10.2.2 IPv4 ACL配置原则和经验387
10.2.3 数字型标准IPv4 ACL创建387
10.2.4 数字型标准IPv4 ACL配置及应用示例389
10.2.5 数字型扩展IPv4 ACL创建391
10.2.6 数字型扩展IPv4 ACL配置及应用示例394
10.2.7 名称型IPv4 ACL创建396
10.2.8 名称型扩展IPv4 ACL创建397
10.2.9 扩展IPv4 ACL时间范围配置398
10.2.10 IPv4 ACL维护与管理401
10.2.11 应用IPv4 ACL到终端线路401
10.2.12 应用IPv4 ACL到接口402
10.2.13 IPv4 ACL的注释功能404
10.2.14 IPv4 ACL配置综合示例404
10.3 MAC ACL配置与管理405
10.3.1 名称型扩展MAC ACL创建405
10.3.2 应用MAC ACL到二层接口407
10.4 VACL配置与管理408
10.4.1 VACL配置指南408
10.4.2 VACL的创建和删除409
10.4.3 应用VACL到VLAN中412
10.4.4 配置VACL日志413
10.4.5 VACL维护与管理414
10.4.6 VACL配置示例414
10.4.7 VLAN间访问控制ACL与VACL配置比较示例416
第二篇 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第11章 H3C园区交换机选型及主要应用419
11.1 H3C园区以太网交换机概述420
11.1.1 H3C主要园区网以太网交换机系列420
11.1.2 H3C交换机命名规则420
11.2 S10500系列交换机421
11.2.1 S10500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22
11.2.2 S10500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24
11.2.3 S10500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24
11.2.4 S10500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25
11.2.5 S10500系列交换机的应用428
11.3 S9500E系列交换机428
11.3.1 S9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29
11.3.2 S9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30
11.3.3 S9505E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31
11.3.4 S9500E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33
11.3.5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35
11.4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437
11.4.1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37
11.4.2 S76007600-X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38
11.4.3 S7600-X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39
11.4.4 S7600-X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40
11.4.5 S7600-X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43
11.5 S7500E系列交换机443
11.5.1 S7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44
11.5.2 S7500E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45
11.5.3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机箱结构446
11.5.4 S7500E系列交换机单板选型447
11.5.5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50
11.6 S58系列交换机451
11.6.1 S58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51
11.6.2 S58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52
11.6.3 S58系列交换机结构454
11.6.4 S58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60
11.7 S5560-EI系列交换机462
11.7.1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2
11.7.2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4
11.7.3 S5560-EI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65
11.8 S5500-HI系列交换机466
11.8.1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6
11.8.2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68
11.8.3 S5500-HI系列交换机主要应用468
11.9 S5500-EI系列交换机469
11.9.1 S550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69
11.9.2 S550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1
11.9.3 S5500-E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2
11.10 S5500-SI系列交换机473
11.10.1 S5500-S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3
11.10.2 S5500-S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4
11.10.3 S5500-S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5
11.11 S5130-HI系列交换机476
11.11.1 S5130-H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6
11.11.2 S5130-H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77
11.11.3 S5130-H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78
11.12 S5130-EI系列交换机478
11.12.1 S5130-EI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79
11.12.2 S5130-EI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80
11.12.3 S5130-EI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81
11.13 S3600V2系列交换机481
11.13.1 S3600V2系列交换机主要特点481
11.13.2 S3600V2系列交换机主要机型及基本配置483
11.13.3 S3600V2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484
第12章 Comware V7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486
12.1 ComwareV7基础487
12.1.1 Comware V7简介487
12.1.2 Comware V7的主要优势487
12.1.3 Comware V7系统构成488
12.1.4 Comware V7的模块化结构489
12.1.5 Comware V7的分布式架构490
12.1.6 Comware V7的高可用性491
12.1.7 Comware V7的进程级GR493
12.1.8 Comware V7系统的高可用性494
12.2 认识Comware系统CLI接口494
12.3 Comware V7命令行视图和命令行格式约定495
12.4 Comware V7系统CLI帮助系统496
12.5 Comware V7命令行输入497
12.5.1 编辑命令行498
12.5.2 STRING和TEXT类型参数的输入要求498
12.5.3 命令的undo格式499
12.5.4 快速输入命令行499
12.5.5 配置命令关键字的别名499
12.5.6 命令行输入回显功能500
12.6 Comware V7命令行显示500
12.6.1 分屏显示500
12.6.2 过滤显示501
12.6.3 历史命令调用和查询502
12.6.4 典型命令行输入错误信息503
12.7 Comware V7用户线503
12.7.1 用户与用户线的关系504
12.7.2 用户线的编号504
12.8 用户角色504
12.8.1 RBAC概述505
12.8.2 权限与角色的关联505
12.8.3 角色与用户的关联507
12.9 配置RBAC508
12.9.1 创建用户角色508
12.9.2 配置用户角色规则509
12.9.3 配置用户角色资源控制策略512
12.9.4 为用户授权角色514
12.9.5 切换用户角色515
12.9.6 RBAC显示和维护517
12.10 Comware V7系统通过Console口本地登录517
12.10.1 缺省配置下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518
12.10.2 配置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无需认证519
12.10.3 配置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采用密码认证521
12.10.4 配置通过Console口登录设备时采用Scheme认证522
12.11 Comware V7系统Telnet远程登录524
12.11.1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无认证525
12.11.2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采用
Password认证526
12.11.3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时采用Scheme认证方式527
12.12 配置通过SSH登录528
12.12.1 SSH简介528
12.12.2 SSH认证方式529
12.12.3 配置设备担当Stelnet服务器530
12.12.4 配置设备作为Stelnet服务器的password认证方式532
12.12.5 配置设备作为Stelnet服务器的Publickey认证方式534
12.13 Comware V7系统Web登录配置536
12.13.1 通过HTTP方式登录设备536
12.13.2 通过HTTP方式登录设备配置示例537
12.13.3 配置通过HTTPS方式登录设备539
12.13.4 通过HTTPS登录设备的配置示例540
第13章 Comware V7文件系统、软件系统和配置文件管理543
13.1 Comware V7文件系统管理544
13.1.1 存储设备的命名544
13.1.2 文件名参数输入规则544
13.1.3 目录操作544
13.1.4 文件操作545
13.1.5 存储设备操作546
13.2 通过FTP或者TFTP进行文件传输546
13.2.1 FTP简介547
13.2.2 配置设备作为FTP服务器547
13.2.3 FTP服务器典型配置示例549
13.2.4 配置设备作为FTP客户端550
13.2.5 配置设备作为TFTP客户端551
13.3 Comware V7软件系统升级553
13.3.1 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Bootrom程序554
13.3.2 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启动文件554
13.3.3 通过整机重启方式升级启动文件配置示例556
13.3.4 Comware V7补丁文件557
13.3.5 通过热补丁方式升级启动文件559
13.3.6 通过热补丁方式升级启动文件示例562
13.4 Comware V7配置文件管理563
13.4.1 配置文件分类563
13.4.2 配置文件的内容与格式564
13.4.3 设备启动过程中配置文件的选择564
13.4.4 配置文件保存565
13.4.5 本地备份配置文件567
13.4.6 配置文件回滚568
13.4.7 下次启动配置文件管理569
13.4.8 配置文件管理命令570
第14章 H3C交换机以太网接口和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571
14.1 以太网端口配置572
14.1.1 管理用以太网端口572
14.1.2 Combo接口配置572
14.1.3 配置以太网端口基本属性573
14.1.4 以太网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配置574
14.1.5 配置以太网端口环回测试功能575
14.1.6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链路模式576
14.1.7 配置允许长帧通过以太网端口576
14.1.8 40GE端口和10GE接口的拆分与合并576
14.2 二层以太网端口属性配置577
14.2.1 配置端口组578
14.2.2 以太网端口自协商速率578
14.2.3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风暴抑制比579
14.2.4 配置以太网端口统计信息的时间间隔580
14.2.5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MDI模式580
14.2.6 检测以太网端口的连接电缆581
14.2.7 配置以太网端口流量阈值控制功能581
14.3 三层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配置583
14.4 端口批量配置584
14.5 以太网端口管理命令585
14.6 端口隔离配置与管理585
14.6.1 配置端口隔离585
14.6.2 端口隔离配置示例586
14.7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587
14.7.1 以太网链路聚合基本概念588
14.7.2 以太网链路聚合模式589
14.7.3 配置静态聚合组590
14.7.4 配置动态聚合组592
14.7.5 配置二三层聚合组的可选任务594
14.7.6 配置聚合链路负载分担596
14.7.7 以太网链路聚合管理命令598
14.7.8 二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598
14.7.9 二层动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0
14.7.10 三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2
14.7.11 三层动态链路聚合配置示例603
第15章 H3C交换机IRF配置与管理605
15.1 IRF基础606
15.1.1 IRF的主要优点606
15.1.2 固定配置交换机对IRF的支持607
15.1.3 框式交换机对IRF的支持607
15.1.4 IRF基本概念608
15.2 IRF系统建立原理610
15.2.1 物理连接610
15.2.2 拓扑收集611
15.2.3 角色选举612
15.2.4 IRF的管理与维护612
15.3 多IRF冲突检测原理614
15.3.1 LACP MAD检测原理614
15.3.2 BFD MAD检测原理615
15.3.3 ARP MAD检测原理616
15.3.4 MAD故障恢复617
15.4 固定配置交换机的IRF配置与管理618
15.4.1 配置IRF域编号619
15.4.2 配置成员编号619
15.4.3 配置IRF端口620
15.4.4 配置成员优先级621
15.4.5 配置成员设备的描述信息621
15.4.6 配置IRF链路的负载分担类型622
15.4.7 配置IRF的桥MAC地址保留时间622
15.4.8 使能IRF系统启动文件的自动加载功能623
15.4.9 配置IRF链路down延迟上报功能623
15.4.10 IRF维护与管理命令624
15.5 MAD检测配置与管理624
15.5.1 配置LACP MAD检测624
15.5.2 配置BFD MAD检测625
15.5.3 配置ARP MAD检测626
15.5.4 配置保留接口627
15.5.5 手动MAD故障恢复628
15.6 固定配置交换机IRF配置示例628
15.6.1 LACP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28
15.6.2 BFD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30
15.6.3 ARP MAD检测方案的IRF配置示例632
15.7 框式交换机的IRF配置与管理633
15.7.1 独立运行模式下预配置IRF634
15.7.2 将当前配置保存到设备的下次启动配置文件635
15.7.3 切换到IRF模式635
15.7.4 访问IRF636
15.7.5 使能IRF合并自动重启功能636
第16章 H3C交换机VLAN配置与管理637
16.1 H3C交换机VLAN基础638
16.2 VLAN基础配置638
16.2.1 VLAN基本属性配置638
16.2.2 VLAN接口基本属性配置639
16.3 基于端口VLAN配置640
16.3.1 二层以太网端口类型640
16.3.2 将Access端口添加到VLAN中642
16.3.3 将Trunk端口添加到VLAN中643
16.3.4 将Hybrid端口添加到VLAN中644
16.3.5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645
16.4 基于协议VLAN配置647
16.4.1 协议VLAN简介647
16.4.2 配置基于协议VLAN648
16.4.3 基于协议VLAN的配置示例649
16.5 基于IP子网VLAN配置652
16.5.1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652
16.5.2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示例653
16.6 基于MAC地址VLAN配置655
16.6.1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5
16.6.2 动态触发端口加入静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6
16.6.3 动态MAC VLAN的实现机制657
16.6.4 配置基于MAC地址的VLAN657
16.6.5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的配置示例659
16.7 VLAN维护与管理661
16.8 GVRP配置与管理662
16.8.1 GVRP基础662
16.8.2 GVRP工作原理665
16.8.3 GVRP功能启用和注册模式配置668
16.8.4 GARP定时器配置668
16.8.5 GVRP维护与管理669
16.8.6 GVRP综合配置示例670
16.9 管理VLAN配置672
16.10 MVRP配置与管理673
16.10.1 MRP工作原理674
16.10.2 MRP消息类型674
16.10.3 MRP定时器676
16.10.4 MVRP注册模式677
16.10.5 MVRP配置与管理方法677
第17章 H3C交换机扩展VLAN特性配置与管理686
17.1 Super VLAN配置与管理687
17.1.1 Super VLAN聚合原理687
17.1.2 Sub VLAN主机的三层通信原理689
17.1.3 Super VLAN配置692
17.1.4 Super VLAN简单配置示例694
17.1.5 Super VLAN综合配置示例696
17.2 Private VLAN配置与管理698
17.2.1 Private VLAN简介699
17.2.2 配置Private VLAN700
17.2.3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promiscuous模式)704
17.2.4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trunk promiscuous模式)707
17.2.5 Private VLAN配置示例(trunk promiscuous & trunk secondary模式)710
17.2.6 Secondary VLAN间三层互通配置示例713
第18章 H3C交换机生成树配置与管理716
18.1 生成树技术基础717
18.1.1 STP协议基础717
18.1.2 STP生成树计算基本流程719
18.1.3 RSTP简介721
18.1.4 PVST简介722
18.1.5 MSTP简介722
18.1.6 MSTP的基本概念723
18.2 生成树配置与管理726
18.2.1 生成树配置任务727
18.2.2 生成树工作模式配置729
18.2.3 配置MST域730
18.2.4 配置根桥或备份根桥731
18.2.5 配置设备的桥优先级732
18.2.6 配置MST域的最大跳数733
18.2.7 配置交换网络的网络直径733
18.2.8 配置生成树的时间参数734
18.2.9 配置超时时间因子735
18.2.10 配置端口发送BPDU的速率735
18.2.11 配置端口为边缘端口736
18.2.12 配置端口的路径开销736
18.2.13 配置端口的优先级737
18.2.14 配置端口的链路类型738
18.2.15 配置端口收发的MSTP报文格式739
18.2.16 打开端口状态变化信息显示开关739
18.2.17 使能生成树协议739
18.2.18 执行mCheck操作740
18.2.19 配置摘要侦听功能741
18.2.20 配置No Agreement Check功能742
18.2.21 配置TC Snooping功能743
18.2.22 配置生成树保护功能744
18.2.23 生成树维护与管理命令747
18.2.24 MSTP配置示例747
18.2.25 PVST配置示例751
第19章 H3C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754
19.1 ACL基础755
19.1.1 ACL的编号、命名和分类755
19.1.2 ACL规则匹配顺序756
19.1.3 ACL规则步长757
19.2 ACL配置与管理757
19.2.1 ACL生效时间段配置757
19.2.2 IPv4基本ACL配置759
19.2.3 IPv4高级ACL配置760
19.2.4 二层ACL配置765
19.2.5 用户自定义ACL配置768
19.2.6 ACL复制配置770
19.2.7 应用ACL进行报文过滤771
19.2.8 ACL维护与管理773
19.3 H3C交换机ACL配置示例773
19.3.1 IPv4基本ACL配置示例773
19.3.2 IPv4高级ACL配置示例776
19.3.3 二层ACL配置示例7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