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读书的必要性正在消失,因为互联网简直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一搜即得,什么知识都有,而我们越来越沉浸于用手机去连接互联网求知。但是这几年,我心中有个界线越来越清晰,就是在互联网上求知和退回书斋中去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求知领域:在互联网上,我主要是想了解这个世界有什么新东西,朋友圈里面什么样的文章在刷屏,哪个微信公众号又推出了一篇我没有见过的文章,这是往前去求知;但是,一旦回到书斋中,往往是往后去求知。
对我来讲,阅读这件事只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就是利用我此生所剩不多的时间,去搞清楚我这个生命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举目四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花花世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也都知道,这背后有科技、政治、社会、经济各种各样的力量在支撑。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东西上面,那就是特定时代的观念地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观念的生成过程,下一个观念体系是叠加在上一代的观念体系上的。没有下面的基础,上面的东西决计不会发生。
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数字0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这个0,什么现代数学,包括建立在现代数学上的物理学,以及我们今天所有的工业文明,全部都不会存在。
发明0为什么难?因为我们发明任何一个符号,都是指一个东西,而0意味着什么都不指。为什么这个数字只有印度人能发明出来?因为在印度哲学中有一个空或者无的概念,所以只有印度人能发明0。
也就是说,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圈层里的人,才有机会构筑一个观念地层,把整个人类文明往上抬升一大截。但是请注意,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这样幸运。
牛顿和他那一代人构筑了一个观念地层,没有那个观念地层,现代社会根本就不会发生。牛顿之后,一直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也就是爱因斯坦那一代人出来,才能够构筑下一个地层。这中间的好几百年时间,科学家们在干吗?他们也有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本质上都是牛顿这个地层上长出来的东西,没有决定性的突破。
理解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牛顿身上有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东西。我们可以算一下,他出生于1642年,到了1666年,他24岁的时候,几乎已经搞完了他的所有重大发现,后来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突破。他老人家活到84岁,后来的60年都比不上24岁这一年的质量,为什么?不是牛顿堕落了,而是历史的观念地层的突破仅仅有这样一个小窗口。他倾尽才智也只能完成这样的突破,后面更大的突破得再等上好几百年。
这不是什么真理,只是一个视角一个观察人类文明史或者科技史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后面得出来的结论可就不一样了。比如,对科技的未来,你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以前,我们介绍过一个观点,是乐观的,叫2046奇点来临。就是科技发展是一马平川的,它会越来越快,到2046年就会迎来一个奇点,此后就是科技大爆发。这是乐观的观点。
但是,在美国也有一派悲观的观点,它的名字叫低垂之果。什么意思?我们这一代人好像科技也很发达,但是我们所有的成果都建立在一个观念地层上面。这个地层是由二战前后,冯诺依曼、图灵他们那代人构筑的,他们创建了计算机的基础原理。我们现在所有的东西看起来眼花缭乱,其实都没有突破那个基础原理。我们都在吃他们栽种的果子,而且是低垂之果这棵果树上有很多果子低垂下来,我们伸手就可以够着。但是,这些果子吃完之后,再往上够就难了。如果想要有巨大的突破,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构筑起下一代的观念地层。所以,持这一派观点的人认为,美国的繁荣快要到头了,所有的低垂之果都快吃完了。
这只是一派观点而已。我介绍这派观点,其实只想说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层累结构。不管我们现在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从对和错的角度来看自由、民主、法制、私有财产、市场经济这些东西,其实太浅了。要深知,我们是站在人类的一个观念地层的顶端。每一个我们确认的观念,都有它逐渐发育的过程。换言之,它并不是天然正确的东西。
这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仍然热爱阅读的人的优势,别人只知道什么是对的,而热爱阅读的人可以往下看,不仅知道什么是对的,而且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才变得对的。这就让我们一边品尝知识的果实,一边可以避免知识带来的傲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