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是重要的砝码
十一位传奇人物,处在中国版图的边缘,却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曾纪鑫读解历史人物系列,历的在场性写作实验成果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取对中国历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十一位边缘人物,将他们置放在当时的历史舞台,厘清成长线索,还原事实真相,对其生命活动、心路历程、性格特征、智慧经验、人格力量、功过是非等诸多方面予以描述、阐释与评说。
|
關於作者: |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各类体裁作品数百篇,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著作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其作品被报刊、图书广为选载、连载,部分作品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大学语文》教材,被全国媒体广泛关注、评论。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历史的张力》,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大明雄风:俞大猷传》等。
|
目錄:
|
苏颂:中国古代唯一的科技丞相
苏颂以政治家立身,位居人臣之极丞相;今日则以科学家闻名于世,在科技领域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俞大猷:不该忽略的抗倭名将
在当年抗击倭寇的东南沿海一带,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民谣一直传诵至今;《福建通志列传》也有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语。
李贽:另类思想家
李贽性格倔强,思想活跃,不甘摧眉折腰,不肯受人挟制,不愿巴结奉迎,所受之磨难与屈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黄道周:大明孤臣
黄道周是知行合一的理学家、道学家,是少有的易学大师,是忠孝节义的榜样,是文死谏,武死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硬骨头,是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勉为其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以一介儒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不得不面临多种痛苦而艰难的抉择,虽然勉为其难,但他竭尽心智,欲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于既倾,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洪承畴:千古贰臣
这些降清汉臣中,唯有洪承畴做得最多,走得最远,最为彻底!他一旦降清,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站在明朝的对立面,从清廷的角度设身处地,竭尽心智,出谋划策,以效犬马之劳,在某种程度上比清人还要清人。
施琅:复仇与超越
复仇,成为他后半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支撑与动力。施琅原本就心高气傲、胸怀狭隘、睚眦必报,如今枕戈谋复仇,更是不择手段。
李光地:理学名相
其实,理学家才是李光地的本色,他并不恋栈贪图禄位,自步入仕途,便多次告假还乡。但李光地又称得上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连后来的雍正皇帝都称他卓然一代之完人,追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此祠至今仍在。
陈化成:天风海涛铸英魂
陈化成,这位从社会底层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一品大员,五十多年来驰骋海疆奋勇向前从来不知退缩二字,国难当头,他的剽悍、他的血性、他的阳刚、他的胸襟,决定了他的最后归宿只能是血战沙场,死而后已。
陈嘉庚:华侨旗帜
陈嘉庚携巨资踏上了归国航程,与某些衣锦还乡的成功者相比,他的归来并非为了炫耀,而是投资教育,造福乡梓。陈嘉庚心中装载着的,是国家的振兴与富强,远远超出了个人与家庭的狭隘范围。
林语堂: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
林语堂一生最大的贡献与功绩,是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
內容試閱:
|
边缘的力量
如果没有2003 年的举家南迁厦门,也就没有这部书稿的形成与问世。
古时的厦门,是一个位于东南沿海、偏远蛮荒的岛屿。尽管三千年前就有原始居民在此生活,但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唐朝的薛、陈两个家族迁居岛内。据最新考古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元沿袭此名,《鹭江志》载:宋太平兴国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抗击倭寇加强海防,命江夏侯周德兴前来福建增设卫所,筑城十六座,构建沿海防御体系。厦门城作为其中之一,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开始兴建,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称中左所。厦门之名,则因该岛位于九龙江口外侧,与内侧的海门岛相比,位居下方出海口,故称下门,后雅化为 厦门(谐音)。明末清初,嘉禾屿、中左所、厦门三名并用,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才以厦门之名统称全岛。
厦门东南,越过浩瀚的大海,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得厦门成为八闽门户,海防重镇,而且也是中国的大厦之门。
闽南人的生活区域,主要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地,以及莆田市、三明大田县和龙岩的新罗区、漳平市等地的部分区域。生活在这块中华版图边缘地带的闽南人,却从国中之国的河南等地迁徙而来,至今仍保留着古中原地带的部分语言、习俗、文化与信仰。
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生活区域又相应地扩展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据有关资料统计,台湾居民约百分之八十为闽南人后裔,海外祖籍闽南的华侨、华裔约两千万;闽南话属全国八大方言之一,海内外操闽南方言的人口将近六千万,被誉为海外华人第一方言母语。
闽南人虽属汉族,却如客家人一样,是汉民族的一个独特支系闽南民系。作为移民,千百年来,他们在与原住民闽越族的不断磨合,与西方海洋文化的不断交融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闽南文化。
闽南民系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孙吴时代,如晋江、惠安一带的黄氏家族先祖,便于东汉末弃官入闽隐居,迁于惠安锦田。晋时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就有相当一部分迁入泉州平原与漳州平原。隋唐时期,北方汉人大规模迁入闽南地区。唐总章二年(669),闽粤交界处的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矛盾激化,爆发了所谓的蛮獠啸乱,唐高宗派遣河南光州固始人、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闽平叛。当地土著激烈反抗,陈政寡不敌众,退保九龙山。唐高宗又命陈政的两位兄弟陈敏、陈敷再率府兵三千驰援,其子陈元光一同随军南下。陈敏、陈敷在增援途中战死,两军会合后奋勇反击,这才打退蛮獠,进军云霄,建寨屯田。出征之初,谁也没有想到这场靖边平叛战争进行得异常艰难而漫长,蛮獠实力强大,作战勇猛,唐军伤亡惨重,陈政苦战八年,终因备极劳瘁病逝军中。陈元光继承父职,剿抚结合,恩威并重,又经三年,这才消灭蛮獠主力,基本肃清动乱。此后,陈元光采取长期戍边政策,鼓励部属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在此落籍繁衍,推行中原制度文化,安抚蛮民,和集百越,以夏变夷。永淳元年(682)八月,陈元光以《请建州县表》上疏朝廷,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请求在泉州、潮州之间的漳江流域新建一州,以江命名,是为漳州。垂拱二年(686),朝廷准奏,并任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他也因此而被当地民众奉为开漳圣王。
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爆发,中原战乱频仍。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乘机起兵,率五千兵士及其家属渡江南下,转战于江西、广东。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氏兄弟进入福建,由闽西攻取漳州,第二年占领泉州。他们以漳州、泉州为根据地,休养兵马,安顿百姓,实力大增。景福二年(893),王氏兄弟率军攻占福州,福建各地纷纷降服,王潮被唐昭宗任命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任,唐亡后又被梁太祖封为闽王。因此之故,王审知被后世尊为开闽王。王氏兄弟虽统领福建,但其大本营却在闽南,这里是他们的发迹之地。此次中原移民大开发,对闽南民系的形成,对闽南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厦门同安区北辰山便有王审知衣冠冢,立有王审知塑像,建有王审知庙广利庙(又名王公庙、忠惠尊王庙),每年阴历二月十二日,这里要举办广利庙会。
中原汉人与本地土著之间的争斗之激烈,对峙时间之长久,融合之艰难,仅从泉州辖下的南安县、惠安县、安溪县、同安县,漳州治下的长泰县、南靖县(元代设立时名南胜县)、平和县、诏安县、华安县等寄寓长治久安的县名,即可窥见一斑。
历经数百年孕育,闽南民系、闽南文化终于在五代末年、宋代初期得以同步形成,逐渐发展,走向成熟与辉煌。
随着闽南民系、闽南文化的形成,闽南这块长期被人忽略的边缘蛮荒之地,才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始缓慢而执着地发挥它的作用与影响除外向南洋、台湾等地播迁外,并朝内地与中原回向发力。
因时局的演变,这种回向发力于明清之际达到前所未有的峰值,闽南在中国历史所占据的地位日趋重要。对此,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写道:自飞黄(郑芝龙号)、大木(郑成功别名)父子之后,闽海东南之地,至今三百余年,虽累经人事之迁易,然实以一隅系全国之轻重。
从宋元时期全国的最大港口泉州港,到街市繁华、商贾云集的漳州月港,再到厦门港的兴起,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外贸易,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厦门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 年11月2 日正式开埠。闽南地区在整个世界发展大格局中不再偏远闭塞,闽南民系成为汉人中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闽南文化在闽越土著文化、中原儒家文化、外来西方文化的融汇中更加丰富深厚,传统性与现代性、一体化与多元性、稳定性与开放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兼备。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厦门作为五个经济特区之一,闽南文化作为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桥梁与纽带,仍以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闽南,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处人文环境一个肉眼无法洞见,只能心灵感知的文化气场。在厦门工作、生活,一不留神,就越界进入了同属闽南区域的泉州与漳州。其实,就行政区划而言,古时的厦门,即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在我眼里,厦、漳、泉历来就是一个整体,闽南文化已将它们凝聚在一起,如今的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又以有形的方式将三地紧密相连。
从湖北移居厦门时,我年届不惑,身上携带的主要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的因子。地域文化间的差异之大,唯有当事人的感受最为深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说说容易,实则相当艰难。尽管我努力融入闽南文化之中,可十多年过去,仍不会说闽南话,连猜带蒙,也只听得懂一半。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与本地人的深入交流,除极个别的老阿婆外,厦门人都能说一口略带地瓜腔的普通话;也不影响我欣赏闽南语歌曲,那种温温绵绵的、有点嗲气的旋律,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婉转与妩媚。不过呢,作为全国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南话,不同地方也有差异。一次,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小坪道地村举办莲花褒歌比赛,歌曲质朴,演唱以情歌为主,但歌词却是半点也听不懂。便问土生土长的本地同事,没想到他们也没听懂,说不上一句完整的歌词。
闽南人不事张扬,不温不火,有一种见惯不惊的从容、含蕴与内敛。闽南人居于边缘,对中心、正统多有不服,骨子里透着一股反叛精神,有时便显得另类而胡闹,正是这一特点推动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而作为一个整体,闽南人之间的差异又是那么明显。比如泉州历史深厚,有点排外,而厦门则具有广纳百川的包容,但这包容又有一定的限度,如厦门人就听不得别人说半点厦门不好;再如唱红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地区的闽南语歌曲《爱拼就会赢》,这种拼搏,多为泉州特别是晋江、石狮一带的写照,厦门人则温温的,缓缓的,小岛意识浓厚,安于享受生活,缺少打拼精神。正如其他地区一样,闽南人的文化性格,既统一又充满了差异与悖论,如保守与开放、怠惰与进取、叛逆与忠诚、边缘与中心、单纯与复杂、排斥与包容等,同存并行。
闽南对历史的影响,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这种强大的作用力,自然通过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主体闽南人得以体现。
自古以来,闽南著名的历史人物众多,稍稍列举,开疆拓土者就有开漳王陈元光、开闽王王审知、开台第一人颜思齐,其他如民族英雄郑成功、陈化成,政治家李光地、曾公亮、吕惠卿,革命家杨衢云、林祖密,军事家俞大猷、施琅、蓝廷珍,思想家、学者、作家朱熹、李贽、黄道周、辜鸿铭、林语堂、许地山,科学家苏颂、卢嘉锡,教育家陈嘉庚、马约翰、林文庆,经济学家王亚南,海商蒲寿庚,语言学家卢戆章,艺术家蔡襄、张瑞图,名医吴夲、吴瑞甫、林巧稚,史学家赵汝适、何乔远、张燮、连横,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本书的创作,即选取对中国历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闽南人物,将他们置放在当时的历史舞台,厘清其成长线索,还原事实真相,通过对其生命活动、心路历程、性格特征、智慧经验、人格力量、功过是非等诸多方面的描述,展现闽南人的群体特征与历史贡献,闽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深远影响。
限于篇幅,对闽南著名人物的选择,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产生过全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当时,还得延续至今,仍被人们提及或发挥作用。如开漳王陈元光、开闽王王审知,其影响主要是地域性的,便不予纳入;二是生长于闽南,属地地道道的闽南人。非本土出生者如朱熹、李叔同,以及籍贯闽南而非本地出生者如辜鸿铭、杨衢云等,便没有选入。于是,本书选取的十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闽南人,他们是苏颂、俞大猷、李贽、洪承畴、黄道周、郑成功、施琅、李光地、陈化成、陈嘉庚、林语堂(以出生先后为序)。
这十一位闽南人物,写得最早的是李贽。因其与我故乡有着较深的渊源,他在湖北麻城隐居十多年,一生中的主要著述也在那儿完成,并与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亦师亦友,过从甚密。刚来厦门不久,我便前往泉州探访李贽故居,写下《李贽:另类思想家》一文。不久又写了郑成功、陈嘉庚、林语堂,然后就搁下了。直到2012 年,才重续前缘,断续写下其他七人,边写边在相关报刊发表,终于了却一桩心愿。
每一人物,所写篇幅虽只一二万字,但所花工夫甚多。首先是资料的占有,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尽可能地将所写对象的著述、评论、传记等相关资料收入囊中,然后是阅读与消化。苏颂、李贽、黄道周、李光地、林语堂可谓著作等身,除林语堂的作品外,其余皆为文言文,仅全部通读一遍,就得花费大量时间;俞大猷、洪承畴、郑成功、施琅、陈化成、陈嘉庚等人的著述倒不是很多,以奏章、书札等为主,但研究资料不计其数。后人反复不断的分析解读,有着宝贵的借鉴参考价值,半点也不能忽略。资料匮乏自然无法研究,但多了又不免芜杂歧义,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因此,利用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加以考订甄别,对于必要的引文,尽量不转引,而以原著为准,避免以讹传讹。与此同时,每写一人,都得进行一番田野调查,探寻相关名胜遗迹,还原现场,澄清事实,增强感悟。实在无法亲临,也要通过一定渠道除疑解惑。比如创作《黄道周:大明孤臣》时,黄道周在南京的行刑地址,便有西华门与东华门两说。其实,只要弄清哪一处古迹离明孝陵近就是。一时难以前往,查地图也不甚明了,便打电话询问南京朋友戴珩兄。他也不太清楚,第二天请教当地专家后,给我发来短信:明孝陵在东面,还是东华门离明孝陵近些。如此这般,我就可以在文章中放心大胆地写明黄道周的行刑地点为南京东华门了。
来厦门之前,我与闽南无甚渊源瓜葛,也就没有亲疏远近之分。创作时,我尽可能地以冷静、客观、公正为旨归,不以一面之词为准,不受某种观点左右,不掺杂个人意气,不拔高、不偏袒、不护短。既重视叙写对象的本人著作及正面评说,也参照敌对阵营的不同论述与看法,而日本、朝鲜、荷兰、英国等外人的资料则尤显珍贵,在综合比较、合乎情理的基础上加以阐述,力争超越偏见与陈说,还原事实与真相。
当然,这并不等于我没有自己的认识、观点与好恶。个体有生死,力量有强弱,时局有迁移,朝代有更替,民族有兴衰,但天地之间,自有一股千年不变的浩然正气充塞其间,彪炳日月。苏颂、俞大猷、李贽、黄道周、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林语堂等人,是我内心敬佩、笔底赞颂的对象;而洪承畴、施琅、李光地三人,即使在闽南人眼里,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于李光地,我通过各种资料加以分析,基本予以正面评说。除显赫的政绩外,他不仅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集大成者,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著述《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该书是他与门人学子探讨学问、论述时事的记录,也是研究清初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的重要资料。全书明白晓畅,谈学问,解惑释疑,深入浅出;叙事实,生动亲切,质朴动人;记游历,风景风情,娓娓道来,宛在目前不仅口语化,且不避闽南方言,有一种原生态的味道,读来饶有趣味。作为文言读本,却有我早年阅读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之类古代白话小说的愉悦与快感。于是便想,他日得闲,还得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好生阅读。
黄道周、陈嘉庚堪称古今完人,而洪承畴则走向了另一极端属大节有亏之人,说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汉奸,一点也不为过。无论怎样洗刷,洪承畴于汉民族的污点实难洗清;不论怎么褒扬,千古贰臣这一铁的事实无法篡改!
就个人情感而言,我不喜欢施琅甚于洪承畴,但他无疑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闽南地区影响中国的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人物。本想撇开不写,却又无法绕开。施琅是一个突破底线的人物,洪承畴叛一而终,施琅则一叛上司、同乡、友人郑成功,两次背叛南明。施琅平定台湾的历史功绩是一回事,而双重背叛的个人品性是另一码事,二者须区别对待。
遗憾的是,我叙写的十一个闽南人物全是男性。其实,闽南历史上也产生过林巧稚等著名的优秀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她们甘居幕后,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美丽与青春。传统文化的承载,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特别是紫阳过化(注)之后,程朱理学对闽南女性束缚甚多,影响至今。
本书的创作,可视为我在厦门十多年生活的见证与回馈。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厦门文化系统的领导促成我当年的工作调动;感谢单位领导、同事在工作、生活中给予的支持与方便;感谢创作中为我提供资料、担任向导、陪同探访、予以帮助的文友;最后要感谢的,是挚友的关照与温暖!
2016年1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