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美的人生——何享健

書城自編碼: 293679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財經人物
作者: 吴玲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460456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78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4.2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311.9
《杭州园林植物》
+

HK$ 52.5
《人间惆怅客 此生不负卿:纳兰词传》
+

HK$ 53.8
《念你眉眼如初 张国荣传》
+

HK$ 67.6
《拆字谜——老爷爷的故事宝囊(转动汉字的魔方,体验不一样的脑筋》
編輯推薦:
全面剖析美的帝国的成长密码
深度解读中国家电教父的经营之道
看百年一遇的商业奇才如何在商海中披荆斩棘
诠释何享健不拘一格的商业理念和经营哲学

1、作者吴玲,已出版作品已出版《幽兰虽香不经风董小宛传》《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做林徽因一样完美的女人》等图书,粉丝众多。
2、本书主题明确,有深度和广度,有料,实用。传递给读者的是关于人生的思考、相关的管理理念以及积极的精神观念。本书全程展现了何享健的成长经历、创业生涯和缔造美的全过程,时间跨度长,无不涉及。
3、作者近距离的观察,真实的呈现,详尽的讲述。有料又实用,深受读者喜欢,读者的好评和口碑的力量,是造就一本好书不可缺少的条件。
随书超值附赠精美书签1个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详尽地展现了何享健的成长经历、创业生涯和缔造美的全过程。
全面剖析美的帝国的成长密码,深度解读中国家电教父的经营之道。
看百年一遇的商业奇才如何在商海中披荆斩棘。
诠释何享健不拘一格的商业理念和经营哲学。
關於作者:
吴玲,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对企业发展史、人物传记尤为热爱。已出版《幽兰虽香不经风董小宛传》《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做林徽因一样完美的女人》,深受读者喜爱。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非凡时代的铁打老板
1.聘来的接班人
2.跟时代死磕
3.从做瓶盖开始
4.介绍信藏玄机
5.身兼数职的铁打兵

第三章 高中生的野蛮生长
1.风扇转折之路
2.被经济制度牵着走
3.美的疯狂商标案
4.离不开电话
5.走出国门
6.风扇是块宝

第四章 美的契机:从路人甲到主角
1.空调,横空出世
2.三次改革,三次跃进
3.美的用人攻略
4.杯酒释兵权
5.发动群众
6.开启并购之路
7.渠道攻坚战

第五章 美的,加速度!
1.只知变频,不知美的
2.股份制改革,刻不容缓
3.中国MBO教父
4.郎咸平的质疑
5.横插一脚的格兰仕
6.为中国特色担忧
7.美高联姻那些事儿

第六章 分散权力,人人都是受益人
1.拒绝独裁主义
2.起跑线上的较量
3.独特的美的管理模式
4.付出VS回报
5.完胜市场
6.再见,事业部
7.市值涨了才是真的好

第七章 美的再转行:干点不一样的事儿
1.硬碰硬
2.千禧年,零点的惊喜
3.突破枷锁
4.新的厮杀
5.紫光互掐
6.稳坐销冠宝座
7.当好别人的老大
8.飞起来的小天鹅

第八章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摸空
1.芜湖是个好地方
2.发现新动向:线上线下不一般
3.跟着大潮走
4.别人吃鱼,我摸虾
5.不打无把握之仗

第九章 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1.越挫越勇:盯准前行的路
2.奔向国际化
3.坚持就是胜利
4.美的全球化年
5.迷人的500强

第十章 美的还有梦
1.退休不等于不作为
2.新领袖,任重道远
3.路在脚下,去往何方?
4.与格力相杀相爱
5.两手准备
內容試閱
序 生活可以更美的

浮躁不安的年代里,谈梦想似乎多是嘴上功夫,脚踏实地的人并不多。何享健正相反,他心怀梦想,也肯埋头苦干,所以才有了如今家电行业的巨头美的。
美的,家喻户晓;何享健,却鲜为人知。
美的的名气依靠的是一流的品质,中国老百姓购置家电追求的是性价比,物美价廉的产品最容易受到人们的追捧。几十年来,美的逐步壮大的过程,是何享健大半生的奋斗历程,他成就了自己,也造就了一个国人认可的品牌。
伟大的梦想,他一刻不曾失去过,从壮年到暮年,他的信念始终未变生活可以更美的。正是基于信念和情怀,他拱手将美的大权交由职业经理人,为的是美的得以百年传承。至于家族如何,与美的百年大计相比,都没那么重要。
他务实、低调,颇有胆识和远见。他具备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坚韧、顽强,也具备中国企业家罕有的超前意识。说他是平凡的,在于血肉之躯,也有垂垂老矣的一天,美的终究要依靠后人把控;说他是伟大的,在于远见卓识,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及。
他站在权力的巅峰上,俯瞰美的过往,多半是欣慰和骄傲,如今的盛况不负曾经的努力。他的创业史及美的发展史,无疑是一本极为珍贵的教科书,每一段历史的背后,都拥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聪明才智,或许人人都有,但抛开这些智力上的储备,信念才是支撑人们走下去的动力。
他是中国老一辈企业家,经历了极致的贫穷,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在成就与苦难之中,他硬生生走出了一条血路,辛酸苦楚有何惧之,生而为人,最难得的就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不屈不挠。
与何享健、美的有关的故事,写满了开拓进取、继往开来,在时代的变革中,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剧烈变化中,他迎着风浪前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冷峻、深沉,又不失拼搏的激情和胆量。这就是何享健,他的故事值得仔细研读。


第一章 非凡时代的铁打老板
1.聘来的接班人

2014年,是何享健的本命年。1942年出生的他,如今已72岁。逐步走向耄耋之年的他,眼下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美的集团的大权该由谁来接管。
何享健膝下有一儿两女,按道理来说,独子何剑锋似乎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但出乎意料的是,何享健将亲手打下的江山托付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及专业管理团队,这也就意味着价值千亿的资产将由外姓人打理。
当然,他也并非完全脱离美的,而是参与分权管理和授权经营,其子何剑锋则会在今后以大股东代表的身份列席美的集团董事会,但并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也不会插手美的的日常经营管理。
心甘情愿将大权拱手让人的何享健,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当起了太上皇。放眼望去,众多顶尖企业无疑不是由儿子接班,何享健能够跳出这个套路,可谓开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先河。
实际上,何享健乐于起用年轻人是出了名的。美的集团原11人的管理高层平均年龄仅有39岁,而最新一班董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在35岁到45岁之间,年轻化突出。而且,他们都不是空降兵,新晋董事会成员基本都是在24岁左右进入美的,如此算来,他们在这里工作了不下10年,全都是美的的老员工。
不做家族企业是何享健早年立下的承诺,尽管他的承诺与儿子何剑锋无心继位有直接关系。在董事会成员名单中,如黄健、蔡其武、袁利群、黄晓明、栗建伟等人,与何享健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靠的是经营企业的本事。
作为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何享健的传奇人生向来为人津津乐道。1968年,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男人,与23位居民集资5000元创办了塑料生产组,生产药物玻璃瓶和塑料盖,随后转向生产发电机小配件。如今叱咤风云的何老板,在几十年前,背着这些小东西走南闯北开辟市场。
涉足家电行业时,何享健已然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几年。1992年,他以雷霆之姿推动美的股份制改革,成果就是美的在一年后成功上市,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了何享健的英明远见。
作为家电行业的领头羊,张瑞敏、李东生和倪润峰等人是各种排行榜上的常客,何享健却格外低调,他耐着寂寞隐于民间,曾有人爆料称他之所以鲜有于公众场合露面,是因为普通话不好。或许,他的低调在这个风云迭起的时代是稀罕物。
如何将美的大权顺利交接给职业经理人,何享健对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美的集团,高比例的股份占有率确保他有绝对的话语权,但他热衷于构建多方股东共同持股的股权结构。2009年,他宣布不再担任美的电器董事长,并就此不再参与美的电器日常的经营管理;2011年10月,他大手一挥,向融睿投资和鼎晖投资转让出15.3%的股权,由此开始,美的的股权结构焕然一新。
何老板向来不是吝啬之人,尤其对为美的效力的职业经理人,他所给出的报酬数额惊人,单是二级集团总裁的身价便可达千万,事业部经理则至少百万。除了让人眼馋的高薪,绝对自由的权力也引人瞩目。以事业部总经理为例,其权力包括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甚至还有部分财权。
对部下如此慷慨的何老板,为何选在这个时间点退休呢?
2014年,何享健凭借美的电器坐拥261.84亿元的财富,到了2015年,却不得不面对财富严重缩水的局面。在家电行业普遍衰落的情况下,美的也在劫难逃,股价持续下滑,何老板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作为老前辈,他最能感知美的将面临的挑战,想要安然渡过困局,不再是仅凭他一人之力就可以实现的,美的需要更多激情澎湃的年轻人。
起初,何享健热衷于说服儿子何剑锋接管美的,然而多年来的盛情却没能打动特立独行的皇太子,何剑锋显然对偌大的美的集团不感兴趣。1994年,他在顺德创办现代实业公司,经营小家电的贴牌生产,若是换个高端大气的说法,就是小家电OEM,这是他自主创业的开端。
2002年,经过8年商场征战,现代实业集团正式更名为盈峰集团,成为拥有5个实业公司、2个经贸公司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经营7大产品种类,包括风扇、电暖器、电饭煲、电磁炉、洗碗机、电热水器及消毒柜等22个系列,共有120多个型号。从原本的几十人扩展到5000余人,2000年的经营收入高达13亿元。
何剑锋是海归派,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他,对创业有着自己的方向。2004年,他将盈峰集团旗下东泽电器高价卖给上海永乐,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收购上风高科和易方达基金。
2007年,深圳市合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他的运作下成立,随即从美的电器收购了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5%的股权。2008年,盈峰集团正式更名为广东盈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意味着完成了实业公司向投资公司的转型。
随着老一辈企业家纷纷走入英雄暮年,接班潮也随之而来。何享健采用的接班模式是业内人士所推崇的现代派,让职业经理人充当更重要的角色无疑是企业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而同样是福布斯财富榜常客的王健林,也大力提倡实现股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推动封闭式家族企业向社会化企业发展。
由于国内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完善,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尚未真正建立起足够的信任,至于道德约束、媒体约束和市场约束更是微乎其微。诸多老企业家未能同何享健一样,将大权放心交给外姓人,归根到底,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也有一定的道理。正因如此,由何享健钦定的新任君主方洪波,就更值得关注。他到底有何种魅力,竟然打动了太上皇的心?
方洪波45岁,正值壮年。他是历史系出身,在踏入美的大门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内刊编辑,然而20年后,他成为美的的当家人。他深谙时尚,名表、名车和顶级男装是他的标配,这与其他同行是如此格格不入,人们难以想象何享健会将重任托付给一个如此张扬的少年。
存在即合理。在方洪波坐上头把交椅前,他已经扮演了11年的2号人物集团副总裁兼空调事业部总经理。2001年上任后,业内还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将向前一步走,成为1号人物,即便此后他在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贵CEO榜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作为历史系的高材生,方洪波是外界眼中的才子,而事实上,他更是商业精英。
1997年,是美的屡遭不顺的一年,甚至事关生死存亡。在危难之际,何享健眼光独到地选中了方洪波,将空调国内销售业务的管理权交给他。此番临危受命,压力可想而知,摆在他眼前的是春兰、华宝、格力三座大山,同时还要应对异军突起的科龙和海尔。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否则会砸锅;有金刚钻的话,揽下瓷器活之后,也许就是人生的契机。方洪波接到任务后,大力度调整营销策略,紧急筹建起19批营销小分队。一年后,美的不但解除了自身的危机,更是以200%的增速一举成为家电行业的三强之一。此后,美的空调势不可挡,以内销220万台、出口30万台的成绩跃居龙头老大的位置。方洪波一鼓作气,同东芝、开利展开合作,更为令人震惊的是2004年兼并华凌,这让他在美的的地位彻底坐实。
就是这般呼风唤雨的人物,却始终本着谦恭的处世原则,方洪波在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时,始终缄口不谈,继续着自己的低调。身为老江湖,何享健没有看走眼,方洪波的确是承揽美的帝国大权的不二人选。
美的在新掌门的领导下,又会创造出怎样的辉煌呢?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2.跟时代死磕
1968年的中国还处在一个跟着红旗走的年代,当时的人们不了解市场经济,也不懂民营经济是怎么一回事儿,但却对此有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中国青年压抑太久了,他们的内心仿佛有什么在蠢蠢欲动。
何享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虽然时代给了他不能逾越的沟壑,却也为他提供了便利。他和他的美的帝国,都要从广东顺德的一个山村开始说起。
顺德有着与其他山村一样的外貌:无边无际的农田和辛勤劳作的农民,远处林立着葱郁的树木和若隐若现的民居楼,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昭告着劳作的人们归家的时间,那时的何享健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不一样的是,顺德是出了名的侨乡,村民在一天劳作之后,谈论最多的就是谁的儿女又出去打工了、谁家儿子又寄回来什么东西了、谁家孩子又赚了多少钱此外,整个顺德甚至整个中国还充斥着红色的基调,批斗会、游行、学习毛主席语录,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色彩。
只是,这样的事通常让何享健提不起兴趣,这个不高不矮、国字脸的憨厚青年,脑子里在想着另外一件事难道在咱们这就不能赚大钱吗,非要跑到外面去?抱着这个念头,何享健开始找比别人挣得多的工作一天挣6角钱儿的活。
1942年,何享健在广东顺德县的北滘出生,他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何享健小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先后当过农民、工人、出纳,还当过公社干部。也许是丰富的工作经历,影响着他今后的选择。
1968年,年仅24岁的何享健展现出他不安分的一面。北滘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广州和港澳,水陆交通方便,民风开化,在这里,多的是和他一样头脑发热的青年。有了赚大钱这个想法,何享健坐不住了,东问西问,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随后便产生了一个念头难道我不能自己给自己发工钱吗?
如此,何享健想当老板了,但现实情况不允许他做白日梦,没政策、没条件、没资金,想要办厂的想法屡屡受挫。思来想去,此路不通走彼路,于是,成立个生产组,以后再做大的想法应运而生。但是在那个一切跟着党走的年代里,自己成立生产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需要跟镇政府打好招呼。
在何享健多次向镇政府汇报之后,他办生产组的想法终于得到了批准。有了想法就要有行动,何享健开始招兵买马。1968年5月2日,包括何享健在内的24位村民踏上了创业之路,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正式成立。
彼时,乡间路上时不时蹦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激励着何享健这样的中国青年大步向前,由此催生出一代中国企业家疯狂生长的时代。
在当时文革的环境下,政府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文化革命上,对于此类生产组的看管并不严格,没有条件、没人重视的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开始了自救的过程。他们每人集资50元,再通过其他办法一共筹得5000元钱,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个小数字,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辛苦钱,分量自然重,沉甸甸的是他们的希望。
他们有了启动资金,并推选何享健担任组长。从原来的一个想法到此时的初具规模,何享健这个憨厚的青年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革命路。何享健和战友们远离文革的喧闹声,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此时的他还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为新中国经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走过闭门造车、文化大冲击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经济上的春天。虽然不是最好的时代,但无数的想法经由中国青年们的实践均成为可能,这也给未来的开放性市场提供了温床。
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夏衍,谈到那个时期的中国民营经济时,有过一段很著名的描述,他在《野草》中这样写道: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也被它掀翻。这是对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
此时的中国,有许许多多与何享健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自力更生创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正是这时崛起的一批中国企业,成为了日后中国第一代经济的支撑。
在浙江,有一位鲁冠球,他创业时只有19岁,当时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粮食加工厂。1966年,鲁冠球把自己之前经营的一切连同全部积蓄1150元钱交了出去,换回来一块农机修配厂的牌子,这是未来万向集团的雏形。
鲁冠球创办万向集团的经历,是一个中国乡镇企业走向成功的启示录,通过鲁冠球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农民找到了致富之路,也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万向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这是中国改革之路的开端,也是中国经济复苏的起点,很多企业在当时都是被跳出来、逼出来、冲出来、站起来的,改革的这条路是他们硬生生闯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虽然经济形势让人看到希望,但国家对商业活动还处在严格控制的时期,很多经济行为受到严重约束。例如,1968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打击反革命经济主义和投机倒把活动的通知》。通知中强调:坚决取缔无证商贩和无证个体手工业户。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一律不准经营商业;国家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团,非经当地主管部门许可,一律不准到集市和弄农村社队自行采购物品。
在这样的束缚下,中国的创业者是没有机会的,艰难的创业条件阻碍了很多人的梦,但更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无惧艰苦,在面对规则之时勇于踏出第一步,何享健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从此开始了属于他的野蛮生长。
冯仑在《野蛮生长》一书中表述了当时像何享健一样的创业者的发展模式: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生长,也不是不讲理的生长,而是内心的一股劲头,是内心的挣扎和抗争,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何享健、鲁冠球,这些在中国经济刚刚萌芽之时抓住机会的创业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为中国贡献出最勃发的力量,这些以数百亿、数千亿论资产的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在大多数分岔路上选择正确之途,都仰仗于他们这一代不畏首畏尾,与命运博弈、跟时代死磕的创业先行者。
此时的何享健,在顺德北滘这个不为人知的边远山村,创办了日后名冠天下的美的集团雏形。未来的辉煌不可见,对眼下的何享健来说,最主要的是生产和卖货,这两样哪一样对现在的他来说都不简单。


3.从做瓶盖开始
在文革时期,何享健和他的弟兄们,被扣上了投机倒把的大帽子,很多人觉得他们干不了多少时间,舆论的压力让人想要退缩。
生产组成立不长时间,何享健等人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外界的质疑之声让他们内部出现了分裂。何享健的心中虽然被创业梦鼓舞着,内心充满希望,但文革时期,人们都看不起这些胡闹的创业者,甚至觉得他们不务正业,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这个不起眼的作坊,在人们的眼中一文不名,时间一长,就连何享健他们自己也觉得最初的梦并没那么光彩。
几日之后,何享健等人觉得不能再这样无精打采下去,他们召开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第一次会议,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何享健心里也有了迟疑,本来自己只是想多赚点钱,原来的工作也算安稳,怎么也算个农村的小干部。何享健原来负责管理农业生产,有事的时候拿着喇叭在村里走几趟,再去田间转一转就是他的工作了,一年也忙不了几天,这样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既轻松又体面的。干了就不能这么结束,疯狂发展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的激情感染了何享健,让他的内心也不甘于平淡。
最终商讨的结果是他们决定继续干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有了坚定的信念,也就不再有人嚷着退出。生产组的成功创立让何享健像打了鸡血似的,斗志昂扬。
时任北滘公社管委会资料员的冯润胜,是美的发展的见证者,从什么都没有到什么都有,还真有些韧劲儿。他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时曾说:美的这个企业开拓的时候,基本上不仅政府看不起,社会也看不起。街道小企业,办这个企业大家都不知道他搞什么产品?
就是在这样的怀疑下,何享健和他的伙伴们坚持了下来。弱肉强食,今日的美的集团之所以如此成功,自是有它的原因。始终如一的坚守,加以强硬技术的支持,使得美的集团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越走越远。
当时的何享健内心波澜频起,可他还要面临更为实际的问题。生产组的主要业务是生产瓶盖,而生产地仅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由工人们用竹木沥青纸手工搭建的厂房。生产材料的匮乏,使得他们只能回收废弃塑料,挑挑拣拣,纯粹地依靠手工操作来加工。在生产条件差,生产材料不充足的情况下,生产设备的落后更令工人的作业难上加难。
就拿最基本的工作生产瓶盖来说,工人们在压制塑料盖时通常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可不合适的机器在他们手中极为倔强,强大的作用力常常会伤到工人,有几次甚至还打掉了操作工的牙齿,何享健一干人等经常伤痕累累。
但就是这样费力生产出来的瓶盖也粗糙得不像样子,可想销售之苦,所幸还是在全员同仇敌忾之下,陆续接到了一些订单,就是这些寥寥无几的订单让他们得以生存。
这些艰难生产出来的瓶盖,成了日后何享健称霸一方的基础。现在的很多商人喜欢谈战略,发展新产品,讲究创新意识,可对中国早期的创业者来说,他们起家的项目往往很简单,甚至很不起眼,这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靠着一点坚持,在沧海横流中守住自己的阵地,也为日后的成功做着最粗糙的原始积累。
他日,何享健当初生产的不起眼的小瓶盖摆进了美的集团的陈列馆。每当有人参观至此,都会感到惊讶,原来千亿荣光的背后,也有如此默默无闻的岁月。
当年美的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瓶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其他厂商的瓶盖相比,甚至还有些粗糙。若硬要说不同之处,就是其中的人情味。瓶盖之中蕴含了何享健和他的伙伴们的艰辛,每一次的生产都在黑暗中前进,没有光亮,却不曾放弃。
生产瓶盖的条件虽然艰苦,但突来的自由让何享健和伙伴们还是尝到了甜头。在文革的特殊环境下,在政策制度严厉的时期,何享健的瓶盖生意注定做不大,但这并不是何享健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毕竟也是6角钱的活儿了,他沉浸在创业的幸福里,看到了创业带来的机会。
虽然是小作坊,何享健希望它能发展壮大。他知道,生产组里的人大多是从周围田间招募来的,生产能力极为有限,这大大阻碍了瓶盖生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想找个懂行的人来帮忙。
那时的经济受国家制约,愿意来干活的都是田间农民,真正工厂里的工人都是吃皇粮,就算你给的工钱高,人家都瞧不起这样的生产组,何况是懂生产的技术员。当时,顺德的北滘县里只有一位考上机械中专的人才,放至今日可能无人理会,但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乡里的秀才了,家里要是出了个这样的人,那的确是给家人扬眉吐气了,这位秀才叫梁伟伦。他当时在县里的顺德糖厂做技术员,这可是县里的国营大厂。
经过多方考虑,何享健打起了梁伟伦的主意。那段时间,何享健经常到这位乡亲的家里跟他和他的家人闲话家常,时不时地表现出要将其拉入团队的意思。时间长了,梁伟伦也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就这样,何享健终于为生产组拉来了一个懂技术的人才,梁伦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日后美的集团的首位技术人才。
从国有企业到乡间的生产组,很多人都不看好梁伦伟的选择,说他是自毁前程,自己打碎了铁饭碗,为他感到惋惜。可时至今日,没人再说他选错了。想来,当初梁伟伦若是扎根在国营大厂,很难想象在下岗浪潮中仍能坚守。
梁伟伦的加入,给生产组打了一剂强心针,何享健十分重视这位技术人才。他知道,梁伟伦为了自己放弃了国营大厂的好条件,他自然要为其创造更好的条件。何享健借着过去的公社关系,妥当地安排了梁伟伦的工人户口,也给了他当时厂里最高的工资待遇。如今,美的集团里的技术人员仍拿着较之其他工种更高的薪资,这也是从那个小小的作坊延续下来的传统。
梁伦伟没有辜负何享健的厚爱,他的加入让生产组朝向更有希望的方向发展,也令其从根本上摆脱了小作坊的名声。他的技术,让生产组生产出来的瓶盖不再毛毛糙糙、大小不一,整齐的瓶盖、低廉的价格,让何享健和他的瓶盖开始有了些名气,原先的谩骂和怀疑消失了,换来的是一句句感叹: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彼时,旁人也期待着这个生产组能折腾出些大动静。

4.介绍信藏玄机
何享健的生产组在艰难的环境下组建完整了,虽然条件恶劣,但人心团结。
人才是生产的第一要素,但除了人才,技术水平、生产条件也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当时何享健的生产组仅有一台手动注塑机,难以想象美的集团的辉煌就是由此开始的。这台唯一的生产机器跟当时的手啤机差不多,手啤机是当时广东常见的一种制作工具,里面包含了很多日后美的的支持性技术。注塑机和手啤机让美的集团在技术上有了经验之谈。
那个年代,广东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了很多新颖的生产技术和产品,造就了何享健等一代人的崛起,也造就了很多奇妙的新词汇。
美的的一路走来,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但何享健却从未想过要离开。周秀玲作为美的23位创业员中的一员,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她表示那是一段火红的时光,电力的极度匮乏加速了人们的火热情绪。生产组所在的地方经常停电,他们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用煤油灯和木炭加热原材料。经常使得生产车间内煤油味儿十足,车间里还总是黑烟弥漫,烤得人也黑乎乎的了。
经过烟熏火燎后,生产工人们还要再接受水刑的考验。当时生产的合模机构在刚定型后需要及时冷却。没有机器配合,工人们就手动提水冷却产品。这种依靠手工的生产模式不仅使得何享健等人熟悉了整套制作工艺,了解最前方的生产技术,也锻炼了他们的心智。美的人当年付出的心血并没有白费,他们极为重视生产的重要性,美的集团之后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和利润平衡化的选择也是这时候奠定的基础。
何享健在小瓶盖的生产中坚持了5年,在1973年,他迎来了事业的转机。
1973年政治运动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人们的精神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虽体无完肤但仍然展现出生机。邓小平、陈云在调回北京后,面对匮乏的经济状态,决定重新启动吃穿用计划。这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活动。计划开展后,我国在短短4年的时间内引进了26个关乎民生的项目,同时对中国当时存在的生产组织进行了整顿和治理。一批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也是在此时建立的,为很多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实力。
何享健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了他的生产组。他先后加入了药用玻璃瓶、皮球等生产业务。何享健从最初的只想多赚一点的想法开始跟随市场的脚步,但是只有想法还不能转化为工人们的工资。
跨出第一步总是很难的。对于高干出身的何享健来说,销售这样的活计并不简单。一年四季,他经常在外面转来转去,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生意人,生产的瓶盖勉强维持整个生产组的运作,新产品卖给谁呢?
四处奔波的何享健并没有找到生意的出路,只有一些零散的生意,但是此时正处于抬头看天的何享健哪会知足,他意识到只有依靠组织的力量才能解决生产组的生计问题。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的肯定,换来的是一张人民公社的介绍信。何享健就是拿着这张介绍信跑到了广州的大街小巷拉生意。虽然当时的厂子之间有很大的生意可能,但是凭着一张介绍信的生意,还是不能得到厂子的百分百信任的。
刚刚走出公社的何享健并不善言辞,拿着一份介绍信像是无头的苍蝇一样。他开始向有经验的人取经。笨鸟先飞早入林,拙人勤学早入林,那时的何享健总是蹲在厂子门口,看看前辈是怎么拉业务的,慢慢地,拉生意也好像不那么难了。从一条烟里讲出来的人情世故,从一杯酒里品出来的人情冷暖。何享健拉到的生意越来越多了,生产组终于走上了正轨。
拿着一张介绍信,何享健的底气也足了起来,走得多了,自然就有了诀窍,关键是看这张纸怎么用,小小的介绍信变成了他手里的宣传册。
上天不负苦心人,何享健的辛苦奔波终于得到了回报。慢慢地,订单开始增加。别人都以为是介绍信起了作用,纷纷效仿,但他们却不知何享健在背后付出的努力。
生意稳定了,不安分的何享健又有了新的想法。1975年12月6日,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万里长征路,何享健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众多的销售人员中,是什么让何享健脱颖而出呢?早年与他合作的伙伴评价说,他为人实在,与其他虚头巴脑的人不同,当他带着介绍信来到厂里,直言产品的优劣及选择他们产品的理由,听完他的介绍,也就对产品有了基本的了解。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踏实,所以对他的产品也多了一份信任。
何享健用他的真诚和朴实打动了很多人,这其中有自己的工人们、合作伙伴们,也有竞争对手们。直至今日,看见何享健的人还会看到他身上透出的那一股朴实劲儿。
改完名字的生产组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厂,此时距离何享健刚开始成立的北滘公社生产组已经过去了7个年头,当初一起创办生产组的伙伴们,早已经不是毛头小伙子了,经过7年的奋斗,他们褪去了曾经的青色,多了几分成熟。
现在的生产组有200多平方米的厂房,1台3尺车床,1台4.6尺车床,2台C型车床,固定资金已达到4万元,流动资金则有6万元。除了一些硬件条件的补充外,人才的扩充也是何享健不断在进行的。现在的生产组拥有管理人员6名、技术指导人员1名,还有生产工人60多人。
何享健从生产塑料胶管的生意一下子就转行到生产汽车配件,这其中离不开的是他敏锐的市场嗅觉。这也是以后美的集团不断茁壮发展的根本。
从瓶盖的生产制作,到塑料胶管的生产,现在又增加的汽车配件业务,何享健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不停地转行,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转行,何享健的生意也做得越来越顺溜。
虽然前途有了些曙光,但是何享健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现在心里想的还是如何能够再干得漂亮一点,让生产组接着走向下一段路。

5.身兼数职的铁打兵
在何享健的创业初期,他还想过要去造汽车。在当时那个时代跃进的时间里,任何的机械化都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汽车这种省力的代步方式逐渐替代了自行车,与今日的低碳出行相比,汽车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物品。
尤其是在南方的沿海城市,经济的活跃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汽车行业,这当中自然包括奋进的何享健。此时的何享健连金属制品接触的都不多,制作工艺并不熟悉,对汽车配件也是一无所知,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生产汽车配件的队伍。凭借着这份二愣子精神,何享健将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
1976年5月4日,何享健彻底地改行了,从原来加工瓶盖、塑料胶管一下子跨行到汽车配件的行业了,也正是这个决定使得何享健向美的帝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一切与何享健敏锐的目光分不开,他总是善于把握机遇。当时有规定汽车拖挂车必须安装刹车阀才能上路,透过这个条款何享健眼前一亮。
改名后的生产组迎来了他们的第一笔订单:为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生产拖挂车刹车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何享健和他的工人们都废寝忘食、身兼数职。
当时工人们的主要职责有三方面。由于当时的厂房在县里,所以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要从外面运到广东火车站,再由工人们从火车站运往县里。除了生产资料外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煤炭等资源也以同样的方式运回县里。正是肩扛手负的方式造就了何享健及其同伴钢铁般的意志。
有了生产的原材料,生产的过程自然也离不开他们。汽车配件的生产以瓶盖千差万别,同时也更为重要,稍有差错和可能伤害到人身安全。何享健和工人们去外面的厂子里请教,自己琢磨,慢慢地开始尝试。他们通过自己的摸索,慢慢地掌握了熟练的生产技能。
这些工人们也真的是很为难,材料自己扛,自己生产完的产品还要负责销售工作。除了已经有了的订单,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生意,所以一人当三人用,刚脱下工作服,就去到别的厂子卖零件。
当时的生产条件和销售环境是现在的销售人员无法想象。有一次,苏茂柏和生产组的一位同事为了能够签成一个订单,足足在陕西出差了半年。半年时间里,他们没回家一次,苏茂柏和同事啃了半年的馒头,住了半年的招待所,终于打动了对方,签下了合同。合同刚刚签下,他们就发电报通知了何享健,何享健悬着半年的心也终于落下了。
看到成功的消息,何享健十分高兴,马上给他回了电报很好,自由活动。半年以来,两个年轻人吃不好、穿不好,完成任务后,自然想要彻底放松一下。他们当即决定去上海玩两天,何享健痛快地予以批准,对于优秀员工,他从来不会吝啬,这也是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干的原因。
在苏茂柏在外奔波的半年时光里,何享健也没闲着。
何享健怕卖零件时没有产品耽误时间,他就背着自己生产的这些零件走南闯北,其他销售人员都是轻身上阵,只有他满附盔甲。他经常在外跑着跑着就天黑了,为了节省时间他通常晚上就凑合在火车站住一晚。每天奔波,体力严重透支,他也不去吃顿好的,顶多用红糖水充饥,补充能量。何享健这样的不辞辛劳终于让厂子走向更宽阔的轨道。
经过实践证明,何享健的这种办法虽不可取却是为他们争得了不少时间和订单。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何享健实现了初步的疯狂增长。在1977年时,原来毫不起眼的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不敢想的24.4万元了,他们的纯收入与之前的6角钱差距大了起来,年利润达到了2.6万元。
如此骄傲的成绩被大家看在眼里,不久何享健就升官了,他成了北郊公社的工交办副主任,就这样离开了他辛苦打拼的厂子,厂长的职务也让他人暂代。此时离开的何享健却为他的厂子带来了大难题。
由于厂长的突然离开,很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脱轨让汽车配件厂几度陷入了恐慌。生产停滞不前、产品无销路、工人们工资无法保障、情绪难控制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出现,何享健心急得不得了,但他却无能为力,因为决定权并不在他的手上。
1979年,公社也不愿看见这样辛苦办起来的厂子就此荒废,经过组织决定将何享健又调回了汽车配件厂,这也是何享健一心所想的,此后何享健的时光就在这里度过了。
看见厂子不景气的状况,何享健心急如焚。为了能够渡过难关,他想了几个应对办法:一积极拓展销路,毕竟有了生意就有了工资,绝不把这几年辛苦攒下的招牌送人;二继续招兵买马,找可用之人,美的集团日后的一面天陈序强,就是这时候加入的。
当时的陈序强在一家发电机厂做技术工人,在一次大会上结识了何享健。后来何享健几经辗转找到了他,两人一见如故,决定一起把厂子搞活。有了帮手,何享健当然也不会亏待了他,不仅替他妥善安排好了住处和交通,还送给他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十分宝贵的物件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厂子救活。由于很多人都看准了刹车阀的生意,所以竞争十分激烈,何享健敏锐的市场目光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980年过奖刚刚走上快速发展的脚步,很多地方的电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何享健的目光又盯上了发电机。经过厂子里几位弟兄的商议,他们决定试一试。
经过反复的测验实施,发电机终于被他们造了出来,厂子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用之前同样的方法。何享健又将厂子救活了,美的的前身终于渡过了这次危机。发电机一出来,一时间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好转并不是何享健的目的,他的野心更大。在厂子还在恢复阶段,何享健就派人去深圳考察了二手汽车的诸多事宜。他在紧抓生产时就想干得再大一些,他希望可以将厂子改造成前面做汽车生意、后面生产发电机。
何享健的这种想法与现在很多二手车交易市场是极其相似的:前面是二手车交易的市场,后面是汽车的维修养护等服务。此时的汽配厂终于走上了正轨,在全体员工上下一起努力下,厂子不仅再次绽放出原来的生机,甚至还比之前更有力量。现在的厂子生产面积已经扩大到了1000平方米左右,工人也增加到了180多人,销售的业绩更是周围的企业无法比拟的。
虽然他心里的那个想法没有得到认可,,但是现在厂子的规模和稳定情况还是让他备感欣慰的。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就此终结,多年后的一天,2003年,何享健参与了云南省汽车产业整合的项目,他的想法终于得到了认可和实施。
何享健的目光精准,想法超前,一次又一次地使他的厂子走出困境,也让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章 高中生的野蛮生长
1.风扇转折之路
1980年8月26日,何享健的家乡广东省迎来了一件大事。正值改革开放进行之时,国家为了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度地进行,全国人大常委研究讨论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区相继成立。
邓小平在后来提起那段改革开放的国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时谈到: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何享健无疑是这异军突起其中的一员,他和同伴们创办的生产组一步步走来,从最初的塑料制品几经改行,从添加新产品到彻底改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现在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有气的小企业了。乡亲们看到何享健,也会多说句或嘿喽(即有出息喽),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决定趁着新政策的热乎劲再闯一闯。
此时的何享健已经学会了与政府打交道,他密切关注着政府的政策和福利,尽力让企业顺势而为,但是他的想法有时候过于超前,比如对汽车产业的种种想法,由于受当时环境所限,政府否决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改行的想法。
在他心里,零件生产的行业只是一时的行业,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竞争激烈,依靠他们的班底和设备未必可以大有作为,还是找点更好的项目,抓住机遇大干一番才能更有机会。
在汽车行业这个想法被政府否决后,何享健将目光聚焦在了风扇生产的行业上。
他解释当初选择风扇的理由是出于一种跟风:主要原因是顺德与港澳交往比较早,港澳同胞回家乡所带的东西就是家电。我觉得家电必然会成为实实在在的大市场。另外,改革开放后,外商来顺德搞投资、搞合资的大部分也选择家电行业。可见风扇产业是有市场的。
跟风有它的优势,市场稳定、产品已被市场认可,不用再苦心经营市场,但对于刚起步的人来说也有它的难处,面对已有的市场如何在众多产品中独树一帜,开辟一条道路杀出重围。
曾在北滘镇政府工作的冯润胜对何享健的新想法很是担忧,他恳切地对何享健说:人家已经是亿元企业了,你才开始搞风扇,没有空间的。政府当年就有这个担心,人家已经搞了几年,你现在开始搞,能行吗?
冯润胜的话让何享健也多了几丝顾虑,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自己现在确实不具备独立生产的资本,但是可以从加工零件开始啊,这可是自己的老本行,只要有订单,一定没问题的。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乡镇企业的做法,他们选择国有企业不愿意做的活,夹缝中立稳脚跟再谋发展。有了这个想法,他决定先去广东走一走。
何享健到了广州后,东奔西走、几经问询后找到了广东第二电器厂(即远东风扇厂),跟相关负责人谈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加工配件,在达成合作共识后,何享健开启了他新的事业,也是他今后一生所从事的产业。同时他将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改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
远东风扇厂加工制作的钻石牌风扇作为全国风扇的知名品牌,何享健的这一订单让他的肩上所担当的是远比名气更重的东西。
回到顺德,何享健开始了他的风扇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他们逐渐找到了生产风扇的窍门。他又有了大胆的想法:与其为他人做加工、装配,不如在外面买些配件加上现有的零件自己生产整台风扇产品。这个想法在厂里得到了认可,纷纷有人建议试一试,他们买回来100套风扇的零件,开始自己的风扇生意。
1980年11月,两个月之后的这一天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迎来了他们自己的第一台风扇,何享健命名为明珠,虽已是冬日,但风扇送来的凉意早已化作温暖吹入他们的心中,临近过年,这也给新的一年送上了祝福。
作为第一次实验的产品,不足之处自然是不少,生产出风扇的好消息伴随着沉重的心情,业务人员又开始了销售的道路。何享健谈起此:当时我们技术水平有限,像生产设备、工艺水平也有限,所以心里也是不踏实,把产品卖给人家,很紧张,精神压力很大。
兢兢业业的开展业务,但是面对风扇的不足之处也一定要克服。既然欠缺技术,那就从技术方面开始抓起来。于是何享健找了他的老朋友远东风扇厂,他请厂里的技术人员晚上或者周末来厂里帮忙解决技术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地方完全是搞农业的,哪有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只有在广州国有企业里。找一些朋友,请师傅来帮忙。晚上、星期天偷偷摸摸地干。
这就是美的的老人们总是提到的星期天工程师,这种偷偷干活在广州还有个专门的词叫作炒更。这种现象不仅在广东,甚至在全国都很流行。据统计当时国内有800万左右的技术人员,他们当中大概有240万人工作清闲,所以他们就利用自己的技术赚点外快,我们现在说来轻松,但在当时这种行为很可能会被扣上技术投机倒把罪的帽子的
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是刚接触经济热潮的年轻人们面对这种方式还是欣然接受。有些技术员走门串户都习惯了,还专门从事起了这个行当。
对于这段岁月,何享健也是深有体会:现在讲星期天工程师好听一点,实际上是黑师傅。那个时候是不合法的,他们出来帮我们不合法,我们请他们也不合法。但想要生存下去的北滘公社电器厂确实就需要这种不恰当的做法,当时的技术人员想要到北滘需要到公安局登记,但即使是登记了在外干技术也是不合法的,这类似于二十四条军规的规定使得他们只能偷偷摸摸地干起来。
国家相矛盾的政策使技术人员到基层就更为困难,虽然有些人大胆愿意尝试,但更多的人还是想保住铁饭碗。谈起这段时间,美的的老人形容当时的感受都是提心吊胆,但同时也乐趣横生。北滘公社电器厂的技术难题得到了技术人员的支持得以解决了,他们生产的风扇在质量上终于过关了,随之而来的订单也节节攀升了起来,风扇生意终于走上了正轨。
挥汗似雨的一年换来了风扇生意的红火,谁说做第二个就吃不到骨头,他们还是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风扇路。在1981年一整年的时间里,他们生产了13167台风扇,这些风扇价值达328.4万元,净利润达到41.8万元,员工更是增长到了251人,何享健和他的伙伴们喜笑颜开。
1981年11月28日,在节节高升的风扇销量下,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又改了它的名号顺德县美的风扇厂,何享健依然是那个憨厚有眼光的何厂长。这是最接近美的的一次转行,此后何享健再也没有离开过美的、离开过家电行业。
创业至今,企业由小及大,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虽然风扇生意在目前来看无风无险,但是发展的路途哪有一帆风顺的,风扇的困难就在不远处等着何享健和他的伙伴们。

2.被经济制度牵着走
中国企业的命运与中国经济制度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遵守制度、顺应制度,才可以把握一些经济的脉动,让企业走得更远。
在美的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既带给他们福利,也带给他们重创。1981年是宏观调控的一年,国家的政策和相关规定陆续出台,即是机会,也有危险。
1月7日,国务院发布文件打击投机倒把行为,《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的指示》,文件中指出了多种投机倒把行为,同时还强调:个人(包括私人合伙)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准贩卖工业品。农村社队集体,可以贩运本社队和附近社队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和履行议购合同后多余的、国家不收购的二、三类农副产品。不准贩卖一类农副产品。不允许私人购买汽车、拖拉机、机动船等大型运输工具从事贩运。
在同月30日,国务院又发新规约束社队性经济行为,《关于调整农村社队企业工商税收负担的若干规定》,文件中强调:为限制同大中型先进企业争原料,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
国务院的规定相继出台,其中对个人、社队企业管辖严厉,这让何享健等人叫苦不已。何享健对于那段日子感到愤愤不平:反正你买卖赚钱就是投机倒把,整个商业流通环节买了东西一卖出去赚钱就可以扣你投机倒把罪,是这样的,当时不允许自由买卖。计划经济,什么都把资本主义和投机倒把联系起来。
虽然心里苦,但是国家的规定也要执行。面对新规定,美的的生产线遇到了难题,原材料的价格涨了又涨,他们的制作成本也水涨船高。无奈之下何享健将已经签好的合同只好中止,生产也都停了下来。何享健只能解释说实在是支付不起了,已经生产出来的风扇也在仓库中积压着。
销售困难,资金也出现了问题。冯静梅作为美的创业元老,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充满感叹:我们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在1984年,1984年我们五个财务人员四个都走了,就剩下我一个,由于没有资金,企业发展又很困难。他们劝我也走,有些人跑去好的企业,去裕华。但我没有,我想再挺挺。
当时大部分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都是资金问题,事事受限,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作为财会的冯静梅自然是任务艰巨。她经常工作到深夜,那时候会计就剩我自己了,几乎常常工作十几个小时,根本没怎么休息,忙到凌晨三点后才可以回家,没过几个小时,又该来上班了。
只有冯静梅的办公室内,到处是堆着的票据、各种收支明细的账单等着处理,这还不是让她头疼的,最为操心的是催债的电话,叮铃铃电话不停地响着。她接起电话,一一应了下来,当时的她咬着牙说:这个担子我挑起来。既然公司已经困难到这个地步了,我如果走掉就太没义气了,先把这些账单、电话处理好再说,坚决不能走。
虽然冯静梅坚持了下来,但并非所有人都同她一样坚守岗位,厂子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由于厂子经营困难,很多工人坐不住了,早先碍于面子没有离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还是选择离开。何享健看着离开的工人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资金的缺口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公司的情况日益恶化。何享健心中暗下决心必须要找到解决办法。不仅美的面临着难题,当时的整个风扇行业都不景气。由于风扇的大热,全国各地的风扇厂商高达5000余家,一时间竟有家家有工厂、户户起炉烟的景象。市场上风扇供大于求,价格战的比拼力创新低。但是价格战的方法实数无奈之举,并非长计。
看到市场上风扇厂家哀鸿遍野,何享健想找到根本的办法解决问题。改行是来不及了,在这么多的风扇中脱颖而出,只能靠创新产品了。
在还未经历风扇危机的时候,何享健就想过要创新。1982年,他从澳门带回了一台鸿运扇,这在中国的风扇市场上还是个新奇的玩意儿。当时市场上的风扇均为金属风扇,质量大,噪音大。这种使用塑料材质作为扇叶的风扇,相比之下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声音小,同时较轻,方便运输,并且有多种风速转换档,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给风扇厂商们带来的最大便利,还有较之金属低廉的成本。
何享健动心了,他带领生产团队以这台鸿运扇为模版,全力研发新风扇。1984年,美的生产的新型塑料风扇终于试验成功。但是他们并没有停下来创新的脚步,先后开发出了壁扇、排气扇、落地扇等十多个风扇系列。即使是今天,他们依然在坚持创新。何享健始终认为有了好产品,就不怕市场变,也不怕消费者不买账。
有困难就解决困难,坚持的何享健和冯静梅终于迎来了美的的转机。
冯静梅想到当时的场景说:虽然风扇研发成功了,但还是缺钱。1986年左右,美的向内部员工募集资金120万元,现在这个金额不算大,但这在当时,可以让一家企业生存下去。个别员工就几千元、一万元的借,当时按银行利息1分利息给他们计算回报,这是第一次通过募集渡过资金难关的,然后企业赚钱了就都连本带息还给他们了。后来我们在1992年开始进行股改,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就好了。
募集资金以后,何享健大力生产鸿运扇等新产品。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订单源源不断,以前生产挤压的库房也在一点点地处理掉。
在为期两年的风扇大战中,新型风扇大获全胜,奠定了美的在风扇界的地位。美的一改之前低迷的状态,重新振作起来,美的系列风扇产量和产值都在节节攀高。
中央政策的调整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危机,但也带来了机会。由于政策的改变,经济过快的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抑制,冲动、冒进的热血急速冷却,也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企业。这就像一场暴雨,雨过天晴,剩下的将更有生命力。
1984年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柳传志创办联想,史玉柱下海经商,李经纬的健力宝,李东升的TCL创业路都是从这个神奇的年代开始的。变则通,成功的机会属于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人。
1984年,创业16年的何享健因为政策的调整面临巨大的危机,时势造英雄,也正是由于这次危机才奠定了美的风扇的霸主地位。何享健在最困难的时期找到了一条生产自救,创新自救的道路,这样的精神引领着美的集团的雄飞。
直至今日,美的集团对待技术人员的待遇一直是企业中最好的,美的集团的技术大拿拥有比管理者更高的薪资待遇,这在企业中极为少见,这恐怕也是从何享健那里传承的,可见他对于创新、人才的重视。

3.美的疯狂商标案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名噪一时的标王之争成为民营经济树立品牌、宣传形象的大好时机,这也预示着经济的逐渐开放,国人对于品牌的关注也是从此开始的,何享健的目光当然也停留在此。
这件事情的开始还要回溯到1994年。当时的谭希松女士担任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的主任,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这次标王争霸的赛事:公开拍卖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广告,以价为准,价高者得。这在国民意识还未充分开放的年代,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标王争霸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
白岩松曾感叹到中央电视台的明星效应,他说一条狗到了这里一段时间都会变成一条名狗。可见其造势的能力。我国的品牌之争也在这一方沃土上竞争着。
1994年,孔府宴酒以3079万元成了第一届的标王,1995年,山东的黑马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抱得大吉,1996年的成交金额3.2121亿元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但是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秦池酒厂的这一价格换回的品牌效应可想而知。
秦池酒厂的姬长孔厂长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说道:1995年,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的是一辆豪华奥迪,今年,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如此豪言壮语,其兴奋之所,标王称号为他带来的收益可见一斑。
几届标王争霸过后,标王的头衔也终于落在了广东人的头上,可惜不是落在何享健的头上,获奖的是爱多企业集团董事长胡志标。
如此品牌之争让何享健着实激动,周围的人纷纷开始竞争品牌,他更是坐立难安。但此之前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先树立品牌再有品牌效应。
早在1980年5月,何享健就开始了品牌策略。他们公开向社会征集注册商标的图案,并采用奖赏规则:凡参与创作者奖励3元,入选者奖励10元,最高奖项为风扇一台。当时一台风扇的奖励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水平。
一时间收到大量参与者的投稿,其中彩虹明珠雪莲乐风美的几个创意独具风格,好评连连。但彩虹明珠雪莲三个名字稍显土气,在厂内的投票中乐风和美的呼声最高,最后在相关部门的审批中,美的商标中选,成了何享健自己生产的风扇的代名词。
该商标以一个菱形为主,内嵌一个圆形,圆形上有代表美的的字母MD,中文标示的美的二字分别位于图案的两边,在当时众多的图案设计中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批复北滘公社电器厂可以将美的的汉字和图像作为自己品牌的商标,并运用到生产的多种产品中。1981年3月28日,美的正式诞生了。
创作美的商标的获胜者是北滘公社电器厂里的图纸设计员邵仲广,他于1987年离开了美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商标,使他和美的之间多了一丝纠葛,也由此展开了美的的疯狂商标案。
1995年7月,邵仲广向美的集团提出商标使用的异议,他认为商标的设计者是自己,美的的使用侵犯了他的著作权。他的提出没有得到美的集团的重视,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
1997年12月,邵仲广向法院状告美的集团,要求美的集团停止使用他设计的商标和产品名称,并要求赔偿150万元整的损失费。
当时的美的集团已小有名气,它由原来的北滘公社电器厂改名顺德县北滘公社美的电扇厂、顺德县美的家用电器公司、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已经成为他们的标志。
然而此时的一纸诉状,却将何享健等人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成为街口热议的话题。
何享健等待着法院的宣判,他坚信自己做得没有错,回想当初设计商标的征集告示中,已经写明是征集活动,商标使用权和所有权理应归美的公司所有,我们也按规定发了奖品,这就相当于买下了商标。而且邵仲广在美的使用商标15年以后提起诉讼,其原因令人质疑,也许他是看准时机,把自己当成刀俎,但是他错将美的当作鱼肉。
经过法院的审理,一审结果表明了美的的清白:邵仲广败诉,美的胜诉。邵仲广对结果不满意,上诉到上一级法院。二审时,邵仲广将赔偿金额下降至42万元。在双方调解过程中,邵仲广的律师提出继续降低赔偿金,下调至20万元,何享健还是没有同意。
僵持的战局让双方陷入了困顿,何享健最终决定松口,他表示自己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如果邵仲广同意撤诉,可以给10万元以下的赔偿。但何享健的提议并没有被邵仲广接受。双方都在等着法院的最终审判结果。
1998年12月16日,广东省高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邵仲彻底的败诉了,并且没有了再次谈判的筹码。此后邵仲广销声匿迹,再没有对美的商标表示出异议,他也就这样被人淡忘在了茶余饭后、酒话家常中了。
何享健的品牌意识自1980年开始就一直没有停下过。官司之后何享健使用美的商标更加有底气,也更加注意品牌保护。他先后在风扇、空调、微波炉、电冰箱、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上贴上了自己的商标,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两个简单的字。
除了商标的合理化使用,何享健的品牌意识还体现在严肃打击盗版上。2015年美的一纸诉状将谢爱连告上法庭,理由是侵害美的商标权并提供了15条证据,经过法院的调查取证,美的所提供证据属实,谢爱连确实有违规行为,最终美的赢得了诉讼。
这不仅为美的赢回了市场形象,更是展现了美的品牌维护的决心和力量。这之后,美的再没有就商标问题出现在法庭上,也许连造假商,也害怕这只老虎。
美的商标得以保留、发展,并越发地珍贵。在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研究发布会的年度报告中,美的两个字分别重达378.29亿元、412.08亿元、453.33亿元。
在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的评定中,美的凭借其653.36亿元的品牌实力位列榜单的第五位,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海尔品牌的992.29亿元、国美品牌的716.02亿元、五粮液品牌的701.58亿元、第一汽车品牌的684.19亿元。同侪之中,皆是翘楚。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证明了美的的实力,也证明了何享健自己。
在何享健打官司的时候,除了双方和新闻记者外,最关注此事的莫过于股民。广州美的电器有限公司在1993年9月7日公开发放股票,上市交易。官司期间,美的股票涨涨落落,着实让股民捏了一把汗,还好官司时间不长,否则对美的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
美的商标案是美的公司几件重大事件中很瞩目的一件,不仅关乎生意,更关乎形象。这是美的上市后第一次面临的大案,很多人也是在这次事件中认识了美的,认识了这个不服输的何享健。


4.离不开电话
处于开拓海南风扇市场阶段的何享健,抓住一切可以推销产品的机会,此时火起来的电话进入了他的视野。
美的刚刚有了自己的品牌,品牌辨识度还不够高,如何快速打开市场成为何享健的心头难题。一天夜里,他正在熟睡,便被叫了起来。值班工人叫醒他,火急火燎地对他说:海南那边的人来电话了,他们有内部消息说,现在有好几个厂商的风扇已经装车运往海南了,咱们的原计划是两个月以后才送货,这下恐怕要吃亏了。
何享健听完,心头一惊,海南是自己好不容易联系上的,本来产品要在两个月后才运到的,现在居然让人捷足先登了。何享健坐不住了,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保住海南市场。
他连夜组织人员用汽车运风扇去海南,幸好提前出发开往海南的车辆比其他厂商到的早,在这次海南市场的争夺中美的赢得了胜利,在1982年的夏天,何享健在海南卖了近万台风扇,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通过这次紧急事件,何享健意识到了及时沟通的重要性,他的目光瞄向了发挥重要作用的电话。在电话刚刚有的时候,何享健并没有太重视,生意是靠面对面谈出来,不是电话里几句就能说明白的。
正是运输前海南打来的这个电话,才让他们从落后的局面中摆脱出来,甚至赢了这场时间争夺战。这件事情后,何享健十分看重电话沟通,他在每次出门前,都吩咐好身边的人,一定要把接到的电话的内容记录好,回来之后及时告诉他,一个都不要错过。
在他回到单位或是家里,第一个要问的也是电话:有没有人来电话找我,电话里说了什么,他的电话是多少?就连他出差在外地,他也会在到达宾馆后给厂子里打个电话,说明自己的情况和宾馆的电话,无论何享健到哪里出差,一个电话总是能找到他。
不仅如此,他出差在外的时候,每天要打三四个电话回厂里,及时了解厂里的情况,这样这位不在厂子的老板,比在厂子里的人还了解美的的大事小情。
在风扇市场动荡的时候,也是一个电话救了美的。在风扇销售遇到瓶颈的时候,何享健决定走出去看看,找点新东西。他带着人外出做市场调研,无意中了解到了市场所需的鸿运扇和落地扇,时间就是美的生命,他急急忙忙打电话到厂里,把鸿运扇的细节、特点等等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厂里的人,让他们抓紧搞一台来研究。
技术员在接到电话后,马上开始研究,何享健等人也快马加鞭地赶了回来。就是这个电话让美的在风扇竞争中拔得头筹,独树一帜。
美的落地扇、鸿运扇掷地有声,美的的名字也在一夜间重若千金。
1985年,虽然美的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与广州的先进企业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差距的。经济体制的逐步开放,让广东的一些厂家的年产值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这五朵金花分别是:佛山市无线电一厂、深圳华强电子工业公司、粤宝电子工业公司、广州市白云山无线电厂、海南无线电厂(当时行政划分海南隶属于广东),与这几家公司相比,美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为了赶超同行们,何享健决定放放血。1985年,何享健给每位中层干部都装了部台式电话,就是想让他们能够及时沟通。在当时电话还是个新奇的玩意儿,价钱自然是不菲,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可见何享健的决心,这也让媒体给何享健取了个贴切的外号电话迷。
自从安了电话以后,何享健时常给他们打电话询问市场情况、研究市场规律。直到美的步入正轨以后,何享健的电话才少了起来。厂子里的人回忆起那段电话岁月,说笑道:有一段时间属下们一听到电话铃响起都叫苦不迭,因为八成是老板打来的,不知道他要问什么,总是胆战心惊的,无论节假日,还是上班时间,都会接到电话。

电话发挥了它的功能,在短时间内,厂里的订单就有了大幅度增加,美的奋起直追,在北京和海口也成立了分公司。逐渐地,美的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何享健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农民企业家。
有了成绩的何享健也是和原来一样低调,他身兼数职,像是厂里的救火队员,哪里有事哪里就能看到他。顺德县北滘区委肯定和鼓励何享健这些年的努力和他为乡里做出的贡献,奖励他5000元现金,还给他涨了两级工资。
何享健看到厂子里的成绩,也看到乡里对于自己的肯定,他的干劲更足了。
到了1990年左右,大哥大开始流行了起来,这个砖块大小的移动电话让人们的沟通更加简洁。何享健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也紧追潮流配备了大哥大,他的宝贝是摩托罗拉的大水壶。
后来,美的逐渐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何享健不用再拿着砖块到处走了,但他对于电话的重视始终没有减少。何享健在他的坐骑宝马750iL里,也配备了一部紧急联系的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发展起来的他已经不用自己接听客户的电话了,这项任务已经由秘书代劳,但是他仍然是电话不离身。何享健的这个习惯至今仍然保留着,可能再也没有比他更好找到的老板了。
之后信息时代到来了,电脑的广泛流行也引起了何享健的兴趣。他聘用了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对电脑操作十分熟悉,电脑这种简便快捷的工具也被带到了美的集团的内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说何享健是一位有电话情节的老板,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有好奇心的老板。遇到新奇的事务,他总是多看看,多了解一些。
随着美的的不断进步,市场的逐步扩大,何享健不再一手遮天,他学会把市场交给员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事,他们不用请示我。我要找人,几分钟就能找到。每天我一下班就回家,一步都不再离开,晚上从来不干活。
美的逐渐步入正轨,何享健也有了更多的自己时间,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位治理企业的能手,也是一位高尔夫球的爱好者。何享健的高尔夫球技术非常不错,他每周有三四天的时间都在球场上度过,除了周末还专门找几天来做练习,现在的他更喜欢自得其乐。
何享健已经把美的的生意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悠闲地享受生活,这与那些劳心劳力老板们的匆忙紧张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总说:做企业的人不要整天想着自己怎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而是要想如何让别人来干,找谁来干,自己怎么为经理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何享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中国的企业中,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委经理人以重任,甚至还把自己的企业全权交由他人打理。
老板,就是那个掌控大局的人,至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全权交给下属可以免去许多烦心。21世纪,美的的成功让人感叹,越来越多的老板学习何享健的管理模式,从事事过问到放任自流,他们也像何享健一样收获着自己的生活。

5.走出国门
1985年5月17日,何享健和他的同伴们第一次踏出国门,这一次的目的地是日本,他们要去国外看看。
1985年正处于风扇大战的阶段,为了赢得市场,只有引进新东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成为美的和众多风扇厂商不得不走的路。这也是何享健第一次出国考察。
1985年4月8日,美的筹备多时的空调设备厂在大家面前亮相了,这也昭示着美的正式进军空调业。这也使得这次的出国考察成为了必然。
当时的日本先进化程度已经很高,家电市场更是人才济济。这样的场景使何享健很受触动,可见并不是家电竞争激烈就会惨绝身亡,即使有众多的家电厂商依然可以良好共存。就像一个生命体,虽说有很多组织共同为一个器官工作,但只要有序搭配好,仍然会绽放活力。
到了日本,何享健首先发现的就是高速冲床。高速冲床被广泛地应用于家电等行业,是提高零件加工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首要机器。日本完善的生产工艺打动了何享健,他决定引进这种高速冲床。
值得肯定的是,美的引进的高速冲床是我国第一台高速冲床,这不仅是美的一项可赞的举动,更是我国一项可喜的大事。正是何享健的这一想法救活了很多奄奄一息的厂子。更低的成本、更快的生产让许多厂子起死回生,也让中国的经济更加有活力。
回到国内的高速冲床又经过美的集团研究人员的自己琢磨,再次改良,这次的改革使原有的高速冲床冲制电机铁芯的时间由原来的25秒直接缩短到2秒,大大提高了冲床的工作效率。此时的美的集团,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始踏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1986年何享健回到国内,他忘不了在日本看到的繁华的家电市场的情形,他决定走一招险棋。他和中层干部们一起对国内风扇市场的生产情况、销售情况、潜在市场、市场开发程度等多个方面做了调查,同时也对国际市场进行了分析。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外的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
何享健在集团内部大胆地提出了不与国内同行争天下,走出国内闯市场的想法。边摸索边贸易。何享健现实向其他出口行业取经,尔后再到处联系,甚至走出国门,像曾经创业跑市场一样,稳扎稳打,终于被他闯出了点门路。从这一年开始,美的开始走出口这条路,并在国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出口的产品中,转页扇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过程中,何享健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当时美的的生产条件恶劣,很多生产的环节都依靠手工,面对美国严格的进口标准,自然很有难度。美的工厂里的工人一直在加班,甚至连大年夜也在工厂里度过。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他们还手工用牙膏、汽车蜡这样的材料给风扇外观打亮。
何享健拿着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风扇来到国外,送给国外的公司验证产品质量。在国外厂商检测过样品后,他们决定使用美的的产品,何享健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虽然生产条件艰苦,但工人们并没有怨言,看到自己生产加工的风扇远销到海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扩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香港蚬壳电器工业(中国)有限公司的一臂之力让美的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美的先后获得了多国的标准认证,其中有美国UL、德国UL、德国GS、英国BS等。
经过上下万众一心的坚守,美的集团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荣耀和成绩:美的出口到海外的风扇得到了认可,海外的风扇需求量不断增加,成为美的风扇业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美的在其他厂商都不看好风扇的时候,仍然用风扇吹响了号角。何享健积极寻找出路,国内竞争大,便去国外找市场,天下总有美的的一席之地。
1986年7月,国家发布声名取消之前颁布的关于投机倒把的文件,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显示出了热闹的景象:1986年年底,近半年时间,乡镇企业的总数量已经恢复甚至赶超到1515万家,就业人数达到8000万,向国家缴税金额高达170余亿元,总产值达到3300亿元,占领了全国经济总值的五分之一。美的也追随着这股热浪,之前面临的企业阴霾一扫而光。
到了1987年,美的集团不仅恢复了之前的繁荣,甚至更加壮大,尤其是他们的出口贸易。在这一年,广东省政府也对这家厂子给予了高度评价:颁给美的年创汇百万美元的荣誉证书。这不仅是对美的取得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坚持和创新的支持。
1988年,美的集团的出口贸易得到了更大的政府支持:他们获得了国家奖励的家电产品出口基地的荣誉,拥有了自营进出口的权利。之后何享健乘胜追击,在风扇出口上更是加了一把劲,产品出口达到了70%的出口率,除了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外,还在鲜有人问津的北美洲、欧洲、东南亚、香港等地的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比例。
这是美的昂首挺胸的一年,美的集团年产值达到12383万元,成为顺德县里数一数二的破亿公司,其中的出口额达到810万美元。美的成为中国风扇出口数量最多的企业,在风扇出口市场上占据大半个江山。这一年他们还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飞龙奖和广东省最佳出口创汇企业的赞美。
除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经历了磨难的何享健也给予员工们最大的肯定。他在这一年的年终总结后设立了庆功宴,为这些在美的艰难时刻并没有离开的工人们鼓掌,为他们的执着感动、喝彩。
即使在第二年,国家再次对市场进行规划之时,美的也没有像其他厂商一样困顿,由于美的出口市场稳定并未受到大的波及。很多显赫一时的风扇厂商就是在这时候落寞的。在面对市场的不振奋,很多厂商也出现了自身企业的问题,生产效率下降、没有积极拓宽销路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成为一场淘汰赛,大浪淘沙始见金,留下来的才有竞争的资格。
1989年,未受波及的美的集团继续向前,这一年美的的年产值达到22400万元,出口额达到1400万美元。
1991年,美的持续开拓国外市场,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售到了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下出口贸易8000多万美元。这一年他们还获得了广东省最佳出口创汇飞龙奖,4年保持出口风扇量最多的厂商。
何享健在回忆那段紧争出口的日子中说到:如果我们不做出口,不主动开拓市场、提升自己能力的话,即使我们可以在3至5年内在国内市场保持快速发展,以后也是会被别人打败的。只有出口做强了,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美的做法不仅是出口自救,同时也让中国国内的厂商,看到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6.风扇是块宝
经济的逐渐复苏,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无数新奇的事物涌现出来。空调就是在这时候走进人们的视野中的。
空调成为人们艳阳下的清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空调的巨大潜力,何享健也盯上了空调的巨大市场。空调的发展自然会影响到风扇生意,作为夕阳产业的风扇让很多人决定放弃,但何享健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风扇的市场潜力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何享健一边继续扩展风扇市场,一边着手开发空调产业。在空调步入轨之时,美的迎来了一件大事。
2003年12月31日,美的(中山)电风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这是由美的集团和盈峰集团一同合资组建的,风扇生产的基地也搬到了中山。面对如火如荼的空调大军,何享健是这样解释他的想法的:风扇是美的创业的产业,一定要做好!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集团的一个战略决策,是集团实现OEM模式转换的实质性步骤,对集团的影响非常深远。
OEM模式是指替人加工的工厂(即代工厂)拥有自己的品牌,在现代解释中由于代工厂做OBM要有完善的营销网络作支撑,渠道建设的费用很大,花费的精力也远比做OEM和ODM高,而且常会与自己OEM、ODM客户有所冲突。通常为保证大客户利益,代工厂很少大张旗鼓地去做OBM。OBM也有公开账本管理模式之意,即Open Book Management。
盈峰集团是由何享健的独子何剑锋创办的,一直为美的做OEM,这次合体是何享健深思熟虑的结果,虽然空调产业势头良好,但是风扇生意也扔不得,合体后的美的能够更好地生产和销售风扇,实现风扇产业的二次突破,何乐而不为呢。
合体后的美的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一方面人们对父子联手的消息感到好奇,另一当面人们也对何享健如此看重风扇产业感到吃惊。
面对媒体的一致逼问,美的的环境电器事业部总裁周正芳谈了她自己的感受
风扇已经不能划入老行业了,这样的想法想必是代表了美的很多人的想法的。风扇发展的十几年时间里,从制作工艺、样式设计和生产流通都有了质的飞跃,风扇与空调在市场定位、需求人群等多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划分,因此风扇产业势必还会有它的市场。
何享健首先注意到了这点不同,一手风扇一手空调,两手抓起来。在空调研究正热的时候,何享健反其道而行之,越来越看重风扇产业。从顺德搬到中山的美的就是在为风扇产业铺路。新的环境让风扇生产更为便利,节省的时间都变成了利润,流进了美的的保险箱。
此外,非典的到来也让何享健更加重视风扇。2003年非典的全面爆发,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健康。美的也在此时提出了新的畅想:健康风扇。美的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健康风扇。
但是想法新颖却遭到现实的打击。正值非典时期,组织生产、销售产品已经成为了厂商的一项难题,更何况是研究开发新产品。很多工人选择离开,生命和工作相比,当然是前者更为宝贵。很多人劝何享健把这个事情放一放再说,起码等到非典结束。
何享健慎重地思考了几天,非典时期正是健康风扇良好的宣传销售时机,错过了这个机会可能就不再有了。他暗下决心:要赌这一次。他找来厂里的干部商量,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家都同意他的想法,但是工人们的健康一定要保障。何享健叫人收拾出来干净的厂房,并进行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开始了健康风扇的研究之路。
他们的研究在反复实验中取得了进展,刚开始研究出来的是杀菌消毒、驱蚊等具有简单功效的风扇。2004年,他们又研制出具有特殊健康功能的风扇。正值非典之际,人们对健康十分关注,健康风扇的推出受到人们的好评。在全年的销售中,健康风扇的份额占总销售额的30%,可见何享健紧紧把握住了这次的机会。
不仅人们对健康风扇颇有好评,健康风扇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2004年4月28日,美的集团赠送多台美的紫外线杀菌风扇给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研究所的钟南山院士评价美的的新型风扇:是对人们健康呼吸的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也将成为风扇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也是国内少有的将健康的理念添加进电器生产中,可谓一种新的结合,一项创新。
美的健康风扇的理念一直持续至今,美的的健康系列产品多达百余种,他们不仅让中国企业看到了可能性,也给千家万户送去了健康与关怀。
在自己创新的同时,何享健也不忘鼓励其他人一同创新。在2004年12月,美的举办了首届风扇产品设计大赛,奖金13万元。这次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3000余幅参赛作品陆续投来,这些作品不乏新意,让美的的产品设计人员眼前一亮。
看到这么多新鲜的设计,何享健意识到了创新和人才的重要性。他让技术人员仔细看了这些设计,逐个评定,并从中吸收营养,运用到美的风扇的设计中。何享健还在这次比赛后公开招聘设计人员,让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美的。
2005年,何享健向国内外市场投放了40余种新型风扇。学生风扇就是在这时候推出的。这种风扇,顾名思义,是专门供学生使用的,它与一般的风扇相比,新意有二:一是有可以让学生随意夹在桌边的固定夹,二是更长的电源线。虽然设计并不新颖,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是解决了大难题,学生扇的销量一路看涨。
美的新型风扇生产正如火如荼的生产着,但是何享健的一个决定打破了原有的按部就班。2006年12月15日,美的与泰国蓝星马达股份有限公司、泰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识,签订为期三年的有效合同,由他们为美的贴牌生产。
很多人不理解何享健的这种做法,甚至美的集团内部也有人提出过怀疑,但是何享健有他自己的想法:现在企业的发展不能单纯地靠生产了,创新在企业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了。我们应该在创新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一味盯着生产。况且蓝星马达公司生产的产品可靠,成品又低,让他们来生产加工再合适不过了,省下我们自己的生产线研究其他的反而更好。
把生产任务交给他人的美的集团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开发其他产业中。从低密度、高附加值的生产中解放出来的美的并没有让人失望,他的产值力创新高。美的集团从原来的急爬慢走发展到了大踏步的时代。
从2003年开始,风扇行业进入了又一个小高峰,连续6年的时间里,风扇生产销售节节攀高,2007年全国生产风扇1.4亿余台,出口贸易1亿余台。2008年,美的在国内生产销售的风扇达1600万台,销售额高达20亿元,另外出口1200余台风扇,销售额达到史无前例的1.35亿美元。从1986年至2008年,美的蝉联14年的风扇销售冠军。越来越多的称赞声、越来越多的荣誉都有数字作为证明,美的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成长,同时也是何享健的成长。
风扇产业作为美的集团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困境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章 美的契机:从路人甲到主角
1.空调,横空出世
1985年中国商人从春天里苏醒过来,好的政策和好的商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家电行业在这一年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长虹电视机迎来了它的厂长倪润峰,称霸一时的春兰空调也遇到了它的掌控者陶建幸,敢死队长李东生将要带领TCL出生入死,家电大佬们在此时齐齐亮相,可谓中国家电行业的一件大事。
1985年4月8日,何享健建立空调设备厂,正式宣布进军空调业。17年的创业经历让何享健明白,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扩展生产线,寻求长线发展,随着经济的复苏,单一的产品很难支撑消费者的诉求。
其实何享健早就有对空调产业的想法,在1984年10月他就成立了空调筹备组,希望早日开展空调业务。这个筹备组由美的的开国功勋陈序强领导,他派了十几位技术人员到广东的国企里学习空调的先进技术。何享健寄希望在这十几个人身上,希望在公司发展空调业务之时,不再像研究风扇时,偷偷摸摸地请别人来帮忙。
说起这点,何享健很是自信,他对自己当年的做法很满意:还好当年早早地就开始研制空调,要不然,等大家都开始研究了,我再去,恐怕现在就不是这个情景了。面对新奇的东西,我总是能抓住点东西。当时开发空调的时候,还有一点美的做得对,就是没有放弃风扇。你看现在家家户户条件都好了,但是风扇的销量还是没有下去。说明不是旧的东西就没有市场,我们总以为旧的就会被淘汰,其实不然,这是个很奇妙的事情。
1985年间虽然国家开放了很多经济领域,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是不能够触碰的,空调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当时的国力生产水平有限,经常遇到电力不足的情况,像空调这种耗电巨大的电器被列为重点监察对象,国家采取不批准新空调生产的方法来限制用电量。
但是何享健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看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空调作为享用型家电,一定会受到民众的喜爱的。在坚定内心后,他并没有急于求成,他还做了一番市场调查:他问了很多人对于空调的看法,结果可圈可点。
虽然国家现在对空调监管的很严,但是空调市场的开放一定会成为必然,这只是时间问题,越早掌握技术,就越早接近成功。
他向董事会提出了研制空调的想法,面对现有的经济制度和同行业的竞争情况,董事会成员中有很多人投了反对票,况且风扇业务在美的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呢,何必去费力发展空调,这些都是他们心里所想的。
有反对,当然也有支持。有的董事会成员认为新的业务会带来新的销售,风扇业务虽然好,但是空调还可以为美的锦上添花,政策并没有严禁空调的生产的,还是有希望的。
两种声音充斥在何享健的耳朵里,面对质疑,他不是没有考虑到风险,面对赞同,他更是压力如山。抉择还是要做的,搏一搏吧!
正在忧心思考之时,一条好消息传来了:广州航海仪器厂的空调生产线要下马了。何享健心里想:如果能接过来这条生产线正好,既省时还省力。有了想法还要考察,他派人仔细打听了一下这个厂子的情况,原来是他们的厂子开展了很多生产线,但是领导最后决定只使用洗衣机的生产线,空调和冰箱的生产线全部叫停。
听到这个好消息,何享健放心了,但是要谈拢这笔买卖,他还要亲自到广州跑一趟。在视察完这家厂子的基本情况以后,何享健决定收购这条生产线,买卖达成一致,双方签订了合同:除了生产线,该厂商还免费支持美的的生产技术,包括提供技术支持、图纸、模具、零件等。
这下何享健高兴了,刚想的就来了,还一应俱全,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何享健下定决心进军空调业了。
可惜好事多磨,刚要开始又遇到了新难题。与风扇生产的时候一样,设备简陋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生产空调缺乏相应的设备,他们只得依靠手工。幸好这时派出去学习的十多个人发挥了作用,技术上得到了支持,原来不识字的农民也可以在指挥下制作风扇了。参加培训的人当中有个叫罗乐宜,他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高的文凭了,高学历加上头脑灵活,很快就成了同批技术人员里的佼佼者。
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空调就被组装出来了。但是在这批手工敲打的空调放进仓库不久之后就出问题了,他们不得不进行返工,再次制作组装。罗乐宜看着这样的生产方法很是心急,闲暇时,他经常自学相关电力学、机械学知识,希望能摆脱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但是,自学制造高效的生产零件谈何容易,无数的厂商、各行各业走的都是手工生产的路子。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一大批能人志士、能工巧匠诞生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那个时代里伟大的收获。罗乐宜就是这样的一位巧手匠人,他的独具匠心带领美的走过空调生产的前期阶段,也为美的展现出新的未来。他们生产出来的空调做工优良、速度也快,是销售商的货源保证,在罗乐宜良好的表现下很快就被提升为车间主任,升官的他更是马不停蹄地加紧研究制作工艺。
1987年,美的成功上马的华凌冰箱蒸发器项目也有罗乐宜的一份功劳,他在这次的工程中担任重要位置。1988年蒸发器流水线基本完成,并在试验中取得较好成绩,何享健为了奖励罗乐宜的贡献提拔他为蒸发器车间主任。
1992年,由于组织调整,罗乐宜任空调热交换器车间主任,像灭火器一样的罗乐宜到了新的车间,亲自下车间,挥刀破斧,将他的技艺都传授给了工人们。他没有辜负何享健的栽培,他不仅在美的获得了良好的待遇,也获得了自身的提升,在彼时的私营天下中,谁能够给他这样的机会,非何享健莫属。
罗乐宜的提升完全是何享健培养人才计划的一环,在发展风扇业务,急需业务人才之时,他就注意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的培养他从来都不会吝啬。
在发现罗乐宜的同时,他还发现另一个美的的关键人物,即空调生产线的总设计师何应强,他的协调控制能力、空调生产的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让何享健眼前一亮,便决定重用他。在何享健的厚爱下,何应强成为美的集团技术的后盾力量。
何享健终于完成了空调业务的基本生产线,这比他当初设想的不知好了多少,技术有了、生产有了、人才也有了,其实这并不是他的运气,而是这位创业20年的人应有的眼光和决断。
虽然空调生产并不是难题了,但是它的销售却还是。刚刚兴起的风扇热潮还没有过去,空调的春天在哪儿呢?经济已经全面复苏,人们生活水平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好了,思想也就活跃了起来,流行音乐像雨后春笋般涨了起来,这是人们对好生活的向往,对舒适生活的一种追求,更美的生活就在不远处。
1985年至1989年,美的空调生产顺利,但销售无门,何享健心急如焚。但是他的着急并不能解决眼前的状况,一切还需要等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