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HK$
79.2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HK$
49.5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HK$
316.8
《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售價:HK$
97.9
《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售價:HK$
60.5
《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售價:HK$
96.8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
》
售價:HK$
91.3
|
編輯推薦: |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经典著作全新翻译再版,迈尔斯亲自撰写中文版序。
用科学揭开直觉的真相:直觉到底是什么?我们该不该相信直觉?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罗伯特斯滕伯格评价:心理学界*好的著作之一,它将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罗伯特斯滕伯格、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前主席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盖洛普咨询公司名誉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联袂推荐。
随书赠送27张精美直觉卡片,全面总结直觉的潜力与陷阱。
|
內容簡介: |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绝非迎合猎奇心理的娱乐书籍。它通过很多通俗易懂的事例,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把直觉这一神秘莫测的事物解释得非常透彻。
神秘的直觉到底是什么?直觉从何而来?当我们在炒股、寻找配偶、招聘或者评估我们自己的能力时,应依靠直觉本能,还是理性分析?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隐藏着我们意识中最大的秘密。戴维迈尔斯运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对直觉有关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第一次这么完整地进行综合,为人们揭开直觉神秘的面纱。
|
關於作者: |
戴维迈尔斯
美国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面向公众和心理学学生的心理科学传播者,被学生评为最杰出的教授。
当今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已出版17部著作,他撰写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教材。他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心理科学》等;同时他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过专栏。
由于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迈尔斯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协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贡献奖以及2011年美国听力学学会的总统奖等。2005年,美国心理协会向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
目錄:
|
测一测你的直觉准不准
中文版序 关于直觉,你应该知道的四个观点
前言 向直觉发起挑战
第一部分 直觉的潜力
1 潜藏在水下的无意识冰山
儿童如何利用直觉学习
左脑和右脑,各自为政还是亲密无间
为什么我们想不起三岁以前的事
哪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类是直觉动物还是理性动物
2 人际交往依赖于社会直觉
能否一眼看穿一个人
越解释反而越糊涂
情商真的比智商更重要吗
该不该听从身体传达的信号
无处不在的社会直觉
女人的直觉是否比男人更敏锐
3 天才的直觉是怎样炼成的
哪些技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直觉是创造力的源泉吗
第二部分 直觉的陷阱
4 该不该相信记忆和预期
为什么说记忆不靠谱
你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吗
你能准确预测自己的情绪吗
你能准确预测自己的行为吗
5 该不该相信对自己的评价
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
自利偏差:好事归自己,坏事怪别人
过度自信偏差:自我欺骗的陷阱
6 该不该相信理性分析
基本归因错误:人的表现到哪儿都一样吗
虚假相关:寻找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信念固着:只有支持我的证据我才信
启发式:多快好省的思维捷径
框架效应: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
总结直觉的潜力与陷阱
第三部分 生活中的直觉
7 体育运动中的直觉
为什么随机序列看起来不随机
该不该把球传给手气正顺的队友
赛场上出现奇迹的概率有多大
体育领域的其他神话
运动天才的惊人直觉
8 投资中的直觉
我们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吗
随机漫步华尔街
冒险投资和稳定收益哪个更有利
企业家的直觉靠谱吗
9 临床中的直觉
经验说了算还是数据说了算
为什么说临床直觉靠不住
那些违反直觉的治疗方法有效吗
10 面试中的直觉
为什么面试官时常会看错人
决定终生幸福的面试相亲
结构化面试有什么好处
11 对风险的直觉
哪些因素会影响对风险的直觉
如何更明智地评估风险
12 赌博中的直觉
谁会去赌博
人们为什么要赌博
如何纠正赌徒的直觉
13 超自然直觉
心灵感应真的存在吗
能不能用实验验证超自然直觉
为何我们会相信超自然现象
灵求科学与灵性的和谐
后记 科学探索人类直觉的奇迹
致谢
译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女人的直觉是否比男人更敏锐
1995 年 5 月 15 日,
一则新闻故事让我亲身感受到我们多么容易相信谎言。不久之前,我和新时代慈善基金会(Foundation New Era Philanthropy)的创始人约翰本内特(John Bennett)有过一次令人着迷的谈话。我们都效力于另一家基金会的咨询委员会。在茶歇时他跟我说,他的基金会由7位超级富豪提供资金。类似于约翰邓普顿和劳伦斯洛克菲勒这样的人物,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在房间另一头的两个人,不过不是他们。为了促使其他人捐款,这些捐款人会匿名捐出与其他人捐款额相等的捐款。其中一些捐款人被近400家组织请求捐款,这些组织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管弦乐团和一些基督教慈善机构,比如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和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机构可以将它们新筹集到的资金寄存在新时代慈善基金会6个月并得到双倍返还,利息便足够支付新时代慈善基金会日常的运营成本。6个月的资金托管期过后,其他个人捐款者(其中包括前财政部长威廉西蒙和歌手帕特布恩)就可以把翻倍的善款捐给慈善机构了。
亲耳听到这个故事后,我为他们的崇高德行而感动。回到家后,我把这个惊人的故事讲给妻子和朋友们听,结果更令我吃惊的是,我成了被约翰本内特的谎言欺骗的人之一。根本就没有什么匿名捐赠者。多亏大学会计的怀疑和勤劳,在吸纳了近3.56亿美元后,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庞氏骗局被揭穿了。
人们不禁会想,是什么导致他编造出了这个注定会露馅的谎言,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一塌糊涂(骗局金字塔中的赢家和输家同意进行合作,因此大多数钱被归还,而本内特也进了监狱)。
人们也会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直觉误导。事后我开玩笑地说,如果他邀请我加入,我应该会起疑心的。不过我心里很清楚他本可以骗到我的。
本章开篇故事中看穿克里斯托弗博诺谎言的是一位女性,而大多数被约翰本内特骗的是男性(或者他只试图欺骗掌握金钱的男性),难道这只是一个巧合吗?是否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女性的直觉确实比男性强?从我的经历来看,这个问题是被问到最多的有关直觉的问题。
性别与共情
当被问及时,女性更有可能把自己描述为富有共情能力的,能够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在某种程度上,两性在共情方面的差异会延伸到行为中。女性更有可能为他人的悲痛而落泪,感同身受。共情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认为自己与女性的友谊更亲密、更令人愉快、更能带来抚慰。当寻求同情与理解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往往都会求助于女性。
性别与情绪解读
对于两性在共情能力上差异的一种解释是,女性更擅长领会他人的情绪。朱迪丝霍尔(Judith Hall)分析了125项针对非言语线索敏感性的研究,她发现女性在解读情绪信息方面通常优于男性。让被试观看一段两秒钟的无声电影短片,短片中显示的是一个烦躁不安的女性的面孔。女性能够更准确地猜出她是在批评某人还是在谈论自己的离婚。尽管男孩在SAT数学考试的分数上平均比女孩高45分(换算为200~800分的最终成绩后),但女孩在解读面部表情上技压男孩。在其他实验中,女性的非言语敏感性使她们在识破谎言方面独具优势。女性在识别一对男女是真正的情侣还是假装的情侣方面也胜过男性。女性还更善于分辨出照片中的两个人,哪个是另一个的上司。
女性的敏感性有助于解释无论在令人沮丧的情境中,还是在令人高兴的情境中,她们的情绪反应都会更强烈。埃里克科茨(Erick Coats)和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 Feldman)报告称,这种敏感性还使女性更擅长用非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尤其是积极的情绪。让女性和男性分别回忆自己感到高兴、难过和愤怒的时刻,将他们的表达录制成无声短片。给观察者观看5秒钟这样的短片,结果发现女性的快乐更容易被识别出来。
性别与认知方式
两性在直觉上的差异很容易被夸大。有些男性对非言语信息的敏感性和共情能力甚至超过了普通女性。不过差异确实存在,这被有些女权主义者标榜为一种女性认知方式。据说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知识往往建立在直觉和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怀疑探索者》(Skeptical Inquirer)评选出的10位20世纪最杰出的理性主义怀疑论者全都是男性,而且在这个排名中接下来的14位杰出的怀疑论者也全都是男性。在普罗米修斯出版社(Prometheus Books)2001年春夏图书目录的科学与超自然现象部分中,有110位男性作者,女性作者仅有4人。
为了进行比较,我的助理和我查看了以直觉为主题的图书作者的性别,包括在前言中提到直觉的图书,发现52%的作者是女性。然后我们查看了当地巴诺书店(Barnes and Noble)中两个类别图书的作者。这两个类别中包含了253册新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其中女性作者占37%。怀疑论似乎是男性的天下,而直觉与灵性主题的书籍作者则更多是女性。转向柔和与安静后,直觉便会开始被激活。彭尼皮尔斯(Penney Peirce)在《直觉杂志》 (Intuition Magzine)中这样解释道。她鼓励读者们调低男性思维。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为了得到具体有形的结果,男性思维都是必然要使用的一种意识。我们经常处于线性的、男性化的左脑思维状态中,以至于以为这才是正常的。我们忘记了同样强有力的另一种意识状态,这种状态是安静的、不慌不忙的,没有压力与紧张,它就是女性思维。女性思维不以目标为导向,它只是在观察,包括欣赏,无论注意到的是什么,它都会关注当下。
哇!其他学者(包括一些女性主义者)惊叹道。这种性别差异真的是与生俱来吗?或者只有处于社会从属地位的人才具有这种社会敏感性?在社会权力等级中地位较低的人(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学会了观察老板微妙的表情。当他们成为老板后,同样的这些人就不会去理会下属微妙的情绪变化了。说话的风格也体现出类似的现象:男性更有可能表现出有权势的人常会有的风格说话很自信,打断对方,插入谈话,用手触碰对方,较多地盯着对方,较少微笑。女性的影响风格更间接,她们较少打断对方,更敏感,更礼貌,较少过分自信。因此女性是不是应该不再假装微笑,不再转移目光、容忍打断,不再留心细微的信息,而应该直视对方的眼睛、非常自信地说话并对他人的话信以为真呢?朱迪丝霍尔认为不应该这样。她非常重视女性不那么专横的交流风格,并指出:只要人们认为女性的非言语行为是不可取的,那么另一个谎言就会永远存在下去,那就是男性行为才是正常的,女性行为偏离了正轨,需要解释才能让人理解。
进化心理学家补充道,造成性别差异的基因及文化因素,即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导致女性进化出了她们的行为特点。进化压力决定了女性具有解读孩子和潜在伴侣的非言语表达的能力;而体内流动着睾酮的男性则外出打猎,供养家人。蒂法尼格雷厄姆(Tiffany Graham)和威廉伊克斯推测,经过世世代代之后,这种细微但切实的两性差异变得越来越显著,它被纳入了有关男女差别的民间智慧中。在这种基因与文化共同进化的尾声,女性不仅被认为更有可能比男性擅长解读非言语信息,而且被期望、被假定、被隐含地认为确实是更好的非言语信息解读者。
主张男女平等的历史学家伊夫琳凯勒(Evelyn Fox Keller)指出,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西方传统长期以来将理性思维看成是男性特征,而直觉是女性特征。玛丽贝伦基(Mary Belenky)和她的同事认为,女性的认知方式在获得个人知识、主观知识和听取直觉的内在声音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她认为女性在鉴别相互矛盾的观点时不是采用具有敌意的仔细审查,而是在友好的交谈中进入对方的内心,因此女性能够了解并体会对方的思维方式。贝伦基和她的支持者或许夸大了两性之间的差异,但两性在非言语敏感性和自我报告的共情能力上的差距多少为他们的论点提供了一些支持。另外,罗斯玛丽帕西尼(Rosemary Pacini)和西摩爱泼斯坦发现,在用量表评估理性(例如我喜欢智力挑战
)和经验性(例如我喜欢依靠自己的直觉印象)时,两性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他们报告称: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认为自己具有理性能力,而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擅长经验性的加工。与之类似,在迈尔斯布里格斯测试中,10个男性中有近6个的评分结果为思维型(运用逻辑客观地做出决策),而4个女性中有3个的评分结果为情感型(基于感觉主观地做出决策)。
在我即将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朋友玛丽皮弗(Mary Pipher)征询我对她的新书《天涯为家处处家》(The Middle of Everywhere)的手稿的看法。我了解美国难民的方式可能会是收集相关研究,理解相关的调查,研究移民、就业和健康方面的数据。而玛丽的方式是深入来自东欧、非洲、美洲和亚洲的难民家庭,成为他们的朋友,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经历。通过做这些难民的教学助理和辅导老师,通过一起用餐、一起参加露营并拜访移民服务中心,她理解了难民们的遭遇,对之感同身受,而且使我们也产生同感。按照贝伦基的理论,玛丽皮弗的主要读者是女性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解释或夸大两性的差异(女性也可以是对抗性的怀疑论者,男性也可以是敏感的、凭直觉行事的),那么两种认知方式或许可以相互借鉴。也许理想主义的怀疑论者应该对另一种认知方式持有开放的态度,而凭直觉做事的人或许应该加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两性在对待非理性认知方式的开放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我很好奇这种差异是否会表现在参与信仰活动上。我分析了从1972年起美国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对四万多人进行调查的数据,发现23%的男性和33%的女性声称自己至少每周会参加一次宗教活动。我还在想,两性在怀疑精神和灵性上的差异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女性自我报告了较强的共情能力和与他人较紧密的连接有关。女性会花费较多时间照顾学龄前的孩子和年老的父母。女性购买的礼物和贺卡是男性的三倍,写的私人信件是男性的两到四倍,给家人和朋友打的长途电话比男性多10%~20%。如果让女性提供能够表现出她们是怎样的人的照片,她们提供的照片中会有比较多父母的照片以及她们与朋友在一起的照片。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然而正是这些小小的差异令我们非常着迷,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女性似乎更具共情能力、对非言语线索更敏感并且更注重人际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