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名中医教你开药方2

書城自編碼: 289196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张智龙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0484210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頁數/字數: 212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售價:HK$ 76.2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9.6
《邵念方医道与临床》
+

HK$ 120.0
《针通经络 灸调阴阳(最新彩图版)简单易学的针灸术》
+

HK$ 57.0
《三字经小儿推拿(汉英对照)》
+

HK$ 48.0
《拔罐发泡疗法》
+

HK$ 46.3
《名中医教你开药方》
+

HK$ 27.8
《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 失眠症》
編輯推薦:
历代名家手中效如桴鼓的方剂,为什么自己用后疗效甚微,甚至完全无效?55首经典方剂,为你揭晓名中医处方的诀窍!
內容簡介:
本书以五脏用方为纲、以经典名方为目,从配伍法度与方义、用方要点与诀窍、用方心悟与案例精讲三个方面,剖析了组方之理法和用方之要旨。本书所选诸方,皆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临床疗效确切,同时也是作者数十年的习用之方,体现了作者注重方随法出、法因道立的制方观点和运用经验,对读者理解与掌握方剂功效和特点,临床灵活运用和仿效开方,提高处方水平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张智龙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天津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现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国家卫计委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针灸专科学术带头人,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世界中联中医外治操作安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灸分会副会长,曾先后师从津门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李毓麟教授、石学敏院士和张伯礼院士。临床注重经典理论的应用,主张药有升降浮沉,穴有离合出入,用药如用兵,用穴如用药。擅长针药并用,研制了调理脾胃针法、调神益智针法、意气针法、动静针法、深刺纳阳针法等八种特色针法,以及调中降糖颗粒、定志益聪颗粒、通脑灵、六藤水陆蛇仙汤、八妙柔筋颗粒等中药专方。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局级等课题20项。主编著作4部,参编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錄
第一章 肝脏用方 1
第一节 和肝之剂 2
调肝和肝第一方四逆散 2
肝脾不和之名方逍遥散 5
调理肝气之名方柴胡疏肝散 10
和解少阳之名方小柴胡汤 13
和解胆经之名方蒿芩清胆汤 20 
第二节 补肝之剂 24
肝经调血之专剂四物汤 24
滋阴疏肝之名方一贯煎 27
养肝安魂之神方酸枣仁汤 30 
第三节 泻肝之剂 33
清肝泻火第一方泻青丸 33
泻肝清胆之名方龙胆泻肝汤 36
泻肝和胃基础方左金丸 39
平肝潜阳第一方镇肝熄风汤 42
凉肝熄风第一方羚角钩藤汤 45

第二章 心脏用方 49 
第一节 和心之剂 50
调心和心第一方导赤散 50
第二节 补心之剂 53
养心安神之名方天王补心丹 53
养心复脉之名方炙甘草汤 56
第三节 泻心之剂 59
清心泻火第一方泻心汤 59
清心凉血第一方清营汤 62
泻心凉血之名方犀角地黄汤 65

第三章 脾脏用方 68 
第一节 和脾之剂 68
调脾柔肝之名方痛泻要方 69
温中和脾之名方苓桂术甘汤 71
调和中焦第一方温胆汤 75
调中升降之名方半夏泻心汤 80
和中温化之名方藿香正气散 84
第二节 补脾之剂 86
益气健脾基础方四君子汤 86
甘温除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 90
健脾化湿第一方参苓白术散 97
温中补虚之名方小建中汤 102
健脾养心之名方归脾汤 106
气血双补之名方人参养荣汤 111
温中理中之名方理中丸 115
第三节 泻脾之剂 118
泻脾伏火第一方泻黄散 118
清胃泻脾之名方清胃散 121
辛凉解热之重剂白虎汤 124
润脾缓下之专剂麻子仁丸 128
第四章 肺脏用方 131 
第一节 和肺之剂 131
调肺理肺第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132
调肺温化之名方小青龙汤 136
第二节 补肺之剂 139
益气补肺之名方补肺汤 139
补肺养阴之名方生脉散 141
金水相生第一方百合固金汤 143
清润补肺第一方清燥救肺汤 146
补肺纳气之名方人参蛤蚧散 149
第三节 泻肺之剂 152
清宣泻肺第一方泻白散 152
清肺平喘之名方麻杏甘石汤 155
辛凉平剂之代表方银翘散 157
通腑泻肺之名方大承气汤 161
泻肺排脓第一方千金苇茎汤 165
第五章 肾脏用方 169 
第一节 和肾之剂 170
调和肾之基本方六味地黄丸 170 
第二节 补肾之剂 175
补益肾气第一方肾气丸 175
滋阴补肾第一方大补阴丸 179
滋补肝肾之名方左归丸 182
温肾利水之名方真武汤 185
第三节 泻肾之剂 189
利水泻肾第一方猪苓汤 189
利水化气之名方五苓散 192
滋阴清肾之名方青蒿鳖甲汤 196
附录 方名汉语拼音索引 200
內容試閱
第一章 肝脏用方脏腑的生理失衡即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失衡的生理变化就是病理机制,疾病治疗过程和目的就是辅助人体由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因此,欲治病者,必当熟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所喜所恶之习性;欲疗疾者,必应明晰药物形色性味,升降浮沉之所应。肝为刚脏,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疏泄,也就是说,肝具有疏散宣泄、舒畅气机的作用,对人体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都有疏通调节之功,对人体精神情志活动起调和之用,对脾胃腐熟运化有疏运之能,并调畅三焦气机,进而影响水液的代谢;二是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作用。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所以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与肝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知,肝的生理特点是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肝血宜充盈流畅而恶瘀热。其病理特点是易动而难静,肝气易郁,郁久化火,热极生风;肝血易虚,肝阴易亏,血虚肝旺,阴虚阳亢,临证以实证、热证多见。因此,根据肝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治疗肝脏疾患,在临证施方时应遵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原则,使用辛味之品遂其欲散调达之性,用于补法;对于肝来说,酸味之药能削减肝木刚燥之性,用于泻法;甘味之药能够缓和亢奋之肝气。用药时,按照用药法象之理,以形、味、色、性来区分用药,凡药形似肝、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者,皆入于足厥阴肝经,而药味辛者能散、能润、能行,酸者能收、能涩,甘者能补、能和、能缓。故临证若疏泄不及,则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时,当用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等辛味入肝经之品,顺其升发疏散之势,以散之、补之;用白芍、五味子等酸敛之药,涵养肝木之盛,酸泄之;若肝气疏泄太过,则肝气亢奋,肝阳暴涨,当用甘草、茯苓、大枣等味甘之药,以制约其旺盛之势,甘缓之。第一节 和肝之剂和肝之剂,或和在气血,以使气血协和;或和在肝脾,以使肝脾调和;或和在少阳枢机,以复气机之升降出入平衡。而在用药方面,或以药性不偏不倚为和,如寒温并用,辛苦并进之法;或以药性升降相因为和,如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之法;或以药性攻补兼施为和,如甘缓气急,辛补酸泄之法。总之,和肝之剂,和肝之不和而为和,具有调肝理肝的基本功能。调肝和肝第一方四逆散四逆散出自汉张机(字仲景)之《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为疏肝解郁之祖方、调和肝脏之基础方。本方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热邪入里,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之少阴热化四逆证。但就其制方之理,实属疏肝解郁之剂,故凡是肝气郁结所致病症,皆可以此为基础方,加味治之。? 配伍法度与方义四逆散是遂肝之性而设的和肝之剂。本方君以辛味之柴胡散之:柴胡喜欢生长于半阴半阳之坡,所以能入少阳经而主半表半里,因为其气味芳香,清轻升散,所以能够疏肝解郁,而使肝气条达。臣以辛味之枳实补之:枳实色青入肝,味苦酸而辛,可以行气散结,助柴胡疏肝理气;二药一升一降,疏解肝郁,治在肝之用。佐以酸味之白芍泄之:芍药十月生芽,正月出土,夏初开花,它的生长过程就好像从少阳渐入阳明,得木气最盛,又因其味酸,酸性收敛,既可以防止柴胡、枳实辛散太过而伤阴,又可以养血和营,柔肝养肝,治在肝之体。三药相配,升降相因,散敛互用,攻补兼施,遂肝条达之性,开郁以和肝用;顺肝喜阴之木,养血以柔肝体。使以甘平之甘草缓之:甘草甘缓和中,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缓肝急。四药合用,疏肝解郁,和中缓急,充分体现了调理肝脏宜辛补、酸泻、甘缓的治疗原则,被后世推为调肝和肝之祖方、第一方。本方四味药等份为散剂,取其平、取其散之义,以平和肝脏,疏解肝郁,更以米汤调和服用,有培土荣木之妙。? 用方要点与诀窍1. 病位病机 病在肝脏,肝郁气滞,气机不畅。2. 证候特点 气滞实证,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每易夹瘀夹湿。3. 方证要点 (1)关键指征:①肝气郁结的症状,如手足不温,心烦善怒、心情愁郁,胸胁苦满,月事不调。②木邪侮土的症状,如腹痛,泄利下重。③气郁化火的症状,如心悸。(2)舌脉:舌质淡红(气郁久则淡暗,气郁短则淡红),苔薄黄白(气郁久为薄黄苔,气郁短为薄白苔),脉弦或弦细。4. 主治病证 本方常用于治疗肝气郁滞所引起的痞证、胁痛、四肢不温、抑郁、失眠、月经不调、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还可以治疗乳房胀痛、阳痿、滑精、不育症、过敏性咳嗽、热厥等。5. 应用方法 ①比例: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1︰1︰1︰1。其中柴胡用量在10~20g,若超过20g多用于解热,小于10g多用于升阳;白芍用量在10~20g,若大剂量30~60g多用于养血柔筋。②药味:柴胡以北柴胡为宜,夹有瘀血者白芍改用赤芍,气机郁滞较甚者枳实改用枳壳。③用法:诸药提取为散末,用米汤调和,每日分3次服用。或诸药煎煮去渣,以药汁再煎煮10~15分钟,分次服用。? 用法诀窍凡属肝郁气滞所致诸种病症,皆可应用。? 用方心悟与案例精讲1. 四肢不温症 四逆散所主之四逆即四肢不温之症,乃因肝郁气滞,阳郁于里,不能通达于四肢所致。李士材曰:此症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以逆冷。余于临床中,若见四肢不温且兼有腹痛、泄利下重,脉弦而舌苔微黄者,多用四逆散加减。如有一例51岁男性患者,来诊时,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不温且兼有腹部胀痛,泄泻,日泻3~4次,口苦,舌淡暗苔薄黄,脉弦。考虑四肢不温之因,或为气血亏虚,或为阳虚,或为阳郁,而观该患者之舌脉,乃肝气抑郁之征象,故此处之四肢不温,乃因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所致。肝火上炎,则口苦;木邪侮土,脾失健运,则腹痛泄利。故治疗本病当以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为大法,选用四逆散为主方。柴胡15g,枳壳15g,赤芍15g,炙甘草15g,川楝子15g,郁金15g,葛根20g,延胡索20g,黄芩15g,以疏肝清肝。患者服药3剂后,口苦之症消失,腹痛泻利之症明显减轻,手足渐温,舌淡暗苔薄黄,脉弦细。续服3剂后,诸症痊愈。2. 肝郁气滞胁痛 两胁为肝经之所循,痛证不外乎虚实两类,虚者不荣则痛,实者不通则痛,凡胁痛属肝郁气滞者,四逆散为首选。如治疗一例45岁女性患者,1周前因情志不遂出现腹部胀痛,牵及两胁,时有呕吐及胸闷憋气,服用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时有反复,故前来就诊。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月经先后不定,量多,色鲜红,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弦细。考虑到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其腹部胀痛牵及两胁,起于情志不遂,故肝气郁滞可知。肝失疏泄,胃气上逆,则呕吐;胸部气机不畅,则胸闷、憋气;肝体阴而用阳,肝气逆乱,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则月经先后无定期,舌脉为气郁夹瘀之征象。故治当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5g,枳壳15g,赤芍15g,炙甘草15g,旋覆花(包煎)15g,赭石(先煎)10g,当归20g,延胡索20g,益母草30g。患者经1周治疗后,腹部胀痛明显减轻,已不牵及两胁,呕吐之症消失,胸闷、憋气之症有所减轻,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前方去旋覆花、赭石,加丹参30g。患者经2个多月治疗后,诸症基本消失,月经正常。3. 痞证 临床在治疗胃脘部痞闷不舒的患者,若其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余常以四逆散加减化裁治疗。如治疗一例39岁男性患者,2年半前因大怒后出现胃脘部痞闷不舒之症,后于当地医院就诊并予以奥美拉唑口服,经治未见明显改善,且伴有反酸、纳少及入睡困难等症,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考虑到本病乃因大怒而起,怒则伤肝,肝失条达,肝木横克脾土,则脾失健运。中焦气机不畅,则胃脘部痞闷不舒、纳少;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则反酸;肝气郁滞而化火,郁火扰心,则入睡困难。舌脉亦为气郁之征。病在于郁,故治当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5g,枳壳15g,赤芍15g,炙甘草15g,以疏肝理气。酌加煅瓦楞子15g以制酸;砂仁15g,鸡内金15g,神曲15g,以醒脾开胃;合欢花15g,首乌藤30g,以化郁安神。患者经治1周后,胃脘部痞闷不舒、纳少之症明显减轻,反酸、入睡困难之症消失,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前方去煅瓦楞子、合欢花、首乌藤,加肉豆蔻15g,以增加健脾之力。服药7剂后,诸症痊愈。肝脾不和之名方逍遥散逍遥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组成,是治疗肝脾不和之名方。临证凡肝郁脾虚所致的各种病症,皆可以此为基础方,加减治之。? 配伍法度与方义逍遥散是遂肝脾之性而设的和肝之剂。本方君以辛味之柴胡散之,辛甘之当归补之,酸味之白芍泄之:柴胡辛散向上,疏肝解郁,治在肝之用;当归的根质地像血一样滑润,当归的花颜色像血一样鲜红,所以专入血分,能够养血和血,治在肝之体;白芍酸敛向下,养营血以涵肝木。三药相伍,散敛相合,顺肝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养血和血,补肝体助肝用,疏肝健脾。臣以甘味之茯苓、甘草缓之、补之:茯苓、甘草味甘入脾,可补中和中,健脾运脾,培土以荣木。佐以辛香透散之薄荷、煨姜散之,以苦味之白术燥之:薄荷的根不怕寒冷,苗不畏炎热,所以具有辛凉之气,煨姜色黄入脾,味辛入肝,二药合用,可疏肝解郁和中;白术开花于初夏,结实于湿热弥漫之际,所以能固脾胃之气而外御湿热之邪,可健脾燥湿和中。诸药合用,疏散条达,舒缓柔和,疏散解郁之中,合健脾运脾之义;调营扶土之中,寓疏散条达之法,肝脾并治,气血兼疏,为解郁健脾之良剂。此方妙在诸药为散剂,取散者散也,以疏散其肝郁,动摇其血郁,更以煨姜、薄荷少许,煎汤冲服,取煨姜辛温之性,既合肝欲散之性,又有温中符脾虚之求;取薄荷辛凉透散,以解肝体阴而用阳之义,全方意在遂肝脾之性而自逍遥。? 用方要点与诀窍1. 病位病机 病在肝脾,肝郁血虚,脾土不和,血虚则肝旺,木盛则土衰。2. 证候特点 肝脾同病,气郁血虚,虚多实少,发病每易夹瘀、夹痰、夹湿。3. 方证要点 (1)关键指征:①肝郁血虚的症状,如神疲乏力,抑郁不舒,腹痛胁胀,以两乳为甚,休作有时,头晕目眩亦休作有时,月经延迟,量少色暗(肝郁盛则暗,血虚甚则少)。②肝郁乘脾的症状,如胸满吞酸,以吞酸为主,晨起口干食少,食后腹满、便溏。③少阳枢机不利的症状,如寒热往来。(2)舌脉:舌淡嫩苔薄黄白(气郁久为薄黄苔,气郁短为薄白苔),脉弦细或弦大而虚。4. 主治病证 本方常用于治疗肝郁血虚所引起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胃痛、胁痛、面肌痉挛、眩晕、失眠等病症,还可用于治疗痛经、乳腺增生、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偏头痛等。5. 应用方法 ①比例: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煨姜︰炙甘草=3︰3︰3︰3︰3︰1︰1,薄荷少许。其中柴胡用量在10~20g,若超过20g多用于解热,小于10g多用于升阳;白芍用量在10~20g,若大剂量30~60g多用于养血柔筋;薄荷用量在5~10g,若大剂量15~20g多用于辛凉解表。②药味:柴胡以北柴胡为宜,夹有瘀血者白芍改用赤芍。③用法:诸药提取为散末,以煨姜、薄荷煎汤冲服。或诸药煎煮去渣,以药汁再煎煮10~15分钟,分次服用。? 用法诀窍凡见逍遥八证一二者,属肝脾不和,侧重于肝郁脾弱,必有血虚,且虚多实少之证,皆可应用。郁证用之可解郁;脾病用之可以健脾。? 用方心悟与案例精讲1. 面肌痉挛 余在翻阅回顾自己诊疗患者病案时,发现许多面肌痉挛者都是以逍遥散加减化裁诊治的。如有一例50岁女性右侧面肌痉挛患者,来诊时,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眼睑不自主抽动,以情绪激动时明显,未予诊治,近日因伴随右上眼睑及右侧口角不自主抽动来诊,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考虑面肌痉挛属动病范畴,乃因风动,《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故本病当从肝论治。而其病位在眼睑,明马飞圣《医林正印》载:上下两胞属脾,要其络则总属于肝,胞睑为脾所主,治胞睑亦勿忘治脾,且肝郁日久,必耗气伤血,血不足以养筋,又可加重抽搐,二者互为因果,故选用调和肝脾的主方逍遥散加减。柴胡15g,当归15g,白芍20g,云茯苓20g,白术15g,薄荷10g,炙甘草15g。同时考虑到痉挛是人体功能亢进而表现出的妄动证候,根据中医学运动平衡观,则需采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来施治,故酌加生龙骨、生牡蛎各(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煅磁石(先煎)30g重镇之品,宗动极者镇之以静之义。患者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面部肌肉抽动消失,偶有情绪激动后面部不舒,但肌肉抽动未发。2. 胃痛 临床在治疗胃脘部胀痛牵及两胁患者,若其舌暗淡苔薄黄,脉弦细,余皆以逍遥散加减化裁治疗,尤以女性为宜。如治疗一例30岁女患者,1年半前因情志抑郁出现呕吐,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呕吐止而胃脘两胁胀满未见改善,且出现胀痛,伴心烦易怒,纳呆乏力,便溏,夜寐多梦,月经延迟,色黑。考虑到胃痛因情志抑郁而起,且牵及两胁,为肝郁克脾可知。气郁化火则心烦易怒;久郁伤脾则纳呆乏力,便溏,月经延迟,色黑;郁火扰心则睡眠多梦,舌脉亦为气郁之征。病在于郁,故治当以疏以散,以逍遥散加味。柴胡15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20g,白芍15g,党参15g,枳壳10g,香附10g,半夏10g,薄荷6g,生姜4片,大枣4枚,炙甘草15g,以疏肝健脾,重在疏肝解郁。患者经1周治疗后,胃脘胁肋胀痛明显减轻,仍纳少,便溏,舌暗淡苔薄,脉沉弦。前方加神曲10g,肉豆蔻15g,以增强健脾之力。患者经1个多月治疗后,诸症基本消失,唯感乏力,舌淡苔薄,脉沉,嘱饮食调养以善其后。3. 妇科疾病 女子以血为事,而肝藏血,故治疗妇科病当以治肝为先。如更年期综合征,笔者常以滋水清肝饮逍遥散作为基础方化裁治疗,若舌质红苔薄,烘热汗出明显者,治以滋水清肝饮加减;若烘热汗出不明显,舌淡暗苔薄者,治以逍遥散加减,每获良效。如治疗一例53岁女性患者,4年前出现烘热、烦躁之症,于当地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且近半年来症状逐渐加重,故而来诊。现烘热无汗,烦躁,时有心慌、胸闷憋气之感,头部时有胀痛,耳鸣,周身关节胀痛,纳呆,食后腹胀、反酸,寐欠安,无便意,每日晨起需自注开塞露以通便,小便可,舌淡暗苔薄黄,脉沉细。已绝经1年。患者于绝经前发病,此时天癸将竭,冲任亏虚,肝体失养,疏泄失司,气郁化火,则烘热、烦躁、心慌胸闷;血虚失养,则耳鸣;气机疏泄失常,则周身关节胀痛;肝木横克脾土,脾失健运,则纳呆、腹胀、反酸;肝失藏魂,则入睡困难。观患者之舌脉,亦为肝郁血虚之征象。故治当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予逍遥散加减治疗。柴胡20g,当归20g,赤芍20g,茯苓15g,炒白术15g,薄荷(后下)10g,炙甘草15g,生姜4片,大枣4枚,以疏肝解郁。酌加酸枣仁30g,首乌藤30g,合欢花15g,以安神助眠;煅磁石(先煎)20g,以镇静息鸣;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以镇静安神;川芎15g,延胡索15g,香附15g,以行气止痛;神曲15g以健脾开胃。患者服药2周后,腹胀、反酸之症未发,心慌、胸闷、纳呆、入睡困难之症明显好转,烦躁、周身胀痛之症有所减轻,便意出现,排便无力。但烘热之症仍在,且汗出明显,并出现周身乏力,双下肢酸软之症,舌暗红苔黄,脉沉细。考虑患者阴虚已显,阴虚阳亢,则烘热汗出;阴虚失养,则周身乏力,下肢酸软。故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以滋阴清肝。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5g,柴胡15g,当归20g,赤芍20g,以补益肝肾,疏肝清肝。酌加五味子15g,浮小麦15g,以收敛止汗;加枳壳15g,以疏肝行气;酸枣仁30g,首乌藤30g,以安神助眠;煅磁石(先煎)20g,以镇静息鸣;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以镇静安神。患者服药1周后,入睡困难之症消失,烘热汗出之症明显好转,余诸症皆有所减轻,舌暗红苔黄,脉沉细。效不更方,继服1个月后诸症尽除而告愈。4. 眩晕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之证病因复杂,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风不作眩之说,对于血虚肝旺所引起的眩晕之证,余常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如治疗一例58岁女性患者,1个月前因情绪波动而出现眩晕,头部胀痛,未经系统治疗,今日眩晕之证加重,故而来诊。现眩晕,偶有恶心,头部胀痛,以头部两侧及枕部尤甚,时有心前区疼痛,且伴有心慌、胸闷、气短之症,后背沉重,颈肩部僵硬,乳房胀坠,两胁部胀痛,纳少,食后胃脘部痞闷,反酸,寐差,入睡困难,大便3~4日一行,质干,小便可,舌淡暗苔黄白,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4年、冠心病病史4年,颈椎病病史20年。张景焘《 塘医话》曰: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偏隘,故肝病尤多。考虑本病乃因情绪波动所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头部胀痛、乳房胀坠、两胁胀痛;血虚清窍失养,则眩晕;血虚肝不藏魂则失眠;血虚气郁,心脉失养,则心前区疼痛,心慌、胸闷、气短;肝木横克脾土,则纳少,食后胃脘部痞闷,反酸;观患者之舌脉,亦为血虚血瘀肝旺之象,故治当养血柔肝,予逍遥散加减治疗。柴胡20g,当归20g,赤芍20g,茯苓20g,炒白术15g,薄荷(后下)10g,炙甘草15g,生姜4片,大枣4枚,以养血柔肝,疏肝解郁。酌加丹参30g,降香15g,延胡索15g,以化瘀止痛;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以镇静安神;香附15g,以疏肝行气;神曲15g,以健脾开胃;酸枣仁30g,首乌藤30g,合欢花15g,以安神助眠。患者服药2周后,眩晕及头部胀痛之症消失,纳可,余诸症皆有所好转,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薄荷、生姜、神曲,加生黄芪30g,川芎15g以益气活血。患者服药2周后,诸症尽除。5.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异常,属中医泄泻腹痛等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对于肝脾失和所致之肠易激综合征,余常以逍遥散加减治疗。如治疗一例20岁女性患者,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腹泻之症,自服胃痛安胶囊和蒙脱石散,症状略有缓解,因症状时好时坏,为求进一步治疗,故而来诊。现上腹部绞痛,时有腹泻,一日4~5次,偶有偏头胀痛,纳可,寐安,小便可,舌暗略淡苔薄白,脉沉细。月经延后5~6日,量可,色鲜红,伴有血块。考虑本病乃因肝郁脾虚,中焦运化失常所致。肝郁血瘀,则偏头胀痛,月经延后;脾虚失于统摄,血虚失于濡养,血瘀不通则腹泻、腹痛;舌脉乃血瘀血虚之征象。故治当养血疏肝,调和肝脾。予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柴胡15g,当归15g,赤芍15g,茯苓20g,炒白术15g,薄荷(后下)10g,防风20g,陈皮15g,炙甘草15g,生姜4片,大枣4枚,以调和肝脾。酌加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30g,泽兰20g,茜草15g,以活血通经。患者服药1周后,腹痛腹泻之症消失,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去生姜、延胡索,加益母草30g以活血通经。患者服药半个月后月经来潮,经期正常,色鲜红无瘀块,诸症尽除而告愈。6. 失眠 《普济本事方卷一》: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对于肝郁血虚而引起的失眠之证,余多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如治疗一例33岁女性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梦及睡后易醒之症,曾服中药治疗,症状略有好转,停药后,病情仍有反复,故而来诊。现多梦,睡后易醒,时有胸闷、气短,偶有头晕,腹胀,胃痛,双胁肋时有胀痛,平素急躁易怒,纳可,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小便可。舌淡暗苔薄,脉沉细。月经提前2~3日,行经2~3日,量少,色暗有瘀块。考虑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失疏泄,肝体失养,魂失所藏,则多梦、睡后易醒;肝郁气滞则双胁肋时有胀痛,胸闷气短;肝郁乘脾,则腹胀、胃痛;肝郁血虚,冲任失调则月经提前。纵观患者之舌脉为血虚血瘀之征,故治当养血柔肝,调和肝脾,予逍遥散合黄连阿胶汤加减。柴胡15g,当归20g,白芍20g,茯苓20g,炒白术15g,薄荷(后下)10g,黄连10g,阿胶(烊化)10g,黄芩10g,炙甘草15g,生姜4片,大枣4枚,以养血柔肝,调和肝脾,养血安神。酌加酸枣仁30g,生龙骨(后下)30g,生牡蛎(后下)30g,以敛魂安神;益母草30g,泽兰20g,以活血通经。患者服药1周后,多梦,睡后易醒之症有明显好转,胁肋胀痛之症减轻,腹胀、胃痛之症未发,偶有胸闷、气短、头晕,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前方加枳壳15g,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桃仁10g,红花10g,以活血化瘀。患者服药半个月后,多梦、睡后易醒及胁肋胀痛之症消失,服药期间月经来潮,本次月经提前1日,行经5日,量可,色鲜红,无瘀块。7. 偏头痛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济生方头痛论治》曰:偏正头风,妇人气盛血虚,产后失血过多,气无所主,皆令头痛。对于血虚肝郁所导致的偏头痛,余常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如治疗一例28岁女性患者,3年前因工作强度大,作息时间不规律而出现左侧偏头跳痛,月经来潮时尤甚,查脑血流图示:脑动脉痉挛,并服用中药治疗,未见好转,故而来诊。现左侧偏头跳痛,月经来潮时尤甚,口苦,平素急躁易怒,纳可,入睡困难,二便可,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月经正常。考虑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失疏泄,又因工作压力而加重,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郁热循经上扰,则偏头跳痛;郁热上炎则口苦、入睡困难。观患者之舌脉亦为郁热之征象。故治当疏肝解郁,清热平肝,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牡丹皮15g,栀子15g,柴胡15g,当归20g,白芍20g,茯苓20g,炒白术15g,薄荷(后下)10g,炙甘草15g,生姜4片,大枣4枚,以疏肝清热。酌加川芎30g,延胡索30g,以行气活血止痛;酸枣仁30g以安神助眠。患者服药半个月后,左侧偏头跳痛之症未发,口苦之症消失,偶有入睡困难,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加首乌藤30g,合欢花15g,以安神助眠。患者又服药1周后,诸症尽除而告愈。此外,根据逍遥散制方之理,我们创立了养血柔肝针法,君以阳陵泉(柴胡)、支沟(薄荷)疏肝解郁;臣以血海(当归)、三阴交(白芍)养血柔肝;佐以阴陵泉(茯苓)、足三里(白术)培土荣木;太冲(甘草)平肝调肝,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引起的一系列病证,收效甚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