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內容簡介: |
老舍先生虽离世四十余年,但他的经典作品始终长青。因为他的作品扎根于百姓,道出了百姓中的悲苦与无奈、俏皮与悲壮。这位生于光绪,光耀在新中国的作家,一生留下许多故事。作为他的儿子,舒乙坦诚回忆了父亲的一生,使我们真实看到了老舍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其一生的创作和性格的必然联系。本书的大部分章节是舒乙写父亲的处女作,许多图片是以前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關於作者: |
舒乙,1935年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中国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之子。1954年9月留学苏联,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馆长,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1992年,散文集《老舍的爱好和关坎》获满族文学奖。近年来以绘画为主。其画作影响力见深见广。
|
內容試閱:
|
《老舍先生》序 在过去的8年里,陆陆续续又写了40余篇关于老舍先生的文字,差不多都是记实性的,有考证性,有回忆性,注重细节,着重生平,点点滴滴,可以集成一本小书,取名《细节老舍》。这样的文字,可能对读者,对研究者,都有些用处,因为不说空话,不讲虚的,全是干货,而且细微可触;好在,老舍先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不会乏味,不会嫌多。大致,归笼归笼,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一.老舍身世;二.老舍在国外;三.老舍作品;四.老舍身后;五.老舍作品研究和拓展。不一定有严格的区分,只是让相近的站在一块罢了,便于阅读。本书还发表一批最近10年发现的老舍先生的从未发表的照片。20年前燕山出版社曾出版了舒济主编的大型图册《老舍》,收录了900余张和老舍先生有关的照片,其中老舍先生本人各个时期的照片共231张,堪称是集大成的一次收集、整理和发表。从那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又陆续有所发现,共有18张之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其中竟然有5张是1949年以前拍的,弥为珍贵,每张的发现都值得开一次小型的庆祝会。这个,有点看头。
恋家 胡 絜 青老舍是个恋家的人。他恋自己的老母亲,和她那个小而穷的老家;他恋自己的小家;他恋故乡,他恋我们的国家。家,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强列的恋家情节和他前半生的飘泊不定大有关系。32岁以前,严格的说,他没有一个像样的家。自打考上师范学校住校以后,他便离开了母亲,不再回家住,老是以学校和朋友的家为家。他离家时不过12岁。老舍生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一个不成格局的小窄院里,一岁半时死了父亲,跟着母亲长大。小窄院是他的摇篮,他曾多次把它写进自己的小说,像高尔基写外祖父的小破染房一样。破虽破,穷虽穷,可是他觉着亲切,不论他走到哪里,是伦敦,是济南,是重庆,是纽约,小羊圈里的小院都会回到他的梦中。这是他的家,那个把记忆铸进他血液里的家,那个把性格培育成疾恶如仇和悲天悯人同样发达的家。然而,这个家是个苦涩的家,想起来,便会打冷战,便会暗暗落几滴泪,便会升起无限的悲凉思绪。带着这么一种凄楚,他飘泊了整整20年,直到结婚,才在济南安了家。对这个好不容易才有的小家,他迷恋极了,仿佛游子终于找到了归宿一般。他睡在家里,吃在家里,写在家里,把朋友找到家里。家里有了孩子,有了花草,有了叫球球的小猫。他有一张全家福照片,上面有一首他写的小诗: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多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这小诗便是他有了家之后的写照,很知足,很得意。不过,这个美满的小家只持续了7年,就让日本人打破了。他又开始流浪,没有家,没有亲人。亲人,老母,哥哥姐姐,妻子儿女都留在了沦陷的北平。对当时的情况,他在文章写过这样的话:我想念我的妻和儿女,我觉得太对不起她们,可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感谢她,我必须拚命的去作事,好对得起她。由悬念而自励,一个有欠摩登的妇人,是怎样的能帮助象我这样的人哪!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誓,各自珍重,为国效劳。他把小家化作了大家。直到1943年,一家人才又在重庆北碚团圆。此时的老舍,可谓贫病交加,战争和时局令他忧心重重。国家蒙难,小家也不得安宁。住在纽约,他再次感受孤独。他给朋友写信,说自己有如丧家之犬。回到北京之后,他向周总理请示,可不可以用自己的所得版税买一所小房,以求有个安静的写作环境。得到总理首肯之后,他花了一百疋白布的代价买下了丰盛胡同10号的小四合院。这是真正属于他的家。他喜欢这个小院。他自己动手布置它,每天擦洗它,用无数的花草树木装点它,把它打扮成一座小花园,光是菊花就有好几百盆,秋季可以举办家庭菊展。菊展期间老舍一定要频频地招待朋友来赏菊,用各种北京的特有食品,包括烤肉,款待他们。他把北屋的一扇墙布置成陈列字画的地方,轮流张挂自己收藏的美术作品。他陆续买了一些小古董放在客厅的各个角落,不求有多大的文物价值,只求自己看着高兴。他每天在这个小院里写作,从不间断,没有节假日。他很少离开这个院子,开会不住招待所,一定回来住。吃饭,包括中饭,也是在家吃。在这所小院里,他终于找到了家的感觉。这里有他的情趣,他的喜好,和他的追求。他愿意把这个家向所有的人公开,请他们来住,来玩,来吃。在别人眼中,老舍的家是个典型的东方文化的活标本。其实,家,就是家,只不过带着他自己特有的一切性格而已。一句话,他热爱生活。文革初起,红卫兵已经上街,家人劝老舍可否稍稍改动一下室内的布置,他斩钉截铁地说:绝不!他太爱这个家。但是,他最终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这个多难的世界。玉碎了,瓦碎了,结束了一个恋家人的故事。为了热爱生活,有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
|