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倒带在电影中的时光

書城自編碼: 293918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仁直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4172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2/152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56.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HK$ 96.8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HK$ 123.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0.8
《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
+

HK$ 52.2
《单读14:世界的水手》
+

HK$ 71.1
《怎样看一部电影》
+

HK$ 71.1
《贾想I: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

HK$ 69.6
《不思议图书馆》
編輯推薦:
 观众入座
 灯光褪下
 故事登场
 每秒24格的谎言,与,每日24小时的嘀嗒,在那漆黑的影院里,在那变幻莫测的光束里,自相识,生连环。
百位影评人联合推荐桃桃淘电影、magasa、大旗虎皮、奇爱博士、谋杀电视机、云中、木卫二、妖灵妖、吴李冰、吴觉人
用视听语法解读光影,以赤子之心嬉笑怒骂影评人的专业与客观,迷影人的率直与热忱,碰撞、交织成痛快、潇洒的观影手记。
在仁直的私人放映室里,聊聊电影,畅游时光。
內容簡介:
走进银幕深处,时间印在胶片上。院线时间,经典时间,导演时间影评人仁直帧帧回放,用精准的评析看电影。

六年,三十四部热门电影。《变形金刚2》制造声光秀,《毒战》观察秩序与失衡,《阿黛尔的生活》述说混沌难辨的爱情
六十年,九部经典佳片。《飞向太空》成就了一座科幻电影的丰碑,《东京物语》用文本化影像讲故事,《花样年华》角落里的摄影机带观众重回六〇年代
特别安排大师专题,剪辑、镜头、色彩细数莱昂内和小津安二郎的作者标签。
關於作者:
仁直(19822015),本名王强冬。曾从事会计工作,但出于对电影近乎狂热的喜爱,于2007年进入电影行业,先后在《看电影》和《影响》杂志担任电影编辑工作,2010年开始担任《世界电影画刊》主编。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上海电影节选片工作,并且在咖啡馆不定期举办电影公益讲座。
自我介绍:热爱电影,热爱生活。
目錄
出版缘起(代序)

华语时间
2013
一代宗师 清泪尽,道珍重,人间不似佛龛像
风暴 悍匪出笼造人间地狱
2012
毒战 红旗猎猎,镣铐锒铛
神探亨特张 装、假、空
2011
失恋 33 天 速食一代的方便面电影
窃听风云2 神话现实,幻觉亦真
武侠 一次荒腔走板的剑走偏锋
观音山 早晚
2010
金城小子 油彩时光机
唐山大地震 不散的23,不见的32
海上传奇 被打上马赛克的上海,更传奇
2009
脸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风声 风清月皎,声销迹灭
Laughing Gor之变节
被阉割的男性特质
再生号 俄罗斯套娃的雅皮幻想曲

外语时间
2013
阿黛尔的生活 寻觅,在蓝色的起伏里
东京家族 一场失魂落魄的绑架之旅
2010
大地惊雷 神话,西部,文明
精英部队2 那颗隐形的子弹
城中大盗 《盗火线》与《无间行者》的私生子
玉熙的电影 无主题叙事诗
国王的演讲 狭藏在喉管中的良师诤友
在某处 作者直觉与观众意识的落差瞌睡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枝流叶布家于兹土
弟弟 倒带在线性叙事中的时光
焦土之城 倒置入土为安
2009
严肃的男人 一个被生活绑架的男人
变形金刚2 视听风暴?垃圾噪音?这,不是个问题!
公众之敌 看迈克尔曼如何用红
坠入地狱 看不厌驱魔,更看不厌恶趣
不请自来 以视与听的名义,解构人格面具
红色的雪 混搭尸、死、屎、嗜
2008 拆弹部队
堪比嗑药的兴奋点拆弹?战争!
三只猴子 猴子出把戏,是用来看的

经典时间
2000
花样年华 氤氲在六〇年代的怀旧气氛
1994
东邪西毒 反传统侠客情怀
1988
雾中风景 一场关于生命的旅程
1972
飞向太空 苏维埃科幻电影丰碑
1970
侠女 意境武侠电影
1961
维莉蒂安娜 掌声与争议
1955
猎人之夜 透明地、诗意地、纯直觉地表达恐惧
1953
恐惧的代价 反美主义与厌女症
1940
街角的商店 浪漫喜剧之丰碑作品

莱昂内时间
一把赛璐珞拼装的手枪小议莱昂内电影剪辑

小津时间
从《晚春》到《秋刀鱼》小津晚期电影风格初探

电影中的钟表
內容試閱
出版缘起(代序)

认识强冬是因为《影响》杂志。这本在台湾当年影响力颇大的电影杂志,于2008 年年末选择在大陆复刊,我,强冬,还有如今在上海电影节负责华语片事务的吴觉人因此机缘得以结识,共事。那一起共事的近一年时光,如今想来都是非常理想主义的,所有的记忆都很清新,动人。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与电影有关的一切,激情谈论的一切也是电影。强冬在入职《影响》之前,已经在《看电影》杂志担任过文职编辑工作。记得刚进入《影响》杂志的时候,他的文风非常抒情化,与电影有关的评论文字常常是借电影之酒杯,浇自我心中的块垒。渐渐的,他开始转变,开始有目的地去把电影当作一件与真理有关的学问追求。由此开始的写作即是不断的在理性的问题意识探微与感性的书写中求得一个平衡。可惜好花不长开,好景不常有,一年不到的时间,《影响》就因为各种原因夭折了,三人一起用电影作伴的美好时光亦就此终结。
强冬虽然酷爱文艺,甚至偶尔还作诗,但本人气质与文艺无关。市井气,江湖气,豪爽仗义,是与他相识之人对他共同的评价。每当谈起电影写作的事情,他总是说,本来自己可以永远当一名会计,但日复一日与数字作伴的机械生活几乎要腐蚀掉对生活的所有激情,他不甘。
离开《影响》后,强冬继续以全职的身份在电影杂志工作,虽然他与我、吴觉人已经不可能再如往常那般每日念叨电影,但互相之间的交流并未中断。他对电影放映活动、讲解活动非常热心。上海电影节的选片活动,上海咖啡馆的放映电影活动,他为之投入了个人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再往后,孩子降世,私人的业余时间被挤压得更加厉害。再往后,绝无任何征兆的夺命病魔来袭。
与强冬共事的日子,一起谈论电影的那些美好日子,强冬的早逝,让我难以抗拒地又想到了巴赞(Andr Bazin)提出的那个老问题,电影是什么?
电影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写作的价值究竟几何?
巴赞之后法国最伟大最重要的影评人塞尔吉 达内(Serge Daney)在他去世前写作的最后一本著作、私人访谈录《来自电影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Cinema)中说,他一生从未想过要拍电影,电影对他而言就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不是要在电影这个地方做些事情,电影就是家,甚至比家更像家。我相信这是所有电影写作者都会认同的一个观点,电影写作是一种回家的方式。
这本带有纪念性质的电影写作文集即是强冬的家园,永远不会被毁弃的家园,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与广大读者再次分享强冬的电影写作。相信它会是电影家园中一盏美好不息的明灯。
最后要感谢的人毫无疑问是妖灵妖。若没有这位上海最重要电影文化工作者不辞辛劳的居间协调,这本书的出版无从谈及。另外特别感谢凌雯静小姐对本书编辑工作作出的努力。

吴李冰(LOOK)
2016年立春


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
氤氲在六〇年代的怀旧气氛

我尝试着将这部电影赋予赋格的生命力。那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音乐、拐角、时钟、过道、走廊,仿佛一种见证。因为,除了他们两个人之间有发生感情,其他什么都没有变。王家卫
在各大媒体纷纷自曝十年最佳的榜单之时,英国的《泰晤士报》(The Times)却毫不吝啬地将十年最佳颁发给了《花样年华》影片以氤氲的气氛、忧伤的探戈、风情万种的女性旗袍替代对白,华丽而微妙地闪烁出这对男女之间似是而非的感情。十年前,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掀起了小资革命的复辟;十年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面临着难产的尴尬境遇。十年,一个足以吟唱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的时间维度。再看《花样年华》,那些氤氲在欲说还休之间的情欲,渐渐发酵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怀旧。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入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从作者论的角度看,十年前的《花样年华》与1991 年的《阿飞正传》和2004 年的《2046》,巴尔扎克式地构建起了王家卫眼里的六〇年代。三部曲一说,不胫而走(意识形态)。但是,《阿飞正传》的九七焦虑、《2046》的九七后五十年之承诺,都没有《花样年华》的梦回六〇来得潇洒。机位上,王家卫以一种略低的类似孩童的视线角度,进行拍摄。同时,彼时移民去香港的上海人还保留着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他们还梦想着可以回到故乡。从这个意义上讲,《花样年华》可谓王家卫的乡愁之作。
与此同时,以文化理论的层面剖析,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语意分明地还原了陈丹青眼里的上海女子以及素描了张爱玲笔下的世俗冷暖。一切,只是来源自我对年少时上海的朦胧印象。王家卫如是说。最终,《花样年华》翩翩起舞地从《食物的故事》(A Story About Food)《秘密》(Secrets)换装成了布赖恩 费里(Bryan Ferry)的《我想谈恋爱》(Im in the Mood for Love)。王家卫坦言道:我们在这部影片追求一种很古朴的风格。我们没有过于新式的手动摄影机或过于风格化的叙事。这部影片的情节主线比我以往的电影要鲜明得多。一方面我们希望把影片拍得更抒情一些,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影片的故事能吸引大众观众。
尤其是影片中的一幕幕擦肩而过,王家卫将转瞬即逝的新左派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时光与青春的对峙、私密与公众的对峙、当下与记忆的对峙等等。用王家卫自己的话讲:我只是尽量将观众设置成他们的邻居。于是,那些鬼魅在转角和门缝中的摄影机,仿佛一个鬼鬼祟祟的幽浮,意兴阑珊地来到了六〇年代。随着纳
金科尔(Nat King Cole,电影原声,王家卫母亲最爱的音乐人)的歌声,上海话、麻将桌、旧式打印机、老式收音机、周璇的花样的年华、瓶盖有凹痕的保温瓶,周慕云与苏丽珍,雨意绵绵(水,影片最重要的隐喻)地上演了一场难堪的相对。
回过头来,如果说王家卫用戴高乐访柬(埔寨)的历史事件注脚了这么一份已经过去的爱情(类同《春光乍泄》中的邓小平去世),那么,戛纳用一个最佳男演员奖和一个评审团技术大奖注脚了《花样年华》十年前的金棕榈之路。同时,这段发生在六〇年代的情事,也被停格在塞满荒草的树洞之中。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保罗罗瑟(Paul Rotha)曾经讲过:电影作品是动的模型(或者调和),它以自然(拍摄下来的材料)为基础,为了创造心理的景象而驱遣光和动作,并把这些统一于绘画。显然,《花样年华》中的景深镜头以及横移镜头,生机勃勃地将绘画性停格在怀旧的气氛之中。

雾中风景
Topio stin omichli
一场关于生命的旅程

导演阐述:这是一部关于空虚(void)、关于绝望、关于现代社会之社交无能的电影。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影片借由描述两名小孩寻找他们不存在的父亲,反省这个毫无方向且失去信仰的现代社会。以往,安哲罗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电影里均有出现的流浪父亲,在这部影片中蒸发成了一种神秘的存在;或者说这位缺席于影像的父亲,质变成了神话本质。他的两个孩子,跋涉千里,穿越边境,想要去寻找到他。两个孩子的出场,是伴随着《创世记》的故事,出现的。
弟弟Alexandros 和姐姐Voula 为了排解他们的孤独,他们创造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有人居住在他们的梦里。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去火车站,看着那辆开往德国的火车,驶出站台。从始至终,未有入面(母亲这个角色虽存在,但入画而不入面)的母亲,一直用谎言你们的父亲生活在德国,欺骗着孩子们。一日,他们终于鼓足勇气,踏上了火车。但是,他们的寻父之旅是充满危险的,是漂浮不定的。一路上,他们遭遇了身体和心灵的各种打击。他们饥寒交迫、姐姐被强奸、弟弟被剥削,嫉妒、邪恶,甚至死亡,围绕着他们。即便是爱,也是作为一个启蒙仪式,折磨着他们。
安哲罗普洛斯曾经说过:片中的德国是个幻想中的美好国度,一如美国,有许多希腊人一心想移民到这两个国家,事实上北部的希腊人常有亲戚住在德国。那对姊弟寻找一个象征的父亲,最后来到一棵树下。最初的结局不是这样,而是让两个小孩消失在雾中。我把剧本拿给七岁的女儿看,看到最后,她哭了。她问:父亲在哪里?家在哪里?我转述给我的合作编剧听,他说:你女儿有理。你的故事像个童话,而童话都有美好的结局。于是我做了改变,让树出现,让小孩抱着树。就像圣经中,上帝创造的第一棵树。那么我就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重新创造这世界。就像这样,手轻轻一挥,雾就会消失。这是特别为我女儿而做的。《雾中风景》并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两个孩子寻找其生父的故事,它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旅程。在路上,他们学到了关于爱情和死亡、谎言和真相、美丽与毁灭的种种。这个旅程从根本上强调了,生活给了我们什么。

  梦境与现实的边界线
那些惯常出现在希腊电影里的咖啡馆、人烟稀少的小镇、荒芜的海滩,在影片中显现出一种粗劣的童话质感。整部影片,通过两个孩子的视角,消弭了真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边缘线。这点,在影片最后的三个场景镜头表现得最为明显。镜头一,两个孩子企图利用一叶小舟穿越边境。镜头二,画面漆黑,两声枪响。镜头三,大雾逐渐散去,孩子们面对一棵大树。这里,不同的观影者,出现了对于影片结局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镜头一显然是一个现实世界里的镜头,一切都是实打实的,凸显出了孩子们穿越边境的危险性;镜头二就有点梦与现实之边缘线的意思了,两声枪响,到底有没有打中孩子?那条河流,似乎变成了一条冥河(Styx);镜头三就是一个具有超现实意味的镜头了,孩子们好像来到了梦境世界,或者说童话世界,拥抱大树(象征父亲)。影片最后,Alexandros 对Voula 重复了,她在影片开头讲给他听的那个《创世记》故事:天地之初,混沌一片
电影人杜尚马卡维耶夫(Dusan Makavejev)表示:对我来说,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有启示录意味的。这是独一无二的。那个瞬间,击溃了我。我一直以为,希腊传统文化是由石头、礁岩和众神勾勒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用伯格曼的言语去说这部电影,电影最本质的目的是将梦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以帮助我们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除了影片结尾,整部影片还出现了大量具有幻觉效果的超现实质感镜头。这些镜头是离奇的,叫人难忘的。且,他们与安哲罗普洛斯以往的那些电影,形成了某种隐喻层面上的互文关系。相距《流浪艺人》(Travelling Players,1975)十三年之后,这批流浪艺人再度出现在影片之中。如今,他们没有了演出的舞台、服装抛售、剧组解散。安哲罗普洛斯通过一个极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无人的海滩上,流浪艺人自顾自地排演着二战以及希腊内战的创伤,一个犹如幽魂般徘徊的长镜头,三言两语,喷薄而出。片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家园感的丧失即失乐园,使得每一个人都好像是浪迹在天涯的蒲公英。除了男女主角,那个卡车司机、机车男孩以及流浪艺人团,都在漫漫的旅途上游荡。在他们的身上,流淌过巨大的历史沧桑,碾压过琐碎的世事浮沉。没有目的,或者说仅有一个看似目的的目的,使得这些人物变成了一种对于存在主义的设问。
尤为具有作者趣味的是,《雾中风景》的小男孩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边界?安哲罗普洛斯的下一部片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鹳鸟踟蹰》(To meteoro vima tou pelargou,1991)不止在谈地理的边界,还有人际的边界、爱情的边界、友谊的边界、一切的边界。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在片中也问了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越过边界了但是要越过多少道边界,才能回到家?安哲罗普洛斯说道:对我而言,要找到一个地方,让我能跟我自己、跟环境和谐相处,那就是我的家。家不是一间房屋,不是一个国度。然而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最后的答案是:当我回来,就是再度出发的时候。这便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To vlemma tou Odyssea,1995)的缘起。

乡愁的意象
更为细节的是,小男孩捡到的那截底片,正好对应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里的凝视。那层层迷雾深处,发生的枪响,发生的暴力,真相到底是如何?历史到底是什么?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再洗出世纪初的影像,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作为电影人的安哲罗普洛斯,他就好像那个举着底片、倾力凝视的小男孩。他以一种纯然无知的天真状态去凝视历史。换句话说,在历史面前,任何成人式的私欲、任何现实世界的世故,都是无用的。唯有怀着那颗赤子之心,才有可能进入历史的显影之中。
说及影片的象征意义,最具有明显特征的那个场景便是,在希腊古城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的海港边,一只巨大的手(某雕像的局部)被直升机吊起。这只手慢慢地在空中旋转,被直升机吊离至银幕深处(远方)。大风呼啸,海水打湿了三个人的衣帽,他们吃力地迎风站着,眼看着历史的余温,慢慢被海风吹散。笔者认为,这个巨大的手指至少有两层意味。第一,它好像一种对现代化的指控,一种旧有的神话不甘心现代化的指控。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旧有的神话的道德意义。其二,它好像一首无力的挽歌,历史苍苍、人海茫茫,那些发生在我们每个个体上的情感纠葛,只是那被风吹起的海水,要么重归大海,要么飞散到空气之中蒸发殆尽。此时此刻,目击这一事件的当事人与一旁的海水是等质的。他们也只是这历史长河里的一小滴。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斯蒂芬霍尔登(Stephen Holden)认为:《雾中风景》最强力地回应了安东尼奥尼的《奇遇》(LAvventura,1960)。《奇遇》里的女主人公离奇地在影片里消失了,《雾中风景》也一样,缺席在影片中的父亲成为了一个符号,他留下的孩子只能在精神上空洞地成长。两部电影都是极为现代主义的。影片最大限度地放大了一种无望的情绪。他们意识到了,父亲的存在只是一个谎言。与安东尼奥尼电影一样,《雾中风景》利用影像色调和场景的不断切换,共鸣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孤独以及浪漫化的疏离,层次分明地出现在荒芜的车站、飘雪的警局、无人的海滩、幽绿的旅馆之中。人物的内心孤独是与这些地方和色调相互匹配。它们是荒凉而又独自美丽着的。
笔者认为,这对姐弟的寻父之旅,便成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某种乡愁表达。我们的故乡在哪里?或者说,我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是在一片漆黑的边境线上,还是,那个具有超现实意味的大树之下?面对历史、面对现实的巨大变故(迅速的城镇化建设),我们的精神到底是该依托在虚无的父权认同上,还是自我梦境世界的臆想?面对残酷现实,我们到底该以何种方式去抵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